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北海观音寺观音图片(北海观音)

北海观音寺观音图片(北海观音)

三亚“南海观音像”做得很成功,北海如果也建一座,能不能红火?

前几天,有一朋友说她的儿子不听话,好难教,真想带他去三亚拜谒一下世界最高的南海观音像,看看能不能让他心灵有震撼。你还别说,三亚这座南海观音像做得很成功,很多去三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为三亚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三亚的旅游业在观音像的加持下,越来越红火了。

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建成于2005年,当时是花费了8亿元建造的,总高108米,比自由女神还要高15米,屹立在三亚南山景区的海上。很多去三亚的游客,一般都会来祈拜观音像,它满足了中国人的文化和内心需求,也为三亚带来大量的收入,还有人会说,有观音菩萨坐镇南海,南海会没有啥事的。

当地的老奶奶说了,观音菩萨是中国的,观音菩萨立业就在南海,所以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三亚人调侃地说,建观音像前三亚每年台风都登陆,建成后台风绕道走,别说你不信,航班飞到三亚,必须绕南海观音飞才降落,广州自从在番禺莲花山修了观音佛像,十几年了台风都没来光顾过。

旅游城市必须有景观才能吸引游客,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三亚观音像,成了三亚的地标,观音菩萨加持旅游业会更加兴旺。观音菩萨的建造,除了提高知名度,钱袋子也丰厚了,给海南三亚旅游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那些认为没用的人,可以说风凉话,但是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北海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果也在北海的海边建造一座观音像,会不会也成功呢?我认为不用建得很高,有几十米也得了。至于选址,一个是在南迈冠头岭海枯石烂这里,这里是北海的一处不收费的看海胜地,又有一个灯塔,平时很多人来这看海,捉小虾小蟹,还不时有人在这拍摄婚纱照。

海边离冠头岭山上的普度寺又不远,一两公里距离,这个地方可以哦。另一个地方在冠头岭游轮码头附近,那里有一片没怎么开发的空地,以前有人在那里搞了一座海边栈桥,给人拍婚照,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这个地方也是不错的,反正都是处在冠头岭风景区。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口口相传。也许有人觉得建这东西是一种迷信,一种浪费,其实,我可以说这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满足中国人的文化和内心需求,对于当地而言,可以带来游客,增加地方的收入,难道说不好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还是希望北海向三亚学习,做大做强北海的旅游业。

腾冲抗战遗址旅游线路初探 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

腾冲,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其东面有天然屏障高黎贡山与内地相隔,西为高良贡山脉与缅甸接壤。

1942年5月10日,腾冲被日军第56师团148、130联队等部占领,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日军利用腾冲山险城固的有利地形构筑各式工事,使之与西北的缅甸重镇密支那和其南面的中国龙陵构成犄角之势。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渡江反攻后,经过血腥争夺,于9月14日将侵腾日军全歼。沦陷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光复。

腾冲反攻战历时127天,经历大小战斗千余次,歼灭日军7757人,美国盟军阵亡官兵19人,远征军伤亡18766人。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腾冲大地,到处弹坑遍野,战壕纵横,满目疮痍。尽管历经70年的风风雨雨,爱好和平的腾冲人民铸剑为犁,填壕为地,在曾经血雨腥风的抗日战场上建设美丽家园。但是,依然还有无数被硝烟烧焦的山头和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毅然还透露着那段岁月的凄风苦雨。

战争结束,一座曾被称为“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翡翠城无一片完整的瓦片,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三个弹孔。腾冲人在自己的家园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尽管一座美丽的翡翠城消失了,但是自己心灵上的那座翡翠城却永远存在。

滇西战役结束后,腾冲与外界的联系依靠西起印度雷多东至中国昆明、全长1440公里的史迪威公路北线。这条血与火铸成的运输线向东与滇缅公路相交于龙陵后,往东北方向一路延伸至昆明。从此,腾冲东与内地,西与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便由此建立起了长久合作共赢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形成,是由腾冲58万平方公里国土上还残存的百余处古战场遗址支撑起来的。可以这样说,腾冲的每一处抗战遗址就是一道刻在人们额头上的仇恨。

一、腾冲县城至腾北曲石战场遗址群

飞凤山抗战遗址

位于腾越镇尹家湾社区,日军曾在此防守腾北公路。1943年10月预二师黑杀队夜袭飞凤山,将日军一个小队全数歼灭,第二天,日军找不到预二师踪影,迁怒于当地尹家湾村民,制造了腾冲历史上最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50多个村民被杀,村子被烧,只有几个外出走亲戚未归的村民侥幸活了下来。目前飞凤山上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日军战壕和防空阵地以及布满弹痕的石头。

陡坡阻击战遗址

抗日英烈柴寿和传送情报的陡坡战场远观图

位于北海乡海口西北面山头古道旁,1943年10月,预二师5团曾与日军在此进行一天一夜的拉锯战,是预二师游击战中比较成功的一次阻击战,是役在双方胶着过程中,预二师谍报员柴春贤奉命送信撤退,完成任务返回途中被日军捕获,在陡坡的一块荞地中被日军活剐。目前该战场遗址尚留有大量掩体和那棵曾经见证了抗日壮士柴春贤的弯腰树。

回街文宫

回街文宫

位于腾冲城北15公里处,腾泸路旁,回街集镇西面。1944年7月,远征军兵站总监部在此设第八分站,是腾冲抗战中著名的户帕运粮终点站。远征军反攻腾冲城的最重要的弹药物资集存地之一。1944年9月,文宫的厢房被从腾冲城逃出的一队日军烧毁。

山心坡埋伏战遗址

中日双方曾经发生激战的山心坡

位于腾冲城北16公里处,腾泸路旁。该地点与白家河、周家龙井三地同为抗日旧战场范围,域内有抗日壮士戴广仁故居及墓地、周家龙井火石坡古战场等。1943年10月,日军组织了大规模的腾北第三次大扫荡。预二师五团六连获取消息后,在山心坡组织了一场伏击战。由当地谍报员张启福将日军尖兵引开,使大部队进入到了远征军伏击圈。是役,日军死伤80多人。张启福后被日军押解至海口龙王庙用锯子解死。在此前曾为伏击战递送情报的谍报员白家河村戴广仁也被日军押解至腾冲城北门文星楼用汽油桶煮死。

向阳桥抗日旧址

向阳桥

位于腾泸路24公里处,是古时通往腾北必经之道,桥跨灰窑江,原属于人马吊桥,始建于明代。1942年5月日军侵腾后,预二师到腾冲打游击将此桥烧毁,并在东岸设立了防御工事。1943年10月,日军进行了三次大扫荡后,在原址搭建了可通汽车的军用木便桥,并在桥西头山包上设立了防御工事以守卫该桥通行。1944年7月,向阳桥日军防御工事被美军飞虎队投弹炸毁。远征军乘势收复向阳桥。

