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内蒙的代东是什么意思(代东是什么意思)

内蒙的代东是什么意思(代东是什么意思)

满族人的婚嫁习俗

满族嫁俗之一

满族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由于文化和交往受到传统约束,所以在婚姻方面也很传统。一般的男女婚姻大事都由父母包办下进行的。

满足的姑娘一般在十五六岁就已订婚了。也有双方觉得门当户对而“两好嘎亲”和“指肚嘎亲”的特殊婚俗。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双方家庭比较了解,认为是“好上加好”从而做到“亲上加亲”。男孩女孩都是在孩童时代时,双方同意两个孩子长大成为夫妇的,叫“两好嘎亲”。“指肚嘎亲”是指双方妇女在孕期时就有这种协约,如果都是同样性别的孩子,就结为“金兰”,如生下一男一女就确定婚姻关系。

女孩在要订婚年龄之前,“学针线”是女孩子的必修课。那时候没有学堂,也不像现在的女孩可以走到外面长长见识。所以那个时候的女孩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所以做母亲的在女儿十一、二岁时就要辅导女儿做“针线活”。开始辅导女儿做鞋做袜做裤子,等活。再大一些就要学习刺绣的活了。过去做鞋、幔头、枕头顶子以及荷包之类都要绣上花、鸟、鱼或山水之类图案的剌绣。所以,过去的姑娘和媳妇都以“炕上活”或“针线活”好为荣。

十六、七岁是女孩订婚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属于大姑娘了,所以就有“二八佳人”一词。指的就是女孩已经二八一十六岁了,象征着已经是成年人了。这时,隔三差五总会有媒妁之人前来提亲。那时候提亲的条件,家庭必须是“在旗”的,而且两家也要门当后对。年龄和属相也要考虑,“金鸡怕玉犬”、“蛇虎如刀错”、“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等语也影响着婚姻大事。如果女方相中了男方,要由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入婚帖交给男方。南方要找算命先生,按男女的生辰八字和阴阳五行进行推算,双方没有相克之处,就叫“合婚”。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了下来。

满族嫁俗之二

双方己“合婚”,南方的父母和一些亲属要来到女方家“相门戶”。看看女方和男方是否相般配,如果表示满意就要“过小礼”了。“过小礼”就是订婚礼,物品有较好的布料,金镏子(金戒指)或金手镯之类饰品,同时给女方一定数量的“装烟钱”。

过完“小礼”,男方父母和媒人来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席款待。席间双方父母都要交换着相互敬酒,这种过程叫“换盅”,一表示牢固,婚姻关系。酒席间,女方家人把聘礼单子交给媒人,由媒人同男方家人商议,并征求男方家人的意见。如果协商后,双方都没意见,最后落实聘礼,並确定“过礼”(聘礼)的日期。

“过大礼”也称“过聘礼”,双方商定取钱的日子,就要进行过大礼了。在娶亲前的一个多月,南方的一些近亲属和媒人把聘礼送到女方家中。聘礼有一个礼匣和几个包袱。礼匣也称“梳妝匣”,主要有两面镜子、脸盆和一些高档化妆品等物,包袱里是女方的衣服和布匹。富庶的大戶人家还要过“单猪单酒”或“双猪双酒”(两口肥猪和两镡好酒)。“过大礼”这天女方也要设席款待男方来的宾客和女方前来的近亲属。女方的亲属们也拿一些首饰布料或钱表示祝贺,称作“填箱”。

“过大礼”一个多月以后,南方就找阴阳先生瞧日子(选吉日),确定过门日期。这个日期,如果女方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过门”的前一天,女方家里也要摆酒宴,招待亲友,你方也能收到一些“填箱钱”。

满族人家结婚(民间称“办事情”)一般为三天。第一天,男方家里要杀猪、搭锅灶、搭“吹手”棚子(鼓乐班子专用棚)。全家人这一天还要拜祖。

第二天,安箱柜,布置妆扮喜車。从第一天起,男方家里就鼓乐喧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屯中”邻居和亲友们就都前来“捞忙”(帮忙)。

