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接济是什么意思(救济是什么意思)

接济是什么意思(救济是什么意思)

独家释疑 为何任正非说需要“救济”?这是个什么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5月21日,任正非在谈及谷歌暂停向华为提供服务造成的影响时,任正非表示谷歌是非常好的公司,谷歌在想办法,我们也在想办法,在讨论救济措施。

央视新闻新媒体发稿后,有网友对这个“救济”二字表示很困惑,甚至有人认为“救济”二字是不是错别字,是不是应该是“救急”?

经央视新闻客户端向有关专家咨询,救济二字是确切的。

事实上,任正非所说的“救济措施”,是一种法律程序, “救济”二字来自英语法律术语Remedy,国内目前将这个术语约定俗成翻译为“救济”。

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中,在Remedy词条中,第3条解释其在法律术语中指:(损害的)补偿,赔偿;另外,还有“法律补救办法”的含义。

华东政法大学张妍在一篇关于法语英语术语的论文中,对Remedy一词有更详细的解释:

Remedy除了可译为“救济”,表示侵权行为发生以后的司法补偿,也可以译为“制止”,指防止侵权行为发生的手段,因此我们也可以把legal remedy译为“制止……的法律手段”,这个翻译比“法律救济”要精确。

事实上,就在今年3月7日华为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郭平就曾经这样宣布:

今天,华为宣布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对《2019年国防授权法》(“NDAA”)第889条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发出挑战。华为希望获得如下救济措施:法院判定NDAA中针对华为的限制措施违反宪法,同时颁发永久性禁令,禁止实施该限制措施。

在后面的声明中,郭平还说,如果撤销这条法律(本来就应当撤销这条法律),华为就有机会向美国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帮助美国建立最先进的5G网络。

因此,任正非谈及谷歌合作中断时,所说的“救济”,并非伸手求援,而是指寻求法律上的解决方案。

法律救济和诉讼的区别?

西伯候的工作总结《易经》第六十三篇-接济

该说《易经》的最后两篇,读过这两篇的兄弟一定能感受到,不管是水火和火水的画像,还是既济和未济的文章名称。再比如内容里都提到的伐鬼方,曳其轮,濡其尾,都透露着这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事情的正反两面。这也是《易经》六十四篇里唯一的用两篇文章写一个事情的正反两面的写法。原本我认为作者写的是成功与失败,但是解释不通。如果当成功失败解释,那既济必然指的成功,可这样的话第一句里的初吉终乱都解释不过去。成功怎么会初吉而终乱呢?

最终我也否定了我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小过”“既济”“未济”这三篇的写作方式是相同的。应该出自同一个兄弟之手。济什么意思?接济,救济,同舟共济。就是这些词里的意思,指的接受别人的物资帮助。既济指的是接受别人的帮助。

这篇的画像是水火,怎么说呢?其实水天既济会更加的准确,但是没办法了,只剩下水火了。水代表接受这些帮助会带来一定的好处,火指的就是之后会带来的坏处。比如你作战缺武器,人家给你武器的时候你是很舒服,到后期人家要钱的时候怎么办。好你说人家说好了不要钱,但是人家有事情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拿这件事说事情?再比如你缺粮食别人给你的时候你也很舒服,但是一旦养成习惯,当别人也没粮食的时候第一个饿死的还是你。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接受救济这个事情,是个不长久的事情,一个国家不可能用别人的救济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对待,最初看起来吉祥最终要大乱的。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接受救济确实可以解决掉一些眼前的困难,可以帮助拽住失控的轮子,洗干净尾巴上的脏东西。

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但是这些问题其实就像妇人丢失了常用的工具,困难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解决掉,没有必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这里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高宗指的是商高宗武丁,他和很多周边部族交战过,其中就有个叫土方的部族。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古谁和咱们作战谁就是鬼子。从最后的小人勿用可以看出,他应该是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使得此次胜利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最近的乌克兰,它这次冲突北约那么个援助法,就算能打赢你以后的日子北约也不会让它消停了。

繻有衣袽,终日戒。

这句话很有可能说的是,借来的衣服早晚晚还的。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遇到问题与其向有钱的邻居要东西,不如去向和自己差不多的邻居讨教自己解决的方法。

濡其首,厉。

借钱生活总有还不起的那天,现在多少失信的,多少断供的。包括有些国家关键物资都要靠别人,这都容易出现濡其首,被别人控制住,或者活不下去的意思

认真对待权利:权利救济的文明与方式

为什么要认真地对待权利?这是德沃金在《认真对待权利》一书中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容易回答,但又很难完美回答。德沃金同时提出:对于权利都那么认真是否明智?这也非常值得人们思考。不可否认,权利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它代表对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乃至生命的尊重,而且更意味着对因此而产生的权利救济方式及法律本身的选择与尊重。如果不能认真地对待权利,似乎也不能认真地对待法律;如果权利救济缺乏理性、文明的考量,似乎也是对现实法律的背离。

无救济是否真的就无权利?

