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三月二十是什么节日?(三月二十号是什么节日)

三月二十是什么节日?(三月二十号是什么节日)

和美乡村变迁记|郭家沟的蝶变

新华社天津10月11日电(记者张宇琪)金秋时节,天津蓟北山区郭家沟山峦叠翠,流水潺潺。从高处俯瞰,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山中美景尽收眼底。

在郭家沟帐篷营地,游客们围坐在栗子树下,铺上野餐垫,支起卡式炉,惬意地唠着家常。“我带着父母从北京来,这里好山好水,设施齐全,太适合秋日放松了。”坐在露营椅里看书的刘先生说。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民宿房间很难订,有的得提前一个月才抢得到。”天津郭家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奇说,今年的客流量总体比去年上涨了60%左右。

这个游人如织、美丽宜人的小山村,过去并非如此。村民回忆,二十年前,郭家沟在下营镇的村子里数得上号的穷,村民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如今,依托乡村旅游,郭家沟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要说是咋变的,我觉得,是大家伙儿敢拼敢闯,勇做改革的‘领头羊’。” 村书记胡金领说。

郭家沟紧邻梨木台、九山顶等自然风景区,依山傍水,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坐落于青山碧水间的郭家沟。新华社发(王金一摄)

办农家乐是下营镇多个村子迈向改革的第一步。当时的农家乐经营模式普遍落后粗放,服务低端,价格低廉,盈利有限。游客来了得几人挤一张大炕,用传统旱厕。

郭家沟村领导班子不满于此,想大力改造,但当时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支持,“花那么多钱改造,没人来住怎么办?”

眼瞅着大伙没动静,胡金领没少想办法,他一次次组织村民开会,邀请专家为村民上课,分析农家院如何建设,陪同设计师一户一户现场讲解,从窗户的颜色到院墙的拆除重建,从每一个瓦片到整体装修风格。看到了前景,不少村民有了期待。

村里有想法的村民申请了银行低息贷款,将自家老房子修缮一新,削减床位,游客容量远低于同类旅游村,但满足了城市游客差异化、精品化的消费诉求,同时革新管理模式,统一定价,走上精品农家院的路子。

村民胡金忠就是如此,他大胆拿出家里存款,又找银行贷了30万,拆了祖屋重建。“我从没贷过这么多,心里直犯嘀咕,可没想到升级改造后,定价翻了一倍,客流量不减反升,收益大幅增加。”胡金忠回忆。

有的村民当时仍迈不出这个步子,村民胡凯然谨慎等待着时机,“家里老人一开始不同意,依旧经营着以前那种落后的农家院,游客却早已被同村精品农家院吸引走了。”2016年,胡凯然和爱人王杰鼓起勇气拿出积蓄租下邻居前院老屋,精心装修,从此生意越来越红火。

胡凯然和王杰新装修的精品民宿。 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摄

郭家沟精品农家乐效益提升传到了别的村,一时间效仿者众多。郭家沟又迈开了步子,去北京找合作者,将洛奇溪堂乡间酒店这一高端民宿引入村中。洛奇溪堂造型精美,风格古朴,将村中山水之景融入设计之中,2018年开业后,房间供不应求。

郭家沟的洛奇溪堂民宿。新华社发(王金一摄)

2021年,热闹的郭家沟突然“闭门”大改造,原来是同天津陶陶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社会资本的注入,让村子迸发出新的活力。短短半年多时间,村口建好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增加了网红木屋帐篷营地、商业步行街、温泉中心、无动力亲子乐园等娱乐项目,郭家沟被打造成为全新的城市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真正的“蓟北水乡,山中不夜城”。

家长带着孩子在提升改造后的郭家沟娱乐项目里愉快玩耍。新华社发(王金一摄)

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李淑伶说,郭家沟敢于创新,拿出资源与有经验、有资金、有市场的公司合作,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作为专业旅游村打响招牌后,郭家沟有了更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今年8月初,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大区赛开幕式暨东北赛区揭幕战在郭家沟村举行,从建设场地、住宿分配到志愿服务,这里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小山村的热情。

在郭家沟举办的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大区赛开幕式。新华社发(王金一摄)

