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 历经百年屈辱,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我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感人的日本电影《あん》。日文あん是“馅”的意思,还特指红豆馅,片名有极简的禅意。红豆,不仅是铜锣烧的灵魂,几乎是日式点心的灵魂。
法国日本英国的电影宣传海报
法文版《Les délices de Tokyo》东京美味,不知道是那种美食带来的味道。
英文版《AN》《Sweet Bean》AN是あん的发音,AN倒是意味深长,但不如Sweet Bean“甜豆”来得更直接。
中国大陆的电影宣传海报
中国大陆版《澄沙之味》名字矫情,过于文艺,中文中的“澄沙”指的是豆沙,且是过滤后的细豆沙,而铜锣烧的豆馅是不去豆皮不过滤的,叫澄沙并不妥。
想想,如果中文名用“红豆之味”也许会更好,中文中的“红豆”是很有内涵的。
中国台湾香港和韩国的电影宣传海报
中国台湾版《恋恋铜锣烧》貌似一部青春爱情片。
中国香港版《甜味人间》好宏大好有哲理的,其实,也确实是部“美食+鸡汤”的片儿。
韩国版《앙》名字同日语《あん》。
电影《澄沙之味》由河濑直美执导,树木希林、永濑正敏、市原悦子、内田伽罗、水野美纪等主演,于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明川哲也所著同名小说,以一家铜锣烧店为舞台,以铜锣烧的灵魂红豆为借物,讲述了曾身患麻风病的德江奶奶与周围人展开的温情交流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
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是德江奶奶、千太郎店长、中学生若菜,各自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德江奶奶年迈,已踏入人生末幕;千太郎店长忧郁的眼神里,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出狱前,母亲去世,不得已在铜锣烧店做起了代理店长;中学生若菜,单亲家庭生活的痛苦,让她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总想放弃学业。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
影片中通过中学生若菜展现了一本记录了很多麻风病人影像的书,在书的最后一页,是一句话: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一般的解释是被阳光照耀。我认为影片传达的了另一种意思,与其被阳光照耀,不如自己做到像阳光一样,能够照亮别人。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即便我们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阴影,但依旧并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用心去感知世界美好的人,像阳光一样去发光。这才是影片要传达的一种力量。
影片中的德江奶奶是一个麻风病患者,60多年前,根据1931年日本政府的《麻风预防法》,还是小姑娘的她被哥哥送到疗养院,哥哥告诉她,她可能患了麻风病,如果确定下来的话,他就只能把她一个人留在这里了。从家出发前的一夜,母亲给她做了的红豆饭,那种味道留在她的记忆中。然后,德江奶奶就因为麻风病被隔离,依据1948年日本政府的《优生保护法》,连怀孕的孩子也不被允许生下来。
当时德江奶奶也很痛苦。影片中德江奶奶的录音: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一双忧郁的眼睛。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你们都知道,我没有孩子。之前怀上过,却没有那份幸运生下来。
然而,德江奶奶没有被击垮,她用心去做红豆沙,她每次煮红豆沙的时候,靠得那么近是在倾听它们。她相信,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是会说话的,会诉说它们经历过的雨天、晴天,以及它们遇见过的风,终于做出了美味的红豆沙。
当德江奶奶遇到铜锣烧店的千太郎店长时,看到他那对生活的绝望的眼光,她决心帮助他。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德江奶奶接受着世界的恶意,但并没有把这份恶意回报于世界,而是用更温柔更细腻的话语去感化世界。我们很多人都如同千太郎店主一样,觉得生活平淡无味、没有希望,每天只不过重复着前一天的道路,很少能像德江奶奶一样,能在一颗红豆里也发现生命的美好。
德江奶奶就好像黑暗中的一抹灯光,虽然散发着不是很强烈的光,但却告诉我们再难的生活也是有希望。
所以她在生命的最后还在鼓励千太郎店长:“吃好吃的东西,要笑哟。我相信你能制作出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加一点盐,做成咸味铜锣烧,这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
