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子日辰日是什么意思(辰日是什么意思)

子日辰日是什么意思(辰日是什么意思)

星空有约丨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望星汉灿烂,冀谷物茁壮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4月20日,我们将迎来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常言道“雨生百谷”,春事将尽,谷物茁壮,仰望天空,也能看到星汉灿烂。

海报制作:刘潇

20日4时33分许,太阳达到黄道经度30度,谷雨正式到来。天文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刘次沅告诉记者,古人把天空中的方位细化为“子丑寅卯”等12个方位,在日落后往北边看,北斗星的斗柄向东边即是春天,指向南边即是夏天。因此,“斗指辰”即斗柄从北方继续向东移动,指向“辰”位。

“《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的说法。季春之月就是农历三月,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胃’宿,日落后星宿中天(正南方),日出前牛宿中天。先民们看到这样的星象,就知道谷雨到了,要安排相应的农作。”他说。

刘次沅表示,由于现在距离《礼记》的书写年代已经很久,岁差导致了星象出现了变化。如果今天要再写《月令》,应该是“三月中气谷雨,日在奎,昏柳中,晓箕中”之类的话,用现代人比较熟悉的黄道十二星座来说,就是谷雨时节太阳在白羊座,日落后在巨蟹座中天,日出前在人马座中天。

谷雨时节,一幅“春季星空”图景展现在面前。日落之后,明亮的狮子座出现在南方天空,两边有双子、室女等显著星座。往北边看,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明亮的火星出现在西边,微微显出红色。木星和土星要到凌晨才会从东南方升起。至于金星和水星,此时则“躲”在太阳旁边,观测条件不佳。

另外,月球将在4月20日14时59分达到上弦月,在27日11时32分达到望(满月),并与月球过近地点的时间相距不到12个小时,地月距离最近时约为357378公里,月面看起来较大。自27日夜间至28日凌晨,我们将迎来本年度的第二大满月。

月相的变化过程。动图制作:刘潇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的诗句,正如清明总是与酒挂钩,谷雨时节也与茶结缘。谷雨时节采制的茶叶常被称为“谷雨茶”或“二春茶”,为一年之中佳品。找一个晴朗的夜晚,举头赏月观星、低头畅饮香茶,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出品人:赵承

监制:胡清海

策划:刘心惠

记者:郑昕、刘潇

编辑:崇大海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一个节日的历史居然如此的丰富!不愧是孔子诞辰日

孔子诞辰,全称孔子诞辰纪念日,是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周正)或西历9月28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诞生于今山东曲阜。

晋明帝太宁三年诏四时祀孔子。据说以后历代加增,每年的祭孔活动大小有50多次。但以春秋两次大祭为主,尤以秋祭为重。将每年的大祭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据说是出自出自孔氏家谱。国民政府曾据此定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教师节,后来又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把它换算为公历9月28日,采用的是格里历。

孔子诞辰日

把《史记》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和《谷梁传》的“十月庚子日”拉到一起,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再根据“三正说”把周正“十月”改为夏正“八月”,把日干“庚子”换算成数字纪日“二十七”,“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就出来了。

但是,《史记》仅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无孔子生日的干支,而《谷梁传》的“十月庚子日”是“鲁襄公二十一年”,这样把两者给合起来,显然不合理的。

从历法发展来看,战国以前是干支纪日,“二十七日”这种数字纪日不大可能是西汉前期的记载。

孔子诞辰日

殷墟甲骨刻辞采用干支纪日。 甲骨文中出‘既吉’,‘既魄’,‘既死’,说明在周文王时就已用月相补充殷的干支纪日方法。而《尚书》及出土铜器铭文中大量使用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来描述月相辅助纪日。夏商周工程阶段性成果倾向于“月相四分”,并归纳出西周时期置闰规律:1.西周历法采用“朔”或“朏”为月首。认识朔以前,当以“朏”为月首。2.西周历法的建正多为建子、建丑。3.西周历法一般采用年终置闰。这说明当时的历法水平还没达到“四分历”的程度。

《后汉书·律历志》贾逵论历曰:“以《太初历》考汉元尽太初元年日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二日。以《太初历》考太初元年尽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以《太初历》考建武元年尽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汉书·五行志》:“凡汉著纪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后汉书·律历志》:“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

孔子诞辰日

从西周和两汉历法水平来看,春秋时期当不能准确预推朔日,但春秋所记载的“日有食之”均在朔日,春秋中的朔日能与日食相吻合的原因何在?我们推测,春秋时期只能大体按一个月29天有余,30天不足定出朔日来进行“告朔”,并随时根据发生的日食来调整朔日,如《说文》所云“日蚀则朔,月蚀则望”。《春秋》中与日食相关的“朔日”,并不是事前推算出来的,而是发生日食之后,把“日食”记载于日之“干支”之后,并书上“朔”,所以才有那么准确,也算是“事以系日”的内容之一吧。

