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方艺术三万年》笔记14:乔尔乔内与威尼斯画派的创新之处
感悟常识 2022-10-04 07:34 发表于河北
威尼斯画派的创新之处
威尼斯的绘画艺术随着佛罗伦萨艺术家的到来而很快繁荣起来,并在文艺复兴的晚期于更注重开放、享乐的“温柔富贵乡“的土壤中形成了有自己鲜明风格特点的 “威尼斯画派”。
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6)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父亲、哥哥三人都是画家。乔凡尼·贝里尼是父子三人中画得最好,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也是乔尔乔内和提香的师傅。
乔万尼·贝利尼 (圣母子 ,1480年代晚期)
形成威尼斯画派鲜明的风格特点最主要的创新者之一是贝里尼的徒弟乔尔乔内。乔尔乔内生于1477年。他长相俊美,弹得一手好琵琶,风流倜傥,是个情种。
1510年威尼斯发生了瘟疫,他的一个情妇不幸染病。乔尔乔内不顾危险执意探望,导致了他的死亡,年仅33岁。所以他留下的画作只有六幅,但是他的创新却影响深远。
首先,在他之前,画家们都是在木板上作画,乔尔乔内针对威尼斯临海潮湿,空气多盐,木板很容易生虫腐烂的状况,率先改用了帆布。帆布比木板便宜,而且画还可以卷起来便于携带,只是在创作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木架把帆布绷紧。也因此西方绘画又被称为架上艺术。
其次,乔尔乔内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他是不作素描,直接用色调的明暗去塑造形体和立体感的第一人。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就说过:“仅用颜色作画,没有人能超过乔尔乔内。”
色彩与线条之争
如何理解乔尔乔内不作素描,直接用颜色画画这个创新重要之处呢?这其实是由画家选用什么技术决定的。
以当时通常壁画而论,就是把有颜色的石头研磨成粉末,用鸡蛋黄调和,然后再涂在墙壁上。所以,画家在涂颜色之前,一般都要用素描构勒出轮廓,以便清晰地确定不同的颜色都涂在哪里。
然而,如果线条过于锐利的话,立体感就没有了。为了追求眼睛所见的真实,这就需要颜色来帮忙。颜色怎么帮忙呢?
早在古希腊的时候,画家们就注意到,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物体,亮一点的会显得离人比较近,暗一点的东西会显得离人比较远。如此一来,画家们就可以通过对色调明暗的控制,来营造出立体错觉。那么,怎么才能制造出明暗来呢?办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最常用,就是在一种比较亮的颜色中一点一点地加入比较暗的颜色,来调出一种新的颜色与最初的亮色形成对比。这个叫混色。
第二种办法是把另一种不透明的颜色薄薄地、松散地直接涂在前面一层颜色上。这个办法叫薄涂。因为底下那一层颜料并没有被完全覆盖,所以新旧两种颜色就会在眼睛里自动形成混色的效果。
第三种办法就是所谓的罩染。罩染在技法上和薄涂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罩染是用透明颜料对底层颜料进行覆盖,类似于上釉。与薄涂的另一个区别是,罩染这种技法主要用在线条处。
这样,问题来了:既然线条只是个辅助工具,那不画素描,直接用颜色的明暗来画行不行?答案当然是行的。
以达·芬奇的作品为例,不说他已完成的画作,就说他的素描,比如他的这幅圣安妮,都是用明暗来塑造形体的。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局部 1500年)
用线条还是色彩来造型,本来只是个技术问题。但是后来有了学院派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线条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透视法的发明。
透视法的本质,是把几何学引入绘画。后来从佛罗伦萨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又搞新柏拉图主义,要“让美可测量”。两者一结合,线条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技术问题就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问题。
比如卢梭就强调说:绘画在我们身上唤起的感情丝毫不来源于色彩,层次变化分明的漂亮色彩让人赏心悦目,但这种乐趣是纯感觉性的。是素描,给予了这些色彩以生命及灵魂。一幅令人感动的画,做成版画也依然是动人的,但是如果拿掉了线条,这些色彩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而乔尔乔内颠覆的,正是线条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要性,这个颠覆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乔尔乔内在创作的时候只是用简单的几笔勾勒个大致的轮廓,甚至连这几笔都省略了,直接用颜色作画。
