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宇是什么意思取名字(宇是什么意思)

宇是什么意思取名字(宇是什么意思)

中国家长注意:给小孩取名字的时候,也要了解“宇”字的来历

宇宙的“宇”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中国人取名的最常用的一个字,“宇”字为什么能让中国人如此钟爱?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宇”字的来历以及“宇”字在古代的用法,咱们一起往下看!

甲骨文:甲骨文的“宇”字,外面是类似房屋的形状,里面的形状表示屋檐的檐角。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宇”字的解释:“宇,屋边也”。宇的意思是指屋子的边缘,也就是屋檐。

《诗经》中有这样的几句话,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翻译:七月的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了屋檐下,九月到了房门边,十月到了床底下。

根据建筑考古学家推测,很早的时候建筑本来没有墙,宇基本上就相当于整个建筑物,后来建筑物演变为有墙有顶的形制,宇就仅仅指屋檐的意思。

东汉语言学家刘熙曾经这样解释“宇”字:“宇,羽也。如鸟羽翼,自覆蔽也。意思是说屋檐像鸟儿的羽毛一样,能够将人遮住,人是在屋檐下的空间里生活‘所以“宇”字引申为房屋,住所的意思。

苏轼曾经在《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中的玉宇当中的宇就是指房屋的意思。

屈原的《离骚》中记载:“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意思是说世界上哪里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念故国。诗中的“故宇”意思是“故国:。

今天关于“宇”字的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宇”字的意思你们都了解了吗?你们身边认识哪些含义“宇”字的朋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推荐小孩子取名字带国字男孩篇-可爱点

男孩子父母常会有比较高远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有志气,有抱负,能够成就一番不菲的成绩。来看看可爱点分享的小孩子取名字带国字吧。【国帆】帆,船帆,是指借用风力使船舶前进的布篷。有成语一帆风顺,千帆竞发,用在人的名字中表示成长的路顺利无碍,有蓬勃向上,生机勃勃的势头。【国宇】宇指屋檐,泛指房屋,也指国土以及整个空间世界。是一个非常有男子气概的,非常大气的字,用于人名寓指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浩国】浩字本意是指水大,引申为浩瀚浩大,寓意博大。在这个名字中,浩字五行属水,国字五行属土,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水生土,此名尤其适合五行缺土的男孩取名。【安国】安是平安、安定的意思,一方面是父母希望孩子平安健康的心愿,另外,和国字搭配成名字还有安邦定国的含义,也代表着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大展宏图,成为国之栋梁。国字开头的男孩名字大全国坤 国昂 国卓 国晟 国冠 国昆国勋 国明 国勤 国弘 国承 国星国彰 国彬 国学 国恒 国方 国坪国佑 国宣 国峻 国宁 国奥 国哲国安 国巍 国儒 国定 国康 国世国川 国俊 国升 国新 国典 国丰国扬 国利 国帅 国培 国冬 国仲

国志 国义 国会 国恩 国力 国博国光 国乾 国御 国旺 国峰 国德国发 国劲 国土 国垠 国京 国坛国懿 国占 国易 国优 国东 国景国敦 国恺 国呈 国晖 国元 国凡国成 国域 国智 国宇 国保 国刚国振 国晃 国曦 国旭 国凯 国同国文 国势 国和 国时 国晤 国宏国庭 国宾 国斌 国厚 国亮 国嘉国均 国天 国兵 国圣 国忠 国屹国健 国晓 国信 国平 国昌 国希国奎 国其 国城 国固 国建 国兴国屏 国咏 国为 国政 国展 国晨国彦 国庾 国华 国增 国勇 国帆国云 国弦 国垣 国悦 国宗 国敬国字结尾的男孩名字大全均国 瑞国 显国 鸿国 晓国 经国志国 清国 坚国 树国 奥国 君国秀国 钧国 昂国 京国 贤国 敬国杰国 裕国 正国 乐国 保国 光国