第二天,是女方家“送亲”的日子。一般的家庭,要雇上三辆大马车,家族人员和近亲属们陪同送亲。人员数是“去单回双”,由女方的弟弟(或侄辈)“压车”,在离男方居住地较近的屯子或居住地的屯子,找一合适人家做“彩房子”(也称“打下处”)。安顿好后,男方来车把“送亲”的人接走,只留下“新娘”和“送亲婆”(满族也称“送命墅”)留在“彩房子”家。

满族嫁俗之三

生活在广东的满族人基本上都是以农耕为主,“三季忙”之后的冬季是农闲时间,所以,结婚的时间大多数选择在冬季的冬日(农历十一日)、腊月或正月。

“正日子”是结婚典礼最为隆重的一天。鸡叫头遍的“丑”时,娶亲的洗车就来到“彩房子”(打下墅)接新娘上车。同车一起来的“娶命戚”(娶亲婆)给新娘梳洗打扮,戴花塗粉。然后给新娘穿上红色的“抱轿”裤和绿色的“抱轿”袄,並给穿上“踩堂鞋”。这期间,“喇叭匠”们面对“彩房子”这间屋的窗户外,要吹三遍“抱轿”喇叭曲牌。

到“寅”时(凌晨3至5点),新娘的哥奇用“报轿”被把新娘抱到接亲车上。新娘坐在车中间,紧挨着新娘是“傧娘”(伴娘),“娶命戚”在前,“送命戚”在后,新娘的弟弟在最后面“压車”。接亲的喜车要婆家住的位置为轴心,车要向里绕(逆时针方向),这叫“大娶大绕”。

洗车走后,男方家里人要给“彩房子”家畄一些“压炕钱”和一些糕点和水果类的东西。

迎亲队伍最前面两人鸣锣开道,跟其后的是“吹手班子”,乐队后面是执着红纱灯的二位年轻人,执灯后面是“执客”(也称“代东”,是替东家主持全面事物的人),“执客”的后面是两匹头上戴花的高头大马,一匹是新郎骑着,另一匹骑着的是“傧郎”(伴郎),喜车紧随其后。一路上锣鼓喧天,喇叭声缠绵。

喜车是用苇蓆搭成,外裹红毯,前面用红布做成花结,两个车压箱前面各挂一面“托为”(铜镜),用来驱魔避邪的。

如果女方的家离婆家很近,就省去了“彩房子”这一环节。女方用车送亲,男方去车迎亲,在两家車辆相会时,女方的哥哥用“抱轿被”把新娘抱到迎亲的喜車上。这叫“插车”。

满族嫁俗之四

接亲的喜車回到男方家,满族婚俗中有一个“憋性”过程。新郎的弟弟没等喜車到门前就关上大门並把门栓插上,不让喜车进院,送亲的一方知道是“憋性”,忙把“红包”递了上去,新郎的弟弟才开了门。车队缓缓进院,喜车停稳后,送亲的人都下了车,惟独新娘和“压車”的弟弟不肯下车。原来这也叫“憋性”,新郎走到车旁也同样拿出“红包”,新郎的小舅子(压车人)看了看红包中的钱数还是不肯下車,新郎无奈,只好从兜里又拿出一些钱。“压车”人感到满意,把“红包”装进衣兜。这时,新娘的婆婆端着红通通的炭火盒来到新娘前让新娘烤火。寓意是烤烤手,手暖下厨房不打碗盘等炊具,另一意义是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在“娶亲婆”和“送亲婆”的搀扶下了车。新郎拉着新娘的手,踏着脚下铺着的红毡,进入在院心搭起的帐蓬中。帐篷中间放一桌子,桌上有酒饭和碗筷以及化粧品等物。新娘面南坐在“抱轿被”上,由“娶亲婆”重新开始化妆。化完妆,新郎接过新娘递过来的三盅酒,新郎都一饮而尽。然后领着新娘围着桌子左走三圈,又右走三圈,完成了满族婚俗中的“坐帐”环节。