“郭家沟打造了蕴含乡景乡情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为乡村创造就业、集体致富拓宽了道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创业,他们留在村里,没了乡愁,富了日子。”李淑伶说。

二十四节气是啥?什么是节?什么是气?每个节气有什么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变换的24个特定节令,并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虽然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定为节日的,但节日和节气是两码事。24节气是自立春节气开始,到大寒结束,共24个节令周而复始,是用来反映气候特点的名称。它的名称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起源于黄河流域,24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据说,我们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是当时华夏部落的联盟首领,他就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一带,他带领人们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种植,从中摸索去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来才制定的历法。

虽然当时没有二十四节气,但24节气的雏形“四时”“八节”已经诞生。“四时”即:春、夏、秋、冬,“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对于“四时“八节”已有了明确的记载。后来,人们详细划分,便产生了24节气。

节是节令,气是气候特点,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其实,24节气是由12节与12气组成的,只不过是人们把12节与12气统称为了24节气。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计12节12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一节15天,一气15天。

而阴历每月平均为二十九天半,所以,大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个月仅有节而无气,或仅有气而无节。月中无气便要闰月,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比如2023年农历二月十五是惊蛰节,农历二月三十才是春分气,很明显农历二月没有中气的存在,为了补其中气,于是就在二月后闰了一个二月。

24节气对应农历月份: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气,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气,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气,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气,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气,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气。

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气,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气,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气,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气,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气,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气。对应农历月份,一月一节一气,无气便有闰月。

24节气在阳历上却是固定的,交节时间大致也就相差一两天的时间。二十四节气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前六个节气为春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夏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季节气。

24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是反映季节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象征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惊蛰、清明两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反应农事活动的。

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夏季节气: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节气: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冬季节气: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总之,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此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它指导着农耕的人们的农事活动和安排,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农业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国际气象界,24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又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是每年的3月8日。这个节日旨在纪念妇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成就,同时呼吁消除性别不平等和妇女权益的保障。

国际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1908年,美国纽约的一场妇女罢工引起了广泛关注,抗议妇女的劳动条件和权益不平等。1910年,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联盟提议设立国际妇女节,以纪念这场罢工,并推动妇女的平等权益。第一次国际妇女节于1911年在丹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举行,成为国际劳动妇女运动的标志。

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展览、音乐会、舞蹈表演等。同时,还会组织游行和示威活动,呼吁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关注和支持。一些地方还会颁发奖项,表彰对妇女权益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国际妇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提醒人们妇女权益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对妇女进行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个庆祝女性成就和进步的日子,强调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要贡献。

本周事略(3月20日——3月27日)作者:梅梓祥

铁道兵

1、周六中午,铁道兵诗人李武兵宴请旅居加拿大的诗人郭辉,冯复加、韩耀先以及与郭辉同乡、随行的3位湖南籍战友,总政玉泉路干休所领导等铁道兵战友欢聚一堂。郭辉一行来京,一是同久别的战友相见,二是寻访曾经战斗过的足迹——丰润、良乡。

我周六凌晨3点多起床,到潘家园淘宝,11点多才进家门。按惯例,稍事休息,整理刚刚购回的资料。铁道兵作家、诗人,我大都见过面,李武兵老师早先有约,我也与郭辉老师相见情切——第一次。昏昏沉沉打车赴宴,印象深的是与郭辉老师相见、分别时,老大哥与我双手紧紧相握许久,跃跃欲试相拥……细枝末节透着战友的情谊。

向铁道兵诗人、作家致敬!你们为铁道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一定好好珍藏,持之以恒地传播你们的作品、思想。

2、周三,沈阳范毅波来京,他有过军旅生涯,目前在辽宁工会系统工作。他从事“兵酒文化研究”,在微信中与我相识。他大驾光临,目的是想为铁道兵战友设计、制作酒具,并希望我提供更多的铁道兵图片、史料。

我连续开会,离开会场,请假10分钟,站着与范毅波老师交谈,即到报社楼道铁道兵壁画前合影。他赠我自己设计的“汉阳造”形状的白酒一瓶,我回赠他《铁道兵画册》一本,即握手道别。