衍国 照国 星国 云国 达国 泽国冬国 德国 磊国 富国 毅国 栋国腾国 东国 焕国 希国 中国 吉国代国 林国 彬国 南国 绪国 熙国殿国 秉国 鹏国 修国 卫国 武国永国 进国 智国 建国 行国 定国诚国 政国 礼国 景国 方国 哲国良国 元国 策国 向国 启国 浩国忠国 耀国 豪国 连国 宗国 世国成国 茂国 崇国 安国 言国 立国平国 河国 兆国 庆国 佐国 承国登国 兴国 震国 涛国 绍国 博国邦国 辉国 尚国 守国 尔国 峰国少国 利国 楠国 振国 新国 维国隆国 俊国 斌国 厚国 和国 自国航国 圣国 书国 明国 胜国 善国文国 竞国 刚国 道国 炳国 恩国仁国 宏国 升国 增国 学国 旷国以上就是小编分享小孩子取名字带国字的全部内容啦,希望符合你的期待。

地学里的“元”“宇”“宙”

2021年10月28日,全球互联网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宣布将现有公司改名为“Meta”,公司未来发展聚焦于建立“元宇宙(Metaverse)”(图1)。元宇宙概念瞬间被引爆,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技术发展规划;各路媒体推波助澜,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资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过去的2021年里,“元宇宙”是一个热词。

▲ 图1 元宇宙概念图(苏中等, 2022)

元宇宙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ile Stephenson)于1992年所著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一书中,代表一种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人们可以在元宇宙里找到自己的化身。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去,今天的元宇宙是一种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连接与创造、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作为经济学术语的元宇宙,也存在于地学中。地学术语中不乏“元”、“宇”、“宙”的身影。在介绍地学中的“元”、“宇”、“宙”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质历史中特定时间间隔形成的所有地质记录(成层或者非成层岩石)的度量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以及形成这些地质记录的地质时间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从时间尺度大到小可以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宇、界、系、统、阶、亚阶(表1)。地球的地质历史可以分为4个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则为4个宇:冥古宇、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这4宙4宇正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

▲ 表1 正式年代地层术语和地质年代术语(据全国地层委员会,2000)

在正式介绍主角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地质学里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宙(Eon)。Eon一词为Aeon的美式和澳式英语拼写。Aeon源自希腊语ὁ αἰών (ho aion)、αἰϝών (aiwon)的拉丁文转写,意为很长的时期、永世、万古。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美国地质学家H. S. Williams于1901年提出Eon这个概念来作为最长的地质年代单位(图2)。但是Eon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美国地质学家A. H. Sutton在1940年的著作中就指出Eon并非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也有学者使用Era来作为最长的地质年代单位。

▲ 图2 美国地质学家H. S. Williams1901年的相关著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Eon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正式成为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Eon最早于1962年由黄汲清先生引入我国。黄老将其音译为“伊翁”。后来尹赞勋先生借鉴我国古籍《尸子》提出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和《淮南子·齐俗训》提出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等概念,指出宙可以表示无限的时间,宇表示无限的空间。宙与Eon的概念颇为相似。因此,尹老将Eon意译为宙。而Eon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Eonothem(them为后缀,意为放置的物体以及谈话的主题)则被意译为宇(图3)。自此,宙和宇作为地质年代和年代地层各自最大的单位术语,正式进入学术界。

▲ 图3 黄汲清先生1962年的相关著作及尹赞勋先生1966年的相关著作

对于漫长的地质历史,美国地质学家G. H. Chadwick根据是否有显著的化石记录将其分为两阶段,分别为Cryptozoic和Phanerozoic。其中Cryptozoic里的crypto源自希腊语κρυπτός(kryptos),意为隐藏的;zoic源自希腊语ζωνών (zoon),意为动物。Phanerozoic里的phanero源自希腊语φανερός (phaneros),意为可见的或显著的。值得一提的是,Chadwick的划分方案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地质年代单位。随着Eon概念的推广,这两个阶段也有了具体的地质年代单位,分别为Cryptozoic Eon和Phanerozoic Eon。黄老最早将其分别译为隐生伊翁和显生伊翁,后来尹老将其译为隐生宙和显生宙,对应的年代地层则为隐生宇和显生宇。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前显生宙生命活动痕迹的发现,学界发现之前认为毫无生机的隐生宙已经在孕育地球的生命了。因此进入20世纪后半叶,美国地质学家P. Cloud将地质历史一分为四:原来的隐生宙从老到新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再加上显生宙;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为冥古宇、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Cloud的方案后来经过修改,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图4)。下面由笔者简单介绍地学里的4宙4宇。

