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单人旁一个有是什么字(单人旁一个有)

单人旁一个有是什么字(单人旁一个有)

牛字家族:为什么一个人一头牛在一块是“件”字呢?

《双法字理》丛书对每个汉字的介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更重要的是“群字分族”识字法,让我们都能系统识字,学一个字就能带动一大串。

今日汉字主角:牢、牵、件

“牢”字在今天指监牢、牢房,它还有一个异体字:“窂”,简化时取消了。在古代,最早的牛不是养了耕地的,而是宰杀食用的。

捕猎时大牛被打死了就抬回部落分食,受伤的和小牛就先养着,打不着猎物时就有吃的了。

这些小牛放到哪呢?起初就是人们挖了一个坑,把它们放进去,这样它们就跑不掉了。所以“牢”字的异体字“窂”,用一个表示洞穴 的“穴”字是有道理的。

河北石家庄有一个景点叫“抱犊寨”。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抱犊寨呢?后来,发现别处也有抱犊寨,原来是由于人们以前在这里的山头上养牛。

这里的山很有特点,山顶比较平整,长着茂密的草,但四围都是陡坡绝壁,人们在牛小的时候把它抱上去,慢慢饲养,长大了让牛在上面耕地干活。

四围都是陡坡绝壁,这牛也跑不下来了,慢慢上面的田地越来越大,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就成了一个寨子。寨子的成因是最初抱上来的牛犊,于是起名“抱犊寨”。

抱犊寨最初的样子,也是一种牢,一种以天势为屏障的牢。 牢的本意就是困牛而养的地方,后来驯化野牛成家牛,也就发展出了牛圈。

“牢”的字形演变

古文字,最早的“牢”有画牛的,也有画羊的、画猪的,总而言之是把动物困而养之的地方。成为牢的地方还得结实,不结实的话动物就跑掉了,所以它又引出“牢固”的意思。

古时,部落间常有战争,抓住的俘虏也被放到困养动物的牢里,作为祭祀时的牺牲。这就是后世的专门关押犯人的牢房,配有专人监管牢房就是监牢。

“牵”字是简化字,原本写做“牽”。上面部分是个“玄 xuán”表读音,表示挂着的一根绳,中间部分是一个符号“冖”,这个符号在古文字当中表示“夹住”,最下面一个“牟”,在这里就是夹住牛鼻子的意思,就似牛鼻环上系了一根绳子——牛缰绳,便于牵牛。

小篆的“牵”

“牽”造得非常准确,现在的简化字改成上面是一个“大”字,下面可以看成一个牢,也可以直接说是一个人(大)从牛圈(牢)里把一头牛牵出来了。

这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但没有了读音符号,和牵牛时不同于其他牲口的 “鼻子”了。

“件”字大家都认识,文件、一件两件,为什么一个人一头牛在一块是“件”字呢?

条件好不好?什么叫条,什么叫件?其实“件” 字实际上是和“牵”字有关系的。古时“j、q、x” 不分,“件”字其实就是“人”与“牵”字所造。

当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形成一个人与牛的组合时,一件事情完成了,可以开始干活了,可以去完成单独一头牛,或单独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情。

人们拉上牲口套,套在牛上,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件,把这个完整的组件拆散,就成了散件。

一个目标的完成,是很多个小目标的组合,这些组合要一个一个地拿过来,就好似人们把牛一个一个地牵出来,有大有小,就是大件小件,多的话就是很多件,少的话就是几件,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组合,就是一件大事完成了。构成完整的才称为件,散着的部分,就是散件、 部件。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傩:你看到的是我的面具,看不到的是我背后的文化

1.也说“傩”字

光怪陆离的面具,亦神亦鬼的舞姿,还时不时的发出古怪的声音,这不是原始部落的身影,也不是受人抨击的封建迷信活动,它的来头很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生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种文化——傩文化。相信不少读者朋友见到这个“傩”字不敢出声,怕读错。那么,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个“傩”字,确实比较少见,不易读正确,大家可能会念成“摊”字或“难”字,毕竟从中国汉字的构字方法上来看,是这么回事。

清朝陈昌治刻本在《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傩,行人節也。从人難聲。《詩》曰:‘佩玉之儺。’諾何切。”

这句话比较难认和难读,译成现代文意思为,傩是一种仪式礼节,构字上是“难”(繁体“難”)字加一个单人旁,音节上读“难”的音,《诗经》里说:“佩玉之傩”。所以恭喜念“难”的读者朋友,答对了一半,后面会继续细说。

至春秋时期,《论语﹒乡党》中亦有这样的描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老百姓在搞傩活动,孔子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

