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有思想有见地的意思(有见地的意思)

有思想有见地的意思(有见地的意思)

探秘神奇火山、解锁护眼知识,院士专家走进昌平四校上“科学课”

“你们知道地球上平均一年有多少次火山喷发吗?” 11月22日,昌平区第一中学的博雅礼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给昌平一中的全体高一学生上了一堂“神奇的火山”科学课。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活动的现场。当日,院士专家走进昌平一中、一六一回龙观学校、流村小学、小汤山中心小学等昌平区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关于地质、人工智能、健康等主题的科学课,分享科普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跟随院士探索火山的奥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还有火山活跃的行星。地球上,平均一年有50次火山爆发,近几年火山活动更加活跃,一年会爆发60-70次。”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走进昌平一中,和同学们探讨分享“神奇的火山”。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火山?刘嘉麒告诉同学们,火山是星球的灵魂。他说,火山既涉及到生命的源头,也和宇宙的形成息息相关。人们熟知的八大行星,在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火山,而目前在八大行星中,有火山活动的只有地球。“地球就像一颗鸡蛋,想要研究各个层圈,必须研究火山。”

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给同学们讲述星球上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环太平洋火山、意大利火山、冰岛火山、南极火山、中国火山……在课堂上,刘嘉麒为同学们介绍了地球上各个不同地方的火山。“意大利有许多著名的火山。这个火山叫埃特纳火山,这张照片是在火山喷发的时候,我在现场测量岩浆的温度。”他给同学们展示了火山的现场照片。刘嘉麒丰富的火山勘探经历,让在场同学们既好奇又敬佩。

课堂上,刘嘉麒以深入浅出的科研故事,为在场的学生们介绍了火山的类型、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灾害与防御和火山的资源与应用。刘嘉麒介绍,地球平均每年有至少50次左右的火山喷发,不仅在陆地上,在海底也有火山喷发,且次数比陆地火山喷发要多。去年的汤加火山爆发,就是一次典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刘嘉麒对同学们讲道,有些人误以为中国没有火山。“我在念书的时候就看到有外国人说中国没有火山,研究火山需要去国外找资料。这样的话深深刺激了我,因为我就是在火山旁边长大的。我家乡的长白山就是一座火山。”刘嘉麒向同学们介绍,从黑龙江到海南,中国有各种类型的火山。在刘院士的讲述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他对于火山研究的热情与热爱。

昌平一中的同学们认真聆听刘嘉麒院士讲述神奇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日本富士山会爆发吗?冰岛火山会爆发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火山爆发所带来的危害?课后,昌平一中的学生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向院士请教他们好奇的问题。刘嘉麒解答道,日本有很先进的火山爆发预测技术,富士山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爆发,但是日本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火山存在爆发的可能。而冰岛火山是一种危害比较小的火山类型,加上冰岛人口不多,居住区域远离火山,所以冰岛火山即便爆发也不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

学生体验用人工智能为专家课堂写诗

在一六一回龙观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牛建伟围绕人工智能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课堂开始,牛建伟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人类与时下火爆的人工智能ChatGPT的对话。

牛建伟给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学生们分享机器学习算法。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人类提问:“圆周率π在地球和外星的数值是一样的,那么外星人的光速值c和地球一样吗?”AI回答:“如果外星人也用c值来表示光速值,那么与地球是一样的。”

人类又追问:“但是物理的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外星人和地球人对于距离和时间的单位的定义不一样,怎么能求出一样的c值呢。”AI“思考片刻”后回答:“你提出的想法很有见地,我们定义的光速是用距离和时间所界定的米和秒的定义。如果外星人有不同的定义,只是数值的不同,但这并不是速度的不同。我想这也是你想表达的意思?”

