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真是不到五台山不知啥叫香火旺啊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来计算着时间以为到五台山错过正月十五人能少了,结果大出所料,五台山那人多的,香火是真旺啊!
离开大同土林当天赶往五台山。正常的话大同应该多呆两天,之所以如此行色匆匆,是因为我弟只请了一周假跟不到最后,所以想尽量多走几个地方。
大同到五台山虽然只有159公里,但多是山路,直开到天黑。摸着黑儿走山路真的是紧张,我坐在副驾驶上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这把我累的!好在路上车少,到五台山都八点多了。
五台山我俩是第一次来,从北门进,门票135元,住在景区内。太晚了就在住的宾馆旁边一家面馆随便吃碗面,要的西红柿刀削面,我一向对吃不太挑剔,可这碗面属实难吃,有点想要砸山西刀削面牌子的嫌疑呀[奸笑]!
第二天一早空腹去拜“五爷庙”。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文殊菩萨的化身。
以为起的挺早,结果一出门路上早己车流穿梭,停车场更是车满为患,人流不断。一直开到最里边施工工地前才找到车位。五爷庙殿前更是站满了人,不排个把小时到不了殿前。于是站在最远留出的过道处虔诚地拜了五爷许了愿,希望三年后去还愿!拜完五爷绕到后边大殿才是文殊菩萨。
五爷庙院内
文殊菩萨殿
出五爷庙往回走不远来到塔院寺。站在大门外仰望寺内一座庄严耸立的大白塔,这也是五台山一个著名的标志,为明代修建,据说其内藏有元代修建的石塔和释迦牟尼舍利塔。
排了会儿队门还没开,正打算离开去别的庙宇庙门就开了,收十元门票。之前没做功课,进去后才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菩萨是属兔人的本命佛,我姐刚好属兔。刚开始提议自驾游时她说不来,后来变掛又来了,刚才塔院寺想不进又进了,如果不进去哪里又会知道本命佛的事呢?一番兜兜转转后我姐到底在本命年来拜了本命佛,高高兴兴走出大殿。
我们又绕着寺内的大白塔转了三圈。
好奇查了每个人的本命佛和道场,我的本命佛是大日如来,道场竟然在西藏阿里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714米,这要想去拜谒难度有点大呀!
排队进塔院寺
大白塔
最后又去拜了殊像寺。然后回酒店吃早餐。再出门就是登黛螺顶了,找车位又是一大难题,兜转了两圈最后停那地方距登山入口走了二三十分钟。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刹。有条步行登山的路被叫作“大智路”,总共1080个石阶,我们大约用了四十几分钟,还是挺累的。旁边也有索道,但我们去那天没开,说实话我们也没打算坐。走走“大智路”挑战一下挺好!
可是到顶上才知庙宇被四周的施工挡住了,结果只登个山没拜上庙,象这种情况难道不应该在山下贴个什么告知一下吗?毕竟多数人登顶都是为古刹而来。
下山我们走的北坡的另一条路,坡度相对平缓,也有人选择从这边登黛螺顶,但距离会绕点远。
下山后从南门出前往下一站平遥。
登黛螺顶
站在黛螺顶看寺庙群,大白塔格外醒目
为省膝盖我姐我弟架着我下山的
“把你扔到大日山去”,这个大日山到底在哪里?永嘉大师的姐姐
“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到大日山去。”
这句瑞安话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可以排名童年被家长支配的恐惧话语前三了。
不过你恐怕不知道,这“大日山”和永嘉大师也有点关系——因为他的姐姐玄机尼师就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
玄机尼师为什么要去大日山修禅?这大日山到底在哪里?他们和瑞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地方志书记载玄机为瑞安人
上期说道,永嘉大师,法名玄觉,俗家姓戴。明弘治《温州府志》和《两浙名贤录》都说他是“瑞安人”。因参六祖惠能大师,得到印证,号“一宿觉”。回温后著有《证道歌》,流传千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诗体写理论的作品。
玄觉如此厉害的著作,还多亏了玄机尼师的整理。
玄机尼师,662-713,又名元机,圆机。是玄觉的姐姐,也是他的师妹。《五灯会元》卷二《温州净居尼玄机》称:“世传玄机乃永嘉大师女弟。”弘治《温州府志》中亦载:“玄机,宿觉师女弟”。《说文》:“妹,女弟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玄机尼师出家迟于玄觉禅师,故称师妹。