厉害了,其他军兵种的战友已关注“铁道兵”了。

铁道兵战友,向兄弟兵种的战友致敬。同时,我们加油啊!知我,懂我,还是咱铁道兵自己。看看,范毅波先生设计的“汉阳造”酒瓶,厚重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百年老枪从辛亥革命、抗美援朝的战场一路杀将过来……让人爱不释手。

3、周五,中央电视台“清明节目组”李享先生加我微信,希望我提供铁道兵施工老照片,尤其需要成昆铁路的老照片、资料。

昨夜加班,发照片数十张给李享。我是午夜0.15发照片给李享先生的,没想到,还有比我睡得更晚的,2分钟后,他就答谢了。现在,敬业的人真多。

感谢李享老师。铁道兵是和平建设时期牺牲最大的兵种,央视及你,在中国传统的祭奠亡灵的清明节,为铁道兵制作纪念节目,我们全体铁道兵战友期待、感激!

4、收到铁道兵诗人毛秀璞的微信视频,传递战友佳音,他出席哈尔滨国际诗歌节,现场朗诵诗歌,向大会赠送诗集。

毛秀璞生于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 15岁考入铁道兵文工团,从事舞蹈专业。17岁开始写诗,18岁开始发表。早期作品《天鹅之死》获《北京文学》1981年优秀作品奖。已经出版诗集《倒流的时光》《母亲的黑头发》《“库尔斯克号”挽歌——中俄文对照》《一百单八将新诗譜》等。

多年前,我在青岛的一次铁道兵作家、诗人笔会上,与毛秀璞老师相识。他让人一见就能猜出身份——诗人!

毛秀璞出席国际诗歌节,是铁道兵作家、诗人的光荣!

5、女兵魅力无敌。

我开公众号数月来,第一次创造一小时增加25位订户的记录。《铁道兵女战士》发出后,浏览量持续递增。其实,都是急就章,忙碌,没有深度思考,没有写好。愧疚厚爱,期待以后丰富、完善。

我爱女兵!

为稻粱谋

1、开了差不多一周会议,加班加点。期间,国家大事,全球大事,与我何干?都傻了!

会议主要是讨论“建章立制”。我五十多岁了,经历的岁月,有的年份,这样的事多;有的时代,就少有这些事。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小时候,村里常常看到有些人家贴这样的对联。

2、中国铁建党代会召开的时间未定。为党代会策划、撰写的“企业专题”,若有时效关系,请提前安排刊发。

再次拜谢大家对我的工作支持、关心。

藏事

周六,潘家园,我的好朋友王富给我一件董其武将军的手迹。在场专事收藏内蒙古史料的巴特尔想要。为我开车的小刘,也惦记着高价要。待研读以后处置。

谢谢好兄弟王富

编辑:乐在其中

纵与禁:龙舟竞渡小史

端午将至,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又逐渐火热起来,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勾动着人们的情绪。然而,鉴于民间划龙舟活动存在摊派、低俗、迷信、无序等现象,一些地方政府颁布了针对民间划龙舟活动的禁令,由此引发了坊间的一番争论。

划龙舟为何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历史上官方对划龙舟又是何种态度?让我们走进历史,一探究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龙舟竞渡的由来和嬗变

划龙舟古称竞渡,关于其起源,南北朝时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三种说法:其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即为了纪念屈原;其二,据《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之文,推断划龙舟乃“东吴之俗,事在子胥”,即为了纪念伍子胥;其三,《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是说划龙舟与越王勾践有关,其事则不详。对第三种说法,宋人陈元靓补充到:“盖断发文身之俗,习水而好战者也。”(《岁时广记》卷21)

以上三种说法所对应的年代以伍子胥为最早,勾践仅次之,屈原稍晚。到底哪一种方为正解?今天已经很难说得清楚。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位于华夏大地南方的一些水系发达的地区就产生了龙舟竞渡活动,联系到古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卷8)的生活习俗,这似乎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事情了。1976年出土于宁波云龙镇的一件青铜钺,清晰刻有四人持桨划舟的形象,据专家考证,该青铜钺应该是战国时代的器物。当然,划龙舟的真正起源可能更早,可能与华夏先民的鬼神祭祀有关,也可能受到了早期水军攻战的影响。