“我们都是这世间盛开的花啊。应该认真地开花,认真地接受雨露、阳光、微风,认真地衰败。要盛情款待啊,对这降临的生命。”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这是德江太太临终前留给千太郎店长的录音,说尽了人生。
影片最后,中学生若菜考上了高中,千太郎店长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他也像德江奶奶一样去发光。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麻风病在日本曾经被称为癞病,从1905年日本明治政府就开始对麻风病人采取隔离政策,强制送进疗养所与外界社会隔离,甚至将他们列为需要做绝育手术的人群之一。这样的政策使得整个社会对麻风病患者充满了恐惧,并由此造成日本社会对麻风病人歧视的问题,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从而歧视、排挤远离麻风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身体及心理伤害。
由于日本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力量崇拜心理和集团主义倾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深深影响着当代日本社会,它从深层阻碍着日本社会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为麻风病患者恢复应有的名誉,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难题。
《澄沙之味》是一部展示麻风病患者生存的电影,这对日本为麻风病患者正名行动有什么影响。
电影是在2015年放映,此时,正是日本为麻风病患者正名和申请国家赔偿的拉锯时刻。
2001年5月21日,熊本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麻风预防法》违宪。
2001年5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正式声明,向由于政府决策失误而遭受强制隔离、强制劳动等歧视和迫害的麻风病患者表示真挚的道歉,向不幸冤死的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并承诺无论是否为原告团成员,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赔偿措施。
尽管小泉政府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作出了道歉和承诺。然而这不过是日本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做出的妥协。日本政府认为,即便存在对麻风病家族的歧视与偏见,也只是因为社会的误解,日本政府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德江奶奶扮演者树木希林和导演河濑直美
从2001年到2015年已经过去了15年,日本政府没有任何赔偿行动,电影《澄沙之味》的上演,再次将公众的视野聚焦麻风病患者赔偿的问题。
影片中,导演河濑直美最高明的是对政府的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批评。但却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展现麻风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她并没有避讳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她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奶奶的善意和坚决。同时,她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真正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影片上映后的第四年,2019年6月28日熊本地方法院正式命令政府赔偿给原告561名麻风病家属当中的541人共计3.76亿日元,2019年7月9日日本安倍政府表示接受判决,2019年11月15日日本国会通过《麻风病问题基本法》,正式启动赔偿工作,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大约有 2 万 4 千人将获得赔偿,总计费用约 400 亿日元。
请看日本麻风病大事记:
1905年明治政府召开麻风病防治会议,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麻风病病理学家与传染病学家光田间辅,第一次提出了建立麻风病隔离医院的想法,获得了政府的批准。
1907年明治政府颁布了《麻风预防相关事宜》的法律,对隐居山林的麻风病患者采取进入疗养所隔离。但并没有限制麻风病人与外界的接触,以及从事一些有可能会导致麻风病传染的工作。
1929年开始,日本全国各县掀起了“无癞运动”,争相发掘县内的麻风病患者,强制送往疗养所。