新娘“坐帐”完毕,两人双双来到供桌前。此时己到“卯时”(早5至7点),是夫妻拜天地的吉时。供桌上有供品供器以及酒壶酒盅。新郎点燃三支香,插进香碗中,二人又双双跪下,向南面磕了三个头。每磕一次头,新郎都要酙满一盅酒浇洒在地上。这就是“拜天地”。新郎领着新娘要进入洞房,房门坎上放一马鞍,新娘要跨越马鞍进入洞房。跨马鞍是不让新娘脚踩着滴水檐。“新人踩到滴水檐,儿女要等二三年”是满族的一个婚俗,寓意早生贵子,另外也有“跨平安”之意。在跨越马鞋时,新郎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蒙头符子”(汉人称“盖头”),两人一起进入洞房。

满族嫁俗之五

新郎在新娘跨越马鞍时用秤杆将蒙在新娘头上的“蒙头符子”(汉人称盖头)挑下后,两个携手走进洞房。洞房内,许多人在欣赏到新娘子的刺绣活。幔套罩外面绣的是“鲤鱼卧莲”,象征着“连年有余”,幔套内侧绣的是“五子登科”,寓意生下的孩子都能进入仕途,升官发财。四个枕头顶子上绣的是四季花鸟。这是检验新娘“针线活”主要时刻,如此时人们贊不绝口,验证新娘的活计是很不错的。

新郎扶着新娘,踩着炕沿下面的高粱袋子上了炕。新娘脱下“踩堂鞋”放在洞房门的门坎上,取“步步登高”之意,寓意日子一年比一年强和吉祥如意。新娘刚刚在炕上坐下,小叔子来到新娘跟前。先打了新娘一拳,紧接着又拽了一下新娘的衣襟,让其下炕。这叫“小叔子打一拳,又有金银又有钱”,“小叔子拽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新娘下炕时换上紫色的绣花鞋象征着子子孙孙旺旺兴兴。

结婚的第二天早晨是“分大小”时候。婆婆领着新娘给宗族老辈人以及近亲属“装烟”,以借“装烟”来认识婆家的众亲属,也称作“分辈份”。亲朋好友们也要拿出一些“装烟钱”。当然给“装烟的”众亲属和一些朋宾也要给新娘“装烟钱”。

吃过饭,新娘要把箱子和橱柜中的嫁妆拿出来,两婆婆、婶婆、姑婆以及大伯嫂子等长辈和平辈的女眷来看。这是新娘一生中展示“针线活”的最关健时刻。这叫“翻箱”。然后再把“当姑娘”时在娘家给公婆、叔伯公公和兄嫂、弟弟妹妹等做的鞋袜或衣物等分别赠给众人,这叫做“散箱”。

满族的婚俗,一般都是三天“回门”(回娘家),探望爷奶、父母等娘家一些近亲属。临行时,婆婆给拿上一碗左右的高粱、三根大葱、四把粉条和猪肉。在娘家只能住一宿,吃完早饭就得回婆家。小两口在回婆家临走时,娘家要把来时同样东西翻倍拿回。高粱象征“步步高升”,大葱象征年年日子充裕,生下的小孩聪明,粉条意为“天长地久”,猪肉象征着两家骨肉亲、辈辈亲、相互依存、相互共荣和永世同好。

富察晨枫稿

民间代东说道词

在美丽富饶的土默川平原上,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其风俗习惯也就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画卷,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便诞生了“代东”。“代东”就是主人在操办婚丧嫁娶的“事宴”时聘请的那位能说会道的总管,在操办“事宴”的全过程中全权代表“东家”负责安排戚人就餐、主持各种礼仪习俗等事务。“代东”人选并非任何人可以胜任,“代东”会根据各种“事宴”的不同要求和“东家”的想法,把不同的礼仪讲究编排成流畅自然的说道语句,可谓即兴吟赋、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编者就保年老哥在《土默川风情》中记述的当地流传的民间“代东说道”辑录一部分,大家可借此窥到呼市郊区(主要是汉族群众)在这方面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

