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曾姓名人堂(曾姓名人)

曾姓名人堂(曾姓名人)

那些绽放在客家大门上的恢宏记忆 | 客家堂号、匾额、门联掠影

全球客家名人堂的文章,是关于客家文化和客家名人的深度研究和原创。文章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春节的时候,若漫步在客家乡村,可见路上青山迤逦、云雾霭霭,山下的村庄,有很多新老的房屋贴着春联,朱红对联映衬着沧桑质朴的白墙黑瓦或褐砖黛瓦,一幅幅在眼前掠过,青绿的山水立刻增色,很是好看。我留意了一下那些新贴门联的内容,除了一些俗世的祈福春联,还有相当多对联气魄宏伟、追溯中原,反映了客家人久远的历史记忆和敬祖睦宗的传统习惯。有时候见整个村庄的房子都贴一样的门联,可推测其姓氏之由来。

一座民居,一个名号,某某第,某某楼,某某堂,某某围,某某居,某某庐,某某坊,某某府……一家家看着,恍然间如到了乌衣古巷,中原的郡望、祖先的功德、屋主的气度、历史的辉煌,绽放在堂号或门联中,浓缩了客家人的传统和理想,令观者如赏盛宴。

姓氏楹联是汉族习俗,非客家独有。但千百年来,客家人将这种记忆作为春联贴在自家门上,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很惊人的,反映了中原汉族崇尚文教、光宗耀祖的价值取向。

山中的府第(梅州大埔)

姓氏楹联,包括堂号、堂联、祠联,是该姓氏宗族的专用楹联,有“微型族谱”之意义。这些楹联生动、洗练,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征,集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精华。作为带有迁徙特征的客家民系,万里播迁,路途艰险,因此对族谱的自觉重视程度,强于其他民系。作为缩微族谱的堂号和姓氏楹联,也是如此,年年贴,年年念。每逢盛世,客家人必修族谱,记述本族地望、源流或迁徙过程,宣扬祖宗功德,启迪教化后人。姓氏楹联往往出自家族名家之手,取材于本族历史名人或其道德文章、家族源流,经累世流传,用词组句典雅凝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

四冶第(摄于梅县)

所谓堂号(包括门第号),是指某一姓氏的专有名号。堂号有三种:一是郡望(地望)堂号,即以该姓氏的发祥地地名为堂号;二是典故堂号,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为堂号;三是某一家族厅堂的名称。

~ 郡望 ~

回望那遥远的祖地

堂号是该姓氏繁衍发展的记录。以郡望为堂号者,由于多个姓氏同出于一个郡地,故有多个姓氏同是一个堂号。在一个姓氏内亦有多个堂号,这种情况多与其宗族内发展的不同支系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它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区(相当于过去的州或道)。中原一些名门望族的势力范围,往往比县大或者跨于县之间,这恰恰符合了姓氏学的需要,也就是郡望堂号都是古地名的缘故。

客家人千年迁徙,为了使后代不忘其根,特别看重本家族的堂号。宋代以后郡的称呼取消了,行政区划也有很大变动。因此,郡望堂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该姓氏的血缘徽记了。这种堂号或楹联反映了祖先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这些堂号,说明了客家人根在中原、永不忘本的崇正思想。在迁移和开发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种种艰难困苦,开枝散叶。

祖先来自颍川的陈姓老屋(兴宁)

陈姓有时候也写成:三春行乐,五世其昌

江夏,可以看出是屋主姓黄(摄于梅县)

~ 功德 ~

仰望祖先的丰功伟绩

有的堂号或对联反映祖上的功德,文治武功的都有。文官是大夫,武官是将军。一般称为第的,就是有当过大官的。在去蕉岭的路上,看到一个村庄几座普通新房(非围屋)门楣上竟然贴着“伏波第”,看见这个词当时我就惊了,好厉害!伏波,降伏波涛也。男人若称此二字,可以想见当年气势。因为坐在车上,没看见对联内容。回来查了查,猜想这个村庄远祖可能是伏波将军马援,该村庄居民应该是姓马。

“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刘禹锡诗、黄庭坚书)。

想象伏波将军的气度

想见那个客家山村的久远故事

从楹联典故可以看出姓曾,开派祖是曾子参公

曾子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兴宁莞岭廖屋廖姓人家

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

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

时人号称“万石廖氏”

出过探花和理学家的罗姓

带“豫章”两字的是罗姓

罗姓源于“黄帝——颛顼——祝融”世系,

江西省总谱的始祖,名为罗珠,

是汉惠帝刘盈的相国大司农令

罗氏属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

林姓(兴宁)

西河,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门,

生有九子,父子皆有文才。

赵王嫉妒,欲将其杀害。

林皋父子只得避居西河白于山,

也就是山西、陕西二省黄河沿岸地区的西河郡。

后林姓成为当地望族。

九子之名是: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

九兄弟于唐贞元间先后登第,都任刺史,号称“九牧”

翟姓(惠州)

