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农历是阳历吗公历是阴历吗(农历是阴历吗)

农历是阳历吗公历是阴历吗(农历是阴历吗)

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

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应该说农历除夕还是阴历除夕呢?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般都喜欢说阴历几月几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阳历就是公历,而阴历就是农历,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阳历就是公历,这是没问题的,而阴历并不是农历。要搞清楚阴历和农历的区别,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的几种不同的历法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历法有阴历、阳历、干支历、阴阳合历四种。

首先来讲阴历:又称旧历、华历、夏历、太阴历、月亮历。

因为在古代,古人没有电灯,在晚上陪伴他们的只有天上的月亮。所以阴历就是古人研究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而制定的,我们的祖先就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以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日)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

但是,因为阴历只考虑到了月亮的运行周期,而没有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所以不能反映季节变换,对农事也没有帮助。

另一方面,阴历一个朔望月为29.53天,人肯定不能过半天就进入下月,就将一个月定为29天,剩下0.53天挪到下一个月凑够30天,所以,阴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一点被完美过渡给了农历,可以发现:现在农历也是小月29天,大月30天。始终保持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所以,这里就会有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我们一般称除夕当天是大年三十,但是假如是小月,就只有29天,例如刚过去的辛丑牛年的除夕就是在二十九。

当然,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说了阴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那么我算一下,阴历一个平均历年就是29x6+30x6=354天。而阳历一天是365天或者366天,差了11天或者12天。我们如果就用阴历来纪年,就会出现在夏天、秋天过春节的情况了,就乱套了。

所以,不能用阴历。

那你说阴历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也不是的,因为阴历是完全按照月相变化来计算的,所以可以准确用来反映潮汐(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知道古人除了农业,航海捕鱼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生计,所以阴历可以很好地指导远洋航海、海上捕鱼、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等海事活动。

下面来说说阳历:又称太阳历,我们的祖先通过圭表观测日影计算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大概是365天。所以古人把365天作为一年,按这个逻辑设定的历法就是阳历。

现在的公历就是阳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其中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至于大月小月请记住口诀:七前单大,八后双大,实在不会就自己数拳头包包),也就是说,一年总共365天或366天。

阳历一年的时间近似等于一个太阳回归年(阳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根据阳历,就可以知道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指导农事。

农历,顾名思义,就是为农业生产安排而服务的。

那你说农历属于阳历吗?显然不是。没错,农历既不属于阳历也不属于阴历,而是中国古人发明的阴阳合历。

什么意思,就是农历是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势结合而成的中国传统历法,我们不是说阴历朔望月可以反映潮汐吗,拿过来,阳历不是可以反映四季变化、利于农事吗,收过来。那我们前面讲到说按阴历一个平均历年是354天,而按阳历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天或者366天。这中间差了11天或者12天,怎么办?

别急,我们的祖先就是聪明,首先引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成分,然后再设置闰月,用逆推的方式使平均历年与太阳回归年相适应。这种方法被称为“置闰法”,一般来说,每19年中设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例如已经过去的2020年是闰四月,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闰二月。

想必你也发现了:有闰月的那一年会特别漫长,过年的时间会特别晚。当然也有一些朋友会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过两个生日,不过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是的,我想你也想到了,假如遇到闰正月,那岂不是可以过两个春节,是的,没错,只要你活得够久,你就能过两个春节,因为下一个闰正月是在2262年。

那么闰月是如何设置的呢?

置闰规则是使用冬至作为计算的起点,从前一年冬至所在历月到后一年冬至所在历月(不含)之间,如果只有十二个朔望月,则设为平年,不需要设置闰月。如果出现十三个朔望月时,则从前一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将第一个没有“中气”的历月,设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那么知识点又来了,什么是“中气”呢?

二十四节气,大家应该能背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

定气法: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时间不均等。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是14天、长的是16天。

这样,一年就分成了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每月第一个节气,称为“节令”,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

如此,便得到了这样的划分: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这样讲农历,大家就清楚了吧,所以,我们要说农历除夕,而不能说阴历除夕。

最后,我们来讲讲干支历。

又称星辰历、甲子历、节气历、北斗历。干支历是一部非常深奥的历法,算命、风水、象数等都是依据干支历来算的。

干支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几点: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建、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对应的生肖。

二十四节气上面已经讲了,下面来说说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对应的生肖。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进行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所以常听到老人说,六十年一甲子,就是从这里来的。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也是由此而来。