▲图4 最新的中文版国际年代地层表

(https://stratigraphy.org/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21-10Chinese.jpg,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已于2022年2月发布,但中文版仍未发布,故使用2021年10月的版本,下同)

冥古宙(Hadean Eon,45.6亿年至40亿年前)是地质历史的第1个宙,长达5亿多年,由Cloud于1972年命名,源自希腊语ᾍδης,即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意指地球形成之初是如何的原始。而该时期的所有地层则属于冥古宇(Hadean Eonthem)。

在冥古宙,地球一开始由尘埃与气体聚集而成,之后一直经历着长时间的复杂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温度缓慢降低。大约在45亿年前,在地球上发生了形成月球的巨型撞击事件(图5),这个事件让地球从一个全是熔融硅酸盐物质的球体转变为一个圈层分异的球体。从45亿年开始,此时的地球才真正具有了地核、地幔、地壳及大气圈和海洋等现代地球圈层,并展开了复杂的分异作用和演化。

▲ 图5 冥古宙末期的地月系统艺术复原图

远侧为原始地球,近侧为原始月球(据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Earearth.png)

太古宙(Archean Eon,40亿年至25亿年前)是地质历史的第2个宙,由美国地质学家和动物学家James Dwight Dana于1872年命名,源自希腊语αρχή,意为开始、起源。太古宙自老到新分为始太古代(Eoarchean Era,40亿年至36亿年前)、古太古代(Paleoarchean Era,36亿年至32亿年前)、中太古代(Mesoarchean Era,32亿年至28亿年前)和新太古代(Neoarchean Era,28亿年至25亿年前)4个代。

相应地,太古宇(Archean Eonthem)分为始太古界(Eoarchean Erathem)、古太古界(Paleoarchean Erathem)、中太古界(Mesoarchean Erathem)和新太古界(Neoarchean Erathem)4个界(图6)。

▲图6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太古宇

在太古宙,地球经过前面十多亿年(38-25亿年前)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板块构造活动很可能是在这个时期启动(图7);组成大陆的硅铝质地壳开始形成并不断增长,大陆很可能萌发自这个时期;地磁场在该时期形成;水圈和大气圈也颇具雏形,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以细菌和低等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生物,但留下的化石记录相当较少,阻碍我们对这时期地球生物面貌的复原。太古宙,地球有着一个以甲烷为主的还原性大气圈烷为主的还原性大气圈。但是,太古宙末期(25亿年前)发生的大氧化事件却在随后的元古宙给地球送上了一个氧气丰富的氧化性大气圈。

▲ 图7 太古宙地球面貌艺术复原图(Tim Bertelink, 2017)

元古宙(Proterozoic Eon,25亿年至5亿3880万年前)是地质历史的第3个宙,由美国地质学家S. F. Emmons于1888年命名,其中的Protero源自希腊语Πρωτο,意为原始。元古宙自老到新分为古元古代(Paleoproterozoic Era,25亿年至16亿年前)、中元古代(Mesoproterozoic Era,16亿年至10亿年前)和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 Era,10亿年至5亿3880万年前)3个代。

相应地,元古宇(Proterozoic Eonthem)分为古元古界(Paleoproterozoic Erathem)、中元古界(Mesoproterozoic Erathem)和新元古界(Neoproterozoic Erathem)3个界(图8)。

▲ 图8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元古宇

概括而言,元古宙是地球构造体制、大气-海洋环境及生物演化转变的最主要时期,也是地球由太古宙缺氧、“非宜居”大气-海洋环境向显生宙富氧、“宜居”大气-海洋环境转变的关键阶段,故元古宙在地质历史中承上启下。元古宙的地壳活动较太古宙更为活跃,是地球的主要造山期,大陆地壳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元古宙,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单细胞原生动物到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阶段。此外,与炽热的冥古宙和太古宙不同,元古宙的地球迎来了数次大冰期,其中以新元古代成冰纪的雪球地球事件最为著名(图9)。

▲ 图9 雪球地球示意图

(https://astronomy.com/news/2019/04/the-story-of-snowball-earth)

显生宙(Phanerozoic Eon,5亿3880万年至今)是地质历史的第4个宙,自老到新分为古生代(Paleozoic Era,5亿3880万年至2亿5190万年前)、中生代(Mesozoic Era,2亿5190万年至6600年前)和新生代(Neozoic Era,6600万年至今)3个代,我们现在就生活在新生代。相应地,显生宇(Phanerozoic Eonthem)可以分为古生界(Paleozoic Erathem)、中生界(Mesozoic Erathem)和新生界(Neozoic Erathem)3个界(图10)。在显生宙,地球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最为绚丽多彩(图11),本公众号已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 图10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显生宇

▲ 图11 地球生物的演化脉络(Graham et al., 2008)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Chadwick, G.H. 1930. Subdivision of geologic tim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41(1): 47-48.