据《祖堂集》载:“……从此所有歌行、偈颂、皆是姐集也……”换句话来说,玄觉的《证道歌》是由玄机尼师参与整理的。除此之外,玄机尼师还将《证道歌》作分段注解,落款自称“永嘉师妹净居”。今有她所注的1119年高丽国刻印本《证道歌》,现存北京图书馆。
对于玄机尼师的籍贯,倒不像玄觉禅师那样说法不一。明嘉靖、清乾隆、清嘉庆版本的《瑞安县志》及明弘治《温州府志》在仙释条中均写道:“玄机,瑞安人,戴氏女”。这似乎从侧面验证了玄觉也是瑞安人。
玄机还是唐时著名净居寺祖师。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净居尼院,在城内雁池坊,北齐永明六年建。”北宋周行己撰《净居寺盖造文记》:“永嘉,名郡,圆机故庐。开山五百年来,受业一千余众。庄严冠于二浙,梵修闻于四方。爰有名代之宗师,实为此邦之福地。”由此可见,净居寺是温州较早较大的尼众修持道场,玄机被尊为祖师。
玄机著有《圆明歌》一首,与玄觉在禅观、禅理上颇相近似。有学者认为,玄机通过自己对禅修佛法的领悟,深入契合了《证道歌》的思想,写下《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如玄觉在《证道歌》中所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玄机在《圆明歌》开首就提出:“寻枝摘叶终非极,应须向底帮根觅。”玄觉说:“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玄机则云:“不如触处皆无相,将心原地寻虚空。”
樗庵手抄遗书
《圆明歌》未见有关禅宗经典著录,但见于永嘉周天锡《樗庵手抄》,现存温州图书馆古籍部。周天锡是明末清初人,离玄机生活的时代很遥远,《樗庵手抄》虽然抄存了《圆明歌》,但并没有说明来源。
附:《圆明歌》
寻枝摘叶终非极,应须向底契根觅。
如是吾侪修道人,善恶攀缘都无益。
更寻妄想涉狂风,悻然自好受羁笼。
不知触处皆无相,将心原地等虚空。
虚空元,来无所,大千世界亦无为。
青青翠竹何曾异,是名芥子纳须弥。
真如实际真奇哉,无增无减无去来。
声香味触尝三昧,一朵莲花火里开。
病是谁,药是谁,阿谁有病阿谁医。
当初妄错令除粪,觉后原来无所除。
真是妄,妄是谁,但将此来体中推。
劝君努力急须荐,莫向宝山空手归。
真无相,妄无形,观心心亦是虚名。
天鼓自然空里响,寻声纵有复何停。
垢是净,净是垢,两边放下逍遥走。
任尔野犴百年修,终不能如狮子吼。
不求静,不求喧,本来此性是天然。
起坐不离家业地,犹如到岸舍舟船。
——录自《樗庵手抄》
“一丝不挂”原来是这意思
大家都知道“一丝不挂”现在的意思,但这个成语原是禅语,形容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尘俗得失牵扯的修行境界,释义一丝一毫也不要挂(放)在心上。 “一丝不挂”还有一个同义语,就是“寸丝不挂”,它有个典故,就出在玄机尼师的身上。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这个故事:
玄机尼师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她觉得自己独自到深山寻找清净,也没有通达法性,于是决定出山不再独修,到平阳埭头雪峰寺寻找门徒无数的雪峰禅师,参禅对机。
雪峰初见到玄机过来,就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大日山。”
雪峰一语双关地问道:“那太阳出来了没有?”意思是说你独自修习禅定,看到光明没有?
玄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就把雪峰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雪峰又一话语双关地打趣道:“那你这架玄机(织布机),一天能织多少?”
“寸丝不挂!”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逍遥自在,毫无牵挂。
随后玄机礼拜而退,才走了三五步,雪峰突然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其实,玄机的袈裟并没有拖在地上,只是雪峰故意逗她:你说自己寸丝不挂,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可现在听到袈裟角拖在地上,生怕弄脏,就回头了,不正是内心依然有所牵挂吗?
玄机茅塞顿开,对于禅妙和人生,有了新的认知。
后来,玄机在平阳埭头雪峰寺山下搭棚建院名“佛日禅院”。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大日寺,在埭头。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尼玄机建,名佛日禅院。咸通年间(860-874)改名大日禅院”,是平阳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大日山在瑞安吗?