在这段对话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探讨了非常专业的知识,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让现场同学们惊叹不已。牛建伟告诉同学们,现阶段,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强人工智能,探讨智能形成的基本机制,研究利用自动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将一部分人变成超级人类,将大部分人变成无用的人,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不如计算机。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课堂最后,牛建伟给同学们播放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预言。牛建伟寄语同学们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高点。”

“人工智能魅力绽光芒,智慧火花心中燃烧。”最后,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师生使用人工智能“文心一言”以此次讲座为题,生成了一首小诗,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专家为学生讲授预防近视和科学喝牛奶

当日还有专家走进昌平区的两所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

用手电筒光透过眼镜,如果镜片上出现了一些点,这种镜片就是离焦镜片。“现在为了预防近视,同学们可以佩戴这种眼镜。”在小汤山中心小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教授李岩和学生们面对面,讨论如何科学用眼,预防近视。

李岩讲述科学用眼知识。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李岩告诉同学们,正常情况下,眼睛应该是一个正视眼,在眼睛调节静止的情况下,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会聚焦在视网膜上,我们会拥有清晰的视力。当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如果聚焦在视网膜前时就是近视眼,视力就会变得模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眼睛最有好处吗?它是免费的,但是非常珍贵——那就是阳光。”李岩讲道,阳光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其中蓝光对视力最有好处,可以刺激分泌多巴胺,让眼底血管流动加快,抑制眼轴增长。“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视力呢?多运动!”李岩告诉大家。

“近视最多能有10000度吗?”“多少岁不近视的话就永远不会近视了?”“眼睛坏了能换吗?”“近视了还能挽救吗?”提到保护眼睛,同学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向教授请教,李岩一一耐心回答。“近视是不可逆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在昌平区流村小学,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蒋林树给小学生们讲述了如何健康喝牛奶。“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牛奶是目前除了鸡蛋外营养最丰富、最容易吸收的食品。”

蒋林树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健康喝牛奶。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市场上买的牛奶没有从牛场打的奶好喝?有同学去过牛场的话,把新鲜的牛奶带回家熬一下,特别香。”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因为牛奶不易保存,容易变质。所以加工牛奶的时候,会破坏牛奶的结构。他建议大家,尽量喝低温杀菌的新鲜牛奶,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

“老人应该喝高钙奶还是纯牛奶?”“早餐奶健康吗?”“奶粉和纯牛奶有什么区别?”“不同奶牛产出的牛奶一样吗?”对于每天都要喝的牛奶,同学们有很多问题。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奶牛吃不一样的饲料长大,牛奶的味道也会不一样。他建议同学们最好早晚各喝一杯牛奶,喝多喝少都不好,一天300毫升最合适。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周思雅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探秘神奇火山、解锁护眼知识,院士专家走进昌平四校上“科学课”

“你们知道地球上平均一年有多少次火山喷发吗?” 11月22日,昌平区第一中学的博雅礼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给昌平一中的全体高一学生上了一堂“神奇的火山”科学课。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活动的现场。当日,院士专家走进昌平一中、一六一回龙观学校、流村小学、小汤山中心小学等昌平区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关于地质、人工智能、健康等主题的科学课,分享科普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跟随院士探索火山的奥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还有火山活跃的行星。地球上,平均一年有50次火山爆发,近几年火山活动更加活跃,一年会爆发60-70次。”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走进昌平一中,和同学们探讨分享“神奇的火山”。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火山?刘嘉麒告诉同学们,火山是星球的灵魂。他说,火山既涉及到生命的源头,也和宇宙的形成息息相关。人们熟知的八大行星,在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火山,而目前在八大行星中,有火山活动的只有地球。“地球就像一颗鸡蛋,想要研究各个层圈,必须研究火山。”

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给同学们讲述星球上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环太平洋火山、意大利火山、冰岛火山、南极火山、中国火山……在课堂上,刘嘉麒为同学们介绍了地球上各个不同地方的火山。“意大利有许多著名的火山。这个火山叫埃特纳火山,这张照片是在火山喷发的时候,我在现场测量岩浆的温度。”他给同学们展示了火山的现场照片。刘嘉麒丰富的火山勘探经历,让在场同学们既好奇又敬佩。

课堂上,刘嘉麒以深入浅出的科研故事,为在场的学生们介绍了火山的类型、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灾害与防御和火山的资源与应用。刘嘉麒介绍,地球平均每年有至少50次左右的火山喷发,不仅在陆地上,在海底也有火山喷发,且次数比陆地火山喷发要多。去年的汤加火山爆发,就是一次典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刘嘉麒对同学们讲道,有些人误以为中国没有火山。“我在念书的时候就看到有外国人说中国没有火山,研究火山需要去国外找资料。这样的话深深刺激了我,因为我就是在火山旁边长大的。我家乡的长白山就是一座火山。”刘嘉麒向同学们介绍,从黑龙江到海南,中国有各种类型的火山。在刘院士的讲述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他对于火山研究的热情与热爱。

