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祈祷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祈祷是什么意思)

祈祷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祈祷是什么意思)

作为佛弟子,你知道忏悔和祈祷的这点区别吗?

问:忏悔和祈祷有区别吗?

万行大和尚:有区别。忏悔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果报已经现前了,通过忏悔将自己跟所做的业分开,是接受果报,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祷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一种想达成的愿望。当然,果报现前以后也可以祈祷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强,来转变眼前的因果,让不好的果报早日消失。

一般人学佛会有三个阶段,刚学佛的时候,觉得学佛特别好,非常有价值,“这么好的东西我学到了,我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谈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把人拉来学佛。他认为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个阶段是越学越没有底气,越学越觉得自己离道很远,甚至因为没有信心而放弃了。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出去和人较量、过招,喜欢和人家斗法、辩论,认为自己辩才无碍,天下无敌。这时候你确实上道了,开了一点小智慧,对学佛修道有了自己的知见。但往往就在这个阶段你很难再进步,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你认为天下已经没有超过你的明师了。如果你有福报,可能会碰到和你有缘的明师,只有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到临死前,你都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

过去丛林里那些开悟的祖师是怎么对待这种人的呢?你一开口,他就打。因为这时候你确实很会辩论,无论人家怎么说,你都能对答如流。实际上无论你怎么说,都远离了核心。但外行人以为你已经证得了究竟。所以祖师不会跟你讲话、辩论,辩论只会让你更狂、更邪。

在学佛的第一阶段,如果你很虔诚,在没有开小智慧之前去参学,可能还学得进去,还会受益。到了第三阶段,即便佛再来你也不会相信,去参学根本不会受益。我们往往在最初闻到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愿意多闻多学。学佛修道,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后修行做事就会顺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没有打好,这辈子想再改变,所谓的“回小向大”是很难的。

一个人一辈子是否能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可以说是注定的。这个“注定”也是由你累世对真理是否渴望和尊重决定的。对善知识、对真理不尊重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难遇到有智慧的人。你渴望什么,尊重什么,在你的人生中才会遇到什么;你不渴望,不尊重,是遇不到的。为什么有“心想事成”和“感应”一说呢?如果你对道、对真理真的很渴望,佛菩萨和龙天护法就会让明师出现在你眼前,怕就怕我们对真理不是真正渴望。很多人学佛修道只是嘴巴上喊一喊,实际上可有可无。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你是很难遇到善知识的。

本文来源: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开示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万行大和尚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生哥谈哲学系列之一 “人为什么需要祈祷?”

从本期文字开始,生哥将对一系列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心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内容有点长,还请大家耐心哦)

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看似很“迷信”,但却人人又都在使用的词语——“祈祷”来开始我们的哲学之旅。

首先,我们来定义“祈祷”这个词语的内涵。

什么是“祈祷”?简单来说,“祈祷”就是一个人像另外一个“存在”(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个“存在”是否存在,或者说是他是否相信有这么一个独立他之外的“存在”)而发出的一种呼求和祈求。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首先就是:这种“祈祷”是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天然的内心的需求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既然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做“祈祷”这样一个行为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说“祈祷”(或类似“祈祷”)的行为是人人所必有的?

我们知道,任何哲学问题,都无外乎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宇宙(也就是时空)问题;人何以为人(也就是人生的目地(原因))的问题;人与社会和宇宙(也就是人与他人,人与宇宙)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几个问题。

1、人与宇宙问题。

人类自从有自主思维意识以来,在面对广袤而又神奇的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时,必然会思考如下问题——日月星辰是什么?四季变化是什么?这些日月星辰、四季变化,为何而存在?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到底有什么而构成?他们的存在与我们人之间有何关系?等等。

由此而来的,就是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思考中,人类逐渐发现了如下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宇宙是无限的,但人是有限的。

由此而来的,便产生一种的天然的思考:有限的人类个体如何可以做到与无限的宇宙一样而达到永恒(无限)?