目前,该处遗址遗存有桥西头山包上日军防空洞和向阳古桥东西桥墩。

二、曲石至南斋公房线

小江桥小尖山阵地

小江桥原名普济桥,曾与明代与向阳桥、永安桥(永济桥)、野猪箐桥(成德桥)齐名,四桥均于1942年5月为阻止日军北进,被预二师烧毁。小江桥因其东桥头有一陡峭尖削的山峰耸立,向东可以封锁江苴方向的来往车辆,西可阻止由西向东的人马。所以,最初预二师曾在此山头修筑了交通壕和雕堡等一应军事设施。但后来随着日军的三次大扫荡,预二师便采用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撤除了该阵地,日军便鸠占鹊巢。将小尖山占为己有。该阵地在1944年6月被中国远征军第53军116师收复。现山顶交通壕、雕堡、营房、机枪阵地等遗址保存完整。

江苴战役遗址

南斋公房古道

位于南斋公房古驿道上,是古代马帮翻越高黎贡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来北往客商的主要补给站。日军侵占腾冲后,这里曾成为其控制腾北的主要指挥中心。长期重兵把守。1944年5月26日至6月21日,中国远征军116师、130师、36师经26日的血腥争夺终将江苴收复。该遗址目前残存有古街道、阵亡士兵坟地、抗日临时县政府等;江苴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在江苴文宫东北角,有40余具抗日将士遗骸集体安葬于此,目前尚无墓碑;

江苴文宫临时县政府旧址

抗战中,江苴是腾冲运粮民伕们翻越高黎贡山后的第一个交付点,然后再由另一批民伕从江苴运至太平街(回街)。当时的抗日临时县政府在江苴设立了一个户帕运粮督催办事处,派当时的云贵监察使助理、司法科长李自洪任督催办事处主任,专事收验户帕运粮事宜。

回街文昌宫

抗战结束后,随着腾冲与外界联结通道的南移,江苴逐渐被历史遗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现在只要说起抗战,人们仍然不会忘了要说起她。

江苴距县城36公里,是南方丝绸古道翻越高黎贡山后的一个重要驿站,历史上“走夷方、到印度、贩洋沙、运珠宝”的雄商大贾、驮队马帮常常在此歇脚。为此,曾造就了一个商贾云集、市肆繁华的古镇。

这是一个藏在深山人未知的袖珍小镇,600多年的历史曾使这个小镇充满了各种传奇。历朝历代,当地的居民们沐浴着大山深处清纯的空气,过着有滋有味的清新生活,知足而悠闲,江苴古镇辉煌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明朝初年、定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的江苴是一个方圆一里的“马”字型街子,四个出入口皆依天然生成的大石设立。街后是一条从高黎贡山上流淌下来,长年清澈的小溪。

小溪既是居民们的浣洗场所,又是马帮饮马的理想所在。她的东面是一片自北向南的开阔湿地,无数的野鸟栖息在湿地中繁衍生息。依溪水而建的八个打铁铺和一排水磨石碾,还有一家手工造纸作坊,家家的生意都曾因马帮的光临而红火一时。

高黎贡山南斋公房

民国元老、农商总长李根源先生的祖居地就在江苴古镇西南面的龙潭李家寨。在那儿,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兼收并蓄,甚至雕版印刷技术也曾在此盛极一时。当时专门印刷书籍的明善堂就在此专门开设了印刷作坊,印刷了大量的四书五经及各类祈福书籍销往东南亚和南亚国家。

江苴是典型的马帮驮来的集市,从其背街转到中间的主街,从北街口到南街脚,有张、刘、段、杨、革、李等多家马店。为方便马帮做生意,五家马店的房屋都是脚高头低的“穿斗式四合院”。五家驻马店均为夹街而建,分南北两院,前院面街开店、后院关马备货。每个马店均有楼房数十间,可容纳一千多匹骡马同时进驻。

马帮到达江苴古镇后即可租用各家马店的当街铺面,零售盐巴和红糖。从此,大量的丝绸、瓷器、食盐、红糖便得以从内地运来,在江苴会集后,直销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然后又把从东南亚和南亚各地购得的珠宝、洋纱等物在江苴集齐后运往内地。

江苴繁华热闹的历史在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时戛然而止。从此,江苴的命运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途。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后,国军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曾在江苴召集地方士绅成立了腾冲临时县务委员会,推举张问德老先生为抗日临时县政府县长,并开始在江苴文昌宫办公,开办抗日训练班、组织民众抢运战略物资、收留远征军伤病员,曾在短时间内聚集一千余抗日志士举起了抗日大旗。由此,张问德老县长后来被国民政府称为沦陷区最有骨气的500个县长之一。

1942年10月,日军大举进攻江苴,并试图把江苴建成其控制腾北和高黎贡山各隘口的后勤供应基地,抗日临时县政府不得不撤离了江苴,迁到了怒江东岸的漕涧。

从此,江苴古镇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充满了血雨腥风,也谱写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故事。

被战火摧毁的北斋公房遗址

1944年6月22日,江苴古镇被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3军116师收复,受尽磨难的江苴民众为感激在收复江苴战役中美军顾问团的大力帮助,特别制作了一面锦旗赠送给美军顾问团团长斯科特上校,这是美国陆军在CBI中缅印战区中收到的中国老百姓赠送的第一面锦旗。如今这面锦旗被斯科特的女儿珊•斯科特收藏。2005年,她曾经带着这面锦旗到腾冲和顺展出。

按照史书档案记载和一些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当时户帕运粮民伕运送的军粮送达江苴的具体地点为现在的江苴粮点所在地。因为粮店所在土地属横寨子村民小组的土地,所以在很多民伕的记忆当中,他们就是把军粮送到了江苴横寨子这个地方。当时,那儿是一块很宽阔的牧场。

以这个牧场为起点,便有一条日本人抓中国民伕修筑的简易公路,这条公路往东通往高黎贡山上的撒马坝,往北通往瓦甸和桥头马面关。

应该说,这条民伕们用血汗甚至生命修筑的简易公路,在中国远征军收复江苴后,大量的军粮运输任务就可以交由汽车运输了。但是,遗憾的是当时,龙陵松山还没有攻下来,腾冲南部还在激烈争夺之中,龙陵也还在打着拉锯战,滇缅公路依然在日军的控制之下。中国远征军的汽车运输部队此时根本无法到达江苴,他们还在怒江东岸的盘山公路上枕戈待旦,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松山依然坚如磐石,第十一集团军第八军的将士们还在浴血奋战。所以,根本不用想像中国军队的汽车运输部队能够出现在江苴的这条简易公路上。