据《祖堂集》云:永嘉大师孝顺母亲,与妹三人共住温州开元寺,互参佛法,习天台教观。后玄机大师到大日山岩窟坐禅。
那么大日山在哪里呢?
瑞安高楼乡东北部有座石佛山,又名“圆宝山”,海拔仅300多米。该山南麓一大片崖壁上有几组摩崖石刻佛像及相关文字,在东侧腹地山腰岩庵遗基周围能看到摩崖石刻佛像及“曹溪”等文字。
“曹溪”石刻
在“曹溪”石刻的上方,有一个仅能容下一人团坐的小石窟,用块石堆积而成,突出在崖边,内壁刻有观世音菩萨坐像;石刻下的平地上,还有一方残余的石砌地基。民间传说这石窟和岩庵便是唐代玄机尼师修行的地方。
石佛最大的石崖
那么,石佛山是否就是大日山?
明弘治《温州府志》瑞安山川门记载:“大日山在广化乡,离城一百里。广化乡辖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七都辖黄岙、古(戈)溪、大日、冯步。”后边这个大日,指的可能就是现在的瑞安马屿镇顺泰社区,至今当地仍俗称“大日”,有大日汤岙村、大日河等。
大日山脉地跨马屿、高楼,包括戈溪山、五云山、软山、石佛山、雷公头等山,是这几座支山的总称,范围相当大。除了瑞安有大日山,温州市内其他县市,包括乐清、文成、苍南的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大日山这个名称。
另外,上期我们就说过,石佛山很可能曾是永嘉大师的修行栖身地之一,“曹溪”等刻字极有可能是永嘉大师或是后代弟子所留下。所以玄机尼师在瑞安这里坐禅之后,玄觉必抽空去看她,与她共参佛法。石佛山与温州并不很远,这是完全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石佛山就是玄机尼师的修行处,也就是所称的大日山石窟所在之地。
玄机尼师为什么要去大日山修禅?瑞安市有研究者称,应该是先有玄机坐禅于(大日)山后,才有了“大日山”之名。
“大日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佛教经典中有“大日经”“大日供”“大日金轮觉胜印明”“大日所现之菩萨”“金刚界大日”等。所以当时面对雪峰禅师发问,玄机才脱口而出“大日山”。而随着这件事逐渐传播于世,玄机常习定的山也就成了“大日山”,并且名传各地,地方志也如此记载。
玄机倒立圆寂,推之不倒
古代出家人圆寂,有的睡着,有的坐着,有的立着,但你听过倒过来辞世的吗?
玄机尼师曾问过玄觉禅师:“自古以来,大修行人临终往生,除了天乐盈空、异香满室、坐化、立化、吉祥卧化等,还有哪些瑞相?”玄觉禅师答道:“未曾闻过。”玄机尼师说:“那我以后往生时,与过去大修行的大德们,一定会有不同之处出现。”
唐先天二年(713年)五月初八,在温州净居寺,玄机尼师圆寂,果然与众不同——倒立而化。众人推之不倒,奇哉!于是,赶紧请来玄觉禅师。
玄觉一看,为她作“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大意是说:世间的人都是颠倒看问题,颠倒做人,颠倒认识世界,把世间丑的说成美的,臭的说成香的,假的说成真的,空的说成有的。正因这样,你现在通过倒立的瑞相来告诉众生:人的一生都是在颠倒中不断流转的,世尊就是为这个问题才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神奇的是,玄觉刚说完,玄机尼师的身体便应声躺了下来,弟子们将其入殡。
据传,玄机殡后,一夜狂风雷电大发,柩忽不见了。经二日,有人从大日山过来说,那天夜间空中有萧鼓声,第二天早上发现玄机尼师的棺柩在大日山岩窟里。于是,大家就把这地方叫做“机岩”。
火化后,弟子们迎舍利于寺。宋嘉祐二年(1078),平阳佛日禅院传法弟子建塔,以《圆明歌》中的“圆明”二字命名为“圆明塔”,将玄机尼师的舍利入塔,以作供养纪念。经过历史的沧桑,“圆明塔”现如今已经损坏。
参考文章:
1.《玄机尼师习定大日山及石佛山摩崖石刻初探》戴世德
2.《永嘉大师的“半句偈”用颠倒去借鉴人生》曾承木
3.《玄机, 弘布永嘉玄觉禅法的第一功臣》张子开
4.《永嘉禅宗玄觉和玄机》胡雪冈
5.《瑞安:石佛山上的神秘佛像》谢晓陆
6.《永嘉禅的历史和特色》达照法师
7.《永嘉诗脉僧占先》陈瑞赞
8.《温州历史年表》沈克成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项丹妮
美编:小叶
审读:何光明审核:欧兴俊终审:邵定美
南京一寺供奉大日如来,曾国荃一句戏约,成就毗卢大寺
南京一寺供奉大日如来,曾国荃一句戏约,成就毗卢大寺
文图/二指禅掌门
“如我督两江,为你造庵”
曾国荃游览南岳
与海峰法师一定相谈甚欢
对于世事,僧者不会过度关注
也许是佛经的哪一句箴言惊叹了老曾
不然,使枪弄棒的人不会留下造庙戏约
说到做到是男人本色
金陵名刹毗卢寺就这样诞生于光绪十年
那时的老曾升官发财,从南岳衡山运来香木
将自己的诺言永远留在汉府街上
当然,建多大的寺庙都不需要自己掏钱
手下湘军将领闻令慷慨解囊
将明嘉靖年间的一间小庵变成总督的微笑
海峰法师双手合十,一声“阿弥陀佛”
就把毗卢遮那佛迎请进开,从此
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就在寺中常住
于是,就有了乾隆下江南时在毗卢禅院下榻
香客的身份迷住了白莲教首领的“花”眼
后来,孙中山百忙之中进寺静思
赵朴老也在黎明时分给佛讲述东方震旦的变迁
只是,当年走失的3000尊佛像
让“民国一景”成为永远的回忆
幸好还有“毗卢寺三宝”在万佛楼入定
香烟缭绕中,诉说着百年的因果轮回
【文图均为原创,请勿抄袭!】
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 几个“第一”足以让国人震撼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有着1900年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源于汉帝一梦,派人西方求法,遇得高僧白马驮经,最后佛落中土,创立了中国佛教释源——白马寺。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今年十一黄金长假,有幸第二次去洛阳观瞻白马寺,三十年白云苍狗,已不是当年的懵懂少年,终于对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几多沧桑,几多感慨,要是没有战乱和苦难,也许佛法能够在中国发扬广大,因为这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文明久远,只有这里才是她的安乐之所。
