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越的意思和含义(越的意思)

越的意思和含义(越的意思)

“越”原本指浙江,为何后来却变成代指越南?

现在说到“越”字,大家会想到什么呢?一般都会想到越南。是的,现在的“越”一般直接作为越南的特称。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越”原本绝不是作为越南的特称,而是对中国南方一大批部族的泛称,而且即使作为单称也是指浙江。中国很早就有“越国”的存在,那么“越”是如何由泛称变为通称的?

有人可能觉得无聊:“韩”不也一样嘛,现在指朝鲜半岛国家,但古代中国战国七雄中就有韩国。这不一样,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是中原国家,其叫“韩国”是因为其君主国姓为姬姓韩氏,而之后“韩”又被用做对朝鲜半岛土著的简称,这种重名完全是巧合。但“越”不是,“越”是对民族的称呼。而且“越国”并不是中原国家,它是南方本土的部族国家。

现在的“越南”和战国时期的“越国”有关系吗?其实单纯从名称上来说还是有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继承关系。

大家先要知道“越”字的本意是什么,“越”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其本意是指“木星起步的地方”,那是哪里呢?就是现在的钱塘江两岸,即浙江一带。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字,因为“越”由“走”与“戉”两部分组成,“走”字不用解释,“戉”本指战斧,这里指“岁”,即木星。当时南方地方森林密布,斧钺是一种很常见的器物。所以中原人后来就用“越”代指浙江一带的原住民(也有说法是当地原住民也用“戉”这种器具当做自称),而这里的部族国家,中原人也称之为“越国”。

是的,大家务必要注意,“越”一开始就是对浙江一带原住民团体的简称,并不会代指整个南方少数民族!

但是,长江以南地区非常广阔,并不只有浙江这一个地方。所以后来“越”就成了一种泛称,中原人用来指代使用钺兵器的南方族群,这个范围非常大,里面包含的部族很多,长江以南至越南北部都有,于是中原称为“百越”。所谓“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那这些部族之间有亲缘关系吗?这个不好说,他们在政治上当然不存在统一的认识,除了越国外,大部分越人部族连成熟一点的国家形态的政权都没有,还处于原始氏族时期。但,他们也许是同一批祖宗分化来的,具有一定的遗传学起源,但是后代族裔分化极大。百越的祖先大约于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并与其他部族融合演变成不同的族群,加上地理隔阂及文字发展相对落后,故而形成不同的族群神话、起源传说。

总之,从浙江一直到越南的这些“百越”部族,本身并不存在统一的共同体意识。大部分越人部落本身也不知道“越”字。

那“越南”地区是什么情况?从地理上来看,相对浙江、广东、福建,越南距离中原是最远的,所以中原势力到越南也相对较晚,一直到汉代(南越国)汉人势力才大举进入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

如果从语系上来说,苗瑶、壮侗等族系的民族应当与中国古代的“百越”有一定关系

越南北部的原住民和中国南方的原住民的一些习惯也是一样的,所以中原人后来也用“越”来称呼这个地方的原住民,认为他们也是“百越”的一支,中原人称他们为“骆越”。

之后越南并入了中原,接受了一整套汉文明,自然也接受了汉文明对他们的称呼,接受了“越”字。而且由于接受了汉文明,越南地区原住民的文明水准提高,眼界也有提高,甚至对其它被汉人称为“越人”的长江流域各部族产生一种共同体意识。

然而,这个时间并不长,实际上,“越”到了秦汉后就不是族群的称呼了,而只成了单纯的地名,原因很简单:长江流域等各地区早就汉化了,越人后裔都同化成了汉人。所以“越”成了单纯的“越国故地”的地理称呼,并不具备民族概念。

唐宋时期越南人都是自认为是汉人的

如果,从浙江一直到广东,这都是汉人占主体的省份,也许有部分居民祖上有南方原住民血统,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汉文明也是不断扩张的,“越文化”早就融合进了汉文明当中,今天南方有些地名有着越人语言的遗迹(比如江西“鄱阳”,广东“番禺”中的“鄱”与“番”,这实际上在古代属于同一个字的分化,都是百越民族的语言,意思是“村庄”)。

越南人实际也一样,其实古代越南人长期以来并没有独立的民族意识,他们也是自认为“汉人”的,《大越史记全书》中其自称汉人的记载比比皆是。五代乱世越南脱离南汉自立,当时其也只是认为自身属于割据政权而已。

至于用“越”为国号,这也并不是彰显独立,而是汉文化圈的惯例:用古地名当国号。五代十国有用“吴越”当国号的;有用“蜀”做国号的。但这并不代表其就是自认为“吴越族”或者“蜀族”,仅仅是这些地方是“吴越故地”,“蜀国故地”。越南人也一样,用“越”当国号,只是因为这个地方旧时名称是“越”,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有“独立于汉人的越人意识”。