南斋公房古道马蹄窝里杜鹃花,一如上帝给户帕运粮民伕们颁发的勋章

据说,当时兵站总监部的一位军官望着眼前的公路长叹不止,他们手中根本就没有一辆车可使用。日本人在败退腾冲城时,不要说没有留下一辆车,就是一两汽油或一辆马车或一个轮子都没留下。

这样,就苦了腾北界头、曲石一带的民伕们了。没有汽车和马车,军粮还得靠大家继续肩挑背扛运到回街(文宫)第八分站去。这一次,还得靠妇女、儿童和老人们。

实际上,腾冲人关于协助运送军粮的事情应该从1942年5月10日日军侵入腾冲,预备第二师5月14日进入腾冲游击开始算起。

1942年5月4日,日军占领芒市、龙陵;行政监督龙绳武不顾腾冲人民的死活,带上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和鸦片,携家眷弃城而逃。5月7日腾冲县长邱天培星夜逃往江苴,护路营弃城逃跑。5月10日,日军292人不废一枪一弹长驱直入,占领腾冲城。

5月14日,中国远征军预备第二师即已抵达腾冲,与日军开始游击作战。由于当时日军尚未有力量对腾冲大部地方进行扫荡占领,其主要兵力只能驻扎在腾冲县城内,预备二师便以尚未沦陷的腾北做为根据地对敌进行袭扰。并开始征派民伕沿龙川江东岸修建防御工事,从南至上营橄榄寨、北至明光分水岭等地均筑有工事,并在高黎贡山各隘口上设立了永久性工事。

南斋公房

期间,南斋公房雪冲垭口混凝土雕堡就是这个时候修筑的。地方有兵,就必然有征粮派伕的军差。当时在游击区的主要指挥官是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由于其人不修边幅,胡子拉碴,所以腾冲人喜欢叫其洪胡子。在日军进入腾冲城后的近一个月时间内,腾冲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只有刘楚湘等人在上北乡秧草塘(现曲石乡秧草塘社区)成立了一个临时县务委员会,料理一些杂事,尚没有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为了能尽快解决预备二师的征粮派伕问题,洪行于7月2日在腾北曲石江苴组织了流亡士绅和临时县务委员会的委员召开了成立临时抗日县政府的会议。这个会议推举曾任顺宁县长的张问德任临时县政府县长。

南斋公房雕堡

大坡白刃战遗址

位于曲石乡大坝社区范家寨后,预二师王奇功部曾在此与日军白刃战。1943年5月,预二师第5团6连王奇功部与日军早濑部一个中队在范家寨后的大坡遭遇,双方在子弹打光后,便展开了白刃战,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最后双方均全部战死。连长王奇功最后拨枪自尽。现战场痕迹和民间口头传承历史清晰,当地人无论老少都能清晰的讲出那场可怕的白刃战。目前那场战争中阵亡的预二师官兵们还埋在那块大坡的坡头,那个专门替他们收尸并守墓至今的老人范曰广依然健在。

当时南斋公房路被日军堵死,国军不能翻山。1943年5月12日,杨家寨的杨茂林被日军拉去当马夫。杨茂林不愿为日军做事,在夜间逃跑,途中被国军抓到,经国军审问,知道他是本地平民,并问他愿不愿意为国军办事。杨茂林说愿意为国军办事,一位长官说:从这里有没有翻越过山的小路。杨茂林说:有,叫新路。接着他介绍了具体的翻山路线,当晚国军按杨茂林所指的新路路线翻越高黎贡山。神不知鬼不觉的绕道箐门口、大蛇腰、白岩头隐蔽驻扎。那时,小河边寨子里有一个汉奸婆叫谢云果,她同日军翻译官黄通司(日语翻译)勾搭。谢云果探知小白岩头有大量国军驻扎,就把情报报告给了日军。当日,日军驻江苴大队长早濑就从江苴带领一个中队的鬼子向小白岩头往下搜索前进,就在范家大坡与日军遭遇,敌我双方相互咬住翻滚扭打,刀光血影,杀得天昏地暗。惨烈的肉搏持续了一天一夜,范家大坡就像被牛犁过一样,尸血遍地。国军仅活12人,日军也所剩无几。王奇功连长看到弟兄们几乎都已经战死,拔出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枪,与牺牲的弟兄们长眠在了高黎贡山下的范家大坡上。

曾经发生过白刃战的大荞地

腾冲光复后,汉奸婆谢云果得到应有的惩罚,与腾冲的大汉奸钟镜秋、杨吉品等一起被执行了枪决,她也是在滇西抗战中唯一的一个女汉奸。1孙启武《曲乡春苑》第一期《我家荞地里的白刃战》

林家铺阵地

位于曲石镇大坝村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距离县城36公里。

在南方丝绸古道中,街、铺、寨、坪常被用来做驿站名,林家铺就是南方丝绸古道中的一个驿站。

提起林家铺,自然就会想起茅盾的那篇文章《林家铺子》,实际上两个地名相距甚远,就是所代表的年代也差别很大,林家铺是汉朝的驿站。《林家铺子》却是民国的茶馆,但人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把林家铺与翻飞的酒幡茶肆,与乌烟瘴气的弄堂,与五混六杂的场景联系在一起。不过作为驿站,客房、商铺、食馆、马厩之类的肯定少不了,这里以前一定也是一番人喊马嘶的热闹景象。但是被战火洗礼后的林家铺,仅是一堆废墟,一条条残垣断壁,但也许正是这些,才能够证明林家铺昔日的喧嚣。不变的是那些历经战火而苍劲的老树,看着它,依稀可以听到那些清脆的马铃声以及酒肆茶馆悠长的吆喝声,然后被战马的嘶叫所打破。

日军曾在此设有一个前哨阵地,目前有炮楼基座残存;

北风坡阵地

距林家铺阵地约2公里,南斋公房古道西麓北侧;原为远征军预备二师防御工事,1943年10月,日军对腾北及高黎贡山各隘口进行第三次大扫荡后,预备二师放弃该阵地,日军随即对此工事进行了整修加固,使其与古道上的岗房和南斋公房雪冲垭口上的雕堡形成交叉火力网。

北风坡

1944年6月,远征军53军116师346团将该工事内日军围歼,残余部份逃往江苴,后于6月22日被歼。北风坡现遗存有大量交通壕及雕堡遗址,残存的交通壕从山顶一直延至古道岗房所在地。

