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度还带的故事
唐朝中期有一个秀才名叫裴度,自幼勤奋好学,十几岁时便可出口成章,人品才学都非常出众,只可惜时运不济,穷困潦倒,以靠教书为生,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裴度虽有鸿鹄之志,但是屡次会试不中,心中不免有些气馁。
有一次他听说香山寺的一行禅师看相很是灵验,很多达官显贵都去他那里看相占卜吉凶,这天闲来无事,裴度也慕名而来,小和尚把他带到禅房。一番寒暄后,一行禅师熟视良久,口打嗨声对裴度说: 老衲平生所见面相无数,可唯独施主你的面向奇特,纵纹入口,即使卦书上都找不到这种面相,你日后不是大富大贵,就是饿死之鬼。要不这样,你过段时间再来我再给你看看。就这样,裴度悻悻而归。
又过了一个多月,裴度再次来到香山寺。当他来到禅师的厢房前发现在他之前已经来了很多的香客找禅师算命,他想着等过会再来,信步走到了寺庙的大雄宝殿,正当他上香的时候,他发现香案上有东西闪闪发光,走近一看,是一条玉带。所谓玉带是古时候有身份地位之人系的腰带,上面镶有五彩宝石,玛瑙,翡翠,还有犀牛角片。故也称犀牛带。可以说价值连城。这么贵重的东西遗落在此,想必主人定会回来寻找,裴度索性坐在大殿里等到失主来寻,可这一等就是一天。到了傍晚时分,从外面急匆匆跑来一个少妇,神色焦急,到处找寻,裴度走上前去问,请问你是遗落了什么东西吗?少妇说: 我早上来上香的时候把一条犀牛带遗落在此,这东西对我很重要,请问阁下可否见过?裴度这才从背后拿出那条玉带问道:可是这条?少妇见到又惊又喜说道:正是。 于是裴度把玉带双手奉还。然后就要离开,少妇见状,忙拦住他说,先生可真是救了我一命,我家父犯了官司,本来是想用这条玉带去打点官员,可没想到今天早上上香时我心乱如麻就把这玉带遗落在这了,幸亏先生捡到并一直守候在此,能否留下高名也好日后相报。裴度说:这东西原本就是你的,我捡到归还给你乃是理所应当的事,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 你不必挂记在心。说着就拱手告辞了。
次日,裴度再次来到香山寺见到了一行禅师,而禅师见到他之后惊叹道:你一定是做了积德之事,之前见你纵纹入口,可今日见你明眸如月,面带温润,你日后不但不会饿死,反而会有无量的福报,出将入相。
裴度笑着说: 我前次来的时候大师还说我面向奇特,怎么今日就变了呢?难道面向还会变吗?
禅师说到: 正是如此,若知天上事,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辩眼中神。你积了阴德,故此目光不浮,紫气贯睛。脸上的相貌也有所改变,所谓面由心生,正是如此。在禅师的再三追问下,裴度说出了见到宝带并物归原主的事。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了进士,而在之后更是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丞相的高位,出将入相几十年,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在人员选拔上知人善用,还提拔了一大批文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在政治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封为晋国公。
这正是: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此篇故事出自《后唐书》,各位看官如果喜欢请加关注,小编会持续更新古代奇案和故事。
人活到极致:会赚钱,能独处,常读书
知乎上有人问:“人这一辈子,求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用裴度的一句诗回答了这个问题:“静坐将茶试,闲适把书翻。”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保持一份好心态,努力赚钱,享受独处,经常读书。
会赚钱,有底气
“你觉得钱重要吗?”
电影《寄生虫》的一句台词就是答案:“钱就是熨斗,能把一切熨平了。”
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钱,父母生病的时候,你拿什么给他们治疗?