威尼斯画派创新的技术条件
首先,威尼斯离拜占庭帝国很近,所以艺术上一直深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而拜占庭艺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其次,当时其他地方的画家都是用蛋彩作画,就是把鸡蛋黄或者整个鸡蛋搅匀,对颜料进行稀释。
蛋彩有它的好处,画壁画的时候颜色与墙面粘得特别牢,但是它有两个缺点:一是颜料干得太快,所以要求画家作画的时候速度要快。二是颜料干透之后,颜色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使得画家在用蛋彩创作时,做不到所见即所得。在这种技术条件下,直接用颜色作画就不能表达画家的所见所愿。
到了15世纪中叶,佛兰德斯画家凡·艾克改用亚麻籽油来调颜料,从而解决了蛋彩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因为油彩的发明,使得威尼斯画派跳过素描直接用颜色来塑造形体、制造明暗和立体感成为可能。
“神美”与“肉美”
1500年前后,达·芬奇曾到访威尼斯。乔尔乔内深受达·芬奇的影响。所以乔尔乔内的作品和达·芬奇的一样,都有一种朦胧感,以强调空气透视的效果。
但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个城市的画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画裸女,佛罗伦萨为的是表现理念美,所以他们的裸女一定是性冷淡风的。
而威尼斯不一样,是一个“温柔富贵乡”的环境气氛。所以乔尔乔内的裸女,和波提切利就完全不一样。两位画家的维纳斯都美,一个是神美,另一个是肉美。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看上去就像个纸片人。
波提切利 (维纳斯 ,1482年)
而乔尔乔内通过对线条的弱化,塑造出丰腴的胴体,让画面极具感官之美。
乔尔乔内 (沉睡的维纳斯 ,1501年)
不光画裸女不一样,就是画《圣经》故事,两地画风也是迥然不同,比如《犹滴》。故事说的是亚述大军包围了伯修利亚。城里的一个叫犹滴的犹太寡妇自愿前往敌营,色诱敌将荷罗孚尼。在荷罗孚尼睡着后砍下了他的头,替城市解了围。
对这样一个男人打不过,派个女人出去的故事,波提切利处理的方法是,把犹滴画成提着刀的女英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以避免观众产生不好的联想。
波提切利(犹滴归来 ,1472年)
可是乔尔乔内不这样。他让犹滴提着裙子,让裸露的左腿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焦点。
乔尔乔内(犹滴 ,1510年)
人与风景的完美融合
这突出表现乔尔乔内非常著名的《田园合奏曲》和《暴风雨》这二幅画中。
乔尔乔内或提香(田园合奏曲 ,1508-1509)
画面毫不意外,具有达·芬奇式的朦胧。但是就风景部分而言,乔尔乔内显然更胜一筹。
威尼斯画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风景的重视。这幅画取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手提水罐的裸女代表境界最高的悲剧诗,手拿长笛的裸女代表田园诗。而两位贵族打扮的年轻人,代表的是更低一些的抒情诗。一幅画面包含了不同类别的诗歌形象,这是“合奏”的第一层含义。
“合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两个裸女是缪斯的化身,是凡间两位诗人才气的具象。对于两位正在热烈讨论诗歌的年轻人来说,这两位裸女是“不可见的”。于是,在平行的空间中,神凡两界的四个年轻男女,共同完成了这曲以诗歌为主题的合奏。
然而,这幅画的作者也有可能是乔尔乔内的师弟提香,或者是他们二人合作的成果,目前还无定论,但这幅画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是一定的。
有定论的是,乔尔乔内另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暴风雨》。
乔尔乔内(暴风雨 ,1505-1507)
这幅画,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各种阐释层出不穷,从神话的解释、寓言的解读和宗教的剖析一直到政治含义的发挥等,应有尽有。其原因就在于,尚没有人在此之前画过同样类型的作品,而且,早期文献中的描述也与画作有不小的距离。即使是同时代的瓦萨里也对此画困惑不解。
但在我们看到这幅画时,却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画面引领观者将视线很快掠过前景人物,沿着河流望向远景处闪电划破天空的那一瞬。画面有一种宁静的,近乎凝滞的特质,体现出暴风雨来临前的潮湿沉闷氛围。奇诡的蓝绿色风景基调和金橙色光线传达了一种忧愁郁闷与危机四伏的气氛。这也许就是作品真正的主题。
乔尔乔内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风格被后来的艺术家发扬光大,成为了威尼斯画派宝贵的艺术遗产。
《西方艺术三万年》笔记14:乔尔乔内与威尼斯画派的创新之处
感悟常识 2022-10-04 07:34 发表于河北
