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进谏读音(进谏)

进谏读音(进谏)

15个成语,15个应该知道的小知识

Q:“莫逆之交”是一种什么样的友情呢?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莫逆之交”出自《庄子》里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有着类似的情节,都是几个人在聊天,讨论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前四个人认为“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把‘死’当作尾,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后三个人则说“谁能够相交而出于无心,相助而不着形迹,谁能超然于物外,跳跃于无极之中;忘了生死,而没有穷极。那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当时在座的各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都觉得说得太好了!完全没有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相逆,莫逆,就是不觉得抵触,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

Q:一饭千金,什么饭这么贵?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早年生活很是艰辛,经常吃不饱饭,所以他便去城下钓鱼充饥。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边洗衣服。漂母就是清洗丝棉絮和旧衣布的老婆婆。有一位漂母对韩信的遭遇很是同情,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对她很是感激。后韩信立下汗马功劳,被封楚王,想起从前救济过他的漂母,便派随从送饭,更是送一千两黄金来答谢她。

因此“一饭千金”说的是漂母给韩信饭吃,韩信用一千两黄金来报答她,而不是指一顿饭花很多钱,后常来比喻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Q:“后来居上”最初是表达不满的牢骚话?

今天,“后来居上”作为一个描述客观状态的成语,并不具有贬义,有时则表称赞和鼓励,表示某人起步虽晚,但成就反而超过别人。然而“后来居上”最初是一句表达不满的牢骚话,发这个牢骚的是汉武帝时的名臣汲黯。

汲黯这个人很耿直,喜欢当面批评别人。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取得数次胜利,越来越宠幸支持他北伐匈奴的公孙弘、张汤,二人地位不断上升,最后公孙弘当了丞相,被封为侯,张汤也当了御史大夫,甚至最早和汲黯同朝时的丞相的属官小吏,都有和汲黯同列,甚至超过他的。汲黯因反对对匈奴用兵,遭到汉武帝日益轻视,在老位置上原地打转。多种因素纠合在一起,汲黯心生怨念,于是他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堆一样,后来者居上。”

Q:“侧目而视”是指瞧不起人么?

有朋友会用“侧目而视”一词来形容瞧不起人斜着眼看人的样子,字面上看没问题,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是瞧不起人。侧目而视,其实意为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

侧目而视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指汲黯,他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当时,张汤因更改律令当上廷尉,也就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汲黯对他改变法律条令的行为非常不满,经常当着汉武帝的面与他争辩,认为张汤上不能承继先帝功业,下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并说:“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如果非要照着张汤新改的法律条令来行事,那么天下的人一定会被吓得双脚并拢地站着不敢往前迈步,恨得眼睛只敢斜视,不敢正视了。该句中的侧目而视既有害怕的意思,又有不得已的愤恨情绪,并不是瞧不起人。

Q:身无长物是说没有别的特长吗?

身无长物是说一个人非常贫穷,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出自《世说新语》。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俭朴。有次王恭从会稽带回一张竹席。同族王忱去看他,十分喜欢那竹席:“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可以送我一条。”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因为仅有的竹席送给了王忱,王恭只好坐在草垫上。王忱听说此事十分吃惊:“我本以为你那里多,所以才要的。”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Q:呆若木鸡,开始便是贬义词?

呆若木鸡,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战国时期齐宣王沉迷斗鸡,为此召来训鸡高手纪渻子。齐宣王心急,刚有十天就来询问情况,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得不行。”又过十天,纪渻子说:“还不行,它还是会对别的鸡叫或接近而有所反应。”又过二十天:“现在差不多了,即使是有别的鸡叫,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了。”只见那鸡被训练得像木头鸡,不管周围有什么动静,它都一动不动。但是一放进斗笼,别的鸡被它的样子所震慑,不敢应战,转身逃走。

故事中的呆若木鸡指斗鸡中的最高境界,以静制动,不战而胜。这里的呆不是发呆,而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应对一切。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呆若木鸡只保留了字面上的意思,成为贬义词。

Q:名落孙山,落的哪座山?

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出自《过庭录》。

孙山是一个人,宋代一位特别有幽默感的读书人。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受同乡之托,带着同乡的儿子一起赴试。发榜时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也就是末名,而同乡的儿子并没有考中。孙山独自先回家,同乡见了他,就打听儿子考得如何。孙山念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您的儿子比我还靠后些。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是孙山自己没考中,而是孙山已经是榜上的最后一名,名次比他还靠后的,就是考试失败了。

考场失意的名人不在少数,像杜甫、张继、唐伯虎、宋应星等。一时名落孙山,不等于人生山穷水尽,毕竟,多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Q:名列前茅的“茅”是指茅草吗?