南斋公房阵地群

远征军滇西部队进攻高黎贡山南斋公房

南斋公房为南方丝绸古道高黎贡山顶上的一个驿站房,战前一直由江苴的明善堂和佑土坡的宏道堂两个斋堂轮流派人管理。

1944年5月27日至6月11日,中国远征军53军116师346团经16天与日军激战,于6月11日中午将南斋公房阵地夺回。据悉,远征军渡江之后,南斋公房久攻不下,346团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后来这一情况被军长周福成知道,便找来了当地土人询问,获知有一小道可绕道南斋公房。于是在1944年5月28日,军部便密电116师赵镇藩师长,着该师对南斋公房敌人,由两侧翼从新开辟小路,即派轻装部队(带炒米3日份)进行迂回包围攻击,正面以炮轰击,终于将南斋公房日军一举歼灭于隘路中。目前该遗址有雕堡一座,堑壕无数,海拔32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雕堡。

三、橄榄寨至江苴线

上营橄榄寨战斗遗址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预备2师6团奉命西上。14日抵达龙江桥,时顾保裕师长和参谋长彭劢也赶到了龙江铁链桥边,洪行副师长带着5团迂回猛连。

当时日军的一个搜索连已占领了龙江桥西头的橄榄寨,6团获知敌情后,知道日军初来乍到,尚立足未稳,便对敌进行了仰攻。日军为保存实力,完全龟缩于民房之中,以墙脚和拐角为工事与远征军对峙,经两天一夜的战斗,预2师6团经多次冲锋未果,伤亡惨重。后六团改变方法,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另一部份兵力利用黑夜,从橄榄寨左侧,迂回到日军背后向下攻击,又经一夜苦战,将日军击溃。此役打死打伤日军80多人,骡马30多匹。远征军伤亡连排长9人,士兵120多人[1]。目前,该战斗遗址残存阵亡将士墓地等。

[1]腾冲政协《文史资料》第一辑 王希孔

高头园阵地

该阵地位于曲石乡水平社区,扼龙陵日军与腾北日军相互支援的必经要道之上。

1943年4月,国军预备2师6团的一个加强排,在红木村高头园挖壕设防,驻守近半月后。日军即开始了腾北春季大扫荡。4月20日,日军的一个搜索联队乘夜色包围了该阵地,守护阵地的远征军官兵与修筑防御工事的民伕们一起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寡不敌众,包括民伕在内的24人全部遇难。第二日早上,当地百姓将他们埋在了阵地上的壕沟里。目前,一堆堆的抗日阵亡官兵坟茔尚在,周围是一层层的梯田。

四、马站至灰窑桥线

双山古战场

位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南约2公里处。扼马站通往固东明光要冲。1942年9月中旬,日军从龙陵调集数千兵力对腾北进行第一次大扫荡。中国远征军预备2师4团3营1连在双山设伏。击毙日军100余人,军马70余匹。是预备二师在腾冲游击期间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目前该遗址残存战壕800余米、雕堡、迫击炮阵地等。

灰窑桥抗战遗址

位于曲石乡江南社区灰窑江石拱桥东岸。灰窑桥嵌桥所用石料全部鏨打成长两尺,宽一尺,厚八尺,两端斜角统一规格的石条。镶嵌时,顺着跨江桥身纵向支砌。横向看,石条接缝是“工”字型。1942年,远征军预备2师撤退时,为截堵日军,将桥大部份炸毁,仅剩两线嵌路石跨立在江上,然后在东岸设立防御工事与日军对峙。后在1943年10月日军大扫荡时放弃该阵地,后又于1944年6月夺回。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重修石拱桥。重修后的石拱桥长16米,宽5米,桥两侧有石板围栏。水枯季节,桥面距水面35米。

研究会部分会员考察曲石镇江南社区灰窑桥抗日古战场遗址

灰窑江桥是南方丝绸古道翻越高黎贡山南斋公房,经古驿站江苴,过成德桥(今野猪箐桥)上鹦鹉坡过灰窑江,经顺江达古永通往缅甸密支那的一条便捷通道。

现该抗战遗址遗存有东岸战壕和雕堡遗址,西岸石壁上的众多弹痕等。

马鹿坡阵地

位于界头镇永安社区(原名瓦甸)东北角山顶,弹坑、战壕明显。1943年10月至1944年6月,日军为保护其在瓦甸辛家寨设立的动植物实验基地,在此设立马鹿坡阵地,阵地分为上下两台,主阵地为马鹿坡山顶,附属阵地为二台坡阵地。该阵地驻有日军148联队一个小队士兵。主阵地上设有土木结构雕堡一座,其余为单兵作战掩体及机枪阵地。1944年6月远征军反攻时,雕堡被盟军飞机炸毁。阵地被远征军夺回。现存马鹿坡山顶雕堡巨型弹坑一个,二台坡交通壕和单兵掩体近200米。

归化寺阻击战

归化寺位于腾冲界头石墙村东面山坡上。1942年5月18日,日军百余人在牧野中尉的带领下向曲石、瓦甸、界头进行搜索“扫荡”,在距界头10公里的归化寺坡与护路营遭遇。双方激战约1小时,护路营伤亡官兵和民工四十多人,击毙日军四十四人。后来云贵监察史李根源写诗赞道:“长吏闻风走,八方惊分窜。民魂复还来,归化寺一战。”

段老寻访抗日古战场 在归化寺战士冢抚摸碑文

1942年6月24日,界头地方民众将归化寺战役中阵亡的护路营、自卫队官兵及民众合葬于归化寺坡,腾冲收复后,1945年7月7日,国民党元老、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亲临归化寺战地凭吊,并为死难战士竖立一块高三尺、宽一尺八寸的石碑,亲书碑文“战士冢”三个大字,后来腾冲县县长刘楚湘及善后委员会主任尹明德、副主任谢树楷在修建烈士塔的时候为阵亡英雄们立了碑铭,题名“云南护路营、腾冲自卫队归化寺歼寇阵亡官兵及三练民众姓名石刻”,以彰英烈。

桥头云灯坡阵地遗址

桥头云登坡位于腾北界头镇桥头社区东面高地上,1943年10月,日军第三次大规模扫荡腾北后,即在桥头建立了专侍供应高黎贡山北斋公房防线的物资仓库和坚固阵地,云登坡即成了守卫这条防线的主要陈地。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开始后,负责左翼反攻任务的二十集团军198师派出593团,在当地谍报员石大用的带领下,从高黎贡山小道迂回到桥头,一举攻下了日军的后方阵地,断了日军北斋公房防线的后路,为远征军反攻腾北的胜利扫除了最大的一个障碍。此役,593团廖定藩部仅以伤亡6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余人。此役是第二十集团军在反攻腾冲战役中最成功的一次迂回偷袭战。目前该阵地遗址遗留有雕堡遗址、战壕等近500米。