威尼斯画派的创新之处
威尼斯的绘画艺术随着佛罗伦萨艺术家的到来而很快繁荣起来,并在文艺复兴的晚期于更注重开放、享乐的“温柔富贵乡“的土壤中形成了有自己鲜明风格特点的 “威尼斯画派”。
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6)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父亲、哥哥三人都是画家。乔凡尼·贝里尼是父子三人中画得最好,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也是乔尔乔内和提香的师傅。
乔万尼·贝利尼 (圣母子 ,1480年代晚期)
形成威尼斯画派鲜明的风格特点最主要的创新者之一是贝里尼的徒弟乔尔乔内。乔尔乔内生于1477年。他长相俊美,弹得一手好琵琶,风流倜傥,是个情种。
1510年威尼斯发生了瘟疫,他的一个情妇不幸染病。乔尔乔内不顾危险执意探望,导致了他的死亡,年仅33岁。所以他留下的画作只有六幅,但是他的创新却影响深远。
首先,在他之前,画家们都是在木板上作画,乔尔乔内针对威尼斯临海潮湿,空气多盐,木板很容易生虫腐烂的状况,率先改用了帆布。帆布比木板便宜,而且画还可以卷起来便于携带,只是在创作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木架把帆布绷紧。也因此西方绘画又被称为架上艺术。
其次,乔尔乔内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他是不作素描,直接用色调的明暗去塑造形体和立体感的第一人。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就说过:“仅用颜色作画,没有人能超过乔尔乔内。”
色彩与线条之争
如何理解乔尔乔内不作素描,直接用颜色画画这个创新重要之处呢?这其实是由画家选用什么技术决定的。
以当时通常壁画而论,就是把有颜色的石头研磨成粉末,用鸡蛋黄调和,然后再涂在墙壁上。所以,画家在涂颜色之前,一般都要用素描构勒出轮廓,以便清晰地确定不同的颜色都涂在哪里。
然而,如果线条过于锐利的话,立体感就没有了。为了追求眼睛所见的真实,这就需要颜色来帮忙。颜色怎么帮忙呢?
早在古希腊的时候,画家们就注意到,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物体,亮一点的会显得离人比较近,暗一点的东西会显得离人比较远。如此一来,画家们就可以通过对色调明暗的控制,来营造出立体错觉。那么,怎么才能制造出明暗来呢?办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最常用,就是在一种比较亮的颜色中一点一点地加入比较暗的颜色,来调出一种新的颜色与最初的亮色形成对比。这个叫混色。
第二种办法是把另一种不透明的颜色薄薄地、松散地直接涂在前面一层颜色上。这个办法叫薄涂。因为底下那一层颜料并没有被完全覆盖,所以新旧两种颜色就会在眼睛里自动形成混色的效果。
第三种办法就是所谓的罩染。罩染在技法上和薄涂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罩染是用透明颜料对底层颜料进行覆盖,类似于上釉。与薄涂的另一个区别是,罩染这种技法主要用在线条处。
这样,问题来了:既然线条只是个辅助工具,那不画素描,直接用颜色的明暗来画行不行?答案当然是行的。
以达·芬奇的作品为例,不说他已完成的画作,就说他的素描,比如他的这幅圣安妮,都是用明暗来塑造形体的。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局部 1500年)
用线条还是色彩来造型,本来只是个技术问题。但是后来有了学院派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线条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透视法的发明。
透视法的本质,是把几何学引入绘画。后来从佛罗伦萨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又搞新柏拉图主义,要“让美可测量”。两者一结合,线条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技术问题就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问题。
比如卢梭就强调说:绘画在我们身上唤起的感情丝毫不来源于色彩,层次变化分明的漂亮色彩让人赏心悦目,但这种乐趣是纯感觉性的。是素描,给予了这些色彩以生命及灵魂。一幅令人感动的画,做成版画也依然是动人的,但是如果拿掉了线条,这些色彩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而乔尔乔内颠覆的,正是线条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要性,这个颠覆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乔尔乔内在创作的时候只是用简单的几笔勾勒个大致的轮廓,甚至连这几笔都省略了,直接用颜色作画。
威尼斯画派创新的技术条件