Cloud, P. 1972. A working model of the primitive ea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72(6): 537-548.

Emmons, S. F. 1888. “American Committee Reports”.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6: 71.

Joseph, Graham, William, Newman, John, Stacy. 2008, The geologic time spiral—A path to the past (ver. 1.1): U.S. Geological Survey General Information Product 58, poster, 1 sheet.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pubs.usgs.gov/gip/2008/58/

Dana, J.D. 1872. Green Mountain geology. On the quartzit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3(16): 250-257.

Tim, Bertelink. 2017. Own wor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chean#/media/File:Archean.png.

Williams, H.S. 1901. The discrimination of time value in geology. The Journal of Geology, 9(7): 570-585.

杜新贵. 1982. 板块构造与元古宙. 地震地质译丛, (03): 59+33.

黄汲清, 姜春发. 1962.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地质学报, 42(02): 105-152.

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59.

苏中, 安筱鹏, 高红冰. 2022. 元宇宙是新技术还是新泡沫? 大数据时代, (02): 6-15.

尹赞勋. 1966. 地球历史最大阶段的划分和命名. 地质论评, 24(01): 51-52.

美编:许若橦

校对:覃华清 江淑敏

叙诡笔记|楠木:一种欺软怕硬的“神木”

前不久的小长假,笔者去了一座京郊的古寺旅游。在参观这座古寺的大雄宝殿时,导游指着三世佛的雕像,用非常遗憾的口吻说,这些雕像在几十年前被砸毁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后来重塑的。有人开玩笑问:“新的和旧的有什么区别么?”导游白了一眼,用不无鄙夷的口吻说:“旧的是金丝楠木的,新的是黄花梨木的,这俩能一样么?”殿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之所以有这番哄笑,想来因为在世人眼中,楠木是一种远比黄花梨木要名贵的木材,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为了砍伐和运输楠木,许多人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而楠木也因为“吸食”了太多血汗和生命的缘故,变成了一种拥有巨大破坏力的“神木”。

一、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明代谷泰撰《博物要览》有云:“楠木产豫章及湖广云贵诸郡,至高大,有长至数十丈,大至数十围者,锯开甚香。亦有数种,一曰开杨楠;一曰含丝楠,木色黄,灿如金丝最佳;一曰水楠,色微绿性柔为下。今内宫及殿宇多选楠材坚大者为柱梁,亦可制各种器具,质理细腻可爱,为群木之长。”

《博物要览》

楠木不仅自贵,还能贵人。《太平广记》中写樵叟八人,每天去冯大亮家饮酒,从来不给钱,冯大亮性情豪爽,亦不计较,任他们吃喝。有一天,其中一人从袖子里拿出一根五六寸长的楠木树枝,栽在冯大亮家院子里,对他说:“劳置美酒,无以为报,此树径尺,则家财百万。”言讫而去。没几天这棵楠木就长到十余丈高,直径逾尺,而冯大亮家自此“金玉自至,宝货自积,殷富弥甚”——楠木的“贵气”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楠木名贵、吉祥和拥有“群木之长”的地位,所以明史记载,明代的宫城和城楼、寺庙、行宫等重要的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楠木的贵重,除了因为数量稀少、质地坚实和质量精美之外,还有从深山老林里砍伐和往外运输的难度极大。《四川通志》记载为了营建宫殿而“采楠”所耗费的力气:“楠木一株,长七丈,围圆一丈二三尺者,用拽运夫五百名,沿路安塘,十里一塘,一塘送一塘,到大江”,等于为了将一棵楠木运到长江航运,中途几乎要开通一条运河。那么一棵楠木运到长江边的花费是多少呢?“计木一株,山林仅十余金,拽运辄至七八百人,耽延辄至八九月,盘费辄至一二千两之上!”凑齐八十株树,扎一大木筏,召集水手放筏,每筏用水手十名,民夫四十名,“出三峡,道江淮,涉淮泗,越历江湖,逶迤万里,由蜀抵京,恒以岁计。”这期间伐木工人和运输的民夫遭遇“寒暑饥渴瘴疠死者无论矣”。当时蜀地流行一谚语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以至于“楚、蜀之人,谈及采木,莫不哽咽”。