这场运动从熊本县开始,并逐渐影响到了日本各地,虽然实际上受影响的患者只有157人,但是这却是日本国内对于麻风病态度从民间反对到官方对于这种歧视的默许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过去的法律,通过《麻风预防法》,也就是说,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的政策有了法律的支持,并在全国设立国立疗养所,即使是自愿在家的麻风病患者也要进去。
1948年日本通过了《优生保护法》,规定除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外,麻风病等非遗传性精神疾病患者也被列为“断种”的范围,麻风患者被强行“结扎、堕胎”,失去拥有生育的权利。
这些政策让日本的麻风患者几乎被剥夺作为人的全部尊严。尽管60年代后日本就没有对麻风病人进行实质性隔离,但到1994年才有患者要求政府正式废除麻风病隔离法。
1996年日本《麻风预防法》和《优生保护法》正式被国会废除。此时,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已经成了老年人,平均年龄高达76岁,不仅身体出现严重后遗症,依旧被社会歧视,甚至不敢回到正常生活。
1997年原麻风病患者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国家赔偿。
1998年7月31日,在以德田靖之律师为中坚的 137 名律师组成诉讼代理团,帮助原麻风病院的 13 名麻风病患者提起诉讼。患者们和诉讼代理团的诉求是要求政府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给予国家赔偿和道歉。
2001年5月21日,熊本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麻风预防法》违宪。
2001年5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正式声明,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作出了道歉和赔偿承诺。但赔偿行动仅停留在声明宣言中。
2015年5月30日电影《澄沙之味》的上映。
2016年2月德田靖之律师再次出现在熊本地方法院,这次是为麻风病患者家属争取合法的赔偿利益。
2019年6月28日日本熊本地方法院判决,命令政府赔偿给原告561名麻风病家属当中的541人共计3.76亿日元,
2019年7月9日日本安倍政府表示接受判决结果,不再上诉。
德田靖之律师伏案大哭。从1998年第一次开庭到2019年,跨越了世纪之交。从德田靖之律师勇敢站出来追责政府,到安倍晋三的反思道歉为前任背锅。
麻风病患者控告政府践踏人权一案,终获全胜。这一切都值得,因为那些麻风病患者和家属们,等得实在是太久了,已经百年啦,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2019年11月15日,日本国会通过《麻风病问题基本法》,对所有麻风病原患者家属每人最高 180 万日元的赔偿和恢复名誉,最早于 2020 年 1 月末支付补偿金。
根据厚生劳动省统计,大约有 2 万 4 千人获得赔偿,总计费用约 400 亿日元。
从此,日本政府和社会也得以解脱。
《澄沙之味》| 历经百年屈辱,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我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感人的日本电影《あん》。日文あん是“馅”的意思,还特指红豆馅,片名有极简的禅意。红豆,不仅是铜锣烧的灵魂,几乎是日式点心的灵魂。
法国日本英国的电影宣传海报
法文版《Les délices de Tokyo》东京美味,不知道是那种美食带来的味道。
英文版《AN》《Sweet Bean》AN是あん的发音,AN倒是意味深长,但不如Sweet Bean“甜豆”来得更直接。
中国大陆的电影宣传海报
中国大陆版《澄沙之味》名字矫情,过于文艺,中文中的“澄沙”指的是豆沙,且是过滤后的细豆沙,而铜锣烧的豆馅是不去豆皮不过滤的,叫澄沙并不妥。
想想,如果中文名用“红豆之味”也许会更好,中文中的“红豆”是很有内涵的。
中国台湾香港和韩国的电影宣传海报
中国台湾版《恋恋铜锣烧》貌似一部青春爱情片。
中国香港版《甜味人间》好宏大好有哲理的,其实,也确实是部“美食+鸡汤”的片儿。
韩国版《앙》名字同日语《あん》。
电影《澄沙之味》由河濑直美执导,树木希林、永濑正敏、市原悦子、内田伽罗、水野美纪等主演,于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明川哲也所著同名小说,以一家铜锣烧店为舞台,以铜锣烧的灵魂红豆为借物,讲述了曾身患麻风病的德江奶奶与周围人展开的温情交流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
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是德江奶奶、千太郎店长、中学生若菜,各自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德江奶奶年迈,已踏入人生末幕;千太郎店长忧郁的眼神里,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出狱前,母亲去世,不得已在铜锣烧店做起了代理店长;中学生若菜,单亲家庭生活的痛苦,让她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总想放弃学业。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
