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新坟前三年有什么讲究祭拜(新坟前三年有什么讲究)

新坟前三年有什么讲究祭拜(新坟前三年有什么讲究)

俗语“坟前不种三”,是哪3种植物?丧葬讲究都有哪些?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古人的“讲究”非常多,虽然放在今天来看,这些讲究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

在古代有这样一句说法:人生除了生死无大事。因此古人对死亡持有超乎寻常的态度,在丧葬方面有非常多的讲究和仪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我国的丧葬文化有哪些。

停丧满七天,守孝守三年

守孝三年的习俗,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儒家非常看重孝道,认为父母离世之后孩子一定要守孝三年,在三年之内不能婚嫁。到了宋朝之后,随着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守孝这件事变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平民老百姓,还是朝廷中的大官员,如果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守孝三年。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直到今天依旧还保留着最古老的丧葬仪式。家中有人去世之后,停丧必须要满七天,这也是有原因的。在古代医学还不够发达,只能通过呼吸和脉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但是如今我们知道,人可能会出现“假死”状态,用现代科学仪器是可以测出来的,但是古代没有测量的方法,只能在家中停放一段时间,防止把活人直接埋下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让亲人们见到死者最后一面,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一些远方亲戚如果要参加葬礼,路上就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因此人死之后不会马上下葬。不过在炎热的夏天,会加速尸体的腐烂,停丧一般会从七天减到三天。

俗语“坟前不种三”是哪三?

“坟前不种三”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主要针对的是坟前种植的树木,这里的三分别指的是寓意不好的树,扎根很深很广的树和高大且生长较快的树。

1、寓意不好的树木

坟前种树的寓意是要庇荫后代,福泽后代,所以必须要选择寓意较好的树木,而槐树和桃树属阴,人们认为这些树不吉利,所以不能种在坟前。

2.繁殖能力太强的树木

那为什么坟前不能种繁殖能力太强的树木呢?主要是考虑到了现实的问题。例如竹子之类的植物,生长和繁殖速度都非常快,如果种在坟前,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引来蛇鼠,对坟墓造成损害。其次因为它的生长速度过快,必须要经常修剪新生长出来的嫩芽,非常的麻烦。如果不清理的话,等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就已经长成一片竹林了,会给寻找坟墓带来困难。

3.扎根较深的树木

那些扎根很深很广的树,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例如桉树。当把桉树种在坟前时,地下的树根就会逐渐向四周扩散。树和坟墓之间的距离本来就很近,树根很容易会把棺木破坏。

三年守孝期,为何不能贴红对联?

家中如果有人过世,在三年之内,家中都不能贴红对联,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一风俗,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上面也提到过,家中长辈去世之后要守孝三年,来悼念死者,而在孝期内不贴红对联同样也是为了缅怀死者。

一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或者是结婚这种比较喜庆的日子才会贴红对联。按照古代的习俗,家中有人去世之后三年内是不可以结婚的。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一习俗,但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重,依旧不会使用红对联。

除此之外,不贴红对联还有一个原因。古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之后灵魂会去往另一个世界。但是人在刚刚离世的时候,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家人,所以并不会马上离开,会守护在自己家人的身边。人们认为这些灵魂普遍害怕红色,如果家中贴了红对联,就会把灵魂拦在门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智慧结晶,希望我们能够传承下去。很多人觉得,这些所谓的丧葬文化都是陋习,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应该被淘汰。但是我们也应该仔细的想一想,这些习俗的存在也是为了更好的缅怀死者。最亲近的人离开了我们,这些习俗也给了我们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一双能够分辨对错的双眼,那些不好的习俗一定要摒弃,但是那些好的文化习俗,就一定要保留下来,并且一直传承下去。

老人说“葬坟要明,屋基要暗”,预示着什么?有何讲究?