白马寺外停车场
从洛阳龙门石窟一整天的参观,日暮时分匆匆赶到洛龙区白马寺镇投宿,为的是躲过黄金周稠密的人流,第二天清早能够顺利进入寺内参观,下午还要赶去少林寺,这一路行程都是通过周密的科学安排,的确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度,只要逢上国家长假,各地游客倾巢出动,能把高速公路变成死路,很难玩得开心舒服。那么好了,早晨下起床,便在附近一小饭馆吃了些点心,这时就发现人流车辆不断得在向这个小镇涌动,还好民宿宾馆的老板非常热心,允许我们把车子暂时放在他那里,等参观完了之后可以任意开走。否则你看景区的停车场,不知什么时候都排成这样,你还能插得进队伍么?
通向寺内的商业街
白马寺的南门濒临大路,所以节前例行关闭,游客只有在西面停车场安顿,之后从西山门经过一个宽宽的甬道步行进入。街上的商铺不时有人向游客抛售香火,五元钱一包,十分便宜,不知道这香的质量怎么样,反正很多人愿意到寺里购买,怕买着假香,折了佛愿。
西侧山门
西山门口左右各设两个售票处,游客可以在这里排队购票。票价35元,非常公道,世上哪有比佛祖更公道的买卖?感觉这比南阳的武候祠实惠多了,同样是一座历史名胜,商业性差距太大,得民意者胜。
莲花池和莲花台
白马寺院外的莲花池和莲花台。莲花池里有很多的鱼和龟,当地很多信众在这里放生。放生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渭“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倍增。现代社会,人口密度膨胀,生活空间缩小,要想求得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区域,是相当困难的。很多渔、猎的网捕射杀与打捞的动物,可以在这里偶得闲适,由爱心人士基于爱心或保护自然环境的立场,放生莲花沲,以挽救珍稀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
放生可得一时之快,一世之缘。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佛诞放生是时下流行甚广的宗教民俗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佛诞节仪之一,各地寺院多有放生活动。
借游客歇息的坐椅
白马寺有很多这样的大树,不知从何而来,放倒后可为游人提供休息,充满人文关怀。细看,桩桩都磨得油光铮亮,可见这里的香火相当旺盛。
白马寺正门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为什么叫“寺”呢?据说,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白马雕像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佛教开始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这一切具备了佛院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顺利铺就。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白马寺第一场受戒仪式举行,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
游客焚香待上
弥勒佛
天王殿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佛龛为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皆体躯魁梧、威风凛凛,是清代的泥塑作品。
韦驮天将
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院内左右各为两棵百年银杏树和侧柏树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殿
大雄殿是白马寺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现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95米,进深三间,宽11.55米。大雄殿前有月台,长16.25米,宽6.64米,这是寺内其它殿所没有的。从殿前有月台的规制看,该殿还是保持着寺内主殿的地位。大雄殿内原有的元代塑像,中间为三主佛及胁侍菩萨,东西两端排列着十八罗汉。可惜这些塑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毁。现在大雄殿的佛像,是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请来的,并按大佛堂内的布局进行安奉。造像精美绝伦,彩饰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概,显然与寺内其它塑像不同,乃为白马寺镇寺之宝。大雄殿正中置一大型木构阁式佛龛,两侧有楼梯可供上下。大龛雕工精细,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在大龛的上层额正中,雕刻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两旁各雕三条龙,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金翅鸟专门吃龙。龙虽然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但非常害怕金翅鸟吃,为了保住龙族,龙王不得不求佛。佛就给金翅鸟说法,教诫它以后不许再吃龙类。然后让自己的弟子每日于斋食时,施食与鸟。所以出家人吃中午饭时,要出食。出食时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布施给大鹏金翅鸟及一切鬼神等。佛龛上所雕图案就是源于此。
三世佛