(一)丧葬“事宴”说道词

(1)摆祭

一般来讲,白事宴(丧事)较之红事宴(喜宴)的礼节、程序、讲究等要复杂的多,如摆祭迎祭、破孝服孝、起棂起棺、安席入席等的说道就十分讲究。在土默川上的呼市郊区,去逝者的“亲家”、闺女女婿等在出殡前要赠送一些祭品,以此祭奠丧者,俗称“摆祭”。收祭品的(东家或少东家)在迎接祭品时,主要孝子、鼓乐班、舁(同“鱼”音)祭的人员都要在村外等候,待舁祭的接上祭品返回途中,要吹奏唢呐,至棂堂门外,孝子们手持丧杖双膝跪地,等候代东开道。

迎接“亲家”“摆祭”时“代东”的会说道:

锁呐声声迎回祭,

孝子们接祭跪在地,

“亲家”摆的是蒸面祭,

祭奠“亲家”阴间去。

记帐的拿起纸和笔,

代东的报祭你来记:

祭钱三百,花达尼料一块儿;

鼓资二十,大青山烟两条儿。

……

舁祭的架礼放回棂堂,

敬请“亲家”回座上房……

孝子们起身继续迎,

记帐收礼的门外等……

迎接闺女、女婿摆祭时“代东”的会说道:

大冬天办事宴冰雪在地,

这一回摆祭是闺女女婿。

人命赖难遇今儿这个天气,

孝子想敬孝又没法下跪。

整羊一只,祭款五百元;

毛料一块儿,两袋儿精白面;

鼓资五十,五条儿昭君烟。

先生收礼记帐,

孝子们磕头道谢,

舁祭的架祭,返回棂前……

(未完待续)

呼和浩特方言(4)

原野上的马兰花

我爱看二人台,因为道白用的是方言,也就是此地话。

方言里的串话、顺口溜,那满嘴的土坷垃味儿,普通话根本就无尘可望。

现代二人台推广不起来,估计和“说话”有一定的关系。

见饭饿,见茶渴,见了枕头眼睛涩,见了营生忙躲脱。这是一个又懒又馋的人。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个娃娃肯定可害了。

破皮袄,烂皮裤,虱子干咬逮不住;白天穿,黑夜盖,天阴下雨毛朝外;夏天披,冬天穿,走起路来穷忽扇。载是个穷鬼。

新城的鼓,旧城的轿,喇嘛湾的唢呐,毕克齐的号。这是过去年代呼市的“行业”代表。

乌兰察布草原

腰系一根绳,等于穿三层。过去冬天赶马车的、掏大粪的都这样。

吃了五谷想六谷,乃(挨)了比兜想圪独。小时候谁没让大人这样数算过?

站的屙了,差的多了。损人损得够到位。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说年轻人办事靠不住。

过去村里办事宴要是没个好代东的,不把嫡亲安顿好,小防不住就给你把桌子翻啦。

大小事宴坐三篷(波),头篷子先紧四门亲,二篷子再坐众亲朋,最后是帮忙的家下人。现在的代东一站一排,可说毫无用处。

我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搭礼吃饭。坐的是小炕桌,六个人一桌,六个盘。坐上头篷子还好,要是坐不上,那就等的哇。头篷子吃完,端盘子的拿着条盘把盘子碗筷一收撮,还没等擦桌子,吃二篷子的已经坐好啦。

