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唐玄宗又名什么(唐玄宗叫什么名字)

唐玄宗又名什么(唐玄宗叫什么名字)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

杨坚的确在北周的时候,原名叫“普六茹坚”。但是没有史料证据表面明李世民被称为“大野世民”。

其实无论隋朝还是唐朝都和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六茹、大野、步六孤、可地延,等等,都是鲜卑姓氏。

但实际上,杨坚是“弘农杨氏”之后,东汉太尉杨震14世孙。北魏时候,杨坚的四世祖杨元寿是北魏的武川镇司马,那会他们仍然姓杨。但是到了北周文帝宇文泰时期,其父杨忠因起义关西有功,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因此杨坚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听起来就是地道的鲜卑人。

李家原本是“陇西李氏”,李家的“大野氏”这个鲜卑姓氏,比杨家的“普六茹氏”更早。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原本是北魏的左厢大都督,到了西魏大统16年,就被西魏文帝元(拓跋)宝炬封为“八大柱国”之一,陇西郡公。李虎也因此被赐姓“大野”,然后李世民的爷爷也就被叫作“大野昞”,父亲被叫做“大野渊”。

但是自杨坚代北周,开国大隋之后。这帮汉人门阀们全部恢复了汉姓。“普六茹坚”恢复为“杨坚”;“大野渊”恢复为“李渊”。而李世民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他曾经叫过“大野世民”。

不过虽然杨家和李家的父族都是汉人,然而母族却都和鲜卑贵族“独孤氏”有关系。独孤氏一门出了3个皇后,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敬皇后(宇文毓老婆);第四女是唐朝元贞皇后(李世民的奶奶);第七女是隋朝文献皇后(杨坚的老婆)。

虽然独孤氏有可能也有汉人血统。但是其实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鲜卑早就汉化和汉人融合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皇帝叫“太祖”、“太宗”、“世祖”、“世宗”有何区别?

我们知道啊,中国古代的皇帝几乎都有庙号,啥叫庙号呢?

就是说啊,皇家自己有一个祭拜爸爸、爷爷、曾祖父、太太爷爷……的“祠堂”,但皇家不叫祠堂,而是叫“太庙”,那么太庙里面的祖宗牌位,不能直接写祖宗的姓名,因为那样不够恭敬,所以,每一个祖宗都起一个“庙号”,以示恭敬。

举几个例子: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是:唐高祖。

李世民的庙号是:唐太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是:明太祖。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庙号是:明思宗。

清朝立国皇帝努尔哈赤,庙号是:清太祖。

清朝的同治皇帝,庙号是:清穆宗。

也就是说,皇帝的庙号,不是“祖”,就是“宗”。

好,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皇帝叫“祖”?什么样的皇帝叫“宗”?

今天,老冯告诉你答案。

大体上,有两条规律:

第一条规律:开国皇帝叫“祖”,后面的继承者叫“宗”。

例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叫“唐高祖”,而他的子子孙孙,后面的皇帝,都叫“宗”,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唐中宗”等等。

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叫“明太祖”和“清太祖”,而他们后面的继承者,绝大多数都叫“宗”,例如“明英宗”、“明武宗”、“清文宗”、“清宣宗”等等。

第二条规律:江山的开拓者、奠基者、有大功劳者,叫“祖”,后面的继承者,则叫“宗”。

例如说,元朝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但是呢,元朝的开国皇帝并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然而,整个中原汉地,实际上主要是忽必烈打下来的,“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忽必烈也叫“祖”,他称“元世祖”。

而他后面的继承者,都叫“宗”,例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等等。

再例如说,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他不叫“明成宗”,而是叫“明成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后代认为,朱棣这人发动靖难之役,北上平定蒙古,往西南打下了很多新的地盘,而且迁都北京,“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朱棣也可以叫“祖”。

而朱棣后面的皇帝,则都叫“宗”,例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宪宗”等等。

再举个例子:清朝的第四个皇帝康熙皇帝,他不叫“清圣宗”,而是叫“清圣祖”,为什么呢?因为啊,康熙皇帝在他的一生中,除鳌拜,灭三藩,收台湾,征服准噶尔,打败俄国……不但巩固了大清的基业,而且还打下很多新的疆土,所以,康熙皇帝“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他也可以叫“祖”。

而他后面的皇帝,则全部都叫“宗”,例如“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等等。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既然庙号有“祖”有“宗”,为什么有些皇帝又叫“帝”呢?例如:汉武帝。

这个“帝”,又是什么鬼呢?

其实,“武帝”、“文帝”这一类的,不是庙号,而是“谥号”。

所谓“谥号”,是一个皇帝死了之后,对他的品德、性格、行为的评价,所以,“武帝”是刘彻的“谥号”,而不是“庙号”,为何叫“武帝”呢?因为他生前喜欢打仗,喜欢征战四方,所以,给他一个“武”字的评价,叫“武帝”。

那么,汉武帝有没有“庙号”呢?

有的。

汉武帝的庙号,叫做“世宗”,也就是说,汉武帝,又称“汉世宗”。

简单地说:

刘彻,是汉武帝的真实姓名。

“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

“汉世宗”,是刘彻的“庙号”。

再例如:

载湉,是光绪皇帝的本名。

“清德宗”是他的庙号。

“景皇帝”则是光绪皇帝的谥号。

亲爱的朋友,老冯我解释清楚了吗?好了,今天就到这,明儿老冯继续为你写。

为何唐朝皇帝中,唯独李隆基有唐明皇这种别称?

文|小河对岸

对帝王的称谓,唐朝是一个分水岭。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称其谥号,即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而从唐朝开始,通常改称其庙号(明清时期,也通称年号),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谥号开始变长,唐朝以前帝王的谥号通常只有一两个字。而到了唐朝,开始“加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为“文”,按过去对帝王的通行称谓,应该称其唐文帝。不过李世民的子孙,认为单独一个“文”并不足以彰显李世民的功德,于是又给李世民“加谥”,最终将其谥号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也就是说得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如此,称呼起来着实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绩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有11位皇帝,算上废帝的话,有15位皇帝。最终,被确认能享有庙号资格的只有四位。而庙号只有一个字,故而,自唐朝起,对帝王的称谓,就改称其庙号了。

但是,今人对李隆基的称谓,除了唐玄宗这个通行称谓之外,还有一个别号叫唐明皇。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却没有类似於唐明皇这种别称?

其实,唐明皇这种称谓,是在李隆基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享有同样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汉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无子),也是为了避康熙的名讳,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谥号虽长,但其核心为“明”。按唐朝以前对帝王的称谓,可以简称为唐明帝。但是,一则,国号+谥号+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用。二则,应该受到白居易《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觉地想起其与杨贵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开篇即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诗中以“汉”代“唐”,汉皇即唐皇,再辅以谥号,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参考史籍:《新唐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