需要说一下,干支历最开始是没有加入十二生肖的,它最开始就是以干支组合来表达的年、月、日和时辰。直到后来,人们才把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配对来纪年,地支对应的生肖就是农历年的属相。

具体对应关系为: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例如,今年农历2022年是壬寅虎年,壬为天干,寅为地支,寅对应虎,所以农历2022年是虎年。

最后就还剩下“十二月建”,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干支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例如:农历2022年立春是在正月初四,那么也就是说,正月初四开始才是进入新一年的干支纪月:壬寅年壬寅月,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虽然已经进入了壬寅年,但还是属于上一年的干支纪月:壬寅年辛丑月。

不得不感叹祖先的伟大智慧,尽管很复杂,但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不说全面掌握,起码的常识应该知道,不要再犯“阴历除夕”之类的低级错误了。

另外,有些朋友说,既然公历已经够用了,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农历?首先农历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而公历是为了方便国际交流(例如:正在进行的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20日,这是公历的表述方式,世界各国都能明白;但假如用农历表述:壬寅虎年正月初四-正月二十日,可能不仅外国人懵逼,我们自己人可能也会搞错)。

我们常常提到文化自信,笔者以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的文化。

其次,公历放元旦,农历放春节,一年两次带薪休假,对于我们各位打工人,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所以现在,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他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你都分清楚了吗?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

世界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我国于1912年采用公历历法后,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传统的“阴历”,称之为农历。

公历亦称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于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公用的历法。

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呢?

1.性质不同:农历是阴阳合历。以阴历的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农历和阴历一样,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以两个朔日之间日期为一月。

公历是太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周期算作一年,作为基础的历法,然后把这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2.天数不同:农历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则设为12个月,354天。时间和公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4天或383天,称为闰年。

公历每个月分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有的年份是366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365天,称为“平年”。一般四年一“闰年”。

3.使用纪年不同 :公历以公元纪年,分公元前后;而农历使用甲子纪年,六十年一轮回。

4.使用范围不同:公历为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农历为我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中国自古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它以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它的特点是依据月相来确定月的长短,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太阳回归年无关。

农历还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日月相合的农历,在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今天中国人仍依据农历来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照此推算到2262年会有闰正月,就可有两个春节,可以放两次长假了。

中国宇宙时间篇(一)——农历,不是阴历,不是阴阳历,它是阳历

就在不久前,在头条里,我告诉条友们,农历是阳历。

立刻引来一阵批评,有概念的朋友告诉我,农历是阴阳合历,没概念的直接就说,农历是阴历。

但我这样说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因为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即使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知识都还是很模糊的。我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我是针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所以当我稍微深入一些传统文化后,我看到了比之前更多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空间、比如物质。

普通的日历内藏秘密

所以我感觉自己必须写一些文字。不是为了谁,就是为了我自己。让我能够更深地浸入传统文化中去。当然,如果你感觉对你有用,也可以探讨一下。

首先还是来说说时间,也就是农历。去年初我接触到一本书《七堂极简天文历法课》,里面开头就是一句“历法是诸学之母”。当时我看这句话是震憾的,因为在这之前我怎么感觉不到历法有多么重要呢?但毋庸置疑,这本书是写得好,它以充分的事实的确证明了开头这句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本书。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我在这上面生发的一些发现。比如说神佛的生日。

七堂极管天文历法课

熟悉我的这个头条号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这个号是偏重于传统神话的。热爱中国神话的朋友们应该都看过这样一张表,那就是神仙菩萨的生日。

神佛生日

我相信大部分朋友可能都是看看就过了的,因为这张表写得太迷信了。什么弥勒佛生于大年初一,元始天尊生于大年初一,玉皇大帝生于大年初九。借用网上常见的一句话:我信你个鬼。因为这些神仙既然不存在于历史中,怎么可能有具体的出生日期?就算有,又怎么可能被凡人知道?

而且这个表的错漏也太多了。首先,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好几个,内容各有不同。其次,它的内容相差也很大,比如元始天尊就有生于大年初一和冬至两个版本。土神诞在正月初十、二月初十、三月初十等好几个都有。蟠桃会有两个开会日期即三月三和八月八......所以能相信这个生日表是什么样的脑残啊?整个就胡说八道。

然而事实证明它并不象我想的那样简单,特别当我踏入历法之门后,这个“错漏百出”的生日表的真相慢慢从阴影中浮现出来。只是你首先得了解历法。

大家都在使用历法,但大部份人都不了解历法。

我们常用的日历,有多少人了解清楚?