国道209沿途风景

上小学时,二姥爷给我的一个舅舅娶媳妇,我没坐上头篷子。

那个气呀。别人吃着,我看着,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气的没吃,回家啦。

是国庆节。天气很好,回家后我就和来我家走亲戚的换鱼儿说,咱们去三姑家哇,去吃好吃的。

三姑家在旧城观音庙住,我家在桥靠村,应该是顺着乳品厂门前的路往西走,结果我俩方向闹错了,一口气朝南走。她还背着她的小弟弟。

最后我们越走越怕,先是荒无人烟,后来路两边出现了玉米地。那时大人老安顿我们说高粱地玉米地里藏着流氓,可不能去那地方耍。吓得不敢走了,原路返回。

现在想,我们当年应该是走到了现在昭乌达路赛罕区政府这一带。

高雁萍,专栏作家。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文学研究班。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百万字作品见《中国诗歌》《散文诗》《草原》《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中国文学》《人民日报》《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羊城晚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日报》《内蒙古旅游报》等。

“小代书记”一片赤诚为家乡——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代东援

  2018年6月11日,深夜。

  凌晨三点的乌鲁木齐,城市的灯光次第熄灭。代东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此时,他脑海浮现的,是800公里外的库车市阿拉哈格镇。那里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各族农民群众、与自己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亲戚们”。一次次“小代书记”亲切的呼唤,让他的思绪重新回到2012年,大学毕业选择去向的青春岁月……

  扎根基层 回报家乡

  “你对工作地点有什么要求?”

  “我服从组织安排,尽量把我安排到最偏远的乡镇。”

  2012年7月7日,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代东援从中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放弃了高薪的职业选择,带着回馈家乡的梦想与热情,选择来到新疆库车市阿拉哈格镇综治办,把自己青春中最宝贵的8年献给了阿拉哈格。

  阿拉哈格镇距库车市35公里,全镇4.56万人,是自治区级的维稳重点乡镇。为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刚到阿拉哈格的第一个月,代东援就跑遍了全镇25个行政村,记住了通往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小队的道路,用极短的时间掌握了全镇的基本情况。同时,他还利用下班的时间学习业务工作和各项稳定措施的有关知识,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里补习“充电”。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2012年的阿拉哈格镇,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差。照片保留着镇民们对家乡原来的记忆:镇上没有树,没有路灯,没有平整的硬化路。北风呼啸,不时就有一面黄色的沙墙袭来,影响着村民们的正常出行和身体健康。

  代东援的父亲不会忘记,自己2012年12月在阿拉哈格镇见到代东援时的场景:这哪里是他意气风发的儿子?眼前的代东援蓬头垢面,一身朴素衣装,与同伴蜗居在临时搭成、不足十平米的宿舍里。屋外寒风凛冽,自来水管冻住了,只能顶着风,拿着桶,步行15分钟去镇上打水。

  “这里的条件太差,快回去吧!”在探亲的时候,在电话里,在逢年过节的聚会中,代东援的家人们都劝他放弃现在的差事,选择一份在市区里上班、更体面的工作。当年的同伴先后一个个离开阿拉哈格,面临着一次次的抉择,他始终选择留在基层。

  “生命中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跳出城市的舒适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迎接未知的挑战。”代东援说,同阿拉哈格8年的相伴,让自己从一个懵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了解民生疾苦,每天奔走在路上的“土村官”。“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是我的人生价值实现所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思想懈怠时,他总会翻出手机壳后夹着的“小卡片”,这内容不是别的,而是入党誓词。回顾当初那份初心和信念,一切不开心和不如意也会在短暂的沉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小代书记对我特别好,每次过来都关心我的生活。”

  “小代书记把我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我和邻居们都感谢他。”

  “代DADA(父亲)帮助我上学,鼓励我读书,他告诉我不能在家闲着,要靠自己努力工作。”

  ……

  走在阿拉哈格镇,提起代东援,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用自身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屁股坐在炕头上,双脚插进泥土里。每天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走访镇上各村是代东援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周走遍25个村一次,这让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八九点,甚至直到深夜都停留在有困难需要解决的村民家。

  2017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村民余光勤的170亩棉花地。到余光勤家走访的代东援了解到情况,在棉花地里一亩一亩地走,一棵一棵地看,随即联系了农业局、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完成了理赔的各项手续。