首先,威尼斯离拜占庭帝国很近,所以艺术上一直深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而拜占庭艺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其次,当时其他地方的画家都是用蛋彩作画,就是把鸡蛋黄或者整个鸡蛋搅匀,对颜料进行稀释。
蛋彩有它的好处,画壁画的时候颜色与墙面粘得特别牢,但是它有两个缺点:一是颜料干得太快,所以要求画家作画的时候速度要快。二是颜料干透之后,颜色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使得画家在用蛋彩创作时,做不到所见即所得。在这种技术条件下,直接用颜色作画就不能表达画家的所见所愿。
到了15世纪中叶,佛兰德斯画家凡·艾克改用亚麻籽油来调颜料,从而解决了蛋彩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因为油彩的发明,使得威尼斯画派跳过素描直接用颜色来塑造形体、制造明暗和立体感成为可能。
“神美”与“肉美”
1500年前后,达·芬奇曾到访威尼斯。乔尔乔内深受达·芬奇的影响。所以乔尔乔内的作品和达·芬奇的一样,都有一种朦胧感,以强调空气透视的效果。
但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个城市的画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画裸女,佛罗伦萨为的是表现理念美,所以他们的裸女一定是性冷淡风的。
而威尼斯不一样,是一个“温柔富贵乡”的环境气氛。所以乔尔乔内的裸女,和波提切利就完全不一样。两位画家的维纳斯都美,一个是神美,另一个是肉美。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看上去就像个纸片人。
波提切利 (维纳斯 ,1482年)
而乔尔乔内通过对线条的弱化,塑造出丰腴的胴体,让画面极具感官之美。
乔尔乔内 (沉睡的维纳斯 ,1501年)
不光画裸女不一样,就是画《圣经》故事,两地画风也是迥然不同,比如《犹滴》。故事说的是亚述大军包围了伯修利亚。城里的一个叫犹滴的犹太寡妇自愿前往敌营,色诱敌将荷罗孚尼。在荷罗孚尼睡着后砍下了他的头,替城市解了围。
对这样一个男人打不过,派个女人出去的故事,波提切利处理的方法是,把犹滴画成提着刀的女英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以避免观众产生不好的联想。
波提切利(犹滴归来 ,1472年)
可是乔尔乔内不这样。他让犹滴提着裙子,让裸露的左腿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焦点。
乔尔乔内(犹滴 ,1510年)
人与风景的完美融合
这突出表现乔尔乔内非常著名的《田园合奏曲》和《暴风雨》这二幅画中。
乔尔乔内或提香(田园合奏曲 ,1508-1509)
画面毫不意外,具有达·芬奇式的朦胧。但是就风景部分而言,乔尔乔内显然更胜一筹。
威尼斯画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风景的重视。这幅画取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手提水罐的裸女代表境界最高的悲剧诗,手拿长笛的裸女代表田园诗。而两位贵族打扮的年轻人,代表的是更低一些的抒情诗。一幅画面包含了不同类别的诗歌形象,这是“合奏”的第一层含义。
“合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两个裸女是缪斯的化身,是凡间两位诗人才气的具象。对于两位正在热烈讨论诗歌的年轻人来说,这两位裸女是“不可见的”。于是,在平行的空间中,神凡两界的四个年轻男女,共同完成了这曲以诗歌为主题的合奏。
然而,这幅画的作者也有可能是乔尔乔内的师弟提香,或者是他们二人合作的成果,目前还无定论,但这幅画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是一定的。
有定论的是,乔尔乔内另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暴风雨》。
乔尔乔内(暴风雨 ,1505-1507)
这幅画,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各种阐释层出不穷,从神话的解释、寓言的解读和宗教的剖析一直到政治含义的发挥等,应有尽有。其原因就在于,尚没有人在此之前画过同样类型的作品,而且,早期文献中的描述也与画作有不小的距离。即使是同时代的瓦萨里也对此画困惑不解。
但在我们看到这幅画时,却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画面引领观者将视线很快掠过前景人物,沿着河流望向远景处闪电划破天空的那一瞬。画面有一种宁静的,近乎凝滞的特质,体现出暴风雨来临前的潮湿沉闷氛围。奇诡的蓝绿色风景基调和金橙色光线传达了一种忧愁郁闷与危机四伏的气氛。这也许就是作品真正的主题。
乔尔乔内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风格被后来的艺术家发扬光大,成为了威尼斯画派宝贵的艺术遗产。
这是蒙古当代艺术,还是西方绘画的变形?| 张小玉
本文头图1:梵高《梵高的卧室》
本文头图2:《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的作品,向梵高作品的致敬。
art张小玉让你爱上有情趣的艺术干货,
新书《名画中的彩蛋》当当京东在售!