没有钱,孩子要上学的时候,你怎么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正如作家毛姆说的那样:
“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但必须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
猎豹的CEO傅盛讲过这样一件事。
很多年前,他怀揣着发财梦到北京打天下,天下还没打下来,自己却生病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事。
同病房的一位患者,得了很严重的病,需要移植器官,但是这位患者家里没钱。
一天,患者的亲朋好友聚在他的病床前,签了一份协议。
协议规定,患者借款40万,用来器官移植。
这笔费用,以后由他正在读初中的儿子来偿还。
协议签完后,患者很快被推进了手术室,但是没过多久,他又被推了回来,原来是患者主动放弃了手术。
患者告诉傅盛,器官移植以及手术费用是40万,但进了手术室后才知道,术后的终生抗排异,也需要40万,加起来就是80万。
儿子还在上初中,就要背上80万的债务,这样的事情,哪个当爸的做得出来?
后来那位患者有没有接受治疗不得而知,但是傅盛却吓坏了。
他说:
“这种恐惧伴随我很多年。我看着他,就好像看到了我的未来。”
后来这件事成了傅盛奋斗的最大动力。
想起了一句话:
“多少鸡汤文都比不上一张钞票给的安全感,少一点矫情,多一点努力。”
会赚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
能独处,常反省
一个人越优秀,越会在独处中坚守自己的内心,越能在独处中获得力量。
哲学家梭罗曾尝试只身一人远离喧嚣,在瓦尔登湖畔隐居。
后来有人问他:
“你一个人住在那里一定很孤独,很想见人吧?”
梭罗回道: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深以为然。
奥普拉曾说:
“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之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牛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牛吃饱了,你的柴呢?你看,生活中藏着很多无用社交。
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结交那么多无关痛痒的朋友,倒不如多花点时间给自己,学会独处,学会丰富自己。
林徽因说过:
“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学会独处,才能不断更新自己。
常读书,长见识
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马》里写: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这正是读书的力量。
尼采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颇有同感。
曾有人向杨绛倾诉人生困苦。
杨绛听完笑着回答:“你的问题就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烦恼不断,根源就在于书读得太少。
普希金曾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一个人读书越多,见识越多,心胸才会越宽阔。
读书是一场修行,可以治愈人生中大多数的不快乐。
好好读书,才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人这一生,活到极致无非就是:会赚钱,能独处,常读书。
会赚钱,才处处晴朗;
能独处,则清心明目;
常读书,才会见多识广。
愿你我共勉。
作者:哲学君·阿命,来源哲学人生网。
【可读】智慧典故:裴度失印
唐朝人裴度担任中书省长官之时,有一天,身边的人忽然告诉他符印失窃了。
裴公仍旧怡然自得,警告他们不要声张。当时正在宴客,左右不知何故。
半夜酒饮得畅快时,身边的人又告诉他符印找到了,裴公也不回答,宴会尽欢而散。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许寻找,裴公说:“手下的小官盗符印去书写契券,写完就会放回原处。逼急了他们反而会因害怕而毁掉符印,那样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告诉我们遇事不但要有清醒的头脑,缜密的分析,还要有沉着冷静的思想。
选自《智囊·上智部》
裴度还带:讲的都是劝人向善,多做善事的故事
裴度还带:讲的都是劝人向善,多做善事的故事
“相由心生”是指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应不同表情,不同的表情会产生不同的相貌。这说明,“心”可以影响“相”,同样,也可以通过对“相”的分析,来探测更为本质的“心”。这也难怪当人们看到“贼眉鼠眼”的人时,会把他归为“非偷即盗”一类;这也难怪现代人相亲时,老说自己是“相貌协会”的,是“相貌控”;这也难怪中国的戏剧,老是要把好人和坏人脸谱化了。其实,“相由心生”源自唐朝“悲度还带”的典故:说的是唐朝裴度年轻未达时,一天,在路上巧遇一算命先生。先生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可过了一段时间,那位算命先生再见到裴度时,却惊奇地发现他目光澄澈,脸相改变,灾祸已经破解了。于是问裴度是怎样化解灾祸的。裴度说他没做过什么,只不过是归还了一条偶然拾到的别人的玉带而已。算命先生说:“正是你做的这件善事救了你一命,日后你一定会位极人臣,寿登耄耋,富贵不可言。”“裴度还带”的故事说明,凡事都会发生转机,人生是在不断变化的。