在农村总会产生多种文化的交流体,那些常年流传于农村的俗语,多半都能够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着很多的道理,因此大家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文化,今天小编就分享几句俗语,看看你是否能明白。

一、“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

东边的房屋再高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自古以来大家都讲究“紫气东来”的道理。在方位上东边为青龙,可见地位之高。西边总是要矮上一头,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布局,毕竟西边代表着白虎。但是在农村经常会有很多人家,因为房屋的高度问题打起来,两家人之间一直都有很多的矛盾。毕竟老人们认为,如果西边的房屋太高,那就会导致邻居家里的福气消失,同时也没有什么发展的运势。这个家庭将会变得更加的萧条,成员后代只会越来越穷。虽然这句俗语并没有科学的论证,但在农村还是颇为讲究的。但现在好了,农村人住进了新的小区,统一规格的建房,这些讲究自然也消失了。

二、“有钱莫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

对于北方人来说,建筑的格局多半都是依照环境而来的,如果是正北向南的房屋,那多半都需要讲究四合院的布局,这样的房屋才能抵御住严寒。毕竟北方的四季比较分明,这些气候的变化对人的身体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东边的房屋是不能居住的,就算是居住也由年轻人住在其中。毕竟东房在采光上不怎么好,到了早上的时候,太阳光不强,所以在冬天的时候非常的寒冷。而到了下午的时候太阳则会直射这里,在夏天的时候则会让整个房间都热烘烘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的身体吃不消。

三、“葬坟要明,屋基要暗”

在农村的丧葬和住宅都需要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在动土之前都需要找专业的人进行观察,看看选址是否得体恰当,是否会对家庭运势有损害。大家都知道在丧葬的时候,本身就是极阴的表现,墓碑在安葬的时候多半都会朝阳,这样才能让阴阳平衡。在建房的时候多半都需要讲究自然绿色的地方,这样夏季室内的温度不会太高,且每天都能够呼吸信新鲜的空气。

“新坟三年不立碑”是什么意思?新坟为什么不能立碑?有啥讲究?

古时传统观念里,人死之后是有灵魂存在的,而坟墓就是逝者灵魂的驻留之地。后人每次去先人坟前祭拜,就可以当做是与先人的一次交流。古代之人非常看重身后事,因此就演变出了很多关于丧葬的讲究和规矩。

古时民间有种说法叫“新坟三年不立碑”,也就是说新坟要等到三年期满后才可立碑,而具体如何立碑也有不少讲究,这又是为何呢?这样的规矩又有何道理呢?

墓葬的演变

人类建造墓葬追忆死者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学会建造坟墓来埋葬死去的同伴了。将死者生前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就是原始社会时期形成的习俗。

坟墓是死者长眠葬身之地,是死者灵魂的一种象征。人类发展出墓葬文化,是思想意识进步的一种体现。很多民族的观念里,人是有来世的,将死去之人安葬,可以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好好生活。

最原始最普通的丧葬方式就是土葬,最初的土葬方式非常简朴,没有棺材也没有隆起的坟包,只是简单地将死去之人埋入土下,然后用些树枝或石头做上记号,方便日后前去祭拜。

渐渐地,原始人类发现,树枝石头做的记号很容易被自然破坏掉,对祭拜逝者影响很大。

于是就出现了隆起的“坟”。现代人常说的“坟墓”其实是两种事物,埋入逝者不建土包的平地叫做“墓”,堆起隆起土包的才叫做“坟”。

“坟”诞生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一堆坟包里准确地找到所要祭拜之人的坟。如果下葬时间短还好,时间一长,坟包经过日晒雨淋,就很难准确寻找了。于是就诞生了标记坟墓的墓碑,墓碑一般都为石质,上面铭刻逝者信息,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打,更方便后人祭拜。

三年不立碑

关于如何立碑,古人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新坟三年之内不可立碑,必须期满三年才可动土立碑,若要问为何要如此,古人也有很多理由。

其一就是守孝道,古人在父母死后,都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传统,守孝期间不能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能有娱乐活动,更不能行嫁娶之事,必须三年期满后,才可恢复往常。那守孝为何会是三年呢?

