丰收之美|“农,天下之本”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9月23日,我国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的,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
自古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被看作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告诫广大干部群众,“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当前,受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频发、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一路攀升,很多国家对粮食危机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遭遇严重粮食不安全并且急需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口达2.58亿,连续第四年增长。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三农”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农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关系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9月14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东家庄村村民在晾晒收获的花生和玉米。
今年入汛以来,受强降雨侵袭,我国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农田遭受洪涝灾害。
收成事关百姓收入、粮食安全。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9月7日,灾后重建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考察调研。从哈尔滨市区出发,火车转汽车,一路奔波,总书记到了受灾严重的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一下车,总书记就沿着田埂土路走进一片稻田,仔细察看农作物受灾情况。
“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总书记关切着乡亲们的关切。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察看水稻受灾情况。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细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总书记第一条就讲到了粮食:“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22年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耕种收机械化率也居全国首位。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千万亩良田
应对前期洪涝灾情,黑龙江省一手抓抗灾减灾,一手抓单产提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最新农情分析看,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尚志市成立了6个农业生产灾后抗灾自救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进行点对点技术指导。得益于抢前抓早,加上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尚志市农作物长势大部分接近常年,大豆长势好于常年。
△9月14日,农民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石庄村猕猴桃种植园采摘猕猴桃。
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作为新阶段战胜风险挑战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今年的地方考察中,总书记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打造的荔枝林景观
古人赞不绝口的珍馐美馔,正在成为造福岭南百姓的特色产业。在广东省茂名市,荔枝种植面积已达139万亩,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去年实现产值11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实地察看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你们这里是荔枝之乡,我是慕名而来。千百年前一颗难求的稀罕物,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吃到了。发展荔枝产业,技术、市场都有潜力可挖,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总书记对村民们说道。
对于今后的发展,总书记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9月3日,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社员在收获马铃薯。
在河北省沧州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旱碱地麦田,了解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针对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总书记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书记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叮嘱“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延安苹果、大同黄花、安吉白茶……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聚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9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的晒场。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
金秋时节,沉甸甸的丰收,写在中华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同时也播种下新的希望。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栾熙彦
视觉丨江雨航
丰收之美|“农,天下之本”
9月23日,我国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的,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
自古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被看作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告诫广大干部群众,“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当前,受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频发、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一路攀升,很多国家对粮食危机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遭遇严重粮食不安全并且急需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口达2.58亿,连续第四年增长。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三农”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农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关系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9月14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东家庄村村民在晾晒收获的花生和玉米。
今年入汛以来,受强降雨侵袭,我国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农田遭受洪涝灾害。
收成事关百姓收入、粮食安全。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9月7日,灾后重建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考察调研。从哈尔滨市区出发,火车转汽车,一路奔波,总书记到了受灾严重的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一下车,总书记就沿着田埂土路走进一片稻田,仔细察看农作物受灾情况。
“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总书记关切着乡亲们的关切。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察看水稻受灾情况。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细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总书记第一条就讲到了粮食:“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22年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耕种收机械化率也居全国首位。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千万亩良田
应对前期洪涝灾情,黑龙江省一手抓抗灾减灾,一手抓单产提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最新农情分析看,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尚志市成立了6个农业生产灾后抗灾自救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进行点对点技术指导。得益于抢前抓早,加上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尚志市农作物长势大部分接近常年,大豆长势好于常年。
△9月14日,农民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石庄村猕猴桃种植园采摘猕猴桃。
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作为新阶段战胜风险挑战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今年的地方考察中,总书记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打造的荔枝林景观
古人赞不绝口的珍馐美馔,正在成为造福岭南百姓的特色产业。在广东省茂名市,荔枝种植面积已达139万亩,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去年实现产值11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实地察看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你们这里是荔枝之乡,我是慕名而来。千百年前一颗难求的稀罕物,现在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吃到了。发展荔枝产业,技术、市场都有潜力可挖,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总书记对村民们说道。
对于今后的发展,总书记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9月3日,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社员在收获马铃薯。
在河北省沧州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旱碱地麦田,了解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针对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总书记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书记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叮嘱“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延安苹果、大同黄花、安吉白茶……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聚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9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的晒场。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
金秋时节,沉甸甸的丰收,写在中华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同时也播种下新的希望。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栾熙彦
视觉丨江雨航
节令之美|中秋与国庆为啥常“相遇”?
