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门法器大全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一、庄严道场的佛具:
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
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裓、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
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
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
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
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
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佛教法器护身类藏传佛教的各种法门、法器繁多,大致可分为息灾、增益、怀爱、诛魔四种法门;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类法器。使用法器时,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法器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变。所分六类细述如下:
1、礼敬类
(1)袈裟:式如薄帛之方单,着时,即缠身而露右肩。袈裟一般为紫红色,活佛的袈裟可以用明黄色。
(2)项珠:也称挂珠。种类很多,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青金、白金、木槵子、人头骨等,作法时挂于项上。
(3)哈达: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大者长丈余,小者三尺。尤以献哈达表以敬意,其长短及颜色则视尊者之地位而定。
2、称赞类
(1)钟:有大小各式。
(2)铎:此即大铃。铎、铃、钲、铙、钖五者,形状相似,但铃、铎有舌。
(3)钹栗:亦名悲栗,系胡乐,其声甚悲。
(4)鼓:有大鼓、腰鼓、羯鼓、铜鼓等,更有骷髅鼓,俗称为嘎巴拉鼓,藏语称为“扎玛如”,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然后两面蒙上猴皮,左右有骨坠,下有一个小柄及丝绦带子。有大小两种,直径分别为20厘米和10厘米左右。按照密教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手鼓的骨要用童男童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16岁的,童女要12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雅布为父意,尤姆为母意,即父母佛,一般称双身佛)。这种手鼓在法会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鼓的种类很多,除骷髅手鼓外,另外还有一种曲柄鼓,它的鼓锤曲如弓形,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诵经时,喇嘛自己用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锤伴奏。这是汉地寺庙地所绝没有的。
(5)白海螺: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音响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来代表法音。在《大日经》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法法螺”。就是这个意思。它或可称为“妙音吉祥”。
(6)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30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一种恐怖之感。
(7)六弦琴
3、供养类
(1)香炉
(2)灯台
(3)水盂
(4)供献器,如瓶、盘、盆和钵、杯、碗等。
(5)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如呈圆柱形,叫做胜尊幢。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更认为幢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之象征,所谓有11种烦恼只有胜尊幢才能降伏。
(6)方蕃:其形状多如船用之风幡,即旗幅下垂,长短大小各式均有。
(7)白伞盖: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8)璎珞、花鬘、花笼等。
4、持验数
(1)念珠。
(2)金刚杵: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佛教密教则用它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大藏密要说》说,金刚材是菩提心义,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可以看到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据《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时的坛场外院四角要安立金刚杵交叉如十字形。”
(3)金刚铃:金刚铃也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这五股金刚杵形的称为五生牯铃。铃的意思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就有阴阳的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4)金刚橛:原来也是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金刚橛又叫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竖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5)灌顶壶(瓶):此即准顶时所用之秘密壶(瓶)。
5、护身类
(1)噶乌,汉语即为护身符,一般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小盒,很为小巧,外表雕饰非常精美,还有镶嵌宝石、松石、珍珠的,里面也有泥塑或金属制的小佛,随身携带用以祈佛保佑。
(2)秘密符印。
6、劝导类
刻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如嘛呢旗、嘛呢堆、转经轮、转经筒等。
小小核雕,包含大千世界
传统的核雕是一门巧藉自然、
妙施雕琢、
精妙绝伦、
饶有匠心,
可谓独一无二的艺术。
小小橄榄核,方寸间却能创作出大千世界!
