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茬”与“碴”还是有区别的
“茬”与“碴”读音相同,含义相近,有时不太好区分。“碴”多指瓷器、玻璃、石头等硬的无机物碎裂后留下的破口,比如:碗边上磕儿个碴儿,小心别割儿手;电线断喽,看碴口像是用钳儿夹断嘞。也指破碎后形成的小碎块,如玻璃打碎了形成的玻璃碴儿、砸碎的冰块形成的冰溜碴儿等。还可以指嫌隙或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比如:他隔三岔五来找碴儿。“碴”有微小义,找碴儿就是故意挑毛病,找事儿,再小的由头也不放过,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麦茬儿
而“茬”的本义是指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如麦茬儿、豆茬儿。后泛指草木等切割后留下的断面,比如:这棵树是才让人偷儿砍嘞,你看茬儿还是新鲜嘞。再进一步引申到人体,短而硬的头发或胡子,不管剪落的、剪而未尽的或是刚长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茬儿”,比如:头发茬儿掉袄领里喽,刺挠死个人;他嘞胡茬儿碴人。不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形容胡子杂乱用的是“胡子拉碴”,“碴”用在这里,明显理据不足,应该改为“胡子拉茬”才对。“顺儿茬儿”就是同纹理一致的方向,“戗儿茬儿”指同纹理相逆的方向,比如:他是个顺毛驴,你得顺儿茬儿摩挲,不能戗儿茬儿。黄县话有个词儿叫“斜码茬儿”,意思就是斜着茬儿,比如:芹菜要斜码茬儿切才好入味儿。“白茬儿”一是指农作物收割后没有再播种的地,如白茬儿地。二指露着纹理、未经油漆的木制器具,比如:这五斗橱漆嘞不好,还露儿白茬儿呢。三指未用布、绸等缝制面的皮衣,如白茬儿老羊皮袄。《现汉》(第7版)认为,“白碴儿”同“白茬儿”的第二个义项,这是错误的。白碴儿仍与瓷器、玻璃、石头等硬物有关,指破碎后生成的白色小碎块,比如:凉喽嘞胡汤饼儿一咬一个白碴儿;地冻嘞梆儿梆儿硬,一镐下去就是一个白碴儿。大骨架的人骨头粗大,黄县话称之为“大骨茬儿”,又称为“大骨棒儿”。“对茬儿”又说作“对茬口儿”,原意是指木头等对上断面,后来比喻说话口径一致,比如:他俩嘞话对不上茬儿;他俩嘞话能对上茬口儿。“茬口”还有时机的意思,比如:现在正是个茬口,过儿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喽。
农作物每收割一次,就留下一次茬儿,所以在同一块地上,作物种植或生长一次叫“一茬”,比如:这块地种儿一茬麦儿,还要种一茬苞米。在发明玉米套种耕作法之前,为增加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黄县地区的做法是在收完冬小麦后,掐一些春茬地瓜的蔓儿插到麦茬儿地里,这样长出的地瓜称为“麦茬儿地瓜”,生长期相对较短,干物质较少,蒸煮时不耐火。一代人也可以称为“一茬”,比如:叫他们一比,咱这一茬人成儿老头儿喽。
二茬儿玫瑰葡萄
有些水果比如玫瑰葡萄和葫芦梨,熟得比较早,摘了第一茬后还会赶在秋天再长出一茬,这称作“二茬”,比如:玫瑰葡萄二茬儿有点涩。在黄县话里,“二茬儿”还有一种带贬义的用法,指再婚的男女,比如:他俩都是二茬儿。“重茬”是指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同样的作物在同一地点长期生长,植物自身携带的病菌会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容易破坏后种作物的根系,影响植物生长。再者同一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也是相同的,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失衡,造成作物营养不良。不少作物如豆科植物、瓜类、草莓以及三七、人参等中草药,都特别忌讳重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倒茬”,也叫“换茬”,即轮作,比如这块地今年种了地瓜,明年就改种花生,几年以后再轮回来。在黄县话里,“重茬”还有另个一个意思,特指感冒未好利索又再染风寒,比如:我感冒重儿茬喽。
“茬”还有一个义项,指提到的事情或人家刚说完的话,比如:这么些年过去了,你还记得那茬儿啊;他顺着她嘞话茬儿说下去;不理他那茬儿。接上别人的话头叫“接上话茬儿”,比如:没人接他嘞茬儿;你什么都知道!别人说什么你都能接上茬儿。接着别人的话头说话叫“搭上茬儿”,“搭茬儿”也有插话的意思,比如:大人说话,小孩儿别搭茬儿。“嘴茬儿”指口才,比如:他嘴茬儿厉害。