“裴度还带”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末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中。现将《唐摭言》摘录如下:“裴晋公质狀眇小,相不入贵。既屡屈名场,颇亦自惑。会有相者在洛中,大为搢绅所神,公时造之问命。相者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书。若不至贵,即当饿死。然今则殊未同贵处。可别日垂访,勿以蔬粝相鄙。候旬日,为郎君细看。’公然之,凡数往矣。无何阻朝客在彼,因退逰香山佛寺。徘徊廊庑之下。忽有一素衣妇人,致一緹褶于僧伽和尚栏楯之上,祈祝良久,复取茭掷之,叩头瞻拜而去。少顷,度方见其所致意。彼遗忘,既不可追,料其必再至。因为收取,踌躇至暮,妇人竟不至。度不得已,携之归所止。诘旦复携至彼。时寺门始开,俄睹向者素衣疾趋而至,逡巡抚膺,惋叹若有非橫。度从而讯之。妇人曰:‘新妇阿父无罪被系,昨告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遗津要。不幸遗失于此,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无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不顾而去。寻诣相者。相者审度,颜色顿异,大言曰:‘此必有阴徳及物,此后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再三诘之,度偶以此言之。相者曰:‘只此便是阴功矣。他日无相忘,勉旃勉旃。’度果位极人臣。”
译文如下: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未发迹时又瘦又小,相貌也不够贵重,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连他自己都感到很疑惑。正好洛中有个相面先生,很被达官贵人推崇。裴度便特意造访问命于他,相面先生说:“郎君的相貌神采,稍异于常人,相书没有描述。郎君若不能发达致贵,就会饿死。然而,如今还看不出你有什么特殊能发达致贵之处,可另日来访,别鄙视粗蔬粝食。等十来天后,我给你仔细看看。”裴度答应后,几次前往,都因有朝客在相面先生处,只好先去游览香山寺。当裴度徘徊在走廊和侧房之间时,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色衣服的妇女,把由丹黄色贴身单衣系成的包袱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了很长时间,又掷茭问凶吉,叩头瞻拜后离去。过了一会儿,裴度看见那件包袱还放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忘了,想追去送给她已经来不及了,裴度料那妇女一定会再来,于是就把包袱收起来。可等来等去,等到太阳落山了,还不见妇女来,裴度只好把包袱带回到住处。第二天早晨,又带着包袱去了老地方。寺门刚开,就看到昨天那个妇女急急忙忙跑来,茫然失措,又惋惜长叹的样子,好象有什么意外的灾祸。裴度就跟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妇女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被拘押起来,昨天求得贵人给我二条玉带,一条犀牛带,放在用贴身衣服裹成的包袱里,价值一千多串钱,打算用来贿赂管事的,不幸在此丢失,我老父亲就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很怜惜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都说对了,就还给了她,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裴度却头都不回地走了。不久,他到相面先生那里,相面先生仔细审看后,脸色陡变,惊叹道:“这种面相一定是你有阴德上身,前途不可限量,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经过再三诘问,裴度才把前几天的事告诉了他。先生感慨万分,说这是阴功积善所至。裴度后来果然作了宰相,位极人臣。
宋代的《太平广记》等书,也记载了《裴度还带》的故事。到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又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元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故事更有了戏剧性。剧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时,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不肯跟随姨父王员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山神庙中,幸有一白马寺长老供他斋饭。有一道人为裴度相面,断定他命该横死。此时另有韩太守因廉洁为官被国舅傅彬诬陷入狱,韩夫人与女儿琼英辛苦筹资以救韩太守,幸得朝廷采访使李邦彦赠玉带相助。琼英路过山神庙时不慎失落玉带,被裴度捡到。韩氏母女正要绝望自尽,裴度将玉带归还,韩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之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后裴度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并与韩琼英结为夫妇。
到了明代,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与《醒世恒言》亦记载此事。特录《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如下:唐朝有个裴度,少年时贫落未遇。有人相他纵理人口,法当饿死。后游香山寺中,于井亭栏干上拾得一条宝带。裴度自思:“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乃坐而守之。少顷司,只见有个妇人啼哭而来说道:“老父陷狱,借得一条宝带,要去赎罪。偶到寺中盥手烧香遗失在此。如有人拾取,可怜见还,全了老父之命。”裴度将一条宝带即时交付与妇人,妇人拜谢而去。