昌平一中的同学们认真聆听刘嘉麒院士讲述神奇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日本富士山会爆发吗?冰岛火山会爆发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火山爆发所带来的危害?课后,昌平一中的学生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向院士请教他们好奇的问题。刘嘉麒解答道,日本有很先进的火山爆发预测技术,富士山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爆发,但是日本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火山存在爆发的可能。而冰岛火山是一种危害比较小的火山类型,加上冰岛人口不多,居住区域远离火山,所以冰岛火山即便爆发也不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

学生体验用人工智能为专家课堂写诗

在一六一回龙观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牛建伟围绕人工智能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课堂开始,牛建伟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人类与时下火爆的人工智能ChatGPT的对话。

牛建伟给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学生们分享机器学习算法。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人类提问:“圆周率π在地球和外星的数值是一样的,那么外星人的光速值c和地球一样吗?”AI回答:“如果外星人也用c值来表示光速值,那么与地球是一样的。”

人类又追问:“但是物理的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外星人和地球人对于距离和时间的单位的定义不一样,怎么能求出一样的c值呢。”AI“思考片刻”后回答:“你提出的想法很有见地,我们定义的光速是用距离和时间所界定的米和秒的定义。如果外星人有不同的定义,只是数值的不同,但这并不是速度的不同。我想这也是你想表达的意思?”

在这段对话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探讨了非常专业的知识,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让现场同学们惊叹不已。牛建伟告诉同学们,现阶段,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强人工智能,探讨智能形成的基本机制,研究利用自动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将一部分人变成超级人类,将大部分人变成无用的人,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不如计算机。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课堂最后,牛建伟给同学们播放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预言。牛建伟寄语同学们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高点。”

“人工智能魅力绽光芒,智慧火花心中燃烧。”最后,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师生使用人工智能“文心一言”以此次讲座为题,生成了一首小诗,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专家为学生讲授预防近视和科学喝牛奶

当日还有专家走进昌平区的两所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

用手电筒光透过眼镜,如果镜片上出现了一些点,这种镜片就是离焦镜片。“现在为了预防近视,同学们可以佩戴这种眼镜。”在小汤山中心小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教授李岩和学生们面对面,讨论如何科学用眼,预防近视。

李岩讲述科学用眼知识。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李岩告诉同学们,正常情况下,眼睛应该是一个正视眼,在眼睛调节静止的情况下,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会聚焦在视网膜上,我们会拥有清晰的视力。当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如果聚焦在视网膜前时就是近视眼,视力就会变得模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眼睛最有好处吗?它是免费的,但是非常珍贵——那就是阳光。”李岩讲道,阳光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其中蓝光对视力最有好处,可以刺激分泌多巴胺,让眼底血管流动加快,抑制眼轴增长。“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视力呢?多运动!”李岩告诉大家。

“近视最多能有10000度吗?”“多少岁不近视的话就永远不会近视了?”“眼睛坏了能换吗?”“近视了还能挽救吗?”提到保护眼睛,同学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向教授请教,李岩一一耐心回答。“近视是不可逆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在昌平区流村小学,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蒋林树给小学生们讲述了如何健康喝牛奶。“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牛奶是目前除了鸡蛋外营养最丰富、最容易吸收的食品。”

蒋林树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健康喝牛奶。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市场上买的牛奶没有从牛场打的奶好喝?有同学去过牛场的话,把新鲜的牛奶带回家熬一下,特别香。”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因为牛奶不易保存,容易变质。所以加工牛奶的时候,会破坏牛奶的结构。他建议大家,尽量喝低温杀菌的新鲜牛奶,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