也许正是因为一棵楠木上浸染了太多的血和泪,加之多用于宫廷,导致民间对此种木材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敬畏感。明代钱希言著笔记《狯园》中记湖广襄阳道中有一“楠木神”,商旅行舟,触之皆碎,相传是有个运输楠木的木筏遇到暴风,散了架,“失此一木无获,岁月浸久,便成精怪”,岸上的百姓和往来的船家以其破坏力惊人,特地建了一座“南君庙”而祝祷平安。

《狯园》

褚人获所著笔记《坚瓠集》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个姓卢的,坐船在长江中航行,突然遭遇一阵狂风,船在江心颠簸欲翻,吓得船家连呼“楠木大王保佑,楠木大王保佑”,姓卢的搞不清是怎么回事,等到风平浪静时问船家,船家说,此地有一楠木成精,每天漂浮江中却难见踪影,不知为什么,它专喜欢“鼓弄风波,破舟损命”,所以遇到突然袭来的狂风,必须连呼楠木大王的名号告饶乞命,才能不至翻船。这姓卢的想来是个胆大的书生,上岸后即作文一篇,牒报水府,上面有“象穷魍魉,转深铸鼎之思;诚格神明,欲下燃犀之照。惟川灵之失纲,故令尾大者不掉。彼风师亦助虐。其与首恶者何殊,仍期三日以木来,屈期,命驾诣江上,大集人夫缚木”的字样,大致意思是说妖木竟敢在江上鼓风作祟,害人性命,我现在给你三天时间投案自首,过了三天期限,看我不召集民夫将你捉拿归案!岸上的人们都望着他偷笑,谁知没过多久,真的看见一块巨大的楠木顺江漂了过来,姓卢的让人将其打捞到岸上,正好县里正在修学堂,直接拿去用作明伦堂柱了。

《坚瓠集》

二、大楠将军,二楠将军

除了楠木大王,还有楠木将军。

宣鼎在《夜雨秋灯录》一书中写元代发生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天长石梁镇一事。

《夜雨秋灯录》

当地有一座古刹,是酷爱佛学的梁武帝所建,“殿宇甚宏,院产尤沃”,但寺中的和尚仗着香火旺盛,不守清规戒律,重金买了几个美貌的妓女养在地窖里,表面上念着阿弥陀佛,背地里却干着淫秽下流的勾当,外人无从察觉。

这一天,寺里正在进行修缮工程,有个漆工发现大殿的梁上有光芒在闪烁,正惊诧间,突然从上面掉下一块砖来,上面绘有两只守宫(即壁虎),“睛赤髯苍,鳞爪沃雪,一瞥眼,已长尺有咫”,工匠们一时间全都吓懵了,片刻,有人大喊一声“这是龙啊”,众人全都醒悟过来,四散奔逃。这时只听殿外雷声大作,暴雨如注,翻卷的黑云中一条青龙从天而降,直往殿里俯冲,“门小,龙首碍,因侧角蜿蜒入”。这时那两只守宫已经彻底化为两条小龙,像迎接青龙一样向它飞去,三龙戏舞间,只见瓦砾飞舞,屋宇楼阁一齐成齑粉。那条青龙攫取了大殿内宝瓶中的一颗“大如碗”的宝珠,而两只小龙则各挟一根楠木横梁,冲天而去。

“少顷,雨霁,烟雾散”,原来富丽堂皇的古刹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遍地积水浸瓦砾”,附近的人们和先前逃走的工人纷纷返回来观看,只见所有的僧人都不知去向,只剩下正殿地下的洞穴中,暴露出女人穿的鞋和用的净桶,人们这才知道,原来那些僧人将这里变成了泄欲的淫窟。