历法是什么?就是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更进一步就是现在是几时几分几点。我们都知道。

大部份人也知道,有两部历法现在在同时被中国人所使用,都印在日历上。一个是阳历,也叫公历、西历,这个是世界通用的。比如今天是2023年10月17号,到英国去也是2023年10月17日,或者因为时差问题提前一天或者推后一天。它顾名思议就是从外国传进来的。其实也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这里不去说它。

另一部就是农历,不过很多人都爱叫它“阴历”,它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历法,也会是我后继文章的主角。按照农历,今天是癸卯年九月初三。但这个日子应该只有中国、越南、韩国人的部份人才知道。因为其他国家有可能根本就没用过农历。那怕就是我们中国人,大部份与农历有关的日子也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节了。平日里扫一眼农历都是好的。

事实上很多原来使用农历的国家已经废除其使用了。比如日本。因为它们认为农历是个累赘。那么与农历有关的节日怎么办?好办,都改到阳历。比如元旦改到阳历1月1日(其实中国也这样),七月七日乞巧节改到阳历7月7日或者其他日子,甚至没一个统一的时间。(这操作就比较骚了)。于是,日本有关传统的节日也保留下来了。小时候看漫画给我们一个感觉:哇,日本传统保护真好啊。

日本七夕

殊不知日子这么一改,这些节日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当然,这些是我现在才明白的。真正保护这些节日的还是要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坚持。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农历是怎么来的。

前面说了,历法是用来明确时间的。事实上最原始的历法就是自然的天体。太阳从升起到落下,到再次升起为一天。月亮从出现到月芽再到满月再变成月芽再到隐没为一月。冬去春来,到再次春来为一年。但原始人无法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相对日期。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如何在无尽的时间中确认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的坐标?

第二、统一性,不可能每个人一个标准吧?也不可能每个国家每个省一个标准,想想把公历和农历之间互换就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第三、岁差。这个最为关键。因为大自然不会贴心地给你设置二十四小时是一天,三十天正好是一月,十二个月正好是一年。现实是一天可能是23小时58分,也可能24小时1分。一月可能是29天,也可以是30天,一年可能是365天也可能是366天。

岁差是历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历法。

求出最大公约数,让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有自己的位置,并使这个系统在以后的几百年,几千年里精确地运行,尽量弥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历法。

根据太阳运行编制的历法是阳历,根据月亮圆缺编制的历法是阴历。因为太阳运行与月亮圆缺没关系,所以纯阳历与纯阴历也不可能同步。公历不可能反映月亮是圆是缺。阴历只管月相圆缺就会忽略太阳的运行周期。但因为太阳的周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所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真阴历只有一部,那就是回历。完全按照月相编排,后果就是它的年节有可能在春天,也可能在秋天,四季游走。好在使用它的民族多数以经商为主,所以日子勉强还能过下去。

但对于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植物所需的水、光、温度都是有时间要求的,一旦出错就会影响年景。

而月相对人类也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古代不是每家人都能够用得起日历。时间不要说精确,就是大致搞清也不容易。

幸好还有月亮。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是盈是亏还是连月亮都没有就能知道大概日期。

月相

既然日月都如此重要,阴阳合历就出现了。把每月与月相对应,初一没月亮,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半月,初十十一渐盈月,十五十六满月。虽然不够精确,但够用了。

就这样,十二个月后,就是一年。

可前面说了,很多时候十二个月圆缺周期加起来不满一年!

这就用历法来调整,隔几年来个十三个月一年,多出来这个月就是闰月。这年就会超过寻常一年的天数。这样通过平均,让历法上的一年大致符合太阳的运行。

这样阴历和阳历的优点都可以用到,所以在公历一统天下前,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用了阴阳合历。除了中国外,古巴比伦、古印度、犹太人都有阴阳合历。所以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农历是外国传进来的,或者并不出众。

古玛雅历法

但是真是这样的吗?

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农历。

就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属相是怎么算的?

比如去年是虎年,今年是兔年,什么时候虎变成了兔子?

是1月1日吗?当然不是。是大年初一吗?也不是。

真正的答案是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了那一天,虎才变成了兔子。同样,在明年的立春,兔子会变成龙,癸卯年会变成甲辰年。这是中国国家标准(GB/T 33661-2017)所规定的,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黑科技。

农历国家标准

虽然很多国家都有或者曾经有过阴阳合历,但农历有一个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有“二十四节气”。有朋友奇怪为什么四大传统节日里只有清明是依照公历。正确答案是清明是属于阳历,而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

注意,不是公历。公历是阳历,但阳历不只有公历。农历其实也是一种阳历。

为什么是阳历而不是阴阳合历?因为在农历“阴阳合历”的表面下还藏着另一种历法系统,以阳历为基础,甚至可以完全脱离阴历而运行,它不是阳历谁是阳历?