“茬”还特指某一类人或物,比如:他可是吃出来的茬儿(意思是吃多识广)。“茬儿”可以指顾客,比如:找个茬儿卖儿它。可以指对象,比如:你帮俺闺娘找个茬儿。甚至也可以指工作单位,比如:你帮我找个茬儿上班。“大茬儿”指大的主户,比如:这下遇儿大茬儿喽。“善茬儿”指好对付的人,多用于否定,比如:他不是个善茬儿,你别惹乎他。“熊茬儿”指没本事的一类人,也多用于否定,比如:你看走眼喽,他才不是个熊茬儿呢。“吃茬儿”和现在常用的“吃货”意思不太一样,“吃货”多指好吃的人,而“吃茬儿”多指饭量大的人,比如:真遇上个吃茬儿喽,这么一大盆面条还不够吃嘞。“硬茬儿”指很难对付的一类人,比如:遇到硬茬儿了吧?“生茬杠儿”指的是新做某项工作,对工作还不熟悉的人,比如:他还是个生茬杠儿,你要多带带他。“杀茬”指能解决问题,管得住调皮捣蛋者的人,比如:他这个人够儿杀茬喽。也用来指很好用的工具,比如:这把镢够儿杀茬喽,刨起来一下是一下。“压茬”的意思也差不多,指一个人有威信,能压得住场面。“压茬”还有连续不间断的意思,比如:学校嘞日常教学工作要压茬进行。“断茬”指事情中断或后继无人,比如:老黄县话70后还能说上一些,80后基本就断儿茬喽。“地茬儿”泛指一地的水土,比如:长把梨是地茬儿货,一棵树一个味道。黄县东渠的黄瓜、大隋家的小米、蒋家的樱桃、潘王的韭菜、黄城阳的苹果、马岭塂的桑葚儿、北沙姚家的西瓜、北皂的玫瑰葡萄、镇沙的巨峰葡萄都非常有名,这都属于地茬儿货。
顺带说一下,在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里,有一句老北京话叫“茬架”,就是约架的意思,两个人或两帮人互相瞧着不顺眼,约好时间地点打架,这叫“茬架”。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MMA(综合格斗)退役选手对战太极拳大师一事,网友戏称“茬架半年,KO十秒”。其实这里的“茬”是要写作“碴”的,因为不管找碴儿也好,有碴儿也罢,这些嫌隙和事由都是最终导致“碴架”的原因。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是“抠”,别人眼中的抠是如何形成的
人们经常说某人非常抠,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查了一下,抠,就是用很小的勺子挖某物的意思。要想搜索小气的抠,就要搜索抠门二字。
实际的抠门有几种意思:
一是和其他人利益交换不对等,比如你的朋友给你一瓶茅台。你还他却是一瓶二锅头。你对身边的朋友都都采用这种交往方式,慢慢的,就没有人和你交往了。
二是对自己抠,自己有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这个对别人没有伤害。对自己没有伤害。自己开心就好。对朋友都是对等付出或者超出朋友的付出。这种人不能称之为抠。
三是因为他人嫉妒而被诟病。因为你比他稍微富有。而你没舍得给他付出点什么。他就宣布你“抠”。
凡世间所有抠,概莫能逃出以上三种。所以人在江湖。不能做第一种,可以做第二种。远离第三种。
以下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我删除。
新华时评:乡村振兴要一茬接着一茬干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杭州4月26日电 题:乡村振兴要一茬接着一茬干
新华社记者陈晓波、冯源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浙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人们眼中的肥田沃土,往往要几代人耕耘涵养。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更需要一张蓝图施工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阳春三月,车行浙江,山川相映,应接不暇。从2006年乡镇等级公路全覆盖,到2011年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再到2016年实现农村客车村村通——这里的公路建设是浙江“千万工程”的缩影,“一步到位”不可行,“久久为功”方为上。
当前,一些地方有时忽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喜欢喊新口号,出新规划,愿意另起炉灶,更喜独树一帜,以为不如此就显不出自己的能耐。这实际上体现的是罔顾群众利益的利己主义政绩观。
政贵有恒。只要已有的蓝图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顺应群众愿望的,就应该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国际商城”义乌,当地党委政府把“兴商建市”的方针坚持了30多年;在“塞上绿洲”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带领百姓植树造林,更是坚持了60多年。这些都是求真务实的典范。
农村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深耕细作,许多地方底子薄、手头紧,更不能让已有投入打了水漂。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襟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考虑群众利益,少考虑个人得失,接好建设美丽乡村的“接力棒”,争取“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农村种植韭菜,为什么头茬却要割掉不要呢?有什么讲究吗?
在农村种植韭菜,为什么头茬却要割掉不要呢?有什么讲究吗?也许至今,还是有一部分会看不起农村人,可殊不知,做农村人也是需要知道很多智慧和技能的,就拿种植韭菜来说吧!