马面关抗战遗址

马面关位于腾北界头镇黄家寨村后山。1944年5月16日,198师593团迂回攻占桥头后,随即挥师马面关,毙敌400余人,收复马面关,战史称此役为楔进日军神经的一颗钉子。马面关属日军守卫北斋公房隘口的主要后方防线,此地一失,日军即唇亡齿寒。目前,该遗址遗留大量交通壕和雕堡址等近600米。

北斋公房遗址

冷水沟—北斋公房垭口战场遗址

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拨3150米。1943年10月以后,日军彻底占领腾北后,即沿高黎贡山顶设立防线,修筑了大量的防御阵地。其防线包括西麓的朝阳地、北麓的灰坡、东麓的冷水沟等数处雕堡、战壕遗址。1944年5月28日至6月14日,中国远征军第198师、预备第2师、36师协力合作经18天血腥争夺,从日军手中夺回北斋公房防线。该防线是日军押以重兵防守,由于防线所在位置较高,所以也是防守最为艰难之地。当198师593团将其后勤补给基地桥头攻占后,日军防守部队即陷入了孤军奋战的绝境,以至后来当远征军官兵攻进其阵地后,发现了骇人听闻的一幕——日军竟然在粮食补给断绝的情况下以吃同伴的尸体坚持战斗。

北斋公房防线遗址目前残存大量暗堡、堑壕、掩体等。

五、界头至明光线

明光涩梨树

位于明光镇自治社区乌龙坝村民小组东北角,在1942年至1944年6月13日期间为日军148联队第1大队猪獭大队一个实验小队在此驻防,其主要任务为策应片马守军,兼具为日军100部队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属身兼数职的特殊作战部队。在1944年6月13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预备第二师四团三营将其收复,在阵地中发现大量动植物标本。现阵地残存部份暗堡、交通壕和部份实验用房屋地基。

六、腾冲城至龙陵线

甘露寺伤兵医院

位于芒棒镇甘露寺水库旁,1944年8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个师围攻腾冲城,其间大量伤病员被输送到此地进行救护,然后再转运保山。在医治期间不幸伤重死亡的伤员遗体便安埋在此地,该野战医院前后共埋葬远征军官兵近百人,目前墓地尚存。

勐连慰安所

孟连慰安所旧址

位于腾越镇勐连社区上勐连杨家寨,属日军在龙陵与腾冲之间设立一个军人疗养站。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龙陵后,为满足其腾龙地区官兵兽欲和为负伤军人疗养,特在有温泉的勐连杨家寨设立慰安所。该慰安所将当地一杨姓大户人家的房屋进行简单改造即成为其慰安所。据日军相关资料记载,该慰安所有慰安妇8人左右,由一朝鲜籍夫妇管理。到慰安所接受慰问的一般是立有战功或负伤痊愈即将重返战场的士兵。目前该慰安所旧址尚存。

七、腾冲城内线

来凤山抗战遗址

位于腾冲城南来凤山上,海拔1940米,范围约2平方公里, 1942年5月10日,日军占领腾冲后,在来凤山的山岭上依山形地势修筑了营盘坡、文笔坡、二台坡、象鼻子等众多工事。来凤山是腾冲城南唯一的坚固据点,山体南面倾斜急峻,草木全无,展望辽远,射界广阔,可以俯视整个腾冲城。东面象鼻子坡可控制洞山、绮罗,西面的营盘坡可控制和顺坝子,加之有接通电流的三层带刺铁丝网防护,攻击部队根本无法接近。日军以56师团148联队炮兵中队主力、步兵第6中队和第二机关枪中队1小队在此驻守。

1944年 6月29日至7月26日,中国远征军以预备2师为主攻师,36师、116师、198师投入战斗,盟军“飞虎队”57架飞机配合作战,经28天反复争夺,远征军以阵亡190人,伤224人,歼灭日军300余人的代价,最终攻克来凤山。在此次攻坚战中,据日本方面战后披露,在来凤山日军中战死了一位“名人”——原日本职业棒球联赛著名选手吉原正喜。据说,这个在日本享有盛誉的前“巨人队”捕球手被中国军队击毙于文笔塔下,成了炮灰。

来凤山抗战遗址

目前该遗址有碉堡、战壕、弹坑、散兵坑等作战遗迹。1988年被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

1号阵地文笔坡阵地,即5300高地,面积约9205平方米,战壕长约886米,残存有多处重磅炸弹弹坑。

2号阵地,该阵地位于文笔塔东南面,海拔1924米,主阵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战壕约长50米,有向外延伸的战壕遗迹,在战壕周围分布有多处散兵作战坑和其它作战工事。

3号阵地象鼻子阵地。该阵地呈不规则形状,东南面细长,海拔1899米,面积约11008平方米,战壕长894米,战壕纵横交错,条条相互联串 ,暗堡、防空洞、散兵坑、射击口、炸弹坑随处可见。

4号阵地营盘坡阵地,该阵地海拔1871米,日军称樱阵地,面积约为8806平方米,战壕约长402米。阵地西面分布有密集的散兵作战坑,清晰可辨的有22处,重磅炸弹坑坑坑相连,最大口径弹坑长达13米。暗堡、兵舍、战壕首尾相通。

腾冲文庙抗战遗址

腾冲文庙位于腾冲城区中心,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尔后因地震或兵燹,兴废举坠数次。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规模更为完备。文庙建筑坐南朝北,原占地面积近4公顷,照壁、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宫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纵深260米左右。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后,属日军宪兵队住地,平时大约驻兵500至600人。1944年9月1日,被中国远征军116师347团收复。其间最为典型的战斗即为围攻侯琎钟的战斗。