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神仙鬼,
都能被刻画得灵动传神,
即使没有把玩到枣红色的包浆,
仅仅是这雕工,就能让你爱不释手。
核,是我们食完果实后的丟弃之物。而在艺人与文人手中,却成了创作与嬉戏的载体。
古人常把核雕系于扇下做扇坠,清凉之余,置于手中,享受着精妙之美。又或着系于腰间,不时把玩,感受着一天天的变化,欢喜于玉石难有的光泽与色泽。还可做根附卡在腰带之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股把玩的风潮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核雕工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别看这小小的橄榄核,匠人们却能在这方寸之间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
核雕,中国民间传统微型雕刻工艺。凭一把刻刀,化腐朽为神奇,在毫厘之间,雕刻出万千世界。
其造型小巧,雕刻精致,文化内容表现丰富,备受人们喜爱。2008年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颇具艺术感和收藏价值。
核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距今已一千多年。
明代,核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清人写的《核舟记》,就记载了明朝著名核雕艺术家王叔远创作的核雕史上的珍品——“赤壁之舟”。
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不少80、90后,至今还记着当年被核雕之精巧神奇惊艳到的感觉。
不光咱们现代人被惊艳到,连古时的皇室也被核雕的神奇吸引。
明熹宗就是个核雕爱好者,兴致上来时,还亲自创作核雕。明清时期的达官贵人也热衷将核雕作为衣扇装饰,或手中把玩爱物。
这是因为,核雕除了巧借自然的精妙绝伦之外,更蕴含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东方哲学。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近年来,核雕的艺术价值更得到无数藏家青睐。
北京亚洲容海国际拍卖2011年秋季拍卖会,一件清朝湛谷生制核雕船,以36万的高价成交。
北京巨力国际拍卖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一件来自清朝的水浒典故核雕文物被拍出46万人民币的高价。
橄榄核 | 罗汉手串
更妙的是,随着盘玩时间的增加,核雕的色泽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这是属于你的时光印记,也是经你双手盘玩出的艺术品。
橄榄核单籽 | 佛手
盘玩须知:
·刚拿到手的橄榄核要先在手心里滴一~两滴油(润肤油即可),均匀地搓开涂抹在橄榄核手串的表面,等到表面的油完全盘进橄榄核内部,再装进密封袋。
3至5天一个周期,然后再重复一次,大约四个周期,橄榄核的初步打底就做好了。
·四个周期后,把橄榄核从密封袋取出,表面已经有了一层薄薄如涂层般的镀膜,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拿出来随意盘玩了。
·盘玩橄榄核也要时常清理,尤其是有雕工的手串。清理时需要用刷子仔细刷,但力度不需要太大,不玩时放进密封袋里保存。
核雕手串 | 五福临门
保养须知:
·防晒。避免置于太阳光或者高温灯光长时间直晒处,容易导致核雕开裂。
·防水。避免核雕掉进水里或用水刷清洁,空瓤进水后蒸发很慢,外表蒸发很快,导致由内向外膨胀而开裂。如果着水,可放在食品保鲜袋中,打个松结,让水分慢慢蒸发,切忌速干。
·防风吹。风吹是导致开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北方地区,短时间的风吹就容易将橄榄核吹裂。如遇大风,应将橄榄核妥善收藏起来。
·放置在有暖气的环境中容易开裂。冬季使用暖气(或者暖风空调),室内(车内)很干燥。橄榄核被长时间放置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开裂。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湿度。
·冬季不能放在内衣口袋,人们冬天穿衣服较多,很多收藏者将橄榄核作品放入内衣袋“珍藏”,人的体温起了一个“烘烤”作用,且内衣口袋非常干燥,易引起橄榄核开裂。冬季应该将橄榄核雕入在外衣口袋。
核雕 | 花开富贵