影片中通过中学生若菜展现了一本记录了很多麻风病人影像的书,在书的最后一页,是一句话: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
“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一般的解释是被阳光照耀。我认为影片传达的了另一种意思,与其被阳光照耀,不如自己做到像阳光一样,能够照亮别人。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即便我们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阴影,但依旧并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用心去感知世界美好的人,像阳光一样去发光。这才是影片要传达的一种力量。
影片中的德江奶奶是一个麻风病患者,60多年前,根据1931年日本政府的《麻风预防法》,还是小姑娘的她被哥哥送到疗养院,哥哥告诉她,她可能患了麻风病,如果确定下来的话,他就只能把她一个人留在这里了。从家出发前的一夜,母亲给她做了的红豆饭,那种味道留在她的记忆中。然后,德江奶奶就因为麻风病被隔离,依据1948年日本政府的《优生保护法》,连怀孕的孩子也不被允许生下来。
当时德江奶奶也很痛苦。影片中德江奶奶的录音: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一双忧郁的眼睛。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你们都知道,我没有孩子。之前怀上过,却没有那份幸运生下来。
然而,德江奶奶没有被击垮,她用心去做红豆沙,她每次煮红豆沙的时候,靠得那么近是在倾听它们。她相信,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是会说话的,会诉说它们经历过的雨天、晴天,以及它们遇见过的风,终于做出了美味的红豆沙。
当德江奶奶遇到铜锣烧店的千太郎店长时,看到他那对生活的绝望的眼光,她决心帮助他。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德江奶奶接受着世界的恶意,但并没有把这份恶意回报于世界,而是用更温柔更细腻的话语去感化世界。我们很多人都如同千太郎店主一样,觉得生活平淡无味、没有希望,每天只不过重复着前一天的道路,很少能像德江奶奶一样,能在一颗红豆里也发现生命的美好。
德江奶奶就好像黑暗中的一抹灯光,虽然散发着不是很强烈的光,但却告诉我们再难的生活也是有希望。
所以她在生命的最后还在鼓励千太郎店长:“吃好吃的东西,要笑哟。我相信你能制作出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加一点盐,做成咸味铜锣烧,这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
“我们都是这世间盛开的花啊。应该认真地开花,认真地接受雨露、阳光、微风,认真地衰败。要盛情款待啊,对这降临的生命。”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这是德江太太临终前留给千太郎店长的录音,说尽了人生。
影片最后,中学生若菜考上了高中,千太郎店长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他也像德江奶奶一样去发光。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麻风病在日本曾经被称为癞病,从1905年日本明治政府就开始对麻风病人采取隔离政策,强制送进疗养所与外界社会隔离,甚至将他们列为需要做绝育手术的人群之一。这样的政策使得整个社会对麻风病患者充满了恐惧,并由此造成日本社会对麻风病人歧视的问题,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从而歧视、排挤远离麻风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身体及心理伤害。
由于日本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力量崇拜心理和集团主义倾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深深影响着当代日本社会,它从深层阻碍着日本社会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为麻风病患者恢复应有的名誉,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难题。
《澄沙之味》是一部展示麻风病患者生存的电影,这对日本为麻风病患者正名行动有什么影响。
电影是在2015年放映,此时,正是日本为麻风病患者正名和申请国家赔偿的拉锯时刻。
2001年5月21日,熊本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麻风预防法》违宪。
2001年5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正式声明,向由于政府决策失误而遭受强制隔离、强制劳动等歧视和迫害的麻风病患者表示真挚的道歉,向不幸冤死的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并承诺无论是否为原告团成员,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赔偿措施。