那中原人是怎么用“越”的呢?中国古代确实是有用单字作为地名的习惯,至今很多省份或者地理区域的称呼就是源于此,比如“齐”,“鲁”,“燕”,“赵”……现在都会作为地区简称,“越”本来也一样,现在浙江有时候也被称为“越”,绍兴至今有越城区,还有越剧什么的。

不过,用“越”作为地理特称的情况确实不多,因为“越”字太宽泛了,整个长江以南几乎都有“越”,这如果作为简称就有很多误解,所以即使是广东地区,也是用“越”字的异体字“粤”来称呼,而江浙一带,一般也简称“吴”,即使是越国灭了吴国,但用“吴”称呼江浙地域文明的情况更多见。

而越南由于长期的分离,中原王朝没有成功收复,后渐渐自成一民族国家,自然也沿用了“越”的称呼,所以“越”字也成了“越南”的专称。

作者:云帆

“越”原本指浙江,为何后来却变成代指越南?

现在说到“越”字,大家会想到什么呢?一般都会想到越南。是的,现在的“越”一般直接作为越南的特称。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越”原本绝不是作为越南的特称,而是对中国南方一大批部族的泛称,而且即使作为单称也是指浙江。中国很早就有“越国”的存在,那么“越”是如何由泛称变为通称的?

有人可能觉得无聊:“韩”不也一样嘛,现在指朝鲜半岛国家,但古代中国战国七雄中就有韩国。这不一样,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是中原国家,其叫“韩国”是因为其君主国姓为姬姓韩氏,而之后“韩”又被用做对朝鲜半岛土著的简称,这种重名完全是巧合。但“越”不是,“越”是对民族的称呼。而且“越国”并不是中原国家,它是南方本土的部族国家。

现在的“越南”和战国时期的“越国”有关系吗?其实单纯从名称上来说还是有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继承关系。

大家先要知道“越”字的本意是什么,“越”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其本意是指“木星起步的地方”,那是哪里呢?就是现在的钱塘江两岸,即浙江一带。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字,因为“越”由“走”与“戉”两部分组成,“走”字不用解释,“戉”本指战斧,这里指“岁”,即木星。当时南方地方森林密布,斧钺是一种很常见的器物。所以中原人后来就用“越”代指浙江一带的原住民(也有说法是当地原住民也用“戉”这种器具当做自称),而这里的部族国家,中原人也称之为“越国”。

是的,大家务必要注意,“越”一开始就是对浙江一带原住民团体的简称,并不会代指整个南方少数民族!

但是,长江以南地区非常广阔,并不只有浙江这一个地方。所以后来“越”就成了一种泛称,中原人用来指代使用钺兵器的南方族群,这个范围非常大,里面包含的部族很多,长江以南至越南北部都有,于是中原称为“百越”。所谓“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那这些部族之间有亲缘关系吗?这个不好说,他们在政治上当然不存在统一的认识,除了越国外,大部分越人部族连成熟一点的国家形态的政权都没有,还处于原始氏族时期。但,他们也许是同一批祖宗分化来的,具有一定的遗传学起源,但是后代族裔分化极大。百越的祖先大约于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并与其他部族融合演变成不同的族群,加上地理隔阂及文字发展相对落后,故而形成不同的族群神话、起源传说。

总之,从浙江一直到越南的这些“百越”部族,本身并不存在统一的共同体意识。大部分越人部落本身也不知道“越”字。

那“越南”地区是什么情况?从地理上来看,相对浙江、广东、福建,越南距离中原是最远的,所以中原势力到越南也相对较晚,一直到汉代(南越国)汉人势力才大举进入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

如果从语系上来说,苗瑶、壮侗等族系的民族应当与中国古代的“百越”有一定关系

越南北部的原住民和中国南方的原住民的一些习惯也是一样的,所以中原人后来也用“越”来称呼这个地方的原住民,认为他们也是“百越”的一支,中原人称他们为“骆越”。

之后越南并入了中原,接受了一整套汉文明,自然也接受了汉文明对他们的称呼,接受了“越”字。而且由于接受了汉文明,越南地区原住民的文明水准提高,眼界也有提高,甚至对其它被汉人称为“越人”的长江流域各部族产生一种共同体意识。

然而,这个时间并不长,实际上,“越”到了秦汉后就不是族群的称呼了,而只成了单纯的地名,原因很简单:长江流域等各地区早就汉化了,越人后裔都同化成了汉人。所以“越”成了单纯的“越国故地”的地理称呼,并不具备民族概念。

唐宋时期越南人都是自认为是汉人的

如果,从浙江一直到广东,这都是汉人占主体的省份,也许有部分居民祖上有南方原住民血统,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汉文明也是不断扩张的,“越文化”早就融合进了汉文明当中,今天南方有些地名有着越人语言的遗迹(比如江西“鄱阳”,广东“番禺”中的“鄱”与“番”,这实际上在古代属于同一个字的分化,都是百越民族的语言,意思是“村庄”)。