“老人应该喝高钙奶还是纯牛奶?”“早餐奶健康吗?”“奶粉和纯牛奶有什么区别?”“不同奶牛产出的牛奶一样吗?”对于每天都要喝的牛奶,同学们有很多问题。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奶牛吃不一样的饲料长大,牛奶的味道也会不一样。他建议同学们最好早晚各喝一杯牛奶,喝多喝少都不好,一天300毫升最合适。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周思雅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历史文化源流丨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

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说苑》也叫《新苑》,是西汉刘向编的古代杂史小说集,按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说苑》取材广泛,记载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便利。比如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

《说苑》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将其作为重要的文献典籍对待。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意思通俗易懂,即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就算亲眼所见,也不如亲自去尝试去实践。

孔子有一位很有名的学生仲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子路,他一生追随孔子,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位列“孔门十哲”之一。

《论语·公冶长》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实践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怕原有的知识没有来得及实践而体会不够深、掌握不到位。

这也就回应了《论语》开篇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经典之论。这样的记载和论述,在《论语》等传统经典中不胜枚举,比如《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庸》里面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

换言之,中国传统哲学天然具备实践精神。像“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等在中文语境中,是尽人皆知的成语。

提起唐诗,我们有太多耳熟能详的名字。除了名如日月在天的李白、杜甫,还有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孟浩然的诗画田园,这些作品自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描摹出将军之骁勇;“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表明了战士的决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种洒脱的英雄之气跃然纸上。

这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成为当时的文化风尚和时代气象。

这种风尚和气象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唐代诗人既注重读万卷书,更注重行万里路的实践密切相连。他们通过行万里路来增长阅历、增加才干,尤其是很多诗人都有着边塞军旅生活经历,为今后的一展宏图、实现人生抱负打基础、作铺垫。在仗剑辞亲远游中,丰富了对祖国山川大地的认识,更完善了对社稷苍生的良知。于是,就孕育出了令后人钦羡的大唐气象,如长江大河,似天风海涛,读到唐诗,瞬间就呼吸到阔大不羁的气息,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大气。支撑起这种气象的,则是唐人自强不息、志在四方、自信自立、定国安邦的精神和实践。

翻阅历史,最能在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默默奉献、接受锻炼、创造辉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披着外套、双手叉腰、笑望前方,这是焦裕禄留给我们的经典印象。1962年12月,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第二天,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察看灾情。他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全县人民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焦裕禄忍着肝病的折磨,靠着自行车和双脚跋涉2500余公里,走访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丈量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样的好干部。2019年9月,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2021年,焦裕禄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我们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靠的就是党培养选拔的无数好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在人间正道上书写人间奇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力。这既是我们的精神,也是我们的品格。

黄文秀2016年毕业后,原本可以作为选调生留在南宁工作,却毅然决然回到百色老区,主动请缨到百坭村任第一书记。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她就掌握了全村概况和致贫原因。在黄文秀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努力,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就从22.88%降至2.71%。他们共同将一份至诚至敬的奉献写在了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党和人民事业新发展新需要,我们党更加重视干部培养选拔,许许多多像黄文秀一样的好干部放弃优越生活,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计个人得失、矢志埋头苦干,书写下新时代党员干部感人肺腑的风采。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书写更多“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穆铎)

探秘神奇火山、解锁护眼知识,院士专家走进昌平四校上“科学课”

“你们知道地球上平均一年有多少次火山喷发吗?” 11月22日,昌平区第一中学的博雅礼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给昌平一中的全体高一学生上了一堂“神奇的火山”科学课。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活动的现场。当日,院士专家走进昌平一中、一六一回龙观学校、流村小学、小汤山中心小学等昌平区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关于地质、人工智能、健康等主题的科学课,分享科普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跟随院士探索火山的奥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还有火山活跃的行星。地球上,平均一年有50次火山爆发,近几年火山活动更加活跃,一年会爆发60-70次。”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走进昌平一中,和同学们探讨分享“神奇的火山”。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火山?刘嘉麒告诉同学们,火山是星球的灵魂。他说,火山既涉及到生命的源头,也和宇宙的形成息息相关。人们熟知的八大行星,在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火山,而目前在八大行星中,有火山活动的只有地球。“地球就像一颗鸡蛋,想要研究各个层圈,必须研究火山。”

