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面诊之基础知识,五色-五味-五脏-五行
五色·五味·五脏 《黄帝内经》中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白色、辛味与肺相应;红色、苦味与心相应;青色、酸味与肝相应;黄色、甘味与脾相应;黑色、咸味与肾相应。由于五脏分别与筋、骨、脉、肌肉、皮肤相应,所以白色又与肌肤相应,赤色又与脉相应,青色又与筋相应,黄色又与肌肉相应,黑色又与骨相应。
面诊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通过实验方法验证面诊理论,并提出新的诊断法则,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面诊知识链接 《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位置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如此形象化地予以想象: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总的规律。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应用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
五行平衡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属性,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人体五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生与相克关系,具体如下: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克肝,肝克土,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在中医里,季节被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并结合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一一对应。
具体看来,肝对应春季,心对应夏季,脾对应长夏,肺对应秋季,肾对应冬季。在不同的季节,对应脏器较为脆弱,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如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但也是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应该多吃小葱、豆豉之类的助阳食品,以及大枣、莲子之类的补益食品。
五行平衡和性格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平衡、五脏强弱与性格密切相关。
五行若不平衡,比如说火多无制,人易急躁;
水多无制,人多聪颖但意志不坚定;
木多无制,人多刚愎自用;
金多无制,人多保守刻板;
土多无制,人性情温厚但胆小怕事。
尽管如此,现代研究也表明,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自我控制实现性格调整。
颜面五脏法
面部经络丰富,气血充盛,加之皮肤薄嫩,所以身体内部的变化就会在面部有所反映。虽然古今面部分属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黄帝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区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古代面部脏腑分属
1 庭为首面。
2 阙上为咽喉。
3 阙中(印堂)为肺。
4 阙下(下极、山根)为心。
5 下极之下(年寿)为肝。
6 肝部左右为胆。
7 肝下(准头)为脾。
8 方上(脾两旁)为胃。
9 中央(颧下)为大肠。
10 挟大肠为肾。
11 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宫处。 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也是一种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现代面诊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部对应脏腑与传统中医不同,诊断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
2 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
3 额中部为小肠。
4 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
5 鼻头为胃。
6 左颧处为脾。
7 右颧处为肝。
8 口唇处为心脏。
9 下颏处为咽喉。
10 两颊为左右肺。
11 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
本文来源《面诊大全速查轻图典》作者:于雅婷 赵鹏,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