越南人实际也一样,其实古代越南人长期以来并没有独立的民族意识,他们也是自认为“汉人”的,《大越史记全书》中其自称汉人的记载比比皆是。五代乱世越南脱离南汉自立,当时其也只是认为自身属于割据政权而已。

至于用“越”为国号,这也并不是彰显独立,而是汉文化圈的惯例:用古地名当国号。五代十国有用“吴越”当国号的;有用“蜀”做国号的。但这并不代表其就是自认为“吴越族”或者“蜀族”,仅仅是这些地方是“吴越故地”,“蜀国故地”。越南人也一样,用“越”当国号,只是因为这个地方旧时名称是“越”,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有“独立于汉人的越人意识”。

那中原人是怎么用“越”的呢?中国古代确实是有用单字作为地名的习惯,至今很多省份或者地理区域的称呼就是源于此,比如“齐”,“鲁”,“燕”,“赵”……现在都会作为地区简称,“越”本来也一样,现在浙江有时候也被称为“越”,绍兴至今有越城区,还有越剧什么的。

不过,用“越”作为地理特称的情况确实不多,因为“越”字太宽泛了,整个长江以南几乎都有“越”,这如果作为简称就有很多误解,所以即使是广东地区,也是用“越”字的异体字“粤”来称呼,而江浙一带,一般也简称“吴”,即使是越国灭了吴国,但用“吴”称呼江浙地域文明的情况更多见。

而越南由于长期的分离,中原王朝没有成功收复,后渐渐自成一民族国家,自然也沿用了“越”的称呼,所以“越”字也成了“越南”的专称。

作者:云帆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里有句脍炙人口的绝句,赋予时代意义。

前言:

如果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我想这整首诗词的名字,或者诗词中其他的句子拿出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大概率有些陌生。不管是有没有文化,不管是读没读过毛泽东诗词,在慷慨激昂之时,嘴上都会不自由的迸出这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而这句正是出自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算是千古绝句,脍炙人口了。为什么这句诗词能够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说在新中国的建设和新时代的我们在前行的道路让这句诗词所给我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词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于 1935 年的一首词作。那个时代的毛泽东率领红军在娄山关一带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词作,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二、词句释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

三、作品解读:

不难看出,这两句起到承下启下的作用,这也是毛泽东在创作旧诗新作时惯用的手法。上阙主要写行军途中的环境,下阙风格一改低沉的局面,近至于壮烈,浓墨重彩,如风潇潇的燕赵大汉横行于天地间。

上阙主要写行军途中的环境,烈烈西风中,月光清冷,有雁孤鸣,冷峻肃杀安静的氛围,弥漫笼罩在厮杀后战场和行军途中。特别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两句,给人一种特别的凝重的氛围,以声写静,以动写静,极具情绪张力。

下阙整个氛围豪迈而辽阔起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出现后,上阙的凝滞的节奏一下子就变得松快,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下表现出来了。虽然面对如铁雄关,虽然是从头开始,勇闯天关,但是以毛泽东的精神那是浑不在意的,其乐观疏阔让人击节称叹,这里的节奏转换浑然天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意思顺接的同时,有对比,有视角转换。尤其是接下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可谓是画面感极强,如同一个凝重和意蕴无穷的镜头——青山延绵如大海,既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又充满了未知;残阳如血将落,让人联想到将士前赴后继的牺牲,又十分的壮美。

四、文学造诣和时代意义: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它使读者在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又获得了强烈感染,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时代意义。

毛泽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新中国的建设过程就像毛泽东在这首诗词中所说的那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中国梦,只有“站起来”,才有“富起来”和“强起来”,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开创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了这个条件。

万丈高楼平地起,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自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从毛泽东庄严宣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那一刻起,从“一穷二白”的“落后时代”实现了“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是自毛泽东时代开始,一代又一代国家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和精诚团结合作的结果。

抗美援朝和国内的剿匪镇反让我们迅速站稳脚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让我们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多方探索,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让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向着小康社会迈进;新时代我们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迈进。而这种种建设和发展成果不正是结合了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作品中所说的那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吗?不正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发展过程吗?

中国的未来发展需要新时代的我们继续攻坚克难,继往开来!需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魄力和信心。

放眼未来,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讲忠诚、比奉献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呼吁英雄、呼唤实干的新时代;这更是一个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洪流,勇做与时代同向而行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时代。我们一定能成就利国利民的不凡事业,谱写俯仰无悔的人生篇章。

总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给我们走出来的这条路,我们时刻不能忘。这条路,有时候是风调雨顺、一马平川;有时候是崎岖不平、坎坷泥泞;有时候是激流险滩、如履薄冰。但是这条路,没有折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逝去的不会回来,当下的不要停滞不前。

文/韩雨良

以文字传播能量,以态度表达态度。

更多精彩请关注@韩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