这时因为小孩一般都是三岁才能学会自行行走,在这三年时间里,都要依赖父母一刻不停的照顾,为了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要守孝三年,表示“如事生”,像父母仍然健在一样对父母恭敬。

三年时间里,故去父母的新坟也是不可以动土的,更不能立墓碑。因为立墓碑以后,就代表父母已经真正故去,没办法再做到“如事生”了。

三年不立碑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因为风水。在古人的风水观念里,先人坟墓位置与家族运势有关,将先人安葬在风水好的地方,先人就可以为家族带来好运,庇佑子孙,反之会让家族蒙受灾祸。

在新坟安置后,就要用三年时间检验墓地的风水。若是这三年里家族之人都过得不如意,那就代表风水墓地选址有问题,等三年期限一到,就要进行迁坟。若是一切相安无事,就可以落下墓碑,祭奠先人了。

守孝或是风水,其实都是古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但三年不动土立碑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坟墓刚刚落下时,土质比较松软,若是这时立碑,碑可能立不稳,万一遇上风吹雨打,墓碑可能就会倒,这对先人而言就是大不敬。三年之后,坟头就十分结实了,这时再立碑,就不用担心墓碑会意外倒下了。

立碑的讲究

墓碑是阴宅的大门,所以关于立碑有很多讲究,可马虎不得。三年期满以后,不是随便那一天都可以立碑的,立碑的日子一般都选清明,十月初一寒衣节,或者逝者忌日这三天,因为这三天是动土迁坟无所禁忌的吉日,另外在有闰月的年份,是不可以迁坟立碑的。

墓碑的位置也很重要,墓碑位置的中心线要与坟中棺材的中心线一致,若是若是男女合葬,则应遵循男逝者的中心线。

墓碑方向切忌不可朝北,古语有云:北风吹得人丁绝。在古人的观念里,北方背阳,为阴寒之地,不利于藏风聚气,墓穴会聚集阴气,败坏家运家财。

墓碑应该选用坚硬耐久,防止风化的材质,以黑色或深灰色为佳。在落下墓碑填土时,要选用纯净的新土,千万不可让粪便等污秽之物混杂其中,否则就是对先人大不敬。

墓碑上都会刻有逝者的名姓还有其修饰,如考、妣、显、先等字,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用法,要仔细使用。比如“故先考”就是指故去的父亲,“故先妣”就是指故去的母亲。若是父母生前地位显赫,则可以将“先”字换成“显”,改成“故显考”和“故显妣”。

并不是每个人死后都可以立碑,有几类人是不可以立碑的。一是早夭折早殇之人,这类人在传统观念里不可以进祖坟,所以不能立碑。

二是意外横死之人或自杀之人,这类非正常死亡的人不适宜立碑。三是没有后代之人,古代很看重家族传承,若没有留下后代自然就进不了祖坟,更无后人会祭拜,也就没有立碑的必要。

结语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早就不再遵守古时的风俗的讲究,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古时的讲究本就带有迷信的成分,不可完全相信。

修坟立碑的目的就是为了缅怀先人,丧葬更不应该只拘泥于形式,只要心中能时刻保持对先人的尊重,也就没必要去牢牢遵循古时的规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是何讲究?

农村一些俗语,乍一看,与现实生活的风俗极不相符,是不是搞错了,没有这样的俗语?

“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就是这样一句农村俗语。

我国很多村庄,历史都在数百年以上,上千年的村庄也有不少。有村庄,也就有人生活,就会有新的生命不断出生,老人不断离世。

老人离世后的归属就是墓地,因此,有村庄的地方必定有墓地。如果一个姓氏或家族世代居住在这个村庄,那他们墓地的历史与村庄的历史一样长。

姓氏或家族都有始祖,但始祖有两种,一种是姓氏或大家族的总始祖,另一种是支派始祖,甚至小到一个村庄的第一代也称始祖。

因此,在农村,姓氏或家族不仅给本地的始祖扫墓,还要给原籍地的始祖扫墓,始祖以下的嫡系祖先也同样要扫墓。

这些祖先坟墓,一般都在十代或数十代以上。很明显,这与“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截然不同。