再说距离石梁镇不远的一处村落里,“其雨之倾盆时也,远村见黑云如山,垂垂扑庙下,旋即腾上,犹约略见龙伸巨爪,持殿梁舞”。不久,那两条小龙飞到湖的上空,似乎挟不动楠木横梁了,“蓦然抛坠湖心,泛泛忽不见”。

从此以后,每逢阴雨天,住在湖畔的人们和船家,就听见两块木头相撞的声音,噔噔噔噔的,一旦声音停止,就要转晴,屡验不爽。经过明代数百年的浸泡,那两根漂浮在湖面的楠木横梁“受日星精气,渐为厉虐”,此后就像鱼雷一样,只要遇到游船或是渔船,逮谁怼谁,“如箭激赶,至则船碎”。长此以往,渔民和渡河的旅客苦不堪言,以至于每次放船之前,必须先高呼“大楠将军、二楠将军保佑”,且香帛礼祭之,才有可能幸免于难。

直到道光年间,有父子渔夫两人,夜间撒网捕鱼,凌晨时分,一网下去突然感到特别沉重,两个人很高兴,以为捞到了大鱼,但“网重,轻易不能达岸”,时间一久,船仿佛抛了锚一样丝毫动弹不得,而且渔网越来越重。父子二人开始急躁起来,“欲弃网割缆则不舍,欲曳则船将覆”。正在惶急间,忽然远处开来一条官船,“男子数十人,皆箭衣窄袖”,容貌端庄,气度不凡。父子二人急忙大声呼救。那艘官船立刻靠近了渔船,几个人跳上来,将两只船联结在一起,一边帮他们拽渔网,一边将两条船一起往岸边划。渔夫父子手忙脚乱中,不小心还将一只鞋甩在了官船上,还来不及捡,船已经靠岸,而网中之物也被抛到了岸上。官船随即解开了联结两条船的缆绳,准备离去,“渔人将烹茗炊饼以酬,不受,匆匆去”。

这时天已大明,渔夫父子打开网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并无寸鳞,唯一极大楠木,满身生绿苔如毛”。他们哭笑不得,不知这算什么收获,但仔细一想,若非官船上那群人的帮助,恐怕连这块木头也捞不上来,便到岸上的龙王庙里焚顶酬神,无意间发现庙里悬挂的一艘神船湿漉漉的,船底和船帮上覆满淤泥,甲板上还有一只草履,正是刚才甩丢的那一只,“恍然悟神之冥助也”。

三、奉旨砍树,未能得逞

无论“南君”、楠木大王、楠木将军,从称号到故事,都不难体会到时人对这种树木无可名状的恐惧。但说来讲去,之所以恐惧,也是因为其太过值钱,而诱发了从皇室宗亲到达官贵人无穷的占有欲的缘故——这种占有欲是搬出多么强大的神鬼也遏制不住的。

《子不语》中写四川有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古木万株,有首尾阔数十围、高千丈者”,一个负责采办贡木的官员杨某到这里查看,发现“有极大楠木一株,枝叶结成龙凤之形”,这可把杨某乐坏了,正在组织伐木工人施以斧锯,谁知锯齿刚刚贴近树干,“忽风雷大作,冰雹齐下,匠人惧而停工”。

当晚,杨某梦见一个穿戴古代衣冠的人,拱手对他说:“我乃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大树。当天地开辟后,三皇递兴,一万余年,天底下只有水,并无火。燧人氏从我身上钻取到火种,从此人们才能吃到煮熟的食物,不惧严寒风雪,不信可以看看我露出地面的树根,上面还有当年的灼痕,难道您忍心让那些伐木的工人把我砍伐吗?”杨某说:“当初人们吃生食的时候,肠胃没有火气,很少生病,都能长命百岁,自从吃了熟食,小则痔疮,大则肺热引发的痰壅,皆火气熏蒸而成,何况我是奉诏采办,不砍伐你,不能销差。”第二天,他还是指挥砍掉了那棵极大的楠木,哪知运到河道里,“忽风浪大作,一木沉水中,万夫曳之,卒不起”……

杨某的话语和姿态都令人厌恶,无论从哪个角度统计,吃熟食的人的平均寿命都远远超过生食者,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强词夺理,真正霸蛮的是搬出自己的皇差身份,一副钦命一亮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嘴脸,但最终也没有得逞。我很喜欢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说过的一段话:“老树阅世至百年,得日月之精华,受雨露之滋培,其灵气愈积愈厚……古圣人断一树杀一兽必以其时,盖以天地所生之物,不忍无故残损也,而况老树阅世至百年以外者乎?彼违天地好生之德,肆意戕物,可以无伐而必伐之,则获祸宜矣!”