蒙古艺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我们只在头脑中出现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面,那也太小瞧这个国家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趋势日趋明确的地球村,城市化、互联化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在寻找生活的新的可能。而蒙古,作为一个非常明确的ZIBENZHUYI国家,虽然身为东方传统国家,但是依然会受西方艺术体系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这次《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大展中,和西方艺术连接的部分。
当代蒙古艺术VS圣像绘画和雕塑西方传统而经典的宗教题材,圣母圣婴雕塑
西方传统而经典的宗教题材,圣母圣婴画像
圣像画和圣像雕塑,是教会为了表达信仰或帮助信徒们祈祷默想而在礼拜堂等地方描绘的有关基督教圣灵、圣父、圣子的画像及雕塑作品。圣像画和圣像雕塑是西方最主要的美术类型,也是最早集中表现的美术题材。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作品1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作品1
而这场当代蒙古艺术大展中,有件作品很有意思,它是用类似充气的材料制成的,外面涂上一层金属镀膜。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很Q,它们没有细致的脸部刻画,而是类似于大兔子和小娃娃的形象。
虽然这些形象很萌,但是我们一眼就能找到它“模仿”的出处——西方的圣像题材作品。这个中间的大兔子就是圣母嘛,而手中抱着的常常是圣婴的化身。
当代蒙古艺术VS西方经典名作《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作品2
在这场大展的一part中,有一部分是艺术家专门去借用欧洲传统艺术经典元素、进行的二度激活和创造。比如上面这件作品,画的底部是一个沉睡的男人,而画中画出现的,正是经典的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尔乔内的作品《入睡的维纳斯》——
西方经典画家乔尔乔内《入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中最具抒情风格的画家。他的绘画造型优美,有绚丽的色彩,柔和的明暗关系,人物和风景自然交融,开创了风景人物绘画的新格局。这件《入睡的维纳斯》就是代表作,自然环境和人物的完美结合。
而蒙古画家的那副作品,更多的是借用了“沉睡”的元素,把之前细致刻画的古典人物形象简化成为色块的轮廓组合,可以说是借用了古典西方作品的威名。
梵高《梵高的卧室》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的作品,向梵高作品的致敬。
同样的还有这件“很梵高”的作品:运用了《梵高的卧室》中一个局部的场景,配合着经典的梵高红色和黄色用色,同时还清楚的在墙上挂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当代蒙古艺术VS西方抽象画《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抽象画3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抽象画3
西方抽象艺术,是一种从现代主义开始后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类型。这些作品打破了西方传统古典主义作品中的线条、透视等规则,呈现出一种不以展现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姿态。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作品
这些蒙古当代抽象画3,有一点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作品,只不过更加注重“点\"的表现。可以说,刚才那两幅抽象画,是小玉整个展览中的最爱。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抽象画4
《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中抽象画4
而抽象画4中的这两件作品,可以充分从中寻找到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的影子——
西方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作品
西方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作品
这些蒙古的当代艺术在几何结构与造型中配上明亮的光与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绘画富于激情和想象,这些都是康定斯基所大力推崇的。抽象艺术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意念图案,所以,面对这些作品市,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在色彩、线条的舞动中,尽情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
这些相似,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渗透和学习,体现了蒙古当代艺术受到的西方绘画的影响。你get到了吗?
收藏| 世界名画《田园合奏》
【名画国子监】是《老连环画》在羊年新推出的栏目,每天介绍一副世界名画,以飨读者,提高大家的鉴赏范畴,以画会友,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祝大家羊年吉祥!
——《老连环画》编辑部敬上
《田园合奏》
《田园合奏》画作:创作时间1510-1511年 规 格110cm×138cm 作 者乔尔乔内和提香(意大利)材质:布 油彩 收藏地:巴黎卢浮宫藏
《田园合奏》赏析:《田园合奏》又称《乡村音乐会》,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不仅表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件作品先是由乔尔乔内绘制,后由提香继续完成的。这件作品展示了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人心灵交流的幻境,充满神秘的诗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梦幻般向往。充满阳光的乡村风景中,两位衣着华丽的年轻音乐家和两位体态丰艳的健美女神在乐器伴奏中欢乐,将人们引入恬静的诗意境界,宛如一首人生颂歌,赞扬世俗生活中人性人情和爱之美。画面将富有生机的自然风光与充满生命和谐的人体结合起来,体现了乔尔乔内人文主义的精神。乔尔乔内擅长用清新、晶莹的各种浓淡色彩塑造人物,他的轻快细腻的笔触具有充分的造型表现力。画中色调运用均衡的冷暖色,配置得恰如其分;色阶的交替变化,华丽而流畅,柔和而有层次感;光线的布置,明暗交错,呈现温暖的金色调,给人们以感官的审美享受。
作者:乔尔乔内(1477~1510)的全名应是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弗兰科,而改用乔尔乔内这个名字,则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这位艺术家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名下。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就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乔尔乔奈以后之能与提香长期合作,可能与年少时结成深情厚谊有关。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我们这里欣赏的一幅《田园合奏》,是乔尔乔奈一生中30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
搜罗更多世界精彩图文,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aolhh(长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