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 | 袖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每日一字 | 袖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 • 舌字旁》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舌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舌字旁。
舌,shé,常用字,又是汉字部首之一。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用舌作意符的字大多表示用舌的各种动作或滋味,如:舔、舐、甜等。
行书中的舌字旁:
首撇以斜切落笔,随即转锋向左快速提笔撇出,短促有力,角度略平;横画承接首撇的收笔笔势,起笔左探,露锋,稍带弯度,左边抗肩角度稍大,右部行笔勿长,略平,收笔稍下压,略呈拱形;中竖位于首撇的正下方,略左斜;下面“口”字端庄平稳,与上部重心直对。左竖起笔与首撇的收笔平齐,右斜;横折与左竖留有气口,右竖左斜角度稍大,与左竖呈上宽下窄之态;底横势平,收笔托住右竖。
楷书中的舌字旁:
因行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组合的偏旁因字形的不同往往有若干种写法,而并非一成不变,甚至连书写笔顺也会有所差异。通常以牵丝引带、连笔呼应来提高其书写的速度。
具体字例:
辞 cí
敌 dí
刮 guā
话 huà
活 huó
乱 luàn
舌 shé
舍 shè shě
恬 tián
鸹 guā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家有小学生的,建议收藏
正式出台的笔顺标准写法,很全面
好多孩子写字会有倒笔顺的现象 ,孩子不管是刚学写字,还是已经读到了三五年级经常写字笔顺还是会错。
有时写一个字是不是也要思考一小会儿?有时,写出来的字连笔顺都不一定正确。
下面是国家规定的汉字笔顺规则,看看你们有多少字的笔顺写错了……
01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忄\"先写点和点,最后写竖。
\"匕\"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
\"母\"字的最后三笔是点、横、点。
\"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
\"乃\"先写横折折撇,再写撇。这个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笔顺完全不同。
\"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登\"的右上角先写两撇,再写捺。
\"减\"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右边的\"咸\"字\"。
\"敝\"的左边先写上部的点、撇,接着写左下角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长竖,最后写里面的撇、点。这些字还有\"弊、蹩、憋、鳖\"等。
\"噩\"字的横、竖写后,接着写上边的左右两个\"口\",再写中间的横和横下的两个\"口\",最后写一长横。
这样写符合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与\"王\"字的笔顺不同。
\"爽\"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
\"讯\"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横、竖(不是撇)。
\"凸\"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短横和竖,然后写横折折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凹\"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横竖折,然后写竖和横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出\"先写竖折,然后写短竖,再写中间从上到下的长竖,最后是竖折和短竖。
\"贯\"上边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
\"重\"上面的撇和横写后,紧接着写日,再写竖,最后写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脊\"字上边的笔顺是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写右边的撇和点,最后写中间的人。
\"义\"先写点,再写撇和捺。点在上边或左上边的要先写,如\"门、斗\"等;点在右边或字里面的要后写,如\"玉、瓦\"等。
\"匚\"形字,先写\"匚\"上面的横,然后写\"匚\"里面的部分,最后才写\"匚\"最后的折,例如\"匹、区、臣、匠、匣、匿\"等。
02
笔画笔顺易错字集锦
一、横:
1.末笔写二
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
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
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
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
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
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
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
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
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
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
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
王——呈(程、逞)。
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
丰(蚌、艳、契)
耒lěi(耕、耘、耙)
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
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右出头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
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
横“山”的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
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斜钩、横、竖(末二笔为十)。
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
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
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
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二、撇:
1.应该撇通下来
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
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
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
先撇:九、及。
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
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
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
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
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
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
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三、竖:
1.竖与撇之分
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
旧:第一笔是竖。
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
① 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
② 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
① 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
② 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
① 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
② 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
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
不出头——龟(阄)。
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
不出头——畀bì(痹、箅、鼻)。
出头——圣(怪、坚)。
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
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
① 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
② 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
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
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四、点:
1.有点无点
① 有点——市shì(柿、铈、闹)。
② 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
① 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
② 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
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
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
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
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
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五、折(提、钩)
1.横折与竖折
① 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
② 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
③ 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
④ 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
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
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
① 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
② 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
① 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
② 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
① 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
② 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
① 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
② 无钩——朵、殳(没、投、沿、铅)。
③ 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
④ 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
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
木字构成合体字时:
①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
②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
③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
9.“小”字钩的变化
① 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
② 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
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六、其他
1.几种顺序都有
① 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
② 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
注意:
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
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
① 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
② 已yǐ
③ 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
④ 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
① 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
② 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
① 仑——伦、沦、抢、论轮。
② 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
① 癸——揆、睽。登(澄、橙、瞪、凳)。
② 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
学、鲎、觉。
党、堂、常、棠、尝。
兴、举、誉。佥(检、验、签)。
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
① 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
② 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
③ 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
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
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
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
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
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
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
① 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
② 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
③ 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
① 了:横钩、竖钩,两画。
② 之:点、横撇、捺,三画。
③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
④ 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
① 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
② 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
③ 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
④ 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
⑤ 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
⑥ 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
03
汉字笔画的基础知识
觉得这篇干货对您有帮助,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感谢您的阅读!
转自“教师帮”
来源: 新父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