来自京城的佛,富丽堂皇,自然与众不同。木龛内供奉三尊主佛,大小、形制、风格基本相同,通高2.25米,皆通体髹金,髻如覆瓯,发如积粟,面如满月,作闭目入定状。胸中有“卍”字,背后有铜质圆形背光。整个形象给人以庄严、圣洁、恬静之感,使人肃然起敬。中间的主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尊称为“大雄”,“大雄”是佛教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大雄殿”名即由此而来。释迦佛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的疾苦,消灾延寿。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尊佛合起来被称为“三世佛”。
十八罗汉像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左边的是韦驮天将,高2.17米,面色白皙,英俊文雅,性情温和,衣着甲胄,双手合十,以双臂承放金刚宝杵,威武雄健,站立于须弥座上。对面是韦力天将,高2.01米,面色赭红,怒眉瞪目,性情暴烈,身着甲胄,右手执戟,左手托塔,勇猛有力,站立于须弥座上。两尊造像,皆彩绘描金,工艺精湛,通体比例匀称,神情生动,一个柔和,一个刚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雄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罗汉,又称“阿罗汉”,是小乘教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果位。
大雄殿院内的百年老树
接引殿
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建于二层台上,硬山式,面阔三间,长9.27米,进深两间,宽7.47米,是白马寺主体建筑中规模最小,时代最晚的殿。接引殿内主佛为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威德神力和众生净业所感而成。其地、树、花果、楼观、莲华、宝池,皆由七宝而成,衣食住行应念而有,无忧无虑,快乐之极。
寺内牡丹花谢,古亭依旧辉煌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名号”,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人们也亲切地称阿弥陀佛为“接引佛”。希望他能接引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院内莲花座
如今“阿弥陀佛”已是寺僧的口头用语,以此替代所有的礼貌和客气。彼此问候是“阿弥陀佛”;分手道别,还是“阿弥陀佛”;赞叹时“阿弥陀佛”;无奈时仍是“阿弥陀佛”……缘何张口就是“阿弥陀佛”而不念“释迦牟尼”呢?因为这是佛教净土宗修行的一种方法。就是不信佛的人,进入寺院,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念“阿弥陀佛”。也许你不知道所念的含义,但阿弥陀佛却一直等待着你。
法宝阁
法宝阁与藏经阁位于清凉台左右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左右对称。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相传,世界上仅有两尊造型奇美,大小如拇指的佛像,这两尊佛像是东汉时期白马寺敬造的,后流落民间,由民间流传到西域,再传至南亚,后来便流落到泰国,被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收藏。为了加强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泰国将此佛复制放大到0.97米,并用铜鎏金制成两尊,在北京广济寺由中国佛教三个语系的高僧共同主持开光。一尊迎回泰国供奉;另一尊归释源白马寺供奉。
藏经阁
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
清凉台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相传,清凉台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印度腾、兰二高僧曾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译出的。
毗庐阁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巍峨峭拔,蔚为壮观。整个白马寺的轴线建筑,前低后高,错落有致 ,布局规整,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群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寺院建制受到中国传统府第规制的影响。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三尊像。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遍及一切”,象征佛智的广大无边。
毗卢阁前的天井原是防火之用,现为投币积福池
按佛教说法,释迦牟尼具有“法、报、应”三身。所谓“三身”,即“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法身、报身、应身”是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六祖惠能曰:“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毗卢遮那为“清净法身”,此身“无处不在”、“无始无终”。卢舍那像为“圆满报身”,此身“有始有终”。释迦牟尼佛为“千百亿化身”,此身“有始有终”。
清凉台出口
毗卢阁墙建筑墙,新旧一目了然
旧时僧人磨面打粮的石碾,感受一下
泰国佛殿