隋唐时代,划龙舟的风俗愈加兴盛。隋代的荆州地区“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 襄阳尤甚。”(《隋书》卷31)《新唐书·杜亚传》记杜亚为淮西节度使,“方春,南民为竞渡戏,亚欲轻驶,乃髹船底,使篙人衣油彩衣,没水不濡,观沼华邃,费皆千万。”过度奢侈虽招致时人诟病,然而也算是官民同乐了。当时文人留下不少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大诗人刘禹锡和李商隐各有《竞渡歌》和《竞渡诗》传世(《竞渡歌》有说作者是张建封或薛逢)。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卢肇的《观竞渡》一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据说,卢肇这首诗是有激而发,因为未达时受到了郡守的慢待,待到中了状元,遂借物抒情,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张岱《夜航船》卷6)从这首《观竞渡》诗,我们不仅可以想象当时龙舟竞渡时激烈热闹的场面,而且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划龙舟活动已经不纯粹是娱乐和休闲,其竞技的色彩已很浓厚,人们参赛都志在夺得锦标。

唐后之世,民间对划龙舟运动的热情不减,而且经常得到官方的鼓励。如南唐嗣主李璟时,“许诸郡民划竞渡船,每至端午,官给彩,俾两两较其殿最,胜者加以银碗,谓之打标,皆籍其名。”(龙衮《江南野史》卷3)又《武林旧事》卷3记南宋淳熙年间西湖游幸事:“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打标”、“争标”都显示出划龙舟的竞技属性,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点: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迨至明清两代,划龙舟的社会影响力似乎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明代大学者陈献章有《观竞渡》诗:“快意深时恨亦深,干戈何处不相寻?谁将五月龙舟水,尽洗中原虎斗心。”陈白沙是广东新会人,可见粤地的竞渡之风也很盛。万历年间的四川按察使朱孟震自述在成都日,“余尝以重午登南城楼,观竞渡戏,两岸男女,匝水而居,望之如沙城焉。”(《浣水续谈》)乾嘉时大才子洪亮吉回忆儿时家乡武进的竞渡盛况:“里中竞渡,以丁丑、戊寅间为最胜。以余所忆,城内有五色龙,东门有大小青龙,西门有金龙、白龙,北门有乌龙,共六龙,而秋千船等尚不在内。”(《外家纪闻》)曾为曾国藩幕僚、家住常熟的赵烈文在同治八年(1869)三月二十日的日记中记到:“邑人竞渡,一岁数次,以今日为盛。天放楼北窗可眺水滨,龙舟回旋于其内,同家人聚观,游女杂沓,容肤相映,衫钗成队。吾里承平时不能过也。”(《能静居日记》)这一时期,划龙舟运动覆盖地域更广,且举行时间不限于端午。

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不仅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而且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甚至成为皇家娱乐的一种形式。如在唐朝,景龙四年(710)四月六日,中宗皇帝“幸兴庆池,观竞渡之戏”;元和十五年(820)九月辛丑,穆宗“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光化元年(898)六月己亥,昭宗“幸西溪观竞渡。”唐朝皇帝中最热衷于观竞渡的当首推唐敬宗,据唐书本纪,敬宗曾屡幸鱼藻宫观竞渡,又命王播造竞渡船二十艘,“运材于京师造之,计用转运半年之费”(《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以致留下“游戏无度”的讥评。清乾隆年间,每逢端午,皇帝都要陪同皇太后到圆明园观龙舟,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道光初年。(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

龙舟竞渡的官方立场

在历史上,龙舟竞渡不仅仅是愉悦身心和装点盛世那么简单,还具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功能。《梦溪笔谈》卷11载:“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这说的是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州时的事,通过放任和鼓励民间的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刺激消费,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宋真宗时,雄州的守臣李允则“召界河战棹为竞渡,纵北人游观,潜寓水战。”(《宋史》卷324)反映出划龙舟运动寓战于戏的功能。

当然,划龙舟的军事意义尚不止于此。清朝咸、同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中国。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武装为了对抗太平军,从龙舟竞渡中找到了灵感。《湘军记》卷20记载:“仿端午竞渡船,短桡长桨,如蚿足鸟翼,逆水斗风不能阻。”由此,湘军水师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咸丰八年(1858)端午节,清军将领遮克敦布“选劲勇,托为龙舟竞渡,出贼不意,破吉安贼白鹭洲土城。”(李滨《中兴别记》卷39)显示出官军方面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龙舟竞渡的情景

