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熙多少笔画划(熙多少笔画)

熙多少笔画划(熙多少笔画)

徐洪:《“国”字无点为哪般?》

日前,有朋友借新年问安之机,询问纪12“太平天国”的“国”字无点,是不是错票?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课题,正好闲来无事,特钩沉配图、梳理成文上传,一并释给其他对此存疑的朋友。

先来简要了解一下“太平天国”。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道光二十四(1844)年,具有爱国反清思想的洪秀全和冯云山等人,创立了“拜上帝会”。旨在利用宗教宣传人人平等、反对剥削压迫和清政府统治。很快就吸引了许多民众前来加入,队伍越来越大。1850年7月,“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集结两万余人,准备武装起义,并先后两次击败前来镇压的清军。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借38岁庆典誓师起义,组建“太平军”,成立了“太平天国”。洪秀全被万众拥举为“天王”,还颁布了各项制度,开始正式向清王朝宣战。

“太平天国”成立后坚持了14年的斗争,势力影响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尽管其存世时间短,但“金田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特别是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开始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以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而载入史册。1951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特发行纪12《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图一)。

其中第3、4枚分别与第1、2枚同图异色、异面值,主图分别为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文献、钱币图。朋友所质疑的即为第2、4枚“太平天国”钱币图上的异体“囯”字。

再来追溯一下汉字“国”的源流。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甲骨文里并未发现有“国”字。起初商周时期将人群聚居之地称为“邑”,《说文》诠释:“邑,国也”。大约在周灭商之后,一般用“邦”来表示“国家”的概念。后来人们在商周铜鼎铭文中,发现“或”字即为“国家”的含义。根据古人造字法来解析,“或”之“戈”部为古代兵器,有诸侯纷争,用武器保卫国民、国土之意。西周之后将“或”字加“土”旁,以“域”来表示“国家”疆土;又将“或”字植入“□”字框中,明显会意为一个四周用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即有戍边防御的国土。这应该是“國”字的肇始,也是完整意义上的“国”。

接下来再说这个无点国——“囯”。有人认为这个汉字是太平天国洪秀全创造发明的。理由是将“國”字去“或”从“王”,乃天王居国中也;又因为所有太平天国文献中都作“囯”,连所铸的“太平天国圣宝”钱币(图二)亦然。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比太平天国早1600年前的后汉文物中,就出现了这个“囯”字;后在5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著名的岳母刺字“尽忠报囯”,刺的也是这个无点的“囯”字。事实上,早在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前清的《康熙字典》,以及《中华大字典》等权威典籍中,就都已收入了这个“囯”字,它们均在太平天国之前。古代的“囯”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君主思想。所以说,该字并非是后朝洪秀全所发明的。或许当年的洪秀全只是对“王在其中”的“囯”字情有独钟罢了。

另有古汉字研究者指出,我国的某些汉字自古以来,就有官方正字和民间俗字之分。据统计“國”的俗字就曾有20多种(图三)。

至于将繁体的“國”简化为现在用的“国”,那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的事了。据说在首次文字改革时,有人指出“國”字笔画多不便书写,且含有兵戎争战之意,这与我国人民追求和平稳定的愿望不相符。至于“囯”字,框内只有“王”不成国,而且“王”被囚困其中也不吉利。为废除封建社会的王权思想,体现天下太平的景象,便将“囯”内王字加点成玉;或说去“王”植“玉”、玉成其“国”,有国泰民安之意。

再回答开篇的话题,“国”字无点本不属于错字,邮票也并非什么错票。借此再多说几句,因该套邮票发行后使用消耗量很大。国家邮政于1955年1月10日又重新加印,发行了一批再版的纪12邮票。由于再版邮票发行后不久,全国统一了货币,旧币面值的邮票便停用了。所以再版邮票存世量较大,目前一套市价在40元左右,而原版票价高其十倍不止。故能准确辨别原、再版票,是集邮人进行邮品研究和交易时的必修课。纪12原版和再版票的暗记详见图四:第1、3枚左上角花纹中,原版有一条横线,再版有两条横线;第2、4枚在钱币的“天、平”两字右下角龙纹饰中,再版有两条横线,而原版票则无。

最后再披露一事,近年有人在1999年第五版1元纸币上,发现“中国人民银行”中的国字,也有无点“囯”的版式存在(图五),但不知有何讲究?已经引起了钱币收藏界的关注,希望知情的钱币方家指点迷津。

附图五幅取自网络。

(作于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