名列前茅,词义很简单,是说名次排在前面,成绩优秀。

前茅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这里的前茅,指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说的是侦察兵发现敌情就举茅示警。先锋部队离后面的部队有一段距离的,举什么样的茅草才能让后面的人看清楚呢?关于“茅”到底是什么,古人展开过讨论。茅,就是茅旌。王引之曾经说,茅是草名,旌是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说的很肯定,茅不是茅草。那是什么呢?他后头又说了,这个茅,应该是旄,由㫃和毛组成,㫃是旗子,所以旄本意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那么这下就合逻辑了,侦察兵发现敌情,给后面打旗子。总结来说,名列前茅的茅,通旄,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Q:一文不名指的是一文不值吗?

一文不名,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出自《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有一宠臣邓通,相面的说邓通会因贫饿而死,文帝于是赐给邓通铜山,可铸钱,“邓氏钱”一度流通全国。文帝死后,景帝将邓通罢免,邓通在境外私自铸钱而被罚没全部家产,最后“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也就是说连一文小钱也不属于他了,寄死人家。

一文不值,指一点价值都没有,后指人无用,同样来自《史记》。武将灌夫参加丞相婚礼时给人敬酒,敬到临汝侯时,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并未起身,灌夫怒火中烧:“平时私底下你也把程不识贬得一钱不值的,老子一把年纪给你敬酒,你却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不直一钱,也就是后来的一钱不值、一文不值,说的是毫无价值。

Q:登堂入室指的是进入房屋吗?

古代正房有堂室之分,一般是前堂后室。堂是正厅,用来招待客人。室在堂的后面,用于生活起居。一般来说,室较私人,不可轻易进入,想要进入室,必须经过堂。登堂入室就是由礼节性接待客人的堂进入较私密的室,这是本义。

《论语·先进》中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评价仲由的学问。升堂入室也可以说登堂入室。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是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入室”就好比“到家”,我们说学问到家,正表示某人学问做得极好。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成语比喻义是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进入更高层次。无论本义还是比喻义,登堂入室都不能简单等同于进入房屋。

Q: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

充耳不闻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比如有人在很专心的做一件事,对外界的喧嚣“充耳不闻”,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那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充耳是冕冠上垂在两侧的玉饰,可以塞进耳朵里,也叫“瑱”(tiàn)。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象征着非礼勿听,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佩戴冕冠的人:有些事情也就一听而已,多看看别人好的方面,小的过失就不要计较了。所以,充就是塞住的意思,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充耳不闻更多地是指塞住耳朵故意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它也可以形容专心一致,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Q:声名鹊起为什么是喜鹊而不是麻雀呢?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那么为何声名鹊起是喜鹊不是麻雀呢?

从字形来看,鹊是形声字。从鸟, 昔(唶)声。说喜鹊很大,尾巴很长,腿长,飞得高且快。喜鹊叫声清脆,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声将有喜事来临,故称其为喜鹊。而雀字从小隹,隹就是鸟的意思,雀就是小鸟。雀体形小,声音很大。麻雀给人的印象则是吱吱喳喳,喜欢蹦跶却飞不高。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声名鹊起是形容人的知名度像喜鹊一样飞起,那肯定不能误用成像麻雀一样飞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以此类推,欢呼雀跃就很好理解,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麻雀小短腿,总是并着双腿跳来跳去,欢呼雀跃确实很形象。

Q:“首鼠两端”是形容做事前后不一致吗?

“首鼠两端”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不和,大将韩安国夹在二人中间,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态度。一次罢朝后,田蚡因韩安国没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论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车子,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那个秃老头儿,你为什么这样首鼠两端?”所以首鼠两端不是说人做事前后不一致,而是形容人做事像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左右张望的样子,犹豫不决,不够果断。

有朋友对“首鼠”一词有疑问,“鼠”为什么和脑袋相对,表示两端呢?其实,“鼠”正是“尾”的意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老鼠的尾巴很长,所以古人又称“尾” 为“鼠”。这个词义是因老鼠的形体特征而引申的。

Q:愚不可及,最开始竟是夸人的词?

愚不可及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此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的一句话,说他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很聪明;政治危乱的时候,显得有些愚笨。这句话所讲的道理是在乱世的时候,要大智若愚,不要过多显露自己的聪明,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而宁武子正是这么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经历多次变故之后安然无恙,明哲保身。像这样的“愚笨”可是很多人达不到的呢。后来曹操还曾用这个词来夸荀攸。

Q:瓜田李下什么梗?