  “我交到了一个当官的好朋友!”余光勤说,现在一有问题,就会电话咨询代东援。

  这样的故事,在阿拉哈格镇太多太多。村民们没人打扫的院子、卖不出去的果子、上不了学的孩子,都是代东援的心头大事。

  “小代书记亚克西,是我的好儿子!”走进古丽尼沙汗·肉孜的家,年逾七旬的老人迎了上来,紧握着代东援的双手不肯松开。脑萎缩的病痛多年困扰着古丽尼沙汗,代东援通过多方联系申请了5000元住院治疗费用,并自掏腰包帮付了老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办慢性病证、住院手续,买药品……所有的麻烦事,都被代东援一手包办。

  院子墙上,代东援与古丽尼沙汗一家的“全家福”格外显眼。“亲戚做的事,都没他做的事多!只有自己的家人儿子,才能为我想得这么多。”提起代东援,古丽尼沙汗的眼泪流了下来。

  “他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看得见的困难,更多的是带给村民们生活的希望。”代东援的同事李国琦这么评价他。

  点滴小事,汇聚民族大爱,代东援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民族团结之花默默盛开着。2019年3月,他荣获库车“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

  一片初心不改 一腔热情不灭

   2018年2月,代东援参加自治区遴选考试,以高分考入自治区人社厅直属机关工作。即使远在800公里外,阿拉哈格镇的每一个举动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中。

  “原来的微信工作群,他没舍得退出,每隔几天就会问问镇上的情况,看看我们拍的村民视频。”阿拉哈格镇综治办干部阿卜杜热木·热合曼说,代东援是一个“念旧”的人。

  半年来,在全疆干部开展“两个全覆盖”活动期间,利用下沉机会,代东援又来到阿拉哈格镇,在团结群众、拉近干群关系的同时,他都要到各个熟悉的角落看一看、走一走。

  6月11日,自治区召开了“新时代激励干部新作为和加强改进选调生工作座谈会”,犹如一剂猛药,唤醒了代东援过往几年的青春回忆。

  “我要带着人社精神,回到自己熟悉的南疆,回到奋斗的地方——阿拉哈格镇,继续奉献基层。”一晚斟酌,数易几稿,代东援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向组织递交报告,重回阿拉哈格镇。

  “做完决定,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代东援说,面对他人的困惑和追问,他只用一句话带过:“因为这里是我奉献青春、培养我成长的家。”

  小代书记回来了。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的代东援,率先制定出一整套稳定的运行机制、环环相扣的工作措施。仅在2018一年内,他调整村“两委”班子81人次,从后备干部培养选配51人,优中选配了15名国家公职人员担任村党委书记。他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为党组织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83名,发展党员90名。他深入调查,制定出口口相传、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积极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在全县广为推广。

  工作忙碌,最让代东援感到愧疚的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五一”“国庆”“中秋”“春节”……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光,远远多于对自己家人的陪伴。

  2019年五一假期,不知道是第几次答应陪伴家人共度节日的代东援食言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帮扶群众失望,代东援又一次自费买上了节日礼物前往村民家,又一次让自己的妻儿落了空。

  “我们从上大学,到现在孩子快四岁,一直都是异地。现在,我们在同一个县城,距离30公里,结婚5年,每天通话时长小于3分钟,微信信息小于8条,每周见面小于2次,每次见面时长小于12个小时。”在代东援妻子写给他的邮件中,清楚写着两人见面和沟通的次数。而这封邮件,也是在代东援2个月后查看邮箱时无意发现的……

  “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给了自己时间……敬亲爱的基层公务员。”参加工作近两年时,代东援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条动态,或许能解释他8年的热忱、奉献与牺牲。虽然没有配图,但简短的几句话里,处处流露着对阿拉哈格的憧憬和期待。

