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左手图片卡通(左手图片)

左手图片卡通(左手图片)

清朝正黄旗人都有通天纹,通天纹是啥,为何古籍说通天纹开不得?

你或许听说过前不久发生的一则新闻,北京某公交上一位大妈与乘客发生争执。

这位大妈不仅言语不堪,大骂对方是来北京要饭的外地人,同时还特别自豪地说自己的身份十分尊贵,是额头有通天纹的正黄旗满人。

这一幕也被一旁的路人录制下来发到了网上,而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妈的话语真的是啼笑皆非。

不仅在公共场合大闹撒泼不说,还在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宣扬封建社会的那一套,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也有人好奇大妈口中的“通天纹”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如她所说,这通天问是八旗满人独有的吗?

通天纹的解读

大妈口中的通天纹长在她的额头上,实际上这是对通天纹的一种错误认知。

实际上通天纹是一种“手相”,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穿钱线”,一个良好的通天纹是从手腕处穿过整个手掌,一直延伸到中指上面。

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拥有这样的手相的人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是神力的化身。

到了后来,拥有通天纹的人也被认为是不俗之相,古籍中记载,如果左手有通天纹,那么这人一生都会富贵安康、无灾无难,若是右手有通天纹,那么这人会先贫后富、老有所成。

若是双手都有这种通天纹的手相,那么定然能成就一番事业、是青史留名之人。

这样看来通天纹确实是不俗的“宝相”,那么大妈口中长在脑袋上的通天纹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要来源于一个诞生在清朝的误区,清朝是满洲人建立,满洲人对于南方的汉人而言本身就是外来民族,而他们创立的清朝也经常被人诟病“得国不正”。

所以为了树立自己“承天顺道”的正统性,满清的统治者开始神化自己。

而为了让满人旗人的地位凌驾于汉人之上,清朝统治者开始将一些满人身上比较明显的特征加以突出,并宣称这是不俗的迹象。

而通天纹的概念也开始扭曲了起来,满洲人的面貌特征同汉人在细微之处有很大差别,满人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多半为通古斯人种。

这样的人种往往个子比较矮小,而且面部脂肪多、颧骨高、眼睛小且细,并且因为肌肉的分布,眉头常常出现深刻的皱纹。

许多清朝皇帝的画像上便有这一点特征,于是眉头上的皱纹也开始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统治者声称眉头上的纹路是一种“王者之气”,是可以与天地沟通的“通天纹路”,所以眉头上的眉间纹也成了富贵的象征。

这也不得不感叹,有的时候大家坚信不疑的说法实际上可能是祖辈的别有用心,如今流传下来的习俗也都有历史的因素在其中,并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满洲八旗

虽然满人的眉间纹或许会更加明显,但是其他民族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会出现眉间纹。

所以单单依靠这所谓的“通天纹”来断定眼前的人是否尊贵,的确是一个荒诞的说法。

因此视频中大妈口中“正黄旗”独有通天纹也是一个谬论,不过许多对历史不了解的人可能也会好奇,这正黄旗究竟是什么。

正黄旗最初来源于满洲特有的编制制度,满人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渔猎民族。

和同时期汉人已经发展出城郭不同,满人还处在部落阶段,不同的部落之间不仅凝聚力强大,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图腾。

努尔哈赤起兵也正是因为背后有多个强大部落的支持,为了便于将手下的兵士进行统计编制,它便按照征服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以及不论大小把它们以“旗”归类。

分别是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等8旗。

其中以正白旗、镶黄旗、正黄旗为上三旗,是努尔哈赤家族最亲近的部族,其他5旗是下五旗,为后来归顺的部落,下五旗的人地位比上三旗底,要定期为他们做差役。

而随着发展,努尔哈赤还把这8旗还分为满蒙汉三种大类,其中满蒙为尊、汉为卑。

但是地位都比非旗人要高,可以圈地圈奴,可以做官,借此来提升满人的地位、吸引南方的汉人投降。

视频中的大妈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正黄旗,只是若是在满清或许真能被高看一眼,可是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中国,我们早已废除帝制,不再讲究封建社会那一套了。

