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旮旯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旮旯是什么意思)

旮旯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旮旯是什么意思)

兴化方言:旮旯、搭呱儿、一庹(tuǒ)长是多少

旮旯,音gālá,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角落”和“狭窄偏僻的地方”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角落”又作了这样的解释:一为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二指偏僻的地方。把两个词放在一起看,“旮旯”和“角落”就是一回事。

这是东北那旮旯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旮旯这个词原本是中国北方的方言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表示居住地,类似于“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中的“格勒”。多少年前,一批批北方人来到汉地后,他们自然会带来自己的蒙语、满语。他们会经常告诉汉人:我们来自某某格勒。渐渐地,那些边远、偏僻的地方就成了汉人嘴里的“旮旯”。兴化方言里也是有“旮旯”的,兴化人从字形上就把这个字解释清楚了:九个太阳才能照到的地方,这地方当然偏僻、狭小。

你说咖啡桌几个旮旯?

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旮旯”即“角落”,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化州人也是把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形成的夹角以内称为旮旯的,如,院子的旮旯长着一棵桃树。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凸角,也就是夹角以外叫什么?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应该叫“角”。但兴化人把这个地方也叫旮旯。我们议论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时常常会说:“那家伙成天东游西逛的,把人家的墙旮旯都甩平了。”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的游戏时,就是经常躲在墙旮旯的,因为这里有一个90度的角,很容易隐藏身影。可见,兴化人所说的旮旯是不分内外的。

在兴化人看来,那些平面物体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也叫旮旯。比如说,桌子两边的相接处就叫桌旮旯,农村人家的方桌有四个旮旯。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桌子有四个旮旯,锯掉一个旮旯还有几个旮旯?”上了初中才知道,锯的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比如说,一本书两边相接处就叫书旮旯,因为书是有书脊的,所以,一本书实际上只有两个旮旯,这两个旮旯是最容易卷、最容易破的地方。比如说,两条田埂的相接处就叫田旮旯,这个地方未必偏僻,但它在一方田的边远处,是两条田埂的夹角处。劳作的妇女们如果发现水田里有大鱼,就会一齐把鱼儿往田旮旯上赶,然后用一双双手在浅水里围成个“网”,让鱼儿无处可逃。当斤把重的鱼儿被捉出水面时,田旮旯上就会激起一阵欢笑。

兴化方言:搭呱儿

搭呱儿,音dāguǎr。“搭”是搭腔、搭讪、搭理、搭话之搭,连接、交谈的意思;“呱儿”由“拉呱儿”而来,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拉呱儿”这个方言词,并解释为“闲谈”。这样,“搭呱儿”可算是很规范的写法了。河北辛集也有这个说法,写的就是这三个字。许多文章中都用过这个词,大多写成“搭呱儿”,也有写成“搭呱”,还有写成“搭搭呱”的。

兴化人的“搭呱儿”,跟赵本山们所说的唠嗑、聊天差不多,是指那些老头老太们洗衣择菜时的谈天说地,是指那些黝黑的汉子们酒后的胡吹海侃,是指那些长舌妇们无聊时的张家长李家短。搭呱儿当中自然有交流、有倾诉、有褒贬,但它是草根的、轻松的、无主题的。领导开会不是搭呱儿,它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专家研讨也不是搭呱儿,它必须提出独到的见解。

要说的是,正因为搭呱儿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它便会惹出祸端来。三十年前的一个春节期间,村里的一位矮小伙迎娶了邻村的一位姑娘,那姑娘长着一副白果脸,比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还好看。过了几天,村里四个妇女搭呱儿时透露出一个秘密:这个姑娘在娘家偷过人,是肚子里有了货才嫁过来的。这些话又很快传到新娘子的耳朵里,她一羞之下竟喝了农药。新娘子的娘家人闹了过来,查到了那四位搭呱儿的妇女。我到现在还记得,她们被逼着在新娘子的尸体前跪了半天。后来,我从一个老人的嘴里学到了一句俗语:“舌头没得四两,搭出话来有千斤。”