侯琎,字廷玉,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正统六年((1441),从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有功,拜礼部右侍郎,参赞云南军务,奉诏与杨宁(刑部右侍郎)更代。正统十三年,随王骥第三次征麓川,率兵进抵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破敌于鬼哭山,获得重大胜利,受到明英宗玺书褒奖。据清《腾越厅志》记载,正统十年 (1445),经朝廷批准,腾冲守御千户所升格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并在土城故址改筑司城。侍郎杨宁、侯琎相继监督,率南征将士一万五千人,以都指挥李升为首修筑石城。始于正统十年春,历时三年,即告成功。城形方正,周七里三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砌以青石。雉堞连云,鸿沟浸月;四门有楼,高峻坚固。东曰“沾化”,西曰“永安”,南曰“靖边”,北曰“溥润”。史称“极边第一城”,徐霞客赞为“迤西所无”。为了纪念修筑腾冲司城这件大事,明景泰元年(1450),昭勇将军、腾冲军民指挥使李升监造了一口铜质禁钟,即腾冲司城钟,史志称为“侯琎钟”。钟高1.65米,口径1.4米,重1820公斤,略呈喇叭口形。近顶部饰仰莲纹一周,其下饰卷草纹1周。钟身中部有凸起的箍状纹饰1道,上下有凸起的线条构成矩形、梯形等简洁的图案。并铭文记侯琎造城经过:腾冲在古荒服之外,圣朝混一,始立守御千户所。正统间,天戈殄灭麓寇,乃建军民指挥使司。钦命参赞军务、少司马侯公琎筑立城垣,控制一方,诸夷慑服。及督工鼓铸禁钟,以警昕夕。为立铭曰:海宇平,边境宁;咨尔臣镛,以时而鸣。出作入息,民安其生。以警以禁,内外肃清。祝我皇禧,亿万斯龄。

据史志记载,钟铭出自侯琎手笔,文辞古雅,言简意赅,为后人广为传诵。人们对侯琎的人品、才华和业绩怀念不已,因此把这口钟亲切地称作“侯琎钟”。

侯琎钟铸成后,“立亭文庙前小埠上以悬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移到文星阁 (楼)中悬挂,因钟身过重,恐有倾覆,又移置阁旁。后在文庙秀峰山顶建钟鼓楼,悬钟于楼,并配一鼓。1942年腾冲沦陷后,古钟落入日寇之手,被挪作雕堡掩体,日军在钟壁上凿了一个拳头大的射击孔阻击116师347团攻击部队,远征军官兵使用了包括火焰喷射器在内的无数办法均无法将这座铜钟地堡攻下,最后甚至在那名鬼子射手弹尽粮绝之后也无法将击毙。最后是一名当过铸钟铁匠的老兵献了一计,才将铜钟里面的鬼子给弄死了。原来,日本人把铜钟埋到土石里面做成了地堡,这样当然就无法用各种武器把里面的人弄死。那名铁匠老兵来看后,便让大伙把铜钟周边的土石挖开,让那口钟完整地露了出来,这时,那名鬼子本可以主动出来投降了,但时,他还是用刺刀时不时的往外捅上两下,这下把那铁匠老兵给逗火了,他就找了五根木棒来,让五个力气较大的兵轮番敲打那口铜钟,铜钟因为周边没有了辅垫物,声音便非常的宏亮。那个躲在铜钟里面的鬼子便被巨大的钟声给震得口鼻流血死了。最后,116师347团统计了一下,仅这口钟就使负责主攻的该团伤亡官兵120多名。最后,人们搜了一下那名鬼子的衣服,看见他的名字叫敲钟太郎,原来这人的名字与钟是有关联的,可能他家祖上就是铸钟的,但是最终这口钟还是成了鬼子的丧钟。

目前,腾冲文庙是腾冲城在1944年对日反攻战役中遗留下来的惟一古建筑群,是怒江以西规模最大的尊师重教圣地。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多古建筑的石垓、房柱、走廊、柱础上依然还保留着无数的弹洞,有的甚至连弹片都还嵌在里面。

柴家大院慰安所

腾冲在二战中做为中国收复的第一块失地,创造了全歼日军56师团148联队7757人的辉煌战例。这个地方曾流下过许多慰安妇的泪水,而且其慰安所之多(日军曾在腾冲设立慰安所23个),当地被迫害妇女之众,也是世之罕见的。在这23个慰安所中,尤其以城内的流芳照相馆慰安所和南门街的柴家大院慰安所最为有名。

柴家大院,是慰安日军士兵的场所。原为沦陷前的商会会长柴一斋(化名)家的宅院所在地。有四进三处院落,是典型的三方一照壁建筑样式,而且三处院落都有通道相连。1942年5月4日日军侵占腾冲时,柴会长与家人老小全部逃往腾北双龙芋头山躲难去了,偌大的三个院落和无数的家用物品便成了日本人坐享其成的胜利果实。日本人到后不久便把厢房的楼上楼下改作了慰安妇居住的房间,并在房间的四壁都贴满了日本风格的各式图画,以此营造出一种日本国内家中的感觉。

原蔡家大院外景

蔡家大院的铁大门和临街的那些格子窗都是铁铸的,英国造。当年柴会长花了许多钱,从英国买进,运到新加坡,然后才辗转运到腾冲。现在看起来挺土,但当时却是最洋气最奢华的象征。

曾住过慰安妇的房间,许多痕迹已被时间抹去了,但一种阴影还笼罩着这几个院落,据柴家的后人介绍,日本人侵占腾冲后大概2月后的一个街子天,柴会长装作赶街人,悄悄来到自家门口,恰好有一个替日本人挑水的熟人从他家出来。他便上前与他搭话,知道了里面住了一伙朝鲜女人。44年9月腾冲城光复后,他们全家回到了自己的家,家里值钱的东西都不见了,到处看到的是慰安妇的木屐、乳罩、还有许多花花绿绿的衣服。堂屋走廊垓石下面也赫然地挖了两个大洞,里面黑咕隆冬的,好像很深,还用木料架了厢,臭气熏天。当天晚上一家人谁也不敢单独行动,一夜围坐在一起。第二天全家动手清理日本人的遗物将其全部烧了,然后找了一些石头和土把两个洞口也堵上了,堵洞的时候家人们看见,里面有好多的慰安妇尸体。现在两棵柱础下面已开始凹陷许多,房柱下坠,房顶也开始往下塌陷。对于柴家人,他们很不愿意谈起那段可怕是岁月,被日军掠去的财物更是无法索回了。

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天刚好正值一个日本访问团到腾进行友好访问,这个访问团里有当年的侵腾日军纠井武夫、日军翻译白炳璜等。那天早上柴家人象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开门上班。打开铁门一看,门脚的一块石板已被撬开,下面露出了一个大洞,在洞中一处有明显的坛子拓印,很显然这是有人按图挖走了埋在这儿的宝藏或者是什么机密。当时柴家人只想到可能是祖上埋的“东西”被人盗了,但后来有人提醒说,是否会是日本人干的,柴家人才想到了慰安妇曾在这儿住过,那几天又是日本访问团在腾冲,两者相联系,才想到了可能就是日本人干的,坛子里很可能藏了他们在腾冲搜罗的财宝或是什么机密。