所以大妈这种活在过去的行为着实不提倡。

开不得的通天纹

一些熟悉手相或者面相的人或典籍都会说通天纹不可轻易打通,一旦打通,祸患无穷。

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迷信,如果是额头上的“通天纹”,那么这不过是满清留下的历史因素,通天纹只是最普通的皱纹而已。

如果是指手掌上的通天纹,虽然谁也不敢说手相玄学到底存不存在,不过对于这种模糊的话语说法大可一笑置之。

首先中国拥有书籍文字的历史悠久,正经的史记典籍是古籍,话本小说也是古籍。

对于从古代留下的说法也要以辩证的态度去面对,毕竟古人同现代人一样,也有那种戏说鬼本在市面上流传,而这种书本也不过是古人编造的戏言罢了,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

而且不仅打通通天纹的记载模棱两可,甚至都没有具体的书籍说明如何打开通天纹。

是需要修炼功法还是冥想静心,谁都不知道,21世纪也没有谁会清闲到去尝试打开通天纹这种行为。

所以以后对于此类的说法,大家大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

结语

通天纹这东西大家不要因为拥有而自豪,也不要因为没有就觉得可惜。

毕竟通天纹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谁也不能确定它的真实性。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应该做到“活在当下”,毕竟富贵与幸福是要靠着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不同之处,有的人出生在富贵人家,有些人出生在工薪阶层。

不论你出生在哪个环境,都要心怀对未来而憧憬,以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看左手——书法家戴泽

这个标题非我所创,偷来的。穆涛送给贾平凹的。穆涛说贾平凹一生成就了两个事业:主业和副业。主业是编辑和写作,副业是画画和书法。都干的出了彩。就好比左手和右手,主业用右手----人们惯常用的那个,因此主业都能做得很好,但能用左手做副业却不同,别扭的很,稍不留意便会影响到右手,能左右开弓的人不多,可一旦得心再应了手,事情就不一般了。

戴泽的事业也是分出了主业和副业。主业是在人大做个好秘书,副业书法。两样都叫得响,“笔笔见其韵,画画有其神。有名的‘戴一笔’”,早在七、八年前就听说了。正应了穆涛所说的“搂草时打来了兔子”。右手打球已经是简洁漂亮,不料左手竟也是大气撩人。

书法穿越古今。在今天,很多古人说的话,我们都是从一些书法作品里看到的。于古人,是必须;于今人,却是装饰。古人从饮食起居到精神创造都离不开书法,而今天,机械化让世界变了样:墙壁是铅直的,车道也是整齐划一……与生活相关的大都有了专门的机器、专门的设备。农民不想站在稻田里风吹日晒,有收割机;作家不愿伏在桌上一个个地爬格子,有计算机……剩下书法。画线条,不为吃喝,也不为实用,是用来审美的。机器不懂得人的精神,那就留下吧。

书法,这个线条,实用已经不需要了,一旦用起来就是精神的。

书法家戴泽,与《西部》编辑部关系很好,《西部》杂志中很多文章的片头都是由他题写。所以结识戴泽也是和《西部》有关的一些场合,首次相遇是今年的四月份。记得是个饭局,戴泽因事耽误了些时候,先到的人围坐在桌前,一边等候一边寒暄着,话题大多和那个被称为“老戴”的人有关,便以为他真是“老”戴,不由在心里感慨:难怪字写的飘洒俊逸。“老”戴究竟有多老呢?即便不是八十高龄的耄耋老者,也应该是“耳顺”或“知天命”年龄的人。