  为了当年的初心和梦想,牢记使命,坚守者们用他们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幸福的喜悦。今天的阿拉哈格,正一步步变成代东援们期待的模样:村道宽敞整洁,全部都是柏油路;院里、村口、路边种上了沙枣、胡杨、红柳,植树造林化荒漠为绿地;村民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露出自信的笑容;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携手奋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代东援说,他有信心、有能力,让自己的青春,在南疆的沃土上继续发光发热。

“小代书记”一片赤诚为家乡——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代东援

  2018年6月11日,深夜。

  凌晨三点的乌鲁木齐,城市的灯光次第熄灭。代东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此时,他脑海浮现的,是800公里外的库车市阿拉哈格镇。那里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各族农民群众、与自己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亲戚们”。一次次“小代书记”亲切的呼唤,让他的思绪重新回到2012年,大学毕业选择去向的青春岁月……

  扎根基层 回报家乡

  “你对工作地点有什么要求?”

  “我服从组织安排,尽量把我安排到最偏远的乡镇。”

  2012年7月7日,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代东援从中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放弃了高薪的职业选择,带着回馈家乡的梦想与热情,选择来到新疆库车市阿拉哈格镇综治办,把自己青春中最宝贵的8年献给了阿拉哈格。

  阿拉哈格镇距库车市35公里,全镇4.56万人,是自治区级的维稳重点乡镇。为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刚到阿拉哈格的第一个月,代东援就跑遍了全镇25个行政村,记住了通往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小队的道路,用极短的时间掌握了全镇的基本情况。同时,他还利用下班的时间学习业务工作和各项稳定措施的有关知识,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里补习“充电”。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2012年的阿拉哈格镇,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差。照片保留着镇民们对家乡原来的记忆:镇上没有树,没有路灯,没有平整的硬化路。北风呼啸,不时就有一面黄色的沙墙袭来,影响着村民们的正常出行和身体健康。

  代东援的父亲不会忘记,自己2012年12月在阿拉哈格镇见到代东援时的场景:这哪里是他意气风发的儿子?眼前的代东援蓬头垢面,一身朴素衣装,与同伴蜗居在临时搭成、不足十平米的宿舍里。屋外寒风凛冽,自来水管冻住了,只能顶着风,拿着桶,步行15分钟去镇上打水。

  “这里的条件太差,快回去吧!”在探亲的时候,在电话里,在逢年过节的聚会中,代东援的家人们都劝他放弃现在的差事,选择一份在市区里上班、更体面的工作。当年的同伴先后一个个离开阿拉哈格,面临着一次次的抉择,他始终选择留在基层。

  “生命中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跳出城市的舒适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迎接未知的挑战。”代东援说,同阿拉哈格8年的相伴,让自己从一个懵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了解民生疾苦,每天奔走在路上的“土村官”。“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是我的人生价值实现所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思想懈怠时,他总会翻出手机壳后夹着的“小卡片”,这内容不是别的,而是入党誓词。回顾当初那份初心和信念,一切不开心和不如意也会在短暂的沉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小代书记对我特别好,每次过来都关心我的生活。”

  “小代书记把我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我和邻居们都感谢他。”

  “代DADA(父亲)帮助我上学,鼓励我读书,他告诉我不能在家闲着,要靠自己努力工作。”

  ……

  走在阿拉哈格镇,提起代东援,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用自身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屁股坐在炕头上,双脚插进泥土里。每天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走访镇上各村是代东援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周走遍25个村一次,这让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八九点,甚至直到深夜都停留在有困难需要解决的村民家。

  2017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村民余光勤的170亩棉花地。到余光勤家走访的代东援了解到情况,在棉花地里一亩一亩地走,一棵一棵地看,随即联系了农业局、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完成了理赔的各项手续。