他日,又遇了那相士。相士大惊道:“足下骨法全改,非复向曰饿革之相,得非有阴德乎?”裴度辞以没有。相士云:“足下试自思之,必有拯溺救焚之事。”裴度乃言还带一节。相士云:“此乃大阴功,他日富贵两全,可预贺也。”
后来,裴度果然进士及第,位至宰相,寿登耄耋。正是: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缺阴功。假饶方寸难移相,饿莩焉能享万钟?
“相由心生”,“裴度还带”,讲的都是劝人向善,多做善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多做善事,不仅是积德,而且还能改变自己的面相。因为,做善事的人,心情总是愉悦的;而愉悦的心情,总是能让人精神焕发的;而焕发的精神,也总是会反映到面相上的;“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宋朝陈希夷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全文完)
唐代文学家裴度的十首古诗,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相传,裴度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屡试不第。
这一日,裴度找到一位洛阳著名的相者替他看相,相者说,他的命相并不怎么样好,让他十天后再来。
次日,裴度游香山佛寺,在廊庑下见一白衣妇人遗落一只黄赤色包裹,裴度就等在原地,但直至天黑无人来取,于是便暂时带回家。
第二日一早,裴度再去佛寺,见那妇人在焦急找物,上前一问果然失落了包裹。
原来包内有玉带两条,犀带一条,价值千缗以上,是她为了救老父之命特向人借来的。
裴度将那个包裹原璧奉还,那妇人感激拜泣不已。
裴度后来又去看相,相者一见大惊,认为他积有阴德,将来必然位极人臣。
贞元五年,裴度中进士科,又于贞元八年,登博学宏辞科,参与唐德宗李适在殿廷亲自诏试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因应对策问的成绩优等,被委任为河阴县尉。
宪宗时,裴度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
裴度适逢时局艰难困苦,而能奋发奏召决策机要,亲身广行讨伐逆贼,成为人们崇仰的中兴名臣。
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
裴度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
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对洛阳文人活动起到凝聚作用。
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宋代方回称“诗人出其门尤盛。”
《蔡宽夫诗话》称:晋公文字世不传,晚年与刘、白放浪绿野桥,多为唱和。间见人文集,语多质直浑厚,计应似其为人,如“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之句,可谓深婉。
1、《溪居》
裴度〔唐代〕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2、《夏日对雨》
裴度〔唐代〕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3、《傍水闲行》
裴度〔唐代〕
闲馀何处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4、《凉风亭睡觉》
裴度〔唐代〕
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
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5、《雪中讶诸公不相访》
裴度〔唐代〕
忆昨雨多泥又深,犹能携妓远过寻。
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
6、《太原题厅壁》
裴度〔唐代〕
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
白头官舍里,今日又春风。
7、《中书即事》
裴度〔唐代〕
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
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
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白日长悬照,苍蝇谩发声。
高阳旧田里,终使谢归耕。
8、《送刘》
裴度裴度〔唐代〕
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
惟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
9、《再送》
裴度〔唐代〕
顷来多谑浪,此夕任喧纷。
故态犹应在,行期未要闻。
10、《真慧寺》
裴度〔唐代〕
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
上界不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
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
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向半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