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张继元道长公司(张继元)

张继元道长公司(张继元)

土炕、初雪、牛肉面,台籍教师陇原大地邂逅“新鲜事”

【港澳台专线】土炕、初雪、牛肉面,台籍教师陇原大地邂逅“新鲜事”

中新社兰州11月19日电 题:土炕、初雪、牛肉面,台籍教师陇原大地邂逅“新鲜事”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土炕、初遇雪天、手工拉制的兰州牛肉面……台湾教师张继元在甘肃高校执教近5年,这些在陇原大地邂逅的“新鲜事”,丰盈着他个人的生命故事,成为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他也成为促进两岸心理学交流发展的桥梁。

11月14日,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张继元博士课堂授课。 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出生于台湾高雄农村,19岁考入台湾辅仁大学,“那时候的青春可以称之为‘悬宕的日子’,还不太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直到遇上心理学。”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张继元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其在甘肃的故事。

位于甘肃省会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

21世纪初,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专业发展迅速,心理传记学、心理学质性研究走在学术前沿。2008年,两岸学术交流日渐频繁,作为台湾辅仁大学第一批赴大陆高校交流的学生,张继元依旧记得第一次走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兴奋。

随后十年间,张继元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跟随老师走入大陆多所高校访学交流。

交流期间,张继元结识了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舒跃育,两人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诸多想法不谋而合,合作翻译书籍《青年路德》,成为学术上的挚友。老朋友向他发出邀请,2019年,张继元成为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11月14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台籍教师张继元博士课堂授课。九美旦增 摄

老师、督导、朋友、心理咨询师……是张继元在学校的多重角色。他的研究方向为心理传记学、叙事心理学、质性心理学等。教学方法上,他将台湾地区高校中的“生命故事教学法”引入大陆课堂,以课本知识、艺术作品、电影小说等为媒介,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命体验和交流。

“学生不再只是头脑上的知识学习,也在做生命上的探讨。”张继元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了解自己,敏锐洞察到个体生命背后的故事,才能去读懂个案背后的时代和文化意义。

课后的张继元,是师生口中“温柔的张老师”,是学生信任的“情绪调节师”,会用陪伴“托住正在经历困难的你”,也是朋友周末相约爬山郊游的“好搭子”。

在甘肃生活4年多,他邂逅许多惊喜。受邀参加学生婚礼,第一次看到了黄土高原窑洞里的“炕”,张继元激动得半宿没睡觉。

“我观察它是怎么生火的,还有睡炕之后,身上留有的那个独特味道,都让我觉得很有趣。”张继元说,“在台湾我通过电影知晓了‘炕’,如今真切体验,让我更加明白大陆北方民众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

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有在兰州初遇大雪的情景,他在黄河边待了3个多小时静享冰雪浪漫;惊喜的还有兰州牛肉面,他任性地从毛细吃到大宽,体验所有面型。

11月14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台籍教师张继元与同学进行心理沙盘游戏。九美旦增 摄

作为专职教师的他,多渠道搭建两岸高校沟通的桥梁。曾任台湾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会第一届秘书长的张继元,在大陆积极参与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相关学术活动,通过协助举办论坛、邀请两岸心理学专家访学、线上公开课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两地学术交流。

此心安处是吾乡,与君花底共风光。“兰州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甘肃还有很多地方我未曾前往和探索,我想等待我的家人、师友,在某个时候,同享这美好时刻。”张继元说。(完)

60后道长躲在深山修道,13岁随叔父纸扎工艺,如今学道成就

雪白的头发,结实的身板,憨厚的笑容,初次见到陈道长时,怎么也不能把眼前这位朴实的古稀老人,与独树一帜的道长划上等号,分明就是一位农家大爷嘛。但聊了一会儿,这个第一印象就会完全瓦解——人生阅历造就了这位老爷子特有的内涵和智慧。

一进门,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严然挂着的“道法自在然”、“厚德载物”字样的墨宝。现为福建省风水文化研究院理事的陈道长告诉我们,他从13岁便跟随叔父学习纸扎工艺,这一承载了道教文化和丧葬文化的上百年手工艺技术。1963年出生于德化县的小山村,从小就热爱道教文化的他,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通过高考跻身大学行列,而是另辟蹊径只身前往江西拜正一派道士张继元为师,并先后在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嗣汗天师府、江西南昌万寿宫、西山万寿宫进修,学习科仪等技艺,并取得正一传度授篆职牒、专业能证书于2008年10月4日正式皈依,主攻业务为道师、看风水、纸扎工艺等,被评为优秀风水大师。

从小家里虽然一贫如洗,常常揭不开锅,但父母对陈少冰寄予厚望,盼他能成为“秀才”,光宗耀祖。母亲笃信乡下流行的“七通八愚九灵童”的传言,在少冰九岁那年咬紧牙关让他上学。“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上学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小少冰自知学习的机会弥足珍贵,极为认真听讲,不漏过老师说的一个字;放学后,他总是快速做完家务活,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小凳子上学习。每到农忙季节,小少冰白天和七个兄弟姐妹一起拼命地干农活,晚上就在昏暗的“番仔油”灯下做作业,每至深夜,母亲总会心疼地数落他一番。小少冰就是在这种贫困艰难的家庭背景下读了八年的书,17岁那年于尾亭中学修完初中学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父亲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正当壮年却撒手人寰。而这个贫苦的家庭,根本无法料理后事,还是好心的姨姨出资的。家庭经济失去了父亲这“顶梁柱”,更是雪上加霜,不得不放下学业走上社会。

新中国百业待兴,急需人才。1983年,也就是陈道长走上社会的第二年,品学兼优的他成为德化县小学的一名公办教师。自小对教师职业怀着深深的向往,这次能够梦想成真,自然全身心地投入,他兢兢业业的工作获得了校领导和群众的赞许。

正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崎岖的岁月,历练了陈道长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越挫越勇的品质。

陈道长为人处世讲求“随缘”二字,不喜欢包装自我的甚至没有对三清观做过多的宣传,亦不做旅游产业的,坚持认为道士需要熟悉道教理论,是一门值得不断、不断进取的学问。在他看来,自己的修行旨在帮助众人是一种非盈利性之德”行为,他强调道教文化是一种“玄学”而非迷信,好比人家请他去看风水,实质上他运用的是科学的方法去改变磁场,化解矛盾。陈道长还告诉我们,先贤老子的《道德经》称《德道经》,强调先有德后有道,同理而言,作为一名,人品好才是先决条件,而这其中讲究的亦是一种修为。

注:陈道长原名陈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