龙舟竞渡尽管有着上述诸多好处,可是历朝历代却多有禁止竞渡的法令和措施。宋太祖就曾多次下诏禁民间竞渡,如乾德元年(963)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竞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乾德五年(967)夏四月戊子,“禁民赛神、为竞渡戏及作祭青天白衣会,吏谨捕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开宝五年(972)九月庚午,“禁西川民敛钱结社及竞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真宗咸平四年(1001)七月乙酉,“申命诸州禁竞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朱熹的后学黄震知抚州时,“禁竞渡船,焚千三百余艘,用其丁铁创军营五百间。”(《宋史》卷438)明朝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也曾禁民竞渡,并作《午日处州禁竞渡》诗:“独写菖蒲卓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官府针对竞渡的禁令绝不仅是说说而已,经常辅以雷厉风行的行政和司法手段。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江西铅山县发生了一起竞渡溺死案,汭口镇赤白两舟相斗,激斗中,赤龙舟倾覆致十三人溺死。江东提刑蔡杭在判词中开篇即写到:

“竞渡一节,法有明禁,造意者徒一年,随从减一等,此其条亦不轻矣。”(《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

据此,他对参与竞渡的两伙乡民依情节轻重一一论刑,首谋之人被判处徒一年,折为脊杖十二(据《宋刑统》折杖法,“十二”疑为“十三”之误)、编管五百里,下手伤人的主犯被决脊杖二十,刺配三千里岭南恶州军,拘锁土牢。除此之外,他还不忘对负有基层治安责任的汭口监镇官给与责罚。

古代官府因何禁止民间划龙舟呢?元稹《竞舟》一诗应该能够给我们提供答案: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择良吉,会客陈膳羞。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自为里中献,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可见,官府之要取缔竞渡,为的是竞渡干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太平寰宇记》卷146云:“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也是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立论。五代时,萧结任祁阳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竞渡龙舟,萧结在州符(公文文书)上批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其保护农业生产的意图至为明显。

当然,在“贤刺史”的眼中,划龙舟不仅使得百姓耽于游乐,客观上还鼓励民众好勇斗狠,实非良俗。这一顾虑并非多余,历代由竞渡引起的械斗死伤并不乏见,至晚清民国犹然。民国三年六月廿六日(农历闰五月初四日),家住瑞安汀川里(今汀田)的士绅张棡在日记中记到:

赴莘塍河看龙舟。是日龙舟竞渡者不下数十只,而上码龙舟与直洛龙舟以竞渡械斗,致上码龙舟覆舟,人纷纷落水,各龙舟以酿祸俱划归。继闻人说,上码约丧失三人,余均遇救得生。而上码人忿图报复,合村摇旗擂鼓,各执棒刀,蜂至直洛捣抢,恐此后破家者又不知凡几也。

正因如此,历代针对竞渡才要三令五申,一直延续到晚近。“闻塘河竞渡颇多禁,如不禁,将来倘有风潮,我不知为民上者何以善其后也。”(《张棡日记》民国三年五月初三)“端午期近,各处愚民又有龙舟之举,于是开殿门、擂大鼓者,时有所闻。惟此俗相传既久,然而舟划必斗,舟斗必争,争则互殴,落水纷纷,易至酿命,而以讼破家者累累矣,可为伤心惨目,故历来官长皆禁之。本年警察官奉知事命下乡巡禁,倡划者始稍敛迹,然不雷厉风行,必至故态复萌也。”[《张棡日记》五月十七日(农历四月廿三)]看来,瑞安的龙舟尚斗之风由来已久,而龙舟禁令也不是今日才有的。

综上,划龙舟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体育运动,历史上虽屡遭禁止,仍顽强延续、生生不息。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对待民间龙舟活动的正确官方立场应该是以放为主,辅以适当引导,毕竟,“龙舟竞渡积习已千余年,若非竞争酿衅,亦一种升平乐事。”(《张棡日记》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二日)最后,以晚清诗人饶石顽的一首诗作结,送给对民间龙舟活动心怀顾虑的各方人士:

古木苍藤尚俨然,屈累遗憾满湘川。

祁阳令长浑多事,欲禁端阳竞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