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大吗?
中国的大学,大吗?
中国的大学都很大,尤其是这些年,甚至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井喷式的发展。
一是地大。学校用地,总得保证。不断的扩容,不断的兼并,不断的升格。新校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以致上个学骑自行车都不行了,校内得有班车才行。
二是数大。在校生年年扩招,一般学校万把人的都算小,几万人在校生的比比皆是。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引以为实力的象征。
三是楼大。到学校里到处是高层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住宅楼,比比皆是的大楼。
具有这些条件,中国的大学就算真正的大学了吗?就真正的大了吗?我觉得不是,中国的大学,不大!
如果拥有这些物质条件,就算是真正的大学的话,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光刻机为什么研发不出来?电脑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为什么自己不能做?芯片为什么总是受制于人?发射卫星的火箭为什么不能回收?治疗新冠肺炎的药为何必须要从外国进口?
据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过这样的话:“大学在大师,不在大厦。大学之可贵,并非在于若干栋雄伟的建筑,而是在于有否名贤、有否大师”。
这句话,虽然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今天拿出来,把灰抹掉,它依然光彩照人。如果作为一面镜子,来照一下中国当今的大学,我们就会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国内大学中那些璀璨夺目、宛若群星的大师们,心生敬意了。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伯乐中的中的伯乐,陈寅恪是近代中国“教授中的教授”。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援助的面粉,胃穿孔临死了,还拉着夫人的手说:“我可是签过字的”。如此爱国热情,也留给人们一个多么高大的背影。
刘文典当大学校长时,因学生闹学潮,规模不小,被蒋介石叫去打了两耳光,他也狠狠的踢了蒋介石一脚,最后被蒋介石打入大狱。
林语堂掂了一公文包花生,去上新学期第1课,却让大家吃花生。大家开始不好意思吃,他在那先吃起来,然后从第1排往后传,整个教室里就是吃花生、剥花生壳的声音。吃完以后,临下课了,他问大家花生又叫什么?叫长生果。吃完我的花生,你们上课就要有一种长性,我是不点名的。至今读来仍然很亲切和感动。大师就是大师。
季羡林考上去德国公派留学,记着鲁迅讲的一段话,说有的人呢,到国外去大讲孔子、老子,混个博士学位;回来后呢,却又大讲黑格尔、康德混饭吃,这种博士学位有什么意思?所以季羡林暗下决心,说我就不干这事儿。他出去就不讲孔子、老子,他学梵文,中国没有的,从而研究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成为一代大师。
现在的大学,有些学校的老师,为评不上院士现泼妇状,到处骂人的;有些教师嫌官小,去找地方当校长的。有些教授携洋以自重的;国内评不上院士,在国外先搞个外籍院士,竟然忘记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也有的直接跑到国外去,挣美元、英镑的。有一点大师的良知,大师的品味,大师的样子没有?
目前,国内的大学现状是一流的大楼,二流的理念,三流的大师,四流的人才。
有些学校理念极好,但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人去践行,培养出些好高骛远的人才。大事不会干,小事不愿干。一方面学生就业率低,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企业招不来人,这些矛盾怎么解决?
最后,还是以“语文大师”曹文轩的打油诗结尾。在他编的《大语文•像鹰学会飞翔》一书第36页文章开头,有这样的诗:“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如此这般的“像鹰学会飞翔〞,从小学以至于大学,能培养出四流人才,已经是国之大幸了。
【每日一字】 么(3313)2023.09.27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单字。
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田英章楷书字汇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请在本公众号里(从主界面里进入下部中间的【每日一字】菜单)查阅。
么 mó(ma、me、yāo):半包围结构,内外协调。
外部“广”旁形瘦长,不可写重。首点居中,收笔略往下稍带;横画露锋起笔,抗肩,略呈俯势,不要写长;撇笔起笔留有气口,撇身不可重,上半部稍直,注意角度,过撇肚后稍弯撇出。
内部上下对正,收放有度。上面“林”字整体抗肩,左收右展:左边“木”取斜势,上展下收:首横虚接起笔,大抗肩,渐重,不要长;竖笔高起,向下稍左斜,渐轻,过横画后勿长;撇笔在横、竖交叉处起笔,撇身勿重;点笔位置在撇、竖分离处的右边起笔,勿重、勿长。右边“木”左收右展,上展下收,最后反捺稍长、稍重。下面“么”字上收下展:撇笔靠上,角度稍平,勿长;撇提起笔稍高,行笔角度比左部撇笔稍立,到位后笔锋往左稍带、顿笔写提,注意角度,勿长;点笔勿远,稍长,厚重,以平衡整字。
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明 · 王铎 · 拟山园帖第七
徐伯清
今日大乐透走势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译典
▲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译 典2021.4.26 第404期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WANG Wei (701-761 or 699-761), styled Vimalakirti and dubbed Vimalakirti Buddhist. He was a native of Puzhou, Hedong County (present-day Yuncheng, Shanxi Province), whose ancestral home was Qi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Wang, a poet and painter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eng Haoran have been known as “Wang-Meng Duet”. Wangwas praised as “Buddha of Poetry”, about 400 poems of his extant. The poet authored A Collection of Right Assistant Wang and The Knacks of Painting.(邵瑞雪译)
To the Front as an EnvoyBy WANG WeiTr. ZHAO YanchunTo inspect the front I drive down,
Now thru the vassal’s Chüyan Town.