今年国庆假期同中秋假期合并,公众拥有了长达8天的“悠长假期”。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中秋与国庆常“相遇”,这是为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中秋是农历节日,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一般出现在公历的9月7日到10月6日之间,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公历和农历的不同。
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1个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因为不是整数,所以在阳历中,设置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而在农历中,每个月是以一个朔望月为周期循环,全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1个回归年少11天左右。每年少11天,3年就会少1个多月,累计16年就会相差半年。
为平衡两者之间的“时差”,农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置闰的规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因此每次闰年的闰月位置也都不太一样,如2014年是闰九月,2020年是闰四月,2023年是闰二月。
“正是由于‘多’了这个闰二月,导致今年的中秋来得晚了一些,与国庆相隔一天。这也说明,中秋要想与国庆‘相遇’一定得是农历闰年,且闰月还要出现在农历八月之前。”杨婧说。
2008年中秋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如果是在非农历闰年的年份,人们过完中秋假期后还得再过一些时日才会迎来国庆假期。
杨婧表示,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拥有长达8天的“悠长假期”,2009年、2012年、2017年、2020年这4个年份都是中秋国庆连休8天,其中2012年的中秋落在9月30日,其它3年的中秋均落在国庆假期中。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8天假期,人们有更多机会和家人、亲友团聚,当然也可以选择出去旅游,寻找“诗和远方”,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统筹:刘心惠、邵香云
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方金洋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今日各地历史习俗」农历四月十一,都有哪些传统风俗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的民间传统习俗广为流传,迄今仍被保留着。今天是5月29日,星期一(农历四月十一),各地都有哪些传统节日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农历四月十一是三祖公的生日。这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一都镇三坊村境内的重要民俗节日。这一天,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安康。
祭祖活动通常在三祖公庙前举行。三祖公是当地的守护神,也是村民们的祖先。村民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和供品,如饼干、糖果、水果等,还有酒席、烧猪等丰盛的菜肴。同时,他们会在神像前烧香、点烛、放鞭炮,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除了祭祖活动,四月十一日还是当地传统的“禾仙姑”节日。相传禾仙姑是当地的一位善良仙女,村民们为了纪念她,会进行祭拜、唱戏等活动。
在这一天,村民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猜灯谜等,以及各种文艺表演,如唱歌、跳舞等。这些活动旨在让村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团结。
不同地区的习俗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它们有其美好的寓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您的家乡都有什么传统习俗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守望食安每日为您整理传统习俗
欢迎大家关注、欢迎点赞和评论
谢谢观看!
关注守望食安,您会得到最新原创资讯!为家人的健康,欢迎您评论转发朋友圈!
时政微观察丨奋进的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金秋时节,山川锦绣。伴随丰收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的喜庆节日。
“74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9月28日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74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3年9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攻坚克难,成绩振奋人心
此时,钱塘江畔,亚运圣火熊熊燃烧,我国体育健儿正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勇创佳绩。放眼全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有望丰收,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做好全年经济工作对于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今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要“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时,同商户亲切交流。
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总书记始终关心各类经营主体,地方考察调研时常常深入园区、企业,为其发展加油鼓劲。
“你们每个人都是义乌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还要继续努力、再造辉煌。”杭州亚运会开幕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与市场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面对面地亲切交流,传递出共促发展提振信心的鲜明信号。
在党中央一系列稳预期强信心政策支持下,今年8月我国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工业、服务业、消费、物价等指标表现均好于上月。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不仅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也折射出开局之年的发展成色。
△2023年7月29日,满载110个标箱出口货物的X8020次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西站准备启程。
爬坡过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成绩背后,凝结着无数人艰巨、艰苦的努力和付出。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国庆招待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姓生活得怎么样、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的重点。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实地察看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走进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在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运营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介绍。“下一步发展,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他对大家说:“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的话语,温暖人心。
9月24日,浙江考察结束返京途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枣庄市石榴种植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得知当地农民因大力发展石榴产业而搭上了致富快车,总书记很高兴:“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一颗颗大红石榴缀满枝头,如同乡亲们的生活,红红火火。
△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石榴园里的石榴
砥砺奋进,前途一片光明
新征程上,我们十分清醒,“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越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
“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今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也强调“信心就是黄金”。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漠河市北极村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考察。
三天黑龙江之行,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信心,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
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施工队干得热火朝天;在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临江村落北极村,乡亲们的民宿小院游客络绎不绝;红色沃土、人才摇篮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踌躇满志搞科研创新……
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考,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方向。他勉励东北人民:“当年开发东北多么困难,闯关东这些前辈怎么过来的?北大荒怎么开垦出来?就是靠信心、靠信念。”
话语里是肯定,是鼓励,也有奋进新征程的期许。
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面向未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我们更加坚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北京长安街沿线的国庆“万众一心”主题立体花坛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全国上下正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接续奋进、勇攀高峰。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张亚楠
视觉丨江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