其实农历的每一天都可以有两个名字。如“九月初三”也可以叫“壬戌戊申”。是的,我说的就是干支纪日法,它与月相没有一点关系。

对于干支的使用,大部份人都知道它不但能记年、记月、记日,还能记时,但很少有人深究。因为我们似乎对它很了解,知道它是六十个甲子为一周期,就按地支一轮也是十二个,也就是十二生肖。周而复始。

天干地支

但如果深入想一层,才会发现问题。一年有十二个月,走完一轮换个年干支很正常。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走完一轮也可以就换个日干支。可一个月只有三十天,也除不尽十二,那么怎么换月干支?

另一个问题是遇到闰月怎么办?闰月可是一年有十三个月的,那么这多出来的一个月干支怎么算?重复上一个月的?

正确答案是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干支历不存在闰月,对,它是阳历,所以不存在闰月,一年永远只有十二个月。

就象第一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一个节令春分一样,第二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二个节令惊蛰(严格来说,每个月第一个节气叫“节令”,第二个节气叫“中气”,合称“节气”。)第三个月的转换点是第三个节令清明......以此类推,十二个月正好转完十二个节令。

节令与节气

到了节令,不管你的日干支是什么,月干支立即转换,事实上,月干支也与日干支两不相管。都是按照六十甲子一周期来运行。

所以这样就会有一个现象。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而日干支运行到底也只有三百六十天,所以两者有五天的误差。而这种误差最难弥补。也就是说,终你的一生也不会再遇到一个四个干支一模一样的日子。再上时干支,其周期是一个天文数字。难到什么程度?中国古代有道数学题,叫“上元积年”,认为我国的历史起源于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有甲子时的冬至。

古代无数算术家都推过这个“上元积年”到底是哪一年,结果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因为就是单纯以数学公式算,其一个周期的数字也是“一元”,这个不是“一元钱”,而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且岁差还没有考虑到位。

中国时间上限:一元

既然算不出来,最后人们认为从科学角度上说,“上元积年”没有意义。但如此大的数字却为算命者提供了灵感。因为数字千差万别,正好可以代表人们复杂的命运。结果就是干支历被引入了算命系统,那就是“八字”。

有了六十甲子,已经可以准确地记录时间。可老祖宗们还嫌这样文化力不够,于是又将每一个节气分成为三候,每候五日,一共七十二候,每一个候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卷。连在一起就是四季精彩风景线:

正月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雨水: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春分:初候,玄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

四月

立夏:初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小满:初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 二候,鵙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夏至:初候,鹿角解。 二候,蜩始鸣。 三候,半夏生。

七十二候

六月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 三候,鹰始挚。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二候, 草木黄落。 三候,蛰虫咸俯。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 闭塞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十二月

(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 二候,鹊始巢。 三候,雉始雊。

大寒:初候,鸡始乳。 二候,征鸟厉疾。 三候,水泽腹坚。

七十二候

从阳历的角度,这已经很完美了。这不是阳历,什么是阳历?WINDOW加装一个linux双系统就不是WINDOWS了?

既然有了干支历了,那月相历有多大的作用呢?事实是在古代没了它老百姓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因为阳历虽然更有现实意义,但是它并不象阴历那么直观。

众所周知,太阳是没有象月亮那样的圆缺规律的。那么人们是怎么发明阳历的呢?其实不需要什么高精尖设备,就拿一根直木棍立在地上,每天在一定时间测量它的影子长度(主要是正午时分),你就可以发现,它是有规律的。

日晷的原理就是测影

这是因为阳光的入射角随着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的转动中呈周期性变化。这被古人记录并总结下来,就是阳历。而在阳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类型,如五季历、十月历等等。它的一些代号甚至流传了下来,那就是十天干。但是到了最后应该是受了阴历的影响,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成为了标配,无论东西方。但我们的先辈们在一年的影长中找出了二十四个节点,详细记录了下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书《周髀算经》中这记载为:

(高八尺的表杆影长)

冬至 一丈三尺五寸

小寒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大寒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立春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雨水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惊蛰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春分 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谷雨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立夏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小满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夏至 一尺六寸