柴家的三进大宅院是柴一斋在民国4年盖的,柴一斋是当时腾冲的商会会长,所以人们也叫柴家大院为商会大院。这座大院当时住有柴家三兄弟,恰好各居一处。日本人来后住有慰安妇20多人,多数是朝鲜人和台湾人,还有几个泰国人,她们经常与其它慰安所及龙陵松山慰安所里的慰安妇调换,以满足日本人的兽欲。特别是日本人要去扫荡前和扫荡回来后,这儿的士兵们便排成了长队。挑水的伙夫也便增多。2003年,曾经作为轮流交换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就曾到柴家大院进行过指证。她还指证了自己曾经在离柴家大院不远的流芳相馆被拍下过裸体照片的事情经过。

慰安妇裸体底片对照着光线便可看得一清二楚

抗战结束后,柴家搬了回来,虽然是狼藉一片,但毕竟是自己的家,收收拾拾还是住下了。但是柴家从此命运多舛,文革期间全家又再一次被撵出这座大院,县文工团搬到了这儿,一直住到文革结束才算又交还到了柴家手里,原来贴满慰安妇标签的地方,又添上了无数的革命口号,使柴家大院变成了一个真正“革命”的地方。现在,柴家大院依然还残存于高楼大厦之间,可以预见,它可能存在的命运堪忧。

受害人隐藏自己的不幸,禽兽们会更加狰狞恐怖。正义需要年轻人扶着颤微微的受害者走向历史审判台。因为历史和老人都已经不住2个世纪的煎熬。而世界上却总有一些国家喜欢和别人用时间来耗废痛苦的历史。

英国领事馆抗战遗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9年)腾冲英国领事馆即开始设立,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军侵占腾冲前夕撤离,前后共存在43个年头。目前所存英国领事馆为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竣工建成,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建筑。目前遗存主体建筑为领事馆办公楼。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英议定《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议定《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依据该条约附款第13条规定\"中国可派领事官一员驻扎仰光,英国可派领事官一员驻扎蛮允,彼此领事官各享权利二十年(1931年),应以相待最优之国领事官所享权利相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领事杰尔逊将领事馆从蛮允迁至腾冲城。初在东门外一保街租赁民房暂驻,后由英国领事馆文案韩文祚购得西门外一处地皮,转售给英国领事建筑领事馆。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落成迁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英领事先后有14人到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日军侵占腾冲前夕英领事馆人员全部撤走,英领事馆在腾冲的使命也至此结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中国远征军攻城战役中,该领事馆建筑曾被日军作为抵抗中国军队进攻的坚固据点,至今墙壁间累累弹痕仍清晰可见。

英国领事馆,占地10459平方米,建筑面积697.14平方米。墙体为火山石石条镶砌,内为封闭式走道,按两竖一横划分室内空间,门洞为拱形石雕花。窗洞呈长方形。屋面为镀锌瓦覆盖,屋脊两端设筒形拱顶通风孔。厨房、餐厅与主体建筑作横向排列。滇西反攻战役中,屋顶遭到破坏,墙体四面布满弹痕,后为县粮食局使用,附加了回廊、木梯、瓦面等建筑,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腾冲英国领事馆

领事馆办公楼整座建筑物为核心保护范围,自核心四方向外延伸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2003年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4年8月20日,晨7时许,36师106团第1、3两营向英国领事馆攻击。约10时左右,我空军重型轰炸机飞来助战,向英国领事馆猛轰。据当时的飞行员克利福德隆在2005年到领事馆实地回忆,当时他投下的炸弹击中了房顶,平时壮观的的领事馆瞬间只剩十了四周的墙壁。领事馆外的石围墙,也被炸开了数处缺口106团乘机攻进了领事馆内,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于午后2时左右占领了英国领事馆。但是仍有数目不详的几名日军在领事馆办事厅墙脚的地道内龟缩不出。后经过106团的官兵们的喊话后,才从里面传出来了几句汉语,这几句汉语让36师106团的官兵们震住了,大家分明听出来,里面有原日军驻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的中国妻子蔡兰辉,还有日军翻译白炳璜和其它十几个日军慰安妇,而且蔡兰辉刚刚生了个小孩。需要外面的中国军队给以帮助。

蔡兰辉戎装照

据说,当时的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是强迫蔡兰辉与其结婚的,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与腾冲人民喜结连理,永远友好。但是结婚后,日军的一些行动经常被预备二师伏击,被日军谍报队抓获的一此预备二师谍报员也时不时莫名其妙地逃跑了。这不得不让人猜测了田岛的中国妻子蔡兰辉,但又苦于抓不到证据。无奈,日军只好把田岛调到了密支那。据说田岛还受了师团部的降职处分,后来他在7月被驻印军在密支那城外俘虏,主动供出了密支那城内的一些日军在城内的关键火力点,使驻印军加快了收复了密支那城。再后来,战后他以普通俘虏的身份被遣返日本,没有受到审判。而蔡兰辉却因为他被无辜地留在了慰安所。田岛调离10个月后,也就是1944年的8月20日,蔡兰辉与18名慰安妇一起在英国领事馆的地道内被俘。那天,蔡兰辉还产下了一个男婴。接生的就是日军的翻译官白炳璜。白炳璜是台北人,年轻时赴日本留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日军强征入伍到了东南亚。

一九四三年,他随日军驻腾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来到腾冲,充当田岛的翻译官,腾冲人叫他“白师爷”。他同情腾冲人,曾几次设法为被俘中国军人治病,被俘后主动提供重要情报,使飞虎队提前作好准备拦截轰炸腾冲的日军飞机成功。后来,白炳璜被远征军留用,退役留居腾冲,在益群中学和西街小学当老师。还与万寿路的一黄姓女子结了婚。1948年,白炳璜回到了台北。

1989年白炳璜重返腾冲,经过认真寻访,他曾找到了田岛寿嗣的儿子,44岁的田藤裕亚雄(现改姓彭),详细告诉了彭的身世,并说他的生父田岛还活着,这个名字是田岛调离腾冲时为其取下的名字。出生那天正是腾冲县城发生惨烈巷战的时候,为找一处安全的场所,白炳璜带领蔡兰辉和几名慰安妇藏到了英国领事馆的地道内。枪声最激烈时,蔡兰辉出现了临产症状,学过医的白炳璜为其作好了接生准备。十几分钟后,蔡兰辉产下了田藤。白炳璜是用一把刺刀割的田藤的脐带,包扎好后,白炳璜便向地道外的国军士兵喊了话。然后他们便被俘了。半月后,蔡兰辉与其它18名慰安妇被押往保山,翻越高黎贡山上营的时候,蔡兰辉的奶水没有了,而身体又很虚弱,在押送人员的动员下,蔡兰辉含泪把田藤送给了当地一个叫彭启禹的农民家。从此,天各一方。