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给同学们讲述星球上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环太平洋火山、意大利火山、冰岛火山、南极火山、中国火山……在课堂上,刘嘉麒为同学们介绍了地球上各个不同地方的火山。“意大利有许多著名的火山。这个火山叫埃特纳火山,这张照片是在火山喷发的时候,我在现场测量岩浆的温度。”他给同学们展示了火山的现场照片。刘嘉麒丰富的火山勘探经历,让在场同学们既好奇又敬佩。

课堂上,刘嘉麒以深入浅出的科研故事,为在场的学生们介绍了火山的类型、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灾害与防御和火山的资源与应用。刘嘉麒介绍,地球平均每年有至少50次左右的火山喷发,不仅在陆地上,在海底也有火山喷发,且次数比陆地火山喷发要多。去年的汤加火山爆发,就是一次典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刘嘉麒对同学们讲道,有些人误以为中国没有火山。“我在念书的时候就看到有外国人说中国没有火山,研究火山需要去国外找资料。这样的话深深刺激了我,因为我就是在火山旁边长大的。我家乡的长白山就是一座火山。”刘嘉麒向同学们介绍,从黑龙江到海南,中国有各种类型的火山。在刘院士的讲述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他对于火山研究的热情与热爱。

昌平一中的同学们认真聆听刘嘉麒院士讲述神奇的火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日本富士山会爆发吗?冰岛火山会爆发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火山爆发所带来的危害?课后,昌平一中的学生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向院士请教他们好奇的问题。刘嘉麒解答道,日本有很先进的火山爆发预测技术,富士山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爆发,但是日本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火山存在爆发的可能。而冰岛火山是一种危害比较小的火山类型,加上冰岛人口不多,居住区域远离火山,所以冰岛火山即便爆发也不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

学生体验用人工智能为专家课堂写诗

在一六一回龙观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牛建伟围绕人工智能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课堂开始,牛建伟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人类与时下火爆的人工智能ChatGPT的对话。

牛建伟给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学生们分享机器学习算法。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人类提问:“圆周率π在地球和外星的数值是一样的,那么外星人的光速值c和地球一样吗?”AI回答:“如果外星人也用c值来表示光速值,那么与地球是一样的。”

人类又追问:“但是物理的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外星人和地球人对于距离和时间的单位的定义不一样,怎么能求出一样的c值呢。”AI“思考片刻”后回答:“你提出的想法很有见地,我们定义的光速是用距离和时间所界定的米和秒的定义。如果外星人有不同的定义,只是数值的不同,但这并不是速度的不同。我想这也是你想表达的意思?”

在这段对话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探讨了非常专业的知识,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让现场同学们惊叹不已。牛建伟告诉同学们,现阶段,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强人工智能,探讨智能形成的基本机制,研究利用自动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将一部分人变成超级人类,将大部分人变成无用的人,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不如计算机。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课堂最后,牛建伟给同学们播放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预言。牛建伟寄语同学们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高点。”

“人工智能魅力绽光芒,智慧火花心中燃烧。”最后,一六一回龙观学校的师生使用人工智能“文心一言”以此次讲座为题,生成了一首小诗,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专家为学生讲授预防近视和科学喝牛奶

当日还有专家走进昌平区的两所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

用手电筒光透过眼镜,如果镜片上出现了一些点,这种镜片就是离焦镜片。“现在为了预防近视,同学们可以佩戴这种眼镜。”在小汤山中心小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教授李岩和学生们面对面,讨论如何科学用眼,预防近视。

李岩讲述科学用眼知识。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李岩告诉同学们,正常情况下,眼睛应该是一个正视眼,在眼睛调节静止的情况下,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会聚焦在视网膜上,我们会拥有清晰的视力。当入射光线经过屈光介质折射后焦点如果聚焦在视网膜前时就是近视眼,视力就会变得模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眼睛最有好处吗?它是免费的,但是非常珍贵——那就是阳光。”李岩讲道,阳光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其中蓝光对视力最有好处,可以刺激分泌多巴胺,让眼底血管流动加快,抑制眼轴增长。“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视力呢?多运动!”李岩告诉大家。