我错了,错的一塌糊涂。当我看到戴泽迈着那种唯他所特有的沉稳步子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就发现我错了。戴泽一点也不老,身上有的是壮士枭雄、河山万丈的豪情。酒桌上,属于那种敬的率性、喝的率性,亲和力很强的领导型人物。我不善酒,那天还是喝了不少,一晚上都晕乎乎的。第二天,徐主席打来电话,一边致歉,一边反复申明:昨夜的喝酒,完全是个人意愿,没有半点强迫的意思。

再见到戴泽是两个月后的今天。因为采访需要,坐在了他办公桌前。看得出:他很忙。不停地有人进来,送文件、签字……我们的谈话一次次被打断,本打算两小时就结束的采访一直到下班都没有结束的意思。午饭时间到了,戴泽干脆向家里请了假,我也不客气,正愁没地方吃午饭,“宰”了他一顿。

不知是不是那顿饭的故,反正戴泽的面相清晰了。书法练的是“童子功”。虽然父母无甚文化,但外公、舅舅却了得,不管你喜不喜欢,遭遇书法没商量。放假了,跟着舅舅出去玩,不留神,舅舅露了两招,不怕你不喜欢。舅舅的两招还真管用,小学一年级就敢给人写春联。那年月,毛主席语录是必读之物。小学一年级的戴泽,刚才认识了毛主席、共产党、祖国等简单的几个字,硬是把 “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组成的上联、下联和横批,写到了庄户人家的门楣上。乡亲们说要得,戴泽也说要得。不然怎会有年三十带着一群顽童,揭了人家门上的春联,而后满不在乎地说:“等我会写字了,还你”

“等我会写字了,还你”,也许只是当时的无意识,今天看来却是性灵、神思这样的东西。古希腊人将其视为感受神的灵气、代神立言的工具,决定着一个人才华的高度,更决定着心灵的厚度。也许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说辞,正是戴泽日后能够成为书法家的偈语。

戴泽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行草,着实让我意外了一把——主要是见了人以后。“行”是快步行走,而“草”则是电光火石般的大气盘旋,相信书者在书写时也一定如电闪雷鸣般迅捷。但,面前的戴泽,无论是坐、立、行,还是他的谈话,怎么看都像是和楷书一样的方正有型之人。尤其是听他讲麻将经,思辨的气息在不大的空间里弥散的四处都是。虽然有发自内心的吆喝和铮铮跺脚的声音,但也只是温柔敦厚里飘洒着一缕清风。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这样纵横捭阖、恢弘舒畅的人呢?

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能意识到不明白就已经是明白的开始。人这个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既遵从着理性教给人的正确,又向往着感性带来的快乐。只知道理性做事,从来不懂得情感抒发的人,只能是神,戴泽也不例外。但理性与感性却永远是一对冤家,没有几个人能处理的好,戴泽充满矛盾的面象已经告诉我:他处理的很好。他把这些分别交给了左手和右手,左右手可以同时干活,却有着明确的分工:右手掌管理性的事、左手负责抒情。该右手出手时,左手绝不越位;同样,遇左手工作时,右手只会隔岸听着音乐。通常人们看右手比看左手时候多,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本质,不奇怪。

戴泽的行草很有一些特别之处,字字都飘逸着,既像一朵朵浮云袅袅地飞向天际,又像是舞蹈家摇曳着腰肢,轻歌曼舞。时而顿挫,时而修长,如果再配以音乐,我一定会误以为是一群舞者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

舞蹈与书法具有相同的艺术抒情特征。舞蹈是利用舞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时空运动线;而书法则是在平面的宣纸上,“系于点画,显于间架结构,成于章法布白”,从而构成各种线条样式。如果说前者是对空间线条的造型,后者则是对平面线条的勾勒。“舞蹈者在舞台上舞动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古人比我们更谙此理,不然怎么会造出 “龙飞凤舞”、“舞文弄墨”、“笔飞墨舞”……这样的经典。