于是,在这种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宇宙无限的存在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伴随这种张力而来的,就是,人开始思考如下问题:无限的宇宙背后是否有另外一种力量主宰?或者,这种宇宙无限本身,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由此,人类便自然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获得这种对无限的力量的认识。由此,祈祷这种方式便自然而然产生。因为,人们想通过祈祷,获得无限的奥秘。

2、人何以为人问题。

在面对这个人何以为人的问题时,又产生了一个终极追问问题:我是从父母而来,那我父母又从何而来?我父母的父母又从何而来?……如此追问下去,便自然产生如下相关的问题:

我为什么而存在(我从何而来)?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向何处而去)?有这两个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而来的,便是,我如何面对我的这有限一生的问题(也就是人生价值问题)。

但是,这个人何以为人的问题,追问到底,便自然和宇宙的无限问题相结合在一起。于是,同样的问题便产生:人的现实的有限性,何以会产生人何以为人的这种无限性问题?

于是,有限性的人,便自然产生如同追问宇宙无限性一样而引发的张力问题:我何以知道,或者如何才能达到我的无限性?于是,想寻求某种外在力量来给自己解答这种疑惑的方法便自然产生:通过祈祷来获得答案。

3、人与社会和宇宙的问题。

人生一世,并不必然是顺风顺水,相反,却是坎坷不断,苦难不断;但同时,其他人又似乎顺风顺水,一切都是很美好很幸福。——尽管这种苦难与幸福都是在有限的人的个体的有限视角而言。于是,便自然产生如下追问:何以我如此苦难,而他人却如此幸福?或者,何以我如此幸福,而他人却如此苦难?

由此而来的,便是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的人的处境中,产生如下追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何以如此?

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样的,和人与宇宙、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一样,都是有限的生命个体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于是,出于同样逻辑,人便希望通过“祈祷”这种方式,获得一种来自人自身之外的力量的解答。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人何以会有“祈祷”这种行为与内在的需求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祈祷”对人的现实功用来说明为何人需要“祈祷”。

第二、“祈祷”真的有作用或者说是有价值有意义吗?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先抛开理论层面不说,单单就现实环境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亲人去世或者是其他好友遇难时,都会不自觉的说,祝福祈祷他们进入天堂或祝福祈祷他们早日康复之类的话语。

那么,这种祝福祈祷行为,有人教过我们吗?也许教过,也许没有。但似乎每个人的天性中,在面对亲人或好友的此类苦难与不幸时,几乎都会由心而发出这种类似的祈祷行为。

那么,这种祈祷行为,是不是对他人真有用呢?这个我们无法回答。但有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种祈祷行为至少对发出祈祷的人来说,至少会给他自己一种安慰与安心。

也就是说,祈祷行为本身,会对祈祷者本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和奇特的功效。

此外,祈祷行为,除了对祈祷者本人有上述功效外,我们也会在现实中发现,祈祷行为本身也会对被祈祷者产生某种奇妙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所以,我就不在多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就人的理性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而言,还是就人的精神心灵而言,祈祷行为,都是一种人之理性与情感心灵而来的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何又很少有祈祷这种行为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讨论这个问题。

第三、为何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有祈祷?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宇宙、人生这样的虚无缥缈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去思考这样问题的逻辑前提。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去掌握别人,去获得现实利益,都是相信我命由我不在天,觉得自己才是宇宙主宰,那还有不自信的成分去相信什么人之外的力量呢?

所以,由此而来的,就是,我们只相信人定胜天的一面,却从不考虑人命天定的另一面。因此,在这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祈祷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就是我们的讨论哲学的第一个命题——关于“祈祷”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未来几篇文字中,我们将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如下几个问题:有无问题、心物问题、心性问题、心身问题。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祷告是什么?

祷告是一扇窗子,开启你与神之间的关系;

祷告是一架梯子,架起你与神之间的通道;

祷告是一把尺子,量出你与神之间的距离。

祷告不是神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

祷告不是叫神听你说,而是叫你听神说;

祷告不是要改变神的旨意,

而是叫你要明白神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