核雕这项美丽的民间艺术在创作基调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正面、积极、宽容的要素,宣扬“和为贵”,并崇尚仁、义、礼、智、信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和谐有着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精美核雕作品鉴赏
▾
苏工橄榄核 | 财神手串
核雕 | 三十六弟子拜佛珠
仙工核雕 | 天师有福
核雕 | 善财童子像手串
核雕 | 十八罗汉手串
橄榄核单籽 | 一念之间
核雕 | 松溪论画图挂件
闽南著名古刹——五云寺
五云寺位于南靖县鹅仙洞风景区附近,是闽南著名古刹,主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据《南靖县志》记载,五云山峰有五支小山脉向山麓延伸,春雨初晴,祥云环绕山颠,故曰“五云山”。古刹居于半山腰亚热带雨林中间,当时,上下古寺有3座,上曰紫摩,中曰松柏,下曰五云,古寺周围岩石错落,岩洞别致,因此,称“五云寺”。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漳州南山寺净土禅师云游四方,传播佛学经典,路过南靖金山,夜宿水潮。清晨眺望五云山,彩云飞挂,紫气漫山。他喜出望外,前往实地考察,选择风光秀丽之处,修身养性,讲经论道,普济众生,创建五云寺。
净土禅师佛学渊博,武艺超群,医术高明,能为地方百姓除害、治病,排忧解难,因而名扬四方。
在五云寺期间,皇太子病重,虽经太医反复诊治,病情仍日见沉重。太祖皇帝心情非常焦虑。这时,太医陈元济上陈太祖皇帝,说他曾在武昌遇到一位高僧法号净土禅师,他擅长歧黄,医术高明,大有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之誉,如能宣诏入京为太子诊治,定有佳音。太祖皇帝应诺,问明了净土禅师最近云游至福建漳州府,在南靖金山发现一块风水宝地,正在募捐修建五云寺。
太祖皇帝马上派使臣,星夜赶路至南靖金山,宣诏净土禅师。净土禅师正在忙于建寺,接诏后,只得跟使臣飞速赶往京城。
太祖朱元璋性本善疑,见净土禅师布衣草鞋,风尘满面。心想,这样的和尚有何本事?不如先考考他。于是,他附耳对内侍交代要怎样做,然后才令人带净土禅师到太子的住处东宫。
净土禅师被人带着拐弯抹角来到东宫门前。突然觉得眼前一亮,定睛看时,只见门槛前有一块木板,木板下面发出五彩祥光。净土口称“善哉,善哉!”心想,这里一定有我佛家的经书宝典,不可造次。于是,他双手合十,高宣佛号,立于木板前跪拜,然后头抵木板,一个筋斗翻了过去。这时,朱元璋的御辇跟在后面赶到,见状,让太监上前问净土禅师为何要翻筋斗进门?净土师答道:“地下有我佛家经书宝典,我不敢践踏亵渎,所以以头顶真经入门。”朱元璋听后,默默点头,对净土禅师的道行十分惊叹。
接着,内侍领净土师来到一间侧室。净土师上前,看到一位少年歪倒在床上,脸色红润,气色很好。但却哼哼唧唧,一会儿说头晕,一会儿又叫腹痛。净土师请他伸出手来,用三个指头按住对方的手,为其号脉。号了一会儿,净土师觉得奇怪,此人脉理正常,并无疾病征兆。再看舌苔也似无恙,为何他要无病呻吟呢?净土师仔细一想,忽然明白,这与刚才入门的地下经书一样,都是皇家设下的试探,要看我究竟有没有真本领。想到这里,他心中甚为不快,就站起身来,说:“请代奏明皇上,殿下一切正常,免用汤药,贫僧告辞了!”说完转身正要出殿。
这时,引路的内侍只得说:“禅师,这是世子桂,因慕禅师大名,争着先请你号脉,太子正在寝宫专侯。”
净土师无奈,只得跟着内侍进入太子寝宫。只见床上躺着一位年近三十的青年,脸色枯黄,双眉紧蹙,四肢消瘦,腹部明显肿胀。
净土师问他有何不适?太子说:“近日来胸腹闷胀,两肋疼痛,间有恶心呕吐,浑身乏力。”
净土禅师观其脸色晦暗,舌苔白滑;切其脉,脉弦,初步判定是属于心绪过重,夜不能寝,形成肝郁脾虚,已是早期肝硬变。
净土师让内侍铺开文房四宝,开下药方:一、排除杂念,静心疗养;二、用大黄末和朴硝末混合,大蒜捣泥调匀的琥珀膏敷肝区五厘米厚;三、针灸肝俞、脾俞、中腕、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四、食疗,以一斤多重的活鲤鱼和等量的赤小豆角加三倍量的水煮烂,去鱼头、鱼鳞、鱼刺和内脏,服鱼肉、赤小豆、饮汤以消腹水。
医案呈上太祖皇帝御览同意后,净土师就一边为太子扎针,一边和药敷贴。同时,亲自指导御厨煮鲤鱼赤豆汤。余下时间,净土师对太子进行说法,排除杂念,静坐疗养。六日后,太子腹水消尽,不再胸闷腹胀,饮食增进,脸色转红润。太祖皇帝大喜,拟留净土禅师在太医院为官。
净土禅师惦记着五云寺建设工程,不愿为官。他奏辞说:“贫僧既已出家,四大皆空,不以富贵为念,请求皇上让我回南靖金山募化兴建‘五云寺’则功德无量。”