从上述两则典籍中,我们对“傩”有了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它是一种礼节仪式,参与的人还比较多,仪式这天大家都身着仪式服饰,活动还很正式。头戴各种怪异的面具,这不免给人以神秘感,那么这样一种群体活动究竟是做什么的,仅仅只是张牙舞爪这么简单?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

2.傩文化:正儿八经的先民祭祀活动

翻开历史,我们很自豪,中华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然而,据现代历史考证,在浙江河姆渡的稻作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七千年的陶盆,而且在陶盆上发现了傩面纹和双鸟朝阳象牙雕刻,这意味着傩文化比我们已知的五千年文明史还要早两千年。类似这样的考古事例很多,这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在进行“傩”这种活动,起源悠久,而且一直流传下来。

出土远古纹案陶器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出于对生老病死,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出于对自然、心中幻想神灵的敬畏,加之生存条件的恶劣,因而需要寻求自我满足、安慰。但在长期的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远古先民发现,身着艳丽服饰、头戴面具,敲锣打鼓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驱离猛禽怪兽,因而为了在征服自然中活下来,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这样一些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观念来求得生存。

此外,在至今出土的很多远古时期的文物上,通常都有太阳、鸟类的图像,我国是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特别重视候鸟与播种季节的关系,如农谚“布谷叫,春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燕子低飞要落雨”等。相传远古时期有的地区有鸟耕现象,这就使先民们将太阳、鸟与水稻形成傩鸟图腾崇拜。这种观点说明了“傩”字的演变过程:“亻”、“堇”、“隹”,而“隹”与飞禽有关。在这种活动中,人们不时的发出“喏喏”的声音,因而在读音上“傩”字为(nuó)音,不再是从“难”音,已经发生了读音的变化,所以“傩”现在的读音为(nuó)。

约在公元前1600~1000年之间,有水稻文化并以傩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在中国东部崛起,并入主中原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商代的甲骨文资料看,商朝时代人们对万物崇拜依旧盛行,大自然的各方面都是信仰对象,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因此,傩文化以胜利者姿态在中原迅速发展,并与中原固有的龙文化(粟文化)结合产生了龙凤文化,这又是另外的话题。

傩仪祈福

傩文化的发展,在历朝历代中可见一斑。《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据说这里的方相氏是当时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寥寥数语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方相氏驱疫的情形。后来人们普遍把他当成可信仰的神祇,是驱疫避邪的神。

方相氏

这一时期的傩不仅仅是底层普通百姓的活动,还上升到了宫廷,成为一种礼仪,也即傩礼。从形式内容上,也更加有章法,但还是那么简单,那么粗犷。我们知道周代的礼制是非常繁琐的,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追求庄严隆重,还要有乐舞,但傩礼却是个例外。

傩文化在秦汉时期发展兴盛,比起远古时期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程序。汉唐时甚至成为国家级大典,在唐朝军营中是一种军礼。到了宋代以后,它由娱鬼娱神转向了娱人,这是一个重要转变,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明清时期在民间依然活跃,到了近现代已趋于消亡。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得到从上至下、各方面的重视,开展傩活动,研究傩文化逐渐热闹起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傩”是古时先民正儿八经的祭祀活动,甚至还成为宫廷官方祭祀礼仪,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这样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傩”文化了。

因此,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傩及傩文化:傩是远古先民为了驱鬼逐疫、酬神纳吉、祈求保佑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它是原始民族崇拜自然、追祭祖先、敬畏鬼神及万物灵观念的产物。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包含傩面具、傩歌、傩舞、傩戏等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傩,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去灾免害,实际上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意识活动达到风调雨顺、阴阳和谐、国泰民安。

3.近在身边的傩文化

(1)分布广泛

不少朋友甚至亲身经历过傩活动表演的场景,尤其是在我国的江西、湖南、安徽、福建、云贵川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其中,以赣傩文化最具代表,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中国傩的共性外,在经历数千年沉淀传承后又有自己独具鲜明的地域傩文化特色。傩文化曾经遍布江西的各个乡村,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的传说。在众多的赣傩中,又以南丰、上栗、婺源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给驴友们透露几个地,南丰的石邮村、上栗的石洞口和婺源的长径村,当地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傩文化传统及傩庙。