既然是相通的,那么,舞蹈家观看书法家挥墨,书法家坐在剧院里赏剧,实则是一个相互切磋的过程。听说林怀民为编辑舞剧《行草》曾跑到台北故宫博物馆长时间地观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不知道戴泽的舞蹈精神是不是也与研究舞蹈有关。但我确实知道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草书水平立刻大长的故事。据说有人欣赏张旭草书时还浮想联翩来着:看到的舞影也许就是当年公孙大娘优美的舞姿。

有人说:书法是一种文化的书写,同时也是文化的过滤器。通过书写,一方面与先哲对话,一方面过滤掉文化中一些滥俗的东西。所以,书法家只能是一些文化人,写出的每一个字都包涵着浓厚的文化意象,也折射出书者个人的文化底蕴。戴泽的作品无疑是有厚度的,将自己从生活中积淀的生命感、生命形体意识以及个人情感的依托通过书写引发出来,使人产生感受、联想,甚至判断等。但我发现:无论是应试的,还是留给自己看的,都有一种偏向,偏向于庭院深深、飞红落英的温情和婉约。如: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有一种江南烟雨中从宋词里笑吟吟走出来,浅言轻笑,弹一曲渔舟晚唱的柔美气息。

既然是偏向,就一定是他个人的东西。我一直在想,他在情感上一定是个既丰富又细腻至极的人。有那么多温婉的情愫,装载于昨夜的那缕晚风里,寄托在南飞燕子的呢喃里……,总是需要一个可以释放的载体。书法帮了他,行草帮了他。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每一笔中都饱蘸着他恣意的想象,于飞舞的笔墨中淋漓尽致地流淌。

一遇有空闲,戴泽就会进到那个被他称之为工作室的储藏室里,看书、挥毫、思考……没觉得咋样,已是夜深人静。我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不觉累,反觉兴致盎然。从开始练字始就是这样:“临帖,总结分析,再写自己的……几十年来,尽管因为各种原因,中间曾经有所中断,但只要一有条件,就会着魔般地写下去。作品示人,一定要先过了自己的关。姜老师的《和谐赋》书写出来长达四米,硬是写了三遍……”

坚持!本是件辛苦很的事情,到了戴泽这里却变成了惬意的享受。用他的话说,是触到了庙门,门开了,发现里面盛满了快乐,久了就不想出来了,愈来愈贪婪。姜老师曾就此赠诗与他:临池学书志坚韧……挥洒自如人称善……

这些饱含着情感的书写在我看来已是优美至极,书者的技能、才识、精神品格、文化修养等全部收纳其中,这哪里是书写,分明是在挥毫嘛!面对我的夸赞戴泽表现出不以为然,指着那幅已被收录于《德阳墨韵》的“春风之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说:“确是飘逸着,但大多是向上飞,缺少变化。”接着又拿出刚写的“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那些向上走的线条果然改道了……“旌城书画院每月都有一次小聚,参加的人带着自己近期的作品,互相点评。”说此话时戴泽显得很兴奋,显然,他很喜欢这样的聚会,那个“飘逸”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发现的。喜欢临摹古人的碑帖,也经常参加一些书法大赛,只为提高和检验自己当前的水平。

两只手,戴泽也许更偏爱左手,这只手掌控着他的心跳,承载着他情感和哲思。从这只手送出去的各种信息,绘制出来,就是他的心电图。他的热情、他的激动、他的愤怒、甚至他的安静和他对世界的感悟,全在其中。

每到左手上工时,相信戴泽都是满怀着欣喜。翻出王铎的、欧阳询的……再拿出自己的,用手中的笔与千百年前的魂魄对话,和自己对话……这时的戴泽,一定是蜕去了社会的外衣,迈着轻盈的舞步。当手中的笔在宣纸上游龙戏凤般翩跹着的时候,一定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活脱一天生的左撇子。没有因此影响右手,反而成为了右手疲劳时的稍事休息。我更愿意相信他就是史飞翔说的活在第三境界的人,“香风细细,鸟语花香”。戴泽就在这个世界里,时而挥毫,时而游弋。

老戴,如何能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