“近视最多能有10000度吗?”“多少岁不近视的话就永远不会近视了?”“眼睛坏了能换吗?”“近视了还能挽救吗?”提到保护眼睛,同学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向教授请教,李岩一一耐心回答。“近视是不可逆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在昌平区流村小学,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蒋林树给小学生们讲述了如何健康喝牛奶。“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牛奶是目前除了鸡蛋外营养最丰富、最容易吸收的食品。”

蒋林树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健康喝牛奶。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市场上买的牛奶没有从牛场打的奶好喝?有同学去过牛场的话,把新鲜的牛奶带回家熬一下,特别香。”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因为牛奶不易保存,容易变质。所以加工牛奶的时候,会破坏牛奶的结构。他建议大家,尽量喝低温杀菌的新鲜牛奶,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

“老人应该喝高钙奶还是纯牛奶?”“早餐奶健康吗?”“奶粉和纯牛奶有什么区别?”“不同奶牛产出的牛奶一样吗?”对于每天都要喝的牛奶,同学们有很多问题。蒋林树告诉同学们,奶牛吃不一样的饲料长大,牛奶的味道也会不一样。他建议同学们最好早晚各喝一杯牛奶,喝多喝少都不好,一天300毫升最合适。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周思雅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哲新丨理解层次

人与人之间,对事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

理解例

很显然有些人理解的就是要比别人更高级些:

比如对“地位”的理解,地位实际上是在解决组织里谁说了算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组织内部出现争执和异议时,要听地位高的。为什么?因为地位高的人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更高。

如何确保地位高的人正确率高,那就要在推荐和选拔的这个“因”上努力,“果”上自然会如此。

组织的高效运转,取决于组织内部权力和责任落在了最能够作出有效决策的人手中。

又比如“说服力”,实际上,说服的本质是建立信任,可信是说服力的关键前提。

什么意思呢?我们之所以会被人说服,是因为信任说服者的专业和经验,所以其观点的可信度很高,我们便更愿意听从。

信任在说服过程中的强大力量,在传销和邪教组织内可见一斑,成员可能会因为极端的信仰和崇拜而对组织领导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想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不需要学习什么奇淫巧技,在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能增强自己可信度的方面上下功夫就行。

再比如对“人”的理解,人是物质、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集合。什么意思呢?

人比动物多了层自我意识,即意识的意识,是对自我的反思,人比植物又多了一层动物意识,比石头等无机物质又多了一层生命。

所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物质实体,有生命力,有意识,(最重要的,是因为有观察、反思和调整自我意识的)元意识能力。

影响因素

某些人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能更为深刻,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一是兴趣与热情

兴趣与热情是个体能够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强大动力。

比如我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会驱使我去采取实际行动,所以能不知疲倦的去了解各类心理现象,从而提升理解水平。

二是学习方法和技巧

拥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是深刻理解事物的基础。

有效学习才能真正增强对事情的认知,有效学习包括理解而非死记硬背、主动提问、检索和提取练习、迁移应用和实践、寻求反馈、反思与自我评估。

三是经验积累

chatGPT的超强能力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分析和学习基础上的。

同样,个体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也是构建在个体经验和广泛实践基础上的。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深刻理解的本质性洞见,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所支撑。

很明显,那些拥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和解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概念,提出有见地的见解,并有效地解决领域内问题。

四是思维的深度

想要具有深刻的理解力,必须有深入挖掘问题表象背后原理和关系的意识和习惯。

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或显而易见的答案,而是层层追问,不但要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还要追问原因背后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原因的原因,直到追本溯源到最基本的事实与原理的“第一性”。

五是思维的广度

想要深入理解事物,必须能够推此即彼,进行跨领域思维或类比思维,能够将事情与其他貌似不相关的领域进行连接和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知。

比如我们了解鸟生物学中减少空气阻力的流线型身体,就能更为深入的理解飞机机身的设计,了解消费心理学原理,就能更好的理解市场营销。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知识是具有繁殖能力的。

六是批判性思维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体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和审视,去芜存菁,进行选择性吸收和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个体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所以,想要获得更深刻理解事情的能力,可以努力在上述因素上下功夫。

END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搜索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丨我来人间写字,至死方休。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吧,因为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