Thistledown past Han Fortress flies;
Wild geese fleet into the Huns’ skies.
O’er the wild smoke lonely curls straight;
To the river the sun round sets late.
At Hsiao Pass I meet a scout; the man
Tells me the general’s at Yanjan.
译者简介:赵彦春,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翻译研究出版主任,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主编,国际汉学与教育研究会会长、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Biosketch of the Translator:
ZHAO Yanchun,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hanghai University, Directo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Center for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Editor of Translating China,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and Education Society, President of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Committee, Executive President of Chinese Classics Bilinguals’ Association,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 proponent of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ng poesie into poesie and classic into classic.栏目策划:金石开
栏目主编:赵彦春、莫真宝
组稿编辑:吕文澎
本期作者:王 维
本期译者:赵彦春
中英朗诵:朱盛杰
英文书法:凌光艺
本期排版:曼 曼
《哀长沙》Alas,Long Sand!《十月十一日夜有怀曼殊》Thoughts in Su Manshu on the Night of Oct. 11《自温州溯舟至丽水》Sailing Up from Wenzhou to Bellewater《黄鹤楼》The Yellow Crane Tower《野 望》 Gazing on the Wilderness《浣溪沙 · 怀苕溪旧游(四首其三)》Thoughts in My Past Tour to Reed Flower Rill《鹧鸪天·咏峡山云雾茶》Ode to the Cloud-Mist Tea of Mt. Xia《千峡湖泛舟》Boating on Millgorge Lake《约客》Waiting for a Guest《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Breakfast at Qigong Inn en Route to Songyuan (No. 5)《贺兰山》Mt. Helan《清平乐 · 画帘钩重》 Pure Peace Tune《上班途中穿行校园感作》Composed on My Way to Work via the Campus《贾生》Tutor Chia《泊秦淮》At the Hostel at River Qinhuai《岳阳即事(其三)》An Impromptu of Yueyang (No. 3)《鹧鸪天》(To the Tune of) Partridge in the Sky《晚春》Late Spring《逢入京使》Running into an Envoy on His Way to the Capital《旅中》On a Trip《贺新郎》(To the Tune of) Congratulations to the Groom《临江仙 · 看雨》Watching the Rain—To the Tune of Riverside Daffodils《春夜洛城闻笛》Listening to the Flute in Loshine on a Spring Night《竹里馆》Bamboo Grove Villa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大脚趾发麻,要注意了
去年的某一天,我发现我右脚的大脚指有点发麻,就是用指甲去抠,不是正常的触觉。开始一直没在意,以为就是穿鞋挤脚,缓缓就好。
大概过来小半年,坐长途飞机回去看望父母,到家的第二天,就觉得左边的屁股疼,以为是飞机坐久了,坐骨神经痛,就揉了两天,可还是痛,没敢跟爸妈说,怕他们担心。
机缘巧合,老爸腰背痛,找到一位老师傅按摩,说是一个脊椎突出,老师傅说是压迫了神经,牵扯到背部神经,一顿操作之后,老爸说轻松了好多。我就上前叫老师傅帮我也看看,老师傅一摸我的背脊,说我也掉出来一个,我就跟他说了我屁股痛的事,他说我是压迫到坐骨神经。我老妈这时也上前,说大半年了,左半边身体经常麻麻的,老师傅一摸,掉出来两个。什么情况,老师傅该不是骗人的吧,哪有一家三口一起突出的。最后因为老爸说做完的确轻松了,而且师傅也没推销什么产品,只是收治疗费,所以我们三个就都做了治疗。
现在说下我的感受,老师傅帮我复位完,在痛的地方扎针,然后在同一个点拔罐,吸出好多血,而且有点暗红,然后再熏艾。最重点的一步来了,老师傅拿出他祖传的药点在痛处,就开始按摩,刚开始只是轻轻地揉,后来一点点加大力道,痛得我咬牙切齿,可是我硬是忍住了,没叫出声,按到最后,没那么痛了,师傅说揉开就会好点,还嘱咐我们,一个月内不能弯腰,容易再掉出来,捡东西要蹲下捡,三个月后,包在外面的那层肉长好了,就没事了,最好是买个腰带。因为要工作的缘故,我们怕忘了,所以我们一人买了条腰带(不是跟师傅买的,是我们后来自己到药店买的哦)。当天,我的屁股就没那么痛了,第四五天的时候,就彻底不痛了,不过脚趾还是麻的。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吧,我突然发现脚指头好像没有之前那么麻了,后来就没在意了,具体什么时候不麻的也记不得了,反正后来就不麻了,屁股也没痛。
在这里提醒大家,尽量不要睡充气床垫,那时要搬家,所有东西都先搬过去,就买了一个充气床垫应急,可能那时候就有点移位了,后来又坐了长途飞机,才更严重了。还有就是身体有不舒服,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拖久了不好哦,我妈那个复位就弄了好久,老师傅说时间久了不好复位。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