但推究来去,获祸的究竟是谁呢?是指使砍树的官吏?还是享用宫殿的权贵?掩卷细思,楠木为厉、为王、为鬼、为怪,最终残害的都是弱小无辜的百姓……鲁迅先生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由此看来,这楠木也很沾染了点儿欺软怕硬的国民性。

【书品千字文】过于与未来的无限,“宙”字的来历

文:高天晨

我们今天来说说“宙”这个字的来历。

一般来说,我们现在都是“宇宙”并称,之前我们说过“宇”字的本义是屋檐,而宙这个字的本义来历,也和“宇”有一定的联系。甲骨文的“宙”也是房屋的象形,与“宇”不同的是,“宙”更强调表示房屋的“承重柱”这一含义。

甲骨文“宙”

“宀”下面的那部分字符,后来写成“由”,其表达的含义,就是承重的柱子,就是“栋梁”,也表示支点,起始,开始的含义。如果说“屋檐”象征房屋的空间在横向上不断的扩大,那么柱子则象征起始不断的纵向延伸,这就有了时间的含义。

“宙”字的字源图示

《淮南子》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说明在古人的意识中,“宙”和“宇”是两个层面的无限延伸。宙是无限的时间,宇是无限的时间。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统称为“宇宙”

有趣的是,古人的时空观念,就是从自己的最密切的生活视角出发而引申的,就是房屋。高诱注《淮南子》说::“宇,屋檐也。宙,栋梁也。”

甲骨文“宙”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宙”还表示天空之意。《南齐书》中说:“功烛上宙,德耀中天”

王勃的《七夕赋》中说:“霜凝碧宙,水莹丹霄”。其实仔细想来,我们感受到的时间的概念,其实依然是空间概念的一种。我们看到的时间标志,比如钟表,其实记录的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细节。

“宙”字体演变

同样,古人认为浩渺无边的天空,有无法描述和测量的空间和时间,所以,仰望星空,就是宇宙。宙象征着最具有想象空间的概念,古人说 “宙者,有古今之长”。人们对古往今来以及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充满了好奇,抬望眼,可能答案就在头顶这份浩渺无垠中。

吴昌硕篆书“宙”

清代书家吴昌硕的篆书“宙”,构建了一个四平八稳的房屋形象,从线条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笔力苍劲,用墨浓黑,字如同陷,刚直有力。

邓石如隶书“宙”

清代书家邓石如的隶书“宙”,浑厚沉稳,敦实有力。这个字如同是一个石房子,给人以安全感。笔画之间空隙很少,更有视觉的冲击效果。隶书的典型标志多以“波”画见长,即使没有波画,也总是会有一笔体现“放”的感觉。

“宙”这个字没有任何“放”的笔画,每一个笔画都走向内敛,像是积蓄着能量。

褚遂良楷书“宙”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楷书“宙”,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这个字来自他的《大字阴符经》,字体风格与经文内容贴切,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行笔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的很好。

褚遂良的字有“仙气儿”,似乎每一个力都没有完全落实,在潇洒的走动中,蕴含无穷的变化的可能。让人捉摸不透,又心向往之。所以褚遂良书法有多种可能性,后世受褚遂良影响而成书法家风格的很多。

文徵明行书“宙”

文徵明行书“宙”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行书“宙”,这个字的结体像黄庭坚,用笔的意识却有苏轼的痕迹,可见文徵明是学宋人很多的。他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没有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文徵明的书法没有激烈的火气,而是温文儒雅之气。也许我们看到他的字,反映了他仕途坎坷的遭际对他英气的消磨,大器晚成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沈粲草书“宙”

明代书法家沈粲的草书“宙”,这个字纯熟而矫健,有灵活又兼有力度,很好的表达了草书的特点。沈粲的书法以遒逸见长,行笔圆熟,意趣遒逸。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宇”字的汉字书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