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字一一商
— shāng —
商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面是“辛”,下面是“冂”或“冋”,在有的字形中间还有二到四个“星”状的符号。由此想到,“商”字的本意应该是指“商星”,即大火星——心宿二。“辛”是表示收获庄稼时用的刀,“冂”或“冋”是表示是在郊外祭祀大火星。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㕯部》商:从外知内也。从㕯,章省聲。
段玉裁注:《漢·律曆志》云:商之爲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白虎通·商賈》云:商之爲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
“商”在甲骨文中是指殷商的都邑和国名。
《汉书·律历志》和《白虎通》说,“商”是秋季庄稼成熟了,粮食已经可以度量的意思。
文 献 选 读
《春秋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
《史記·殷本紀》: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
《春秋左傳·襄公元年》: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左传·昭公元年》说,传说远古时的高辛氏有二个儿子,阏伯与实沉,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上帝对他们很不满意,于是就把阏伯迁到了商丘,让他负责观察大火星即心宿二的出没以授农时,因此大火星也叫商星。而把实沉迁到了大夏,让他负责观察参伐三星的出没。从此二人一东一西,永不相见。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契的孙子是相土。《左传·襄公元年》说,相土继承了阏伯的职位,继续执掌大火星即商星的授时。
西漢·劉向
《列女傳·母儀·契母簡狄》:
契母簡狄者,有娀氏之長女也。當堯之時,與其妹娣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與其妹娣競往取之。簡狄得而含之,誤而吞之,遂生契焉。簡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樂於施惠。及契長,而教之理順之序。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堯使為司徒,封之於亳。及堯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其後世世居亳,至殷湯興為天子。
《詩經·商頌·長發》:
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詩經·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商頌譜》:
商者,契所封之地。
《史記·殷本紀》:
帝舜乃命契……封于商,賜姓子氏。……湯始居亳。
商人始祖契[xiè]的母亲简狄,因误吞了玄鸟即燕子的蛋,就生下了契。契在尧舜时担任司徒,其封地在亳。从契到成汤,商人世代都是居住在亳(应该是在商丘附近)这个地方。商应该是其族名,也是其国号。
《尚書·汤誓》序: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
商武王大乙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之下讨伐夏桀,征服了四方的国家,最后建立了商王朝。鸣条之战,就发生在晋西南永济县南一个叫陑[ér]的地方。
《尚書·盘庚》序: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
史书说契最初是建都于亳,后来盘庚曾五次迁都。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人是在第六次迁徙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从考古发现和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殷墟最早的遗存只有武丁时期的,也许这最后一次迁殷的是武丁。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材料来证实。殷商的最后一代帝王是帝辛,名纣,被周武王所灭。
《尚書·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偽《古文尚書·武成》:
今商王受(纣)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众)民。
在甲子日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周武王率领的军队到达了商朝的都邑——朝歌郊外一个叫牧野的地方。周武王左手拿着青铜大钺,右手拿着杆头以牦牛尾装饰的军旗,举行誓师大会。他说:现在的商受(纣)王毫无人道,不仅残暴地灭绝天下的其他民族,也虐待自己部族的民众甚至亲人。
漢·班固《白虎通义·商賈》:
商賈,何謂也?商之為言商也,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賈。
商和贾[gǔ]的意义不同。商是以做买卖为目的而出门走四方。根据路途的远近,货物的稀缺程度,来定货物的价格。贾和固的读音相近,意思是呆在家里不动而把自己的东西卖给别人,以求获利。所以叫“行商坐贾”。行商为商,坐商为贾。
《漢書·律歷志上》:
商之爲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夫聲者,中於宮,觸於角,祉於徵,章於商,宇於羽。......角為木...為仁...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
在宮、商、角、徵、羽五声八音中,“商”是对应五行中秋天的“金”声,音调清劲而凄怆。
成 语 典 故
参商之虞
参宿居于西方,商宿居于东方,两者各据一方,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虞,即忧虑。比喻对两者不和睦的忧虑。今天也有人把它误会成是两者分离而不得见面的忧虑。
通商惠工
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
“《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说卫国重建后,卫文公穿着粗布的衣服,带着粗帛的帽子,努力从事生产,指导农耕,而且还鼓励通商,给手工业者种种优惠,重视教育,奖励学生,向官吏训导为官之道,举贤授能。从开始只有30辆战车,几年后很快就发展到了3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