  “我交到了一个当官的好朋友!”余光勤说,现在一有问题,就会电话咨询代东援。

  这样的故事,在阿拉哈格镇太多太多。村民们没人打扫的院子、卖不出去的果子、上不了学的孩子,都是代东援的心头大事。

  “小代书记亚克西,是我的好儿子!”走进古丽尼沙汗·肉孜的家,年逾七旬的老人迎了上来,紧握着代东援的双手不肯松开。脑萎缩的病痛多年困扰着古丽尼沙汗,代东援通过多方联系申请了5000元住院治疗费用,并自掏腰包帮付了老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办慢性病证、住院手续,买药品……所有的麻烦事,都被代东援一手包办。

  院子墙上,代东援与古丽尼沙汗一家的“全家福”格外显眼。“亲戚做的事,都没他做的事多!只有自己的家人儿子,才能为我想得这么多。”提起代东援,古丽尼沙汗的眼泪流了下来。

  “他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看得见的困难,更多的是带给村民们生活的希望。”代东援的同事李国琦这么评价他。

  点滴小事,汇聚民族大爱,代东援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民族团结之花默默盛开着。2019年3月,他荣获库车“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

  一片初心不改 一腔热情不灭

   2018年2月,代东援参加自治区遴选考试,以高分考入自治区人社厅直属机关工作。即使远在800公里外,阿拉哈格镇的每一个举动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中。

  “原来的微信工作群,他没舍得退出,每隔几天就会问问镇上的情况,看看我们拍的村民视频。”阿拉哈格镇综治办干部阿卜杜热木·热合曼说,代东援是一个“念旧”的人。

  半年来,在全疆干部开展“两个全覆盖”活动期间,利用下沉机会,代东援又来到阿拉哈格镇,在团结群众、拉近干群关系的同时,他都要到各个熟悉的角落看一看、走一走。

  6月11日,自治区召开了“新时代激励干部新作为和加强改进选调生工作座谈会”,犹如一剂猛药,唤醒了代东援过往几年的青春回忆。

  “我要带着人社精神,回到自己熟悉的南疆,回到奋斗的地方——阿拉哈格镇,继续奉献基层。”一晚斟酌,数易几稿,代东援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向组织递交报告,重回阿拉哈格镇。

  “做完决定,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代东援说,面对他人的困惑和追问,他只用一句话带过:“因为这里是我奉献青春、培养我成长的家。”

  小代书记回来了。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的代东援,率先制定出一整套稳定的运行机制、环环相扣的工作措施。仅在2018一年内,他调整村“两委”班子81人次,从后备干部培养选配51人,优中选配了15名国家公职人员担任村党委书记。他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为党组织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83名,发展党员90名。他深入调查,制定出口口相传、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积极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在全县广为推广。

  工作忙碌,最让代东援感到愧疚的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五一”“国庆”“中秋”“春节”……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光,远远多于对自己家人的陪伴。

  2019年五一假期,不知道是第几次答应陪伴家人共度节日的代东援食言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帮扶群众失望,代东援又一次自费买上了节日礼物前往村民家,又一次让自己的妻儿落了空。

  “我们从上大学,到现在孩子快四岁,一直都是异地。现在,我们在同一个县城,距离30公里,结婚5年,每天通话时长小于3分钟,微信信息小于8条,每周见面小于2次,每次见面时长小于12个小时。”在代东援妻子写给他的邮件中,清楚写着两人见面和沟通的次数。而这封邮件,也是在代东援2个月后查看邮箱时无意发现的……

  “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给了自己时间……敬亲爱的基层公务员。”参加工作近两年时,代东援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条动态,或许能解释他8年的热忱、奉献与牺牲。虽然没有配图,但简短的几句话里,处处流露着对阿拉哈格的憧憬和期待。

  为了当年的初心和梦想,牢记使命,坚守者们用他们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幸福的喜悦。今天的阿拉哈格,正一步步变成代东援们期待的模样:村道宽敞整洁,全部都是柏油路;院里、村口、路边种上了沙枣、胡杨、红柳,植树造林化荒漠为绿地;村民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露出自信的笑容;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携手奋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代东援说,他有信心、有能力,让自己的青春,在南疆的沃土上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