乡贤世泽,指翟汤,晋代浔阳人,

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馈赠一无所受。

盗匪敬其名而不敢犯,受乡人敬仰依赖。

御史家声,指翟方进,西汉汝南上蔡人。

汉成帝时历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后封为丞相,封高陵侯。

州司马第(惠州)

中将第(摄于梅县)

~ 理想 ~

体会先祖的洋洋气象

有的楹联,反映了崇高理想和高雅情操。有的可以看出经商而很有文化的,有的是书香门第。梅州这种特别多,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看房子的名字,就知道是怡然自乐、衣食无忧的书香世家,再看格局,往往九厅十八井,洋洋气派。因迁徙适应需要,客家人很早就将文、武、政、商结合,吸收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理念,却又不似传统儒家排斥商业。

因为客家人从赣闽粤一路播迁向南,随着时代以降而略有差别。赣的楹联,文人气息浓厚,崇尚大儒风范;闽的楹联开始文商并重,加上梵音佛地熏染,很多大户人家的门匾,显得高贵隽永、美仑美奂;到了粤,因为下南洋的多,因视野开阔而雍容大气。每天仰头就见这种气派的名字,潜移默化之下也会生出非凡气质吧。

蓝屋(马来西亚,槟城)

张弼士故居

恩元第(摄于梅县)

黄遵宪故居

儒林第(摄于焦岭)

谢晋元故居

在这里出了五个黄埔军校生:

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

谢氏的五名黄埔军校生,就是在此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

光禄第(大埔)

张弼士故居

人境庐(摄于梅县)

黄遵宪故居

怀裕楼(摄于蕉岭谢晋元故居旁)

逸老庵(丰顺)

罗万杰联句:逸情凌云汉,老气壮山河

荣禄第(摄于梅县)

先勤楼(摄于梅县)

~ 门匾 ~

歌颂祖先的嘉德懿行

写到这里,索性也说说门匾。江西赣州客家人喜欢根据自家住房的高矮、大门的尺寸,按一定比例在大门门额上绘制一幅长方形的匾框,选录自家的姓氏堂名、郡望地,或与本姓氏密切相关的历史典故、先贤哲言,或体现房主理念的词语等,镌刻于匾框内有些还会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先人迀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彰显姓氏来源、标明姓氏堂号,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世准则。

门匾一般由四个字组成,比如:清白传家、新安流芳、紫荆荣茂。前两字多以其家族堂号、郡望地、先辈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传递着家族姓氏的风尚和荣耀,后两字则多寄托着后辈弘扬祖先的好家风、好品德,希望家族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上犹部分姓氏常见门匾 如:叶姓的“沈根传芳”、李姓的“陇西传家”、黄姓的“渊源江夏”、王姓的“三槐衍庆”、赖姓的“松阳世第”、田姓的“紫荆荣茂”、王杨卢骆姓的“四杰传芳”、陈姓的“文范遗风”、张姓的“曲江流风”、钟姓的“越国流芳”、郭姓的“汾阳世第”、何姓的“水部风高”、刘姓的“校书世第”、曾姓的“三省流芳”等。

福建的客家门匾往往配着精美的木雕,美轮美奂。

瑞光腾耀(福建芷溪)

州司马(福建芷溪)

~ 祠堂 ~

致敬传递血脉的先人

祠联,也是姓氏楹联的常见载体。客家地区,村村有祠堂,祠堂的风水很讲究,首先是“前有照”,即门前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其次是“后有靠”,即祠堂之后有茂林修竹的青山。祠堂是客家人摆放祖宗牌位、祭祀的一个地方。祠联本义为祠堂里的楹联,祠堂是祭祀祖先活动的中心。客家祠联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张贴在祖公堂神龛两侧的一至二幅对联,其内容主要是铺陈本家族血脉源流及迁徙过程,连带赞颂先祖的光辉业绩,它是堂联的阐释、扩展和接续,古时往往用坚硬的材料雕刻成永久性的装饰。第二个层次是张贴在祖公堂内(上堂或中堂)各对楹柱上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是换一个角度陈述祖先血脉源流和颂扬祖宗功德,更多的是阐释祖先的功名或道德文章,以启迪、教育后人。亦有记述肇居地的风水形胜,趣味隽永,字句并不固定,内容丰富多采,张贴也比较随意,这类祠联最富地方特色。

谢家祠堂:芳塘子(摄于蕉岭)

含有诗经典故的门联(惠州)

谯国堂,祖上为宋朝儒将曹彬(摄于梅县)

邹氏崇佑公祠(梅县石坑,洪秀全祖父故乡)

刘氏宗祠(惠州)

徐氏宗祠(惠州)

如上,在客家人的大门上,贴着的是客家人执著守护的中原文化,是传承千年的历史记忆,是汉族先人的句句咐嘱,是客家人远迁路途中的心灵寄托。上面列出的,只是冰山一角。令人遗憾的是,今天传统的姓氏楹联逐渐被遗忘或摈弃,渐渐地人们开始不解其意,渐渐地变成很多千篇一律的俗世春联。近年来重修的族谱,也大都忽视了姓氏楹联的搜集和整理,这一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全球客家名人堂,深度研究和原创关于客家文化和客家名人的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