白马寺内还有几个外国佛教景区,主要是加强国际间佛教文化交流而设立。其中泰国佛殿苑,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南与印度佛殿苑相邻。1991年7月30日,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同白马寺签订了《向中国洛阳白马寺院赠送佛像的备忘录》。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及多位泰国善信捐赠的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佛像运抵白马寺,白马寺出资修建泰式风格佛殿一座供奉佛像。佛殿于1992年奠基,1995年竣工,1997年举行佛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
泰国高僧为孩子开光许愿系绳
泰国佛殿主殿坐南朝北,建于长27.3米,宽21.3米的台基上。大殿长14.4米,宽7.5米,高10余米,三层重檐,黄瓦覆顶,内饰壁画。殿内正中坛上供所赠佛像。2010年初,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内容,促进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泰国高僧拍特实铁哥颂长老、善信瓦塔纳先生参访白马寺后出资对泰国佛殿苑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修起了围墙、大门,辟建了舍利塔、藏经阁、钟鼓楼、四面佛、凉亭、僧寮及配套设施等,扩建后的规模,长宽各108米。
缅甸风格佛塔位于白马寺院西北侧、泰国风格佛殿苑之西,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缅甸风格佛塔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瑞德光大金塔的尺寸3:1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基底座径51.71米,底层为展览厅。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以及缅甸佛塔苑的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的缅甸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东、西两方除主门之外还各有一个简约的小门,高3.75米,小门上用缅甸文写有“大金塔(梵文音译)”字样。
缅甸风格佛塔内景
2010年,应我国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缅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郭蒂梭先生参加了河南之旅活动,期间获悉可以在洛阳白马寺修建一座供奉缅甸佛像的佛塔。2012年4月10日,缅甸风格佛塔奠基典礼如期举行,缅甸宗教部长一行17人莅临参加典礼。缅甸风格佛塔的装饰材料均由缅甸政府捐赠,每次物资到达白马寺,僧众都会举行隆重的洒净祈福法会。2013年6月,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14年6月,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全部工程圆满完成。2014年6月30日,“缅甸风格佛塔落成典礼暨安奉开光法会”在白马寺隆重举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河南省省长谢伏瞻、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活动,这座雄伟壮丽、独具缅甸佛教建筑风格的佛塔在白马寺圆满落成,将成为中缅佛教友好交流上的又一重要标志。
印度佛殿苑。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印度佛殿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神秘莫测;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超凡脱俗。整个佛殿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
印度佛塔内景
2004年6月25日,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参访白马寺,并虔诚地朝拜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的圣冢。在朝拜之时,诱发灵感,萌生在白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念头。此后,经中印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建殿意向。2006年7月印度佛殿在白马寺西侧、泰国佛殿之南破土动工,省市领导参加奠基仪式。经过数十个月的精心施工,于2010年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交好的象征。
白马寺黄豆熟了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官办寺院,历来秉承祖训,保持清静,农禅并举。时值金秋,寺院黄豆喜获丰收,现正在寺内大院晾晒,虽给各地游客参观白马寺带来诸多不便,但发扬自立更生、自给自足的风格,是寺院长久以来的光荣传统。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食耶?”看到这里不仅慨叹:僧且如是,何故意于常人?劳动乃人之本色,劳动可以延续生命,有生命才能弘扬佛法,所以劳动可以创造美,受人世人各界称赞。在白马寺参观,没有游客会因为怕脏而产生弱视,这也是当今社会的正能所在。
声明:本文为《今日头条》作者“淯阳新视界”原创作品,已与“维权骑士”及“快版权”签约。呕心沥血,码之不易。未经允许,图文严禁转载。私自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