我又想到了另外两个词。

一个是“搭白”,兴化人是把这两个字读成入声的。这个词不是我凭空造出来的,武汉方言里也常用。武汉人的“搭白”跟兴化人的“搭白”意思基本一样:搭,就是搭话、搭讪;白,即“说”,比如戏曲中的“念白”、话剧中的“旁白”等。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接过话题”、“说话答应”之义。2003年,武汉话剧院曾推出一台方言小品串烧剧《搭白算数》。武汉人的性格就像那里夏日的天气一样,热情似火又无比爽朗,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话掷地有声,就是搭白算数,就是“牙齿当金使”。“搭白算数”是武汉方言中使用频率蛮高的词汇之一,在各种场合,你都可能听到武汉人用这个词。譬如,甲托乙办一件事,乙满口应承:“搭白算数唦,冇得问题,我办事你放心唦!”兴化人不也是搭白算数、一言九鼎吗?

另一个是“兜搭”,有主动搭讪闲谈、借机交谈之义。这个词现在用的人似乎不多,其实它是个很有生命力的词。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这个词:“宝玉原要和那姑子说话,见宝釵似乎厌恶这些,也不好兜搭。”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个词:“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陆文夫的《荣誉》中也有这个词:“方巧珍和小组的人一样,平时就怕跟他兜搭。”你看,兴化方言多么有价值啊!

兴化方言:一庹(tuǒ)长是多少

庹(tuǒ)

庹,读tuǒ(兴化方言更接近国际音标t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

兴化人对这个解释肯定是不满意的,理由有三:

第一,词性认定不全面。“庹”不只是一个量词,更多的时候是可以当动词用的。“庹”首先是一种动作,一种用两臂伸展开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可庹的物体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柔软,能用两臂拉开、收回。如果用两臂来庹钢筋、墙壁、土地的长度,那显然是不可操作的。二是低廉,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如果用两臂来庹彩练、云锦、金丝,那卖家岂不可以玩出许多猫腻来?

第二,范围认定不合理。这种约略计算长度的方法,并不仅限于成人使用。以手庹物,其法原始、简单、方便,成人可用,稚童亦可用。在没有测量工具、约略估计长度无损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可能用两臂来庹物体的长度,与“成人”不“成人”毫无关系。

第三,长度认定不准确。“庹”是不同的人两手平伸时形成的距离,不应该具体到“约合五尺”。且不说大人、小孩两臂左右平伸时的长度大不相同,就是大个子男人与矮个子女人的一庹尺寸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庹的长短是由庹物之人两臂的长短决定的,不会都是“约合五尺”的。

我以为,清代吴任臣编撰的《字汇补》中的解释反而妥当:“庹,两腕引长谓之庹。”这就给我们灵活理解这个词留下了空间:先有庹的动作,后才有庹的长度;庹的长短与年龄无关,难有确数。

莫非在丈量爱情的长度?

我的印象中,兴化人经常用庹来估算草绳的长度。几十年前的农村,草绳常常是农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拉秧行、编草夹、打草苫等等,都要庹几十框草绳去用。阴雨天、农闲时,忙惯了的农人就会用搓草绳来充实枯涩的时光。搓绳之前,先要用木榔头把稻草捶得发穰,就是要使稻草绵软下来,又不至于破坏稻草的韧性。搓绳是很伤手的,但农人们长满厚茧的手总能把稻草搓揉的服服帖帖。半天下来,搓绳人的身后便会长出一堆麻花一样的草绳来。他站起身来,用两臂一伸一缩地庹绳,把草绳一圈圈地收在自己胸前,嘴里默念着一连串数字。他知道自己搓了多少庹的绳,也算得出这些绳可以派上哪些用场。他转身把草绳挂在泥墙的竹钉上,让墙壁顿时多出一份勤劳的证明。望着金黄色的草绳,他似乎嗅到一股泥土的香味,感受到一阵阳光的温度,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顺便一说,庹也是一个不常见的姓,据说原为土家族(古巴人后嗣),现在大部分已定为汉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山旮旯儿”的“旮旯儿”怎么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旮旯儿”的读音为gālár。旮旯儿,指角落或狭窄偏僻的地方。

山旮旯儿,指偏僻的山区。

山旮旯儿

(拍摄于202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