朔日不定,也就无法用数字纪日。数字纪日当在《历术甲子篇》所记载的“四分历”历法出现之后。利用四分历的“月朔旦甲子日法”才能比较准确地定出朔日及月的大小,此后数字纪日才流行开来。从存世文献看,我国以数字纪日大概当从西汉后期才开始,至魏晋才日见通行起来。楚简中尚是干支纪日,疏勒河汉简中已有数字纪日,其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也有人认为“疏勒纪年简上下时限为公元前98年至公元137年”,但也不会早于《谷梁》、《公羊》二传。孔氏家谱的“八月二十七”不大可能是于西汉前期的记载,当是后人的追记。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开心1978参与编辑。

日月星辰中,“辰”到底是代表啥?这可得从“夸父的胡子”说起

“日月星辰几轮回,花间媚影谁留恋?”日月星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泛指宇宙中天体的词语。而众所周知我国记载最古老的神话书籍《山海经》中有关星辰的记载是这样说的:“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光为星辰”,日月星辰就开始成为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都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中的星辰,其实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星星,但其实不然,既然能和太阳月亮并列,“辰”的来头自然不小,历史上的很多古籍也对此有过不同的说法,那么“辰”到底是什么呢?

“辰”的起源

要说最早出现“辰”这个字的记载,应该是甲骨文上的象形字。这个形状很像一个头朝上的小虫子的样子,在《说文解字》中形容它是“辰,震也。

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辰,房星,天时也。”这个意思是说,辰是震的意思,表达的是蜇虫受到节气的影响而躁动。所以人们将这个当做是“辰”的由来。只不过后来,人们又在这之上加了很多的意义。

例如说,在《礼仪》中,就说“月令辰,乃申尔服。”这句话后来也被当做是古代记录时间,也就是我们从影视剧或者古籍中看到的“时辰”的由来。早在西周时期,时辰就开始广泛应用了,只不过因为朝代不同,“时辰”的分法也有所差异。

从历史记载中来看,先秦时期将一天分为十个时辰,昼夜各五分,一夜分五更,“夜半三更”也是从那个时候得来的。而在宋朝以后,又将每天分为二十四个时辰,与现在的二十四小时是一致的。

既然可以表示时间,那就可以拿来当做周易中八字命理的推断。于是“辰”开始在周易中出现,用来当做奇门八卦中的一个时间点。辰便是“天干地支”中的“地支”之一。辰月即为农历的三月,在方向上指的是东南偏东,五行中代表土。

说到这就会有人想起,在如今仍然保存流传下来的十二生肖的说法了。没错,十二生肖中,也有“辰”的存在,其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的“辰龙”就是这个意思。在古籍中有说道“辰为龙,巳为蛇”,这是因为“辰”与日月星同等地位的,都是存在于天空中的。代表着上天和光。而龙也在空中,所以和“辰”是并列的。

天体为“辰”

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开始,孔圣人就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的“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但是我国古代所用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既然有了“星”这个字,那么“辰”又是如何的存在意义呢?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空是十分尊敬的,在他们看来,天上不只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还住着掌管世间生死的神灵,还有其他未知的东西,但由于技术的匮乏,人们并不能够发现天上到底还有什么东西,于是人们把除了日月星之外的所有天体并称为“辰”。

除此之外,古代人们把土地丰收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全家人都要靠着庄稼过活,而整个国家也要靠着粮食税收运转。

所以不管是百姓还是君王,对于祭祀都是十分的热衷,求得就是个风调雨顺。而一开始确定节气进行耕种的,就是依靠北斗七星来判定的。北斗七星即“北辰”,所以“辰”对百姓来说,也是和太阳、月亮同样重要的存在。

还有一种说法,是称白天的天空上有太阳和云,此时的天空是蓝色的,是干净纯洁的。而到了晚上,除了月亮和星星之外,天空是黑色的,是有一层不为人知的东西存在的,于是信奉神祗的人们将夜晚这层黑黑的帷幕称之为“辰”。除此之外,也有将“辰”作为日、月、星的总称的说法。

有关“辰”的神话传说

我们发现,其实“辰”这一个字竟然有着很多种意思。除了震动、延伸、天干地支中的一支、十二生肖中的“龙”、时间、星宿名等等这些意思之外,历史上有关于“辰”的记载,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其中最早的是山海经中关于夸父逐日的传说中,夸父的胡子变成了“辰”。

然后是苗族神话中,对“万物起源说”的描述,说是神生了一个蛋,蛋壳就变成了天,蛋白化为日、月、星辰,蛋黄变成地。这也是“蛋生说”的故事。

除了这些对于“创世”的神话传说以外,还有关于日月星辰的传说,在少数民族中,有关于日月神话的故事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古籍《淮南子》中曾经出现过羿射九日的神话,说的是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和月亮,强烈的阳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在难,射手羿设下了多余的日和月,拯救了人类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的是古代人们对于天上这些日月星辰的企图控制的愿望,这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于天空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对于日月星辰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虽然在后来,我们越来越将“星”和“辰”的概念混为一谈,但是“辰”和“星”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沿用的“辰”字会有这么多解释的原因。而且你仔细琢磨以后就会发现,在“辰”字的所有释义中,他们的解释其实都是可以相通的,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奇的!

了解了古代人民对于汉字的深刻研究之后,我们愈发感叹古人的智慧,我们知道了“日月星辰”代表的其实是四种不同的事物,然而在某些意义上,他们又是可以放在一起表示的。人们竟然能在原始社会就将天空中的天体分的如此透彻,将一个“辰”字中放入这么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