尽管小泉政府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作出了道歉和承诺。然而这不过是日本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做出的妥协。日本政府认为,即便存在对麻风病家族的歧视与偏见,也只是因为社会的误解,日本政府并不需要承担责任。
德江奶奶扮演者树木希林和导演河濑直美
从2001年到2015年已经过去了15年,日本政府没有任何赔偿行动,电影《澄沙之味》的上演,再次将公众的视野聚焦麻风病患者赔偿的问题。
影片中,导演河濑直美最高明的是对政府的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批评。但却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展现麻风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她并没有避讳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她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奶奶的善意和坚决。同时,她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真正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影片上映后的第四年,2019年6月28日熊本地方法院正式命令政府赔偿给原告561名麻风病家属当中的541人共计3.76亿日元,2019年7月9日日本安倍政府表示接受判决,2019年11月15日日本国会通过《麻风病问题基本法》,正式启动赔偿工作,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大约有 2 万 4 千人将获得赔偿,总计费用约 400 亿日元。
请看日本麻风病大事记:
1905年明治政府召开麻风病防治会议,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麻风病病理学家与传染病学家光田间辅,第一次提出了建立麻风病隔离医院的想法,获得了政府的批准。
1907年明治政府颁布了《麻风预防相关事宜》的法律,对隐居山林的麻风病患者采取进入疗养所隔离。但并没有限制麻风病人与外界的接触,以及从事一些有可能会导致麻风病传染的工作。
1929年开始,日本全国各县掀起了“无癞运动”,争相发掘县内的麻风病患者,强制送往疗养所。
这场运动从熊本县开始,并逐渐影响到了日本各地,虽然实际上受影响的患者只有157人,但是这却是日本国内对于麻风病态度从民间反对到官方对于这种歧视的默许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过去的法律,通过《麻风预防法》,也就是说,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的政策有了法律的支持,并在全国设立国立疗养所,即使是自愿在家的麻风病患者也要进去。
1948年日本通过了《优生保护法》,规定除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外,麻风病等非遗传性精神疾病患者也被列为“断种”的范围,麻风患者被强行“结扎、堕胎”,失去拥有生育的权利。
这些政策让日本的麻风患者几乎被剥夺作为人的全部尊严。尽管60年代后日本就没有对麻风病人进行实质性隔离,但到1994年才有患者要求政府正式废除麻风病隔离法。
1996年日本《麻风预防法》和《优生保护法》正式被国会废除。此时,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已经成了老年人,平均年龄高达76岁,不仅身体出现严重后遗症,依旧被社会歧视,甚至不敢回到正常生活。
1997年原麻风病患者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国家赔偿。
1998年7月31日,在以德田靖之律师为中坚的 137 名律师组成诉讼代理团,帮助原麻风病院的 13 名麻风病患者提起诉讼。患者们和诉讼代理团的诉求是要求政府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给予国家赔偿和道歉。
2001年5月21日,熊本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麻风预防法》违宪。
2001年5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正式声明,承认《麻风预防法》违宪,并作出了道歉和赔偿承诺。但赔偿行动仅停留在声明宣言中。
2015年5月30日电影《澄沙之味》的上映。
2016年2月德田靖之律师再次出现在熊本地方法院,这次是为麻风病患者家属争取合法的赔偿利益。
2019年6月28日日本熊本地方法院判决,命令政府赔偿给原告561名麻风病家属当中的541人共计3.76亿日元,
2019年7月9日日本安倍政府表示接受判决结果,不再上诉。
德田靖之律师伏案大哭。从1998年第一次开庭到2019年,跨越了世纪之交。从德田靖之律师勇敢站出来追责政府,到安倍晋三的反思道歉为前任背锅。