至于扫墓的时间,比如清明扫墓,清明期间,农村大多已进入春耕季节,只要夜幕未降临,就会在农忙之中抽时间去扫墓。

实际上,很多村庄的墓地就在村庄附近,又因家里的祖坟太多,很多农家为了不耽误农村,把“祭扫”分开。

春分过后不久,有一些人就开始到坟地砍青,也就是把坟头的柴草砍掉,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砍几座坟,也就不管什么时辰,只要太阳没有落山,就可以砍青。

到了临近清明,坟头上的青也砍完了,再到墓地集中祭祀。如此,“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在农村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农村为什么还会有这种说呢?这主要是扫墓的方式的不同,其中的讲究也有所不同。

农村姓氏或家族(注:在农村,因历史原因,有些家族有两个以上的姓氏)比较集中的村庄,或者相邻的数个村庄,把扫墓分为两种,即公祭和私祭,也称公扫和私扫。

我们家乡把扫墓叫挂青,也就有挂公青和挂私青两种方式。这里以我们家乡为例来说明。

所谓“挂私青”比较简单,过去农村习惯把三代内的人,称之为一家人。这些人不管是一起去挂青,还是单个的家庭去挂青,都称之为“挂私青”。

所谓“挂公青”就要复杂一些,大到数省的姓氏一起扫墓,小到一个地方数村姓氏一起扫墓,或者一个村的一个姓氏,一个村某支派、村中支派中的支派一起扫墓,称之为“挂公青”。

因为农村普遍有这些传统习俗的存在,农家“挂私青”的时候,只给三代以内的先人坟墓祭扫,三代以上先人的坟墓祭扫,则要由“挂公青”的方式祭扫。

因此,“扫墓不过三代”这句话,并不是说只祭扫三代内先人的坟墓,而超过了三代的先人坟墓就不要去祭扫了。

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慎终追远”,意思是说,在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的同时,也要虔诚地祭祀祖先。

这里的“追远”,指虔诚地祭祀祖先,而祖先肯定不是指三代以内的先人。祖先既指有坟墓,或者有家谱记载的先人,也指没有坟墓,或者没有家谱记载的先人。扫墓,又称为祭扫,也就是清扫掉坟墓的柴草,然后祭祀先人。

比如,直到现在,按照传统习俗,每逢清明,我国民间都要对被尊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公祭。很多姓氏,在清明期间也对自己的始祖的坟墓进行祭扫。

现在有一些人把“扫墓不过三代”这句话,主观的臆想为:祖先的坟墓过了三代后,就不管后人了,也就没有必要去祭扫了。

旧时农村,由于社会落后和封闭,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也就比较迷信。那时的民众都没有这种说法,而在现代人们文化层普遍指高,社会和科学高度发达,却有这种荒谬的说法,实在不应该。

至于“上坟不过未时”,在农村各,不同的地方,风俗不同,说法也有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种风俗。

一是“挂公青”要“吃挂青饭”的习俗。在湖南和贵州等地的一些农村,“挂公青”时,要到坟地做一顿午饭,参加吃这顿饭的人叫吃“坟头饭”,也叫“吃挂青饭”。

在过去农村,一般早、中、晚三餐比城里的晚一些,早饭在9点到10点,午饭在在2点到3点,晚饭在夜幕降临前后。

“未时”指下午1时至下午3时,如果扫墓祭祀时间超过了“未时”,也就是超过了午饭时间,就是对祖先的不敬,因此,也就有了“上坟不过未时”。

二是一些地方的传统习惯。在一些地方,对上坟祭扫有时间上的要求,限定在“未时”。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

实际上,类似民俗活动中限制时间的传统习惯,在一些地方也同样存。比如,湖北湖南的一些农村,春节拜年的时间限定在上午,到了下午就不能给别人拜年。

总而言之,我们对过去一些农村俗语,要结合各地民俗风俗进行解读,才能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