据统计,从清末至今,南丰县和上栗县有傩班一百多个,流传的节目上百个,傩艺人更是达数千人,各种傩面具几百种之多,而且南丰县不仅留存明代傩神庙,至今还流传有古老的傩祭仪式。南丰被称为中国傩舞之都,南丰傩舞,又叫跳傩舞,“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至今仍在民间非常活跃。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南丰傩舞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在全国的舞台上演出即全场惊起四座,引起轰动,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还有传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傩舞和傩戏,特别是在黔东一带,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封闭的地理因素,更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化习俗如鱼得水。例如,黔东的铜仁地区,是傩仪最活跃的地方,被称为"傩戏之乡"。这里有汉、苗、侗、布依、仡佬和土家等各族的傩仪,又以土家傩最为典型。再如安徽贵池,专为农户请神打醮做法事的寺院里的傩师,实际上也是傩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此可知,傩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播的,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千差万别。但是,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对于混沌宇宙的渺小认识、自然现象的神秘莫测、万物发展的一筹莫展,却是有相似之处。他们只好凭主观想象,虚构出他们心中的神,祈求借助神的力量来驱鬼逐疫、消灾弭祸。在中国这些地区发展传播的傩文化,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延续和重要补充。

(2)内涵丰富

傩文化最重要的表现特征是傩面具,在傩仪、傩舞、傩戏中我们常能看到,演员佩戴面具这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从古至今,傩面具种类成千上万,造型各异,它的制作也是由专门的雕刻艺人制作,我们称之为“处士”。

傩面具制作中的神奇之处在于,“处士”会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据说这样的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还有“上部三寸三,下部三寸三,中间五五等,两边一样宽。”的面具制作口诀。

古时傩面具多用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材料的多样性,木、皮、竹、泥、石、布、纸等都可以成为傩面具用材。在傩面具人物的刻画上,不仅仅是张嘴獠牙、狰狞面孔那样,前面讲到了,傩文化发展至今,由神灵崇拜到娱神,至如今的娱人,因而傩面具的造型也分为“凶猛狰狞型”、“和蔼端庄型”、“诙谐幽默型”等。

更引申一点,现在我们看到小孩的面具玩具,舞台表演中的人像面具等,各种人物形象,表情各异,这应该是傩文化的普及化,并且早已成为娱乐的一部分,即傩文化由娱神转向娱人,贴近了现代生活。以下谨列举几个典型的傩戏:江西南丰傩戏《蜜桔大王》《开山》,湖南梅山傩戏《踩九州》,贵州德江傩堂戏《孟姜女》,安徽贵池傩舞《舞伞》等。

“驱鬼逐疫、消灾弭祸”是原始先民的精神寄托,傩文化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表演形式,而是蕴含了诗、歌、乐、舞、戏等多重文化元素。因而,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示,看不懂傩舞、傩戏等的原因找到了,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现在与傩文化相关的研究学科等也在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傩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必然引起世界的关注!

4.走向世界的傩文化

近年来,中国傩文化不断传播,影响日甚,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引起了世界瞩目,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世界知名学者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文化研究比较。据报道,韩国庆尚大学研究员韩相德说:“韩国也存在傩文化现象,并与中国傩文化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中国的傩文化保存得更为完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也提到说,中国傩面具对非洲面具和美洲面具的研究,为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线索。

非洲面具与美洲面具

更大胆一点说,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共生性的文化产物,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区都能找到踪迹。我们可以认为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例如,我们知道狂欢节是西方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浓妆艳抹、戴上假面具,涌上街头跳舞狂欢。法国一位学者比较了西方狂欢节和中国傩戏,得出的结论是:两者在现代世界里的演变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忧虑和辟邪的愿望。

再举一例,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一个支系中至今还有系列假面舞蹈仪式“傩季舞”,这些原始形态的舞蹈仪式与贵州彝族的“撮泰吉”、湖南土家族的“毛谷斯”、广西融水苗族的“芒篙”等傩仪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之间会不会有关联呢?这值得考古学家去深究。傩文化还走出了国门,据报道,2008年应法国巴黎世界文化中心“第十二届意象艺术节”的邀请,江西南丰石邮村和安徽贵池荡里姚两支傩班,在巴黎93区的著名星嘎若剧场为当地观众呈现一出精彩的傩舞表演。

综上可知,傩文化发展到今天,甚至走向世界,不得不说其文化魅力独特,影响深远。如今的傩文化消褪了古往“驱鬼逐疫”的色彩,更多的是寄托人们祈福求安的愿望,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祝愿,甚至是作为了一种节日喜庆娱乐的文化符号。如同戏剧、现代歌舞一样在人们群众中喜闻乐见、广泛流传,这是傩文化历经沉淀之后新的文化光芒。

总结与感悟

傩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在物质充裕、科技发达的今天,发展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后继无人”之忧。但是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古老基因、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元素的朴实傩面具和原生态的傩舞、傩戏,在符合现代审美需要、文化观念的前提下,不妨多保留些多样化的传统风俗,让它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成为永不腐朽的“活化石”。

因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副狰狞粗犷的面具,还有你看不到的背后文化与传承!

注:为叙述生动形象,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解读傩文化》

《赣传统傩文化研究》

《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赣傩表情——解读华夏古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