太祖皇帝知他佛心归向,难于挽留,特赐五云寺为官家规制建筑,并御赐:玉印一枚、素珠三串、大门金钥匙一把,号为三宝。并指派名师用青冈大理石精雕细刻一套高七尺的石雕佛像五尊(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弥勒佛),供寺院敬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五云寺竣工,庙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内对联有:“一指通元,化化生生闳慧法;五云献瑞,形形色色普祥光”。“三宝座前披宝签,会心处,石也起因;五云寺里眺云蒸,得意时,人俱脱俗”。“路转峰回,修尔五云圣地;风光月齐,恍然三岛名区”。“涤凡心,养禅心,半岭撮成鹫岭;高世界,辟法界,五云触起慈云”。前来朝拜的闽南各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当时,五云寺住僧有30多人,缘田30多亩,还建有讲经堂、畲野精舍书室,供学子读书,培养了众多名人学士。明代万历年间龙岩进士、刑部侍郎王命璇曾就读于此。清代汀漳龙道观察使单德谟出巡南靖,在五云寺游览时特为此题词作诗,赞叹不已。
以后,僧人了凡、广照等续于寺上增建紫摩、松柏共三院。清康熙、乾隆年间,庙产日丰,僧徒日众,住僧聚当、喜义等又前后扩建,至民国时期还屡经修葺。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年代,五云寺遭毁。为保存地方历史文物,恢弘佛教圣地,1995年,南靖县人民政府将修复五云岩列入旅游区开发规划,1997年,县政府发文决定修复“五云寺”。1998年,金山镇河乾村筹集资金50余万元,在旧址修复五云寺。新建的五云寺隐现于亚热带雨林中,远望三重山,面对狮子峰,九龙江西溪支流和319国道从山前绕过,寺院周边古树参天,万石嶙峋,山间流泉淙淙,山中有1000多种天然植物,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上有五云峰、金鱼池、半月泉、莲花池、木鱼池、仙人桥、三代同根树,下有一连片果园和田野,风光旖旎。
五云寺洞多景奇,紫云洞、慈云洞、梯云洞、嵌云洞、彩云洞、雨伞洞、神鹿洞、别有洞天,洞洞相通,迂回曲折。置身其中,犹如进入神秘的地下迷宫。各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行走于洞中,时而需低头躬身抱头而行;时而却能够健步如飞,昂首阔步。更为奇妙的是,当人们走到气喘吁吁之时,忽见眼前一堵石壁扑面而来,以为是到了尽头。再向前走,只见石壁旁边有一狭窄小径,贴身进去走两步,却见眼前开阔明朗。别有洞天里有石椅、石桌,供游客休息、品茶聊天。
离寺院2公里处有一白水漈瀑布,高218米,水头宽3.3米,它象一条白练将五云山一分为二。走近一看,只见瀑水飞溅,瀑声轰鸣,甚为壮观。
据《南靖县志》记载,五云寺旁有流泉穿石,汇为小池,清代汀漳道单德谟题为“半月泉”。叙曰:“余出巡,宿卢山书舍,有池形如半月,流泉活泼,足以澄怀而观道。因忆东坡守潮时之诗句,取以颜之。诗曰:“已忘尘境远,唯见天机流。岂曰我知道,谁与造物游”。诗人钟晋《游半月泉即事》诗曰:“山色寒犹冶,泉声远更清。虚亭一流憩,尘境万缘轻。曳杖穿云去,回舩载月明。天涯情不惬,及此酒杯倾”。
五云岩存有清代汀漳道单德谟书的大“寿”字,石刻长200厘米,宽150厘米;清代卢寅清书的“福”字,石刻长150厘米,宽70厘米;清代吴书的“嵌云”2字,石刻长130厘米,宽85厘米;卢寅清书的“峰回路转”,石刻长80厘米,宽30厘米;吴德山书的“梯云”,石刻长80厘米,宽50厘米;希亭云朝书的“彩云何在”,石刻长120厘米,宽60厘米。1998年,五云岩石刻被列入南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8年,经县民宗局批准,五云寺修建了大悲殿,供奉滴水观音和善财、龙女。
在五云寺《慈云亭》石阶下,现存保护完好的开山祖师净土禅师和了凡禅师、清朝道影和尚、瑞应禅师等4座塔墓。
五云寺施田碑记诸佛菩僧,赖昔善信施田共计二十一亩,以为香火之资,付住持僧世世之徒孙承接掌管。第恐世远,贤愚不一,有不肖徒孙将田窃卖,资典私相兽首者,官众谴神诛,是为志。
谨将施田姓名亩数开列:二代清勤和尚自买田种一石五斗,坐落畚箕盂,全年税粟二十石,完粮八亩五分,又一段田种五斗坐落下山洋,全年税粟十六斗,完粮五亩。
王三舍施田五斗种,坐落金山考乾,全年税粟十二石九斗,完粮五亩。
信士严暖官施田一段,坐落青寮,全年税粟五石五斗,完粮二亩五分。
信士严檀官兄弟四人林僯官、吴禄官、梁默官、陈僯官共施田一段,坐落脚菜坑,全年税粟二石。
岩脚荒田一片,丘数不等。
乾隆九年三月 水潮众等同住持僧奕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