首先,韭菜是我们南方人经常吃到的一种蔬菜,前两天元宵节,就用韭菜来包饺子吃,平时会韭菜炒蛋,嗯,我还很想念烧烤的韭菜,啊,好久没出门也就没吃过了!不知道有没有爱吃韭菜的伙伴和我一样,吃烧烤时说来一盘韭菜,被别人哈哈大笑过?
这是因为,韭菜的不仅仅叶和花都是经常作为蔬菜来食用;韭菜的种子还可入药。作用就是,具有补肾,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在中医里,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所以, 它的补肾作用,就被拿来笑话了。
接着,韭菜适应性强,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栽培。而种植韭菜,这个月,二月就非常适合啦!至于为何韭菜头茬要割掉,我们先了解头茬这个词的意思,茬是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而头茬,是农村人的农业用语哦,意思是指第一次采摘的!
然后,整句话就是种植韭菜,在韭菜第一次可以收割的时候,要把第一次采摘的割掉不要。说法就是,第一次收割的韭菜,有的很细,你炒起来吃比较晒牙缝。并且,第一次种植出来的韭菜,高低不齐的,第一次正常的割掉之后,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长。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就得头茬一定不要,你想吃也是可以吃的,第一次收割的一样很鲜嫩。
要是还不理解,我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人吧,小孩子满月都会去剪头发,一般都是剪光头。把之前生长的剪掉,是之前的发质有些比较细,或是一般比较凌乱弯曲。而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从娘胎就带出来的头发留着,也会选择留一部分。很多小男孩,会被留一条辫子,就是这样哦!
最后,种植韭菜,除了头茬割掉不要之外,平时种植还需要注意给韭菜浇水,施肥等等事项哦!韭菜需要挺多的水,夏天一般不适合种植,除非你有时间去浇灌,而春季就是最适合的啦!对此,大家还有什么高见呢?欢迎评论,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啦!
(作者:西方游龙,本文由“我掌管着我的青春”创作)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谅解!
农村俗语“两春加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2023双春年会这样吗?
#头条群星9月榜#11月7日是立冬节,过了立冬节点,标志着今年秋季的结束,冬季的开始。
农村人对二十四节气非常敏感,原因是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农村人非常重视立冬、立春等二十四节气。
农村俗语说“两春加一冬”又是怎样来的呢?意思是说一年之中能见到两个春季和一个冬季,因为春季是从立春开始的,冬季是从立冬开始的,所以,一年之内有两个立春和一个立冬,便简而言之,“两春夹一冬”。
那么“两春夹一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从农历阴历闰月开始说起。
农历闰年是指阳历,即地球绕着太阳运行需要366天为一周,比平常年份多一天。
农历闰月是指阴历,即月亮绕着地球运行需要13周才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匹配,所以闰月的规律是每两到三年一闰。
2023年是闰二月,因此,在明年阴历一年之内,就有13个月,那么,这一年之内,二十四节气就多了一个立春节,变成一年有二十五个节气,所以,明年阴历年之内有两个立春节。
明年阴历的两个立春节分别是,正月十四日,即阳历2月4日是第一个立春节,到明年腊月二十五日,即2024年2月4日是第二个立春节,明年一个阴立年之内就存在有两个立春节。
这就是农村俗语所说的,明年“两春夹一冬”的由来,那么,俗语为什么又说“十个牛栏九个空”呢?又是怎么回事?
这种说法,与“两春夹一冬,捣杵落地影无踪”、“两春夹一冬,农夫无闲空”、“两春节气紧,人畜不闲停”等等,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
因为,一年之内,二十四个节气再添加一个节气,使一年之内的节气更加紧密,节气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农事一茬接着一茬地干,之间回旋时间非常短暂,这就表明农事非常忙碌。
过去农村种田,全靠人力和畜力来作动力,并不像现在机械化种植,使用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基本上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
过去像明年双春年的年份,农事极其忙碌,种田人每天都要使用耕牛来犂田耕地,耙田起垄,拉车运粮送肥,收割庄稼,碾场脱粒,因此,种田人和耕牛,是非常忙碌的,所以,农村牛栏都空空的,耕牛根本没有时间在牛栏里休整,当然是“十个牛栏九个空”了。
这句俗语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说,闰月年份,节气紧凑,农事忙碌,农村耕牛同样非常忙碌的,十个牛栏九个见不到耕牛,都在田野上劳作去了。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因为闰月,节气变化快,农事非常忙碌,耕牛非常劳累,对牛的存活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有些耕牛存在很多基础性疾病,牛的体质虚弱,在忙碌的农事过程中,由于不能经受繁重的劳役,抵挡不住,会累死或病死的,同样会出现,十个牛栏九个空的现象。
当然,这在过去也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只是用一种夸张的说法,阐述闰月的年份,农事非常忙碌的一种现状。
这些农村俗语,都是农村古代人,从每个闰月的年份,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并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老傅生活观,一起探讨三农生活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