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霜降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立冬 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小雪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大雪 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太极图的源头可能就是影长曲线

当然,这个影长随着立杆点的纬度位置长度是不一样的。我国古代认为最好的观测点是位于河南的嵩山附近,那里就是天地的中心,也是中国的腹心,所以也叫“天心地胆”。

事实上这一带正好位于北纬34度线上,它是这颗星球上四季最为分明之地。因此,对于季节的变化体现最为显著。因此,各大文明都往往在这条纬度线上起源。中国很多名都大邑也建在这条线上。因此有人将其称为“中华文明线”。所以在这里进行观测是科学合理的。

北纬34度中华文明线

但是阳历有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对影子进行长期的观测,而且它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的变动趋势,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实在是难以掌握。于是国家就把制定历法的权力牢牢抓在手里,组织专门的人员计算并编撰历书。在我国古代这甚至成了政府的特权,所以历法也被叫做“皇历”,意指它是皇帝颁行的,因此具有无上权威。在上古夏商周时间,甚至直接重新制定一年开始的时候,这叫“建朔”。

但是在古代的环境下,每户人家都有历书只能是个理想。更不用说大部份民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样,传统的阴历月就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毕竟,比起那复杂的天干地支,还是抬头看看月亮简单。就这样,虽然干支历被部分高智商学者使用,但大部分民众还是用的阴历月,初一十五这样,原因就两个字:方便。

几千年下来,祖先们就靠阴历月串起了一大堆传统节日。大年、小年、端午、重阳,因为这方便,阴历月也才成了农历的重要部份。但是到了今天,随着教育和纸张的普及,情况发生了新变化。

为老百姓过节提供方便是农历阴历部分的最大价值

皇帝没有了,历书虽然还在颁布,但已经失去了那份权威。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传统文化既然已经淡漠,也用不着指导农业生产,那么农历所剩下的几乎只有文化价值了。

然而福兮祸所倚。我们在收获方便的同时,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力。对于大多数人,春节、清明、端午这些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已经不甚了解了。很多人都丧失了文化自信,居然把偶然参与到历法制定过程中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当成了农历的发明者。

所以必须正本清源,通过对于农历的节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一个个特别的日子,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对天地万物的讴歌,这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已经失去了,但我们还有将它们找回来的可能。

一个不恰当的书名把传教士汤若望捧到了不属于他的高度

从下期开始,我将一一分析藏在“神佛生日”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和独特的美。

韩国网友称!农历新年是韩国的?看各国友人怎么夸他的!

提起韩国大家想起的可能是他们的欧巴包括他们高超的整容术,最近韩国又火了,原因是新年是韩国的请立即停止“中国新年”的说法

近来,韩国一位网友在油管上对中国农历新年的命名提出了异议,主张改称为“韩国新年”。

他还将越南、泰国、日本等国家都卷入争议中,称这些国家也庆祝农历新年,因此称之为中国新年是不合理的。然而,这一言论立即引来了各国友人的强烈反对。

该韩国网友声称韩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才4000年,此论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事实上,大部分韩国姓氏都源自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韩国姓氏的基本发音是汉语的韩文发音,历史证明韩国在古代就与中国有交往,证据一直延续至今。

韩国曾试图将汉字申遗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但遭到联合国的警告,如果他们剥夺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申遗”的资格。

目前,韩国成功申遗的中国文化

包括燃灯会(中国的放河灯和元宵节)、端午祭(中国的端午节)、儒学书院(中国的孔子)、东医宝鉴(中国的中医)、暖炕(中国的传统节日)、泡菜(中国的饮食文化)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国文化被韩国成功申遗,比如雅乐、高句丽、拔河和活字印刷术等。

据了解,网上曾出现过韩国成立专门组织鼓励韩民偷取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消息。

甚至将百科全书上中国新年篡改为“韩国新年”,声称其源自韩国语的季节风俗,以及长期存在的土生土长的民俗,以一般人信念相反,指的是农历春节休假本身到初一满月升起为止的时间段!这种行径不仅篡改历史,将中国的新年文化占为己有,还向其他国家大肆宣传。

这种行为遭到了各国人民的猛烈抨击。他们不断声称新年是韩国的,这种言论实在令人气愤。

然而,文化不应该被侵占和歪曲,它应该被尊重和共享。各国应该以平等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彼此的文化,并且应该避免无端的争斗和误解。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改变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归功于所有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相反,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并学习各个国家的文化,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