当今世人常谈权利,权利本位已深入人心。那么到底应怎样认真对待权利?“无救济则无权利”,这一法谚从古流传至今,从西方传到国内,已为世人所极力推崇。这似乎表明了救济的重要性,即“救济先于权利”,或者说权利是有前提的,即“没有救济的权利非权利”。正如德沃金所言:“权利是使法律成为法律的东西”,在合法范围内行使权利是权利人自由意志的体现,若权利被侵犯,权利救济则是当然之义。

生活中,人们有诸多权利,但权利都可能面临着被侵犯或者限制行使的局面。此时,权利的救济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从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角度来讲,大陆法系并不是完全接受“救济先于权利”这一观点。在大陆法系国家,实体权利先由明文立法所设定,一般而言,权利先于救济,没有实体权利的存在,法院不能加以补救,这在诸多的司法案例判决中有所体现。这与大陆法传统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实体优于程序、原权利先于救济权的传统理念有关,实际上是以无权利则无救济为基本原则。不过,“无救济则无权利”这句古老的法谚告诉我们:法律对公民权利规定得再完备、列举得再全面,如果在这些权利受到侵犯之后,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上的权利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此时权利被侵犯,会面临告状无门的困境。因此,法律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书面上规定权利,还必须建立权利救济途径,使得那些权利被侵犯的人,能够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可见,司法救济对公民权利保障如此重要,说明救济先于权利的重要性。但是不是没有救济就真的没有权利了,权利本身就不存在了?尽管理解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权利救济这一整体观念都显得那么重要。一般认为,权利救济是在权利主体的权利遭受侵害的时候,主体自己采取或者通过公权力部门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消除侵害,使得权利人获得一定的补偿或赔偿的活动。通过救济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方式还是一个前提?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对权利的救济一定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否则不具有合法性。

私力救济的存在形态

《认真对待权利》一书中探讨了正义和权利这一话题,似乎法律正义的追寻与权利救济本身就密不可分。权利救济分私力和公力救济两个层面。当然,私力救济在适用上是有着严格条件的,适用不当,则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网络上普遍认为某人似乎是正义的化身却仍然被法律追责的原因所在。私力救济在古代社会的应用较为明显,在现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尽管不如公力救济方式那样体现强有力的公信力。对于私力救济,从人类的复仇文明发展史来看,早期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是同态复仇式的私力救济,即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是“以命抵命”。相较于更原始的血亲与血族复仇(具有空间时间的无限性、直到对方被毁灭为止的无限复仇),其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因为在复仇的对象与时间上,不再体现为无限性,而表现为一定的理性制约;在这基础上的新方式为代偿复仇,即以金钱方式代替杀人或伤害的复仇,此即西方近代以来更多见的形态,也是社会中更理性的复仇或救济形式。

公力救济优先于私力救济

显而易见,私力救济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是冲突解决的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尽管人类早期社会的私力救济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则,甚至还存在一定的程序,也尽管私力救济在个别情况下也许可以大致获得实体上的公正,但是,大量的事实和司法案例说明,私力救济是一种缺乏制度保障的冲突解决方式。在这种原始的冲突解决方式中,由于冲突当事人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很难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寻求冲突的解决,最终决定冲突解决结果的,往往不是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当事人的孰是孰非,而是冲突各方人数及实力的对比。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这正呈现出私力救济的不足,但这似乎并不是在否定私力救济的作用,而是要表明公力救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性。

所以,事物之间的孰优孰劣似乎不好轻易下定论,需依情况判定。在权利救济中一般采取的原则是公力救济优先于私力救济,严格限制特定条件下的私力救济;在现代社会,以国家公权力为主导的司法机构进行的权利救济取代了私力救济而成为权利救济的主要状态。而通常情形,司法救济又是公力救济中的最终选择。司法的本质体现为救济,司法救济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救济方式,也是国家法定的最后救济手段。《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当然这是应然的理想状态,法定和实然的情形又另当别论。不过,司法救济是解决纠纷的最后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权利人权利的法定最后手段是没有异议的,也印证着人们熟知的那句话:“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由此,国家给予权利人获得尊重的权利,并由法律真正加以保障,同时配以良好的权利救济方式,如此认真地对待权利,方能认真地对待法律。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每日一“典”:赋予个体私力救济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推出“每日一‘典’”栏目,每天带你读一则民法典的亮点法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 。

保护受害人的合理自助

赋予个体私力救济权

请看民法典相关条款: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文案:万紫千丨制图:张雨薇丨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