麻风病患者控告政府践踏人权一案,终获全胜。这一切都值得,因为那些麻风病患者和家属们,等得实在是太久了,已经百年啦,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2019年11月15日,日本国会通过《麻风病问题基本法》,对所有麻风病原患者家属每人最高 180 万日元的赔偿和恢复名誉,最早于 2020 年 1 月末支付补偿金。
根据厚生劳动省统计,大约有 2 万 4 千人获得赔偿,总计费用约 400 亿日元。
从此,日本政府和社会也得以解脱。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澄泥砚”的“澄”读音(详稿)
砚台作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上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四大名砚”即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作为唯一的一款泥质砚台,澄泥砚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澄泥砚中的“澄”字,十之八九的人都将其读做“cheng”,这就错也。
翻开《新华字典》,“澄”字在读作“cheng”时,有两义:其一,指的“很清”,比如澄澈等。其二,指的“使……清楚,使……明白”,比如澄清谣言等。“澄”读“chéng”的组词还有:澄黝、澄泊、澄沧、澄怆、澄澹(1.dàn。1)恬静、安然。2)水波纡缓。2.tán。澹台tán tāi复姓)、澄定、澄芬、澄廓、澄霁、澄净、澄静、澄镜、澄靖、澄襟、澄峻、澄空、澄岚、澄醪、澄冽、澄漠、澄谧、澄神离形(用心太专,如痴如呆)、澄省、澄肃、澄渟、澄心堂纸(.南唐后主李煜所造的一种细薄光润的纸,以澄心堂得名)、澄序、澄阳、澄漪、澄莹、澄幽、澄远、澄湛、澄坠。
而“澄”在读作“deng”时,也有两义:其一,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比如澄清、澄泥沙等。其二,同“滗”,挡着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
那么,澄泥砚中的的“澄”字,涉及到澄泥砚的制作过程。史载,澄泥砚最初的制作地主要分布在山西新绛、河南三门峡、山西晋城、山东潍坊等地,其中,以新绛(古绛州)和三门峡(古虢州)最为著名。黄河上游中的泥沙本来颗粒很大,但在随黄河水几经波折后,体积大的颗粒因为太重早已沉淀下来,到达洛阳一带的时候,水中只剩下最轻最细的泥沙。洛阳河畔岸低水阔,水流缓慢,黄河水携带的那些细沙便沉积下来,历经千百年来的淘洗,这些珍贵的泥沙便成为了制作澄泥砚的难得原料。 实际上,这应该称之为泥沙被“澄”(deng)的过程。
另外,澄泥砚的制作工序也可以明确“澄”(deng)的含义。古时候,工匠们要先到黄河沿岸进行采泥,将采来的泥料淘洗后放入绢袋之中,对泥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口袋在空中不断地晃动,最细致的泥料便留在了袋中,再将绢袋抛入河水,继续受河水冲洗。如此,两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沙越来越细。这种对泥料不断筛选的过程,被人们称为“澄”(deng)泥。“澄”读“chéng”的组词还有:澄泓(沉积)、澄结、澄浆、澄滤、澄泥、澄窨、泥砚、澄沙、澄浊、澄沙汰砾(除去杂质,使之纯洁)、泥澄、淘澄飞跌(澄清后吹去上浮的淡色)。
然而,今人十之八九读错为“cheng泥砚”。鄙人听到凡有提及“澄泥砚”的,无一例外地清一色读作“cheng泥砚”。下边举几个误例:误例:
①“澄(dèng)泥砚”误读成“澄(chéng)泥砚”:1.橘明逸在《中国钢笔书法》(2014年第5期)载文《“澄泥砚”的“澄”怎么读?》,写道:“友人送来澄泥砚,他把‘澄泥砚’说成了‘cheng泥砚’。”2. 360问答、汉语词典等新型媒体均将“澄泥砚”的“澄”误读为“chéng”。
②“澄(chéng)清”误读成“澄(dèng)清”:刘冬清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2期)载文《澄清吏治:“澄清”如何读》,称:“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2012年9月30日)播出王立群讲述的《宋太祖》(三十八)——《双面胶皇帝》。解说词开篇道:“这对大宋的政治澄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就与太祖的澄清吏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立群至少两次将用于吏治的“澄(cèng)清”,读成了澄(dèng)清。
③“澄(dèng)清”误读成“澄(chéng)清”:在白燕升主持的“第一访谈”栏目,京剧梅派名家李胜素,讲及早年在县剧团下乡之苦时,说:“鞋被泥沾掉,赤脚走几十里路;存在泥沟里的雨水chéng(澄)一下就喝。”
④新兴媒体清一色的把下边词语中“澄”应读“dèng”的词语错注成为“chéng”。即:澄泓(沉积)、澄结、澄浆、澄滤、澄泥、澄窨、泥砚、澄沙、澄浊、澄沙汰砾(除去杂质,使之纯洁)、泥澄、淘澄飞跌(澄清后吹去上浮的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