蔡兰辉由于长得漂亮,又没有帮日本人干过坏事,到保山便被为罪释放了。获释后,蔡兰辉被国军的一个团长看中结了婚,后来,这个团长又嫌她的出身不好,又休了她。蔡兰辉只好只身到了昆明。在昆明蔡兰辉又被一位张姓官员的公子看中,又结了婚,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后来那位张公子准备带着儿子认祖归宗的时候,被官员知道了蔡兰辉的事情。那位官员坚决不同意公子娶蔡兰辉为张家的儿媳。而且限令两人必须离婚。无奈张姓公子只好将蔡兰辉母女赶出了家门,流落街头。

几年后,国家政权发生了改变,蔡兰辉在街头看到了一份招募女兵到新疆的海报。她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这样,蔡兰辉便到了新疆。在新疆他与一位人任团长的老八路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女儿。开始了她人生中真正的生活。后来,她又辗转昆明找到了她寄养在朋友家中的那个儿子,接到了新疆。从此,一家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从此,如今人们来到英国领事馆参观的时候除了可以看到当年飞虎队员克利福德龙和他的战友们用重磅炸弹留下的痕迹和中国远征军各种枪炮炸弹在墙壁上留下的无数弹痕可以感受战争的残酷外,还可以想像一下当年曾经在地道内被俘的慰安妇们和那个命运多舛的腾冲民女蔡兰辉的怎样的故事……

文:李根志

来源: 腾冲远征源文化

三亚“南海观音像”做得很成功,北海如果也建一座,能不能红火?

前几天,有一朋友说她的儿子不听话,好难教,真想带他去三亚拜谒一下世界最高的南海观音像,看看能不能让他心灵有震撼。你还别说,三亚这座南海观音像做得很成功,很多去三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为三亚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三亚的旅游业在观音像的加持下,越来越红火了。

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建成于2005年,当时是花费了8亿元建造的,总高108米,比自由女神还要高15米,屹立在三亚南山景区的海上。很多去三亚的游客,一般都会来祈拜观音像,它满足了中国人的文化和内心需求,也为三亚带来大量的收入,还有人会说,有观音菩萨坐镇南海,南海会没有啥事的。

当地的老奶奶说了,观音菩萨是中国的,观音菩萨立业就在南海,所以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三亚人调侃地说,建观音像前三亚每年台风都登陆,建成后台风绕道走,别说你不信,航班飞到三亚,必须绕南海观音飞才降落,广州自从在番禺莲花山修了观音佛像,十几年了台风都没来光顾过。

旅游城市必须有景观才能吸引游客,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三亚观音像,成了三亚的地标,观音菩萨加持旅游业会更加兴旺。观音菩萨的建造,除了提高知名度,钱袋子也丰厚了,给海南三亚旅游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那些认为没用的人,可以说风凉话,但是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北海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果也在北海的海边建造一座观音像,会不会也成功呢?我认为不用建得很高,有几十米也得了。至于选址,一个是在南迈冠头岭海枯石烂这里,这里是北海的一处不收费的看海胜地,又有一个灯塔,平时很多人来这看海,捉小虾小蟹,还不时有人在这拍摄婚纱照。

海边离冠头岭山上的普度寺又不远,一两公里距离,这个地方可以哦。另一个地方在冠头岭游轮码头附近,那里有一片没怎么开发的空地,以前有人在那里搞了一座海边栈桥,给人拍婚照,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这个地方也是不错的,反正都是处在冠头岭风景区。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口口相传。也许有人觉得建这东西是一种迷信,一种浪费,其实,我可以说这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满足中国人的文化和内心需求,对于当地而言,可以带来游客,增加地方的收入,难道说不好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还是希望北海向三亚学习,做大做强北海的旅游业。

三亚南海观音像做得很成功,北海如果也建一座,能不能红火?

北海建造一座观音像的想法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北海作为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果能够借鉴三亚的经验,在海边建造一座观音像,相信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首先,观音菩萨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信仰,对中国人来说具有很深的意义。北海建造一座观音像可以满足中国人的文化和内心需求,增强人们的信仰感,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祈福。

在选址方面,冠头岭附近的两个地方都是不错的选择。南迈冠头岭海枯石烂是北海的一处不收费的观海胜地,周围风景优美,已经成为游客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建造一座观音像,既可以借鉴南海观音像的成功经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另外,冠头岭游轮码头附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址。这个地方以前曾经有人在那里搞了一座海边栈桥,具有一定的观光价值,如果能在这个空地上建造一座观音像,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该地的旅游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

观音菩萨的建造除了提高北海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之外,还能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就像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一样,北海的观音像也能够成为该地的地标,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观音菩萨的建造不仅仅是一种迷信和浪费,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这只是一个想法,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我希望北海能够向三亚学习,致力于做大做强旅游业。建造一座观音像或许是一个好的尝试,可以给北海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更加繁荣兴旺。

北海有一座普度寺,环境清幽,是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下的祈福圣地

#夏日生活打卡季#

来北海旅游,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其中的热门景点之一,位于其内的普度寺虽然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但仿汉唐风格的建筑大气磅礴,寺庙文化浓郁,庙内园林景观精致,也是个值得一游的去处。

遵照一般寺庙建筑格局,普度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呈中轴对称布局。由于是近年新建,几乎所有建筑都庄重大气,天王殿前的盘龙柱雕工精致,飞龙栩栩如生。

过天王殿沿台阶向上就是寺庙的主殿大雄宝殿了,从下往仰望,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高高在上、雕刻着飞龙的圆柱大气磅礴,汉唐风格的殿堂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普度寺是北海境内最大的寺庙,因此不少当地人都会来此烧香朝拜,赶上特殊日子,这里人头攒动,香火缭绕,人气相当旺盛。

白墙红柱褐瓦营造出恢弘沉静的氛围,就算不信神佛,单是看看寺庙中的建筑和园林也有平心静气之感。

观音宝殿内悬挂有弘一法师所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仿本,字如其人,清净庄严,一点点读下来,可以感受到隐藏在心中的平静和淡然。

寺内最高建筑便是九层高的塔,我国古代建塔层数都是单数,而且以七层居多,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九层高塔反而属于少数,普度寺内的塔建在现代,也就另当别论了。

从高空俯瞰,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宝殿为中轴,两边殿堂重重,褐瓦覆顶,高塔耸立,在青翠葱茏的山中显得古典而雅致。

寺庙坐落在冠头岭的山腰上,背山面海,登上高塔极目远眺,蔚蓝的海水尽收眼底,北海美景让人赞叹。

来北海旅游,想寻找一份内心清静,不妨打卡小众景点冠头岭普度寺。(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