瓜田李下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说一位端方的君子,做事应该懂得避嫌。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走到别人李子树下的时候,就算帽子刚好歪了,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则很像是动手去摘李子。这两种行为,都容易引起误会,应该尽力避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人就简称为瓜田李下,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主动避嫌,尤其在一些说不清楚的场合。后来也有简化为“瓜田”的,所谓瓜田之嫌。

明朝死谏的那些名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之光

中国死谏名臣,是青史之上最令人荡气回肠的篇章。\"死谏\"则是文人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世界的一种极端表现,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死谏之士就是屈原。屈原看朝中高官贵胄滥用职权,朝中无忠良之臣,完全成为奸佞小人的天下。内忧外患之下,屈原数次谏言,却终因被谗言陷害而流放。报国无门的屈原选择以死觐见,想要唤醒国人,最终成为世代流传的绝唱。

从屈原开始,死谏成为了文人走投无路之时的最后一道绝路。因为屈原的万古流芳,死谏似乎也和\"名留青史\"画上了等号,也成为一代代文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自古强谏多为寻死路,而文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的性命能够扶大厦于将倾,那么牺牲自我又有何妨。这种思想一直发展到了明朝,因为时代背景,明朝的\"死谏\"名臣数目庞大,非常典型,甚至出现群体死谏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那些死谏之士。

\"难以驾驭\"的谏臣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选择加强皇权,废除宰相,为自己的儿孙们留下了一群难以驾驭的文臣。朱元璋是一位草根皇帝,在正儿八经参加起义之前,甚至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受到正规的教育,而这位皇帝却十分看重文臣的作用,让\"善于纳谏\"四个字留在了明朝各届皇帝的行为典范之中,当然了,能不能真正实施到位,还是要看皇帝个人的。

虽然后世的人们总是诟病明朝的皇帝贪玩、不务正业,其实明朝皇帝之所以能够有培养兴趣爱好的闲情逸致,也是因为明朝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很接近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当时的言官们在朝堂上争吵,甚至打架斗殴都是普遍现象。

明朝的言官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而另一个不得忽视的团体——宦官,和他们形成此消彼长的两股势力。此时,文臣群体开始分裂,一部分依旧坚持进谏,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另一部分开始依附宦官,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宦官乱政的推动者。

正是由于以上的历史背景,明朝的死谏言官更多、更典型、也更加难能可贵。

那些死谏的名臣

皇帝们对言官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政治的开明度和朝堂的政治风向。

在明太祖时期,朱元璋因为看不惯孟子\"民贵君轻\"的言论,竟然下令废除孟子\"亚圣\"称号,将孟子像从孔庙之中移出来。朱元璋此举便是要在天下人面前彰显君主权威,刑部尚书钱唐偏要对着干,向朱元璋进谏道:\"我就是要为孟子而死,便是死了也光荣。\"臣子如此不给皇帝面子,朱元璋自然是恼火至极,却还是打消了移除孟子的主意。

朱元璋多少是讲道理的,但是也杀了不少死谏之士。比如御史王朴遇事总要和朱元璋争论,朱元璋要杀了他,后来后悔了,将他召回来给他个台阶下,认错就行。王朴却道:\"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明太祖就如他所愿将他杀了。李仕鲁对于朱元璋的执政行为多有看不惯的地方,将笏掷于地上,骂朱元璋\"舍圣学而异端(佛教)\",只求一死。蒋文旭在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之后,亦大骂朱元璋\"传孙不传子\",最终也是一死。

建文帝时期,应为朱允炆天性温良,所以很少和臣子闹得不愉快。明成祖得位之后,对儒学大士多有打压,方孝孺被灭十族,建文帝旧臣亦是遭遇了\"瓜蔓抄\"。朱棣对于死谏之士基本不会手下留情,在他起兵、迁都之时,上言阻止的文官都没有好下场,这多归结于朱棣对于皇权的极端渴求。

明武宗是朱厚照是明朝出名的荒唐皇帝,先有宠臣刘瑾,后有奸臣江彬。正德十四年,武宗因拟定南巡享乐而引起了群众的集体进谏。据史料记载,群谏者有\"吏部郎中张衍端等十四人、刑部郎中陆俸等五十三人继之,礼部郎中姜龙等十六人、兵部郎中孙凤等十六人又继之\"。朱厚照大怒之下将五十人杖刑致死,一百七十人罚午门五日,六人送入诏狱。君臣矛盾一度尖锐,而进谏之人源源不断,有又有百余臣子受杖责,又有十一人死于杖刑之下。最终,明武宗放弃了南巡计划。

明朝另一个死谏之臣频出的高峰期就是在嘉靖年前。嘉靖帝刚刚即位之时,想要下诏要追崇所生,因为大礼之争而下狱的臣子多达一百三十四人,杖死十七人,著名诗人杨慎就因此案被终身贬黜。嘉靖帝在位四十余年,因喜用柔媚之臣,严嵩专政长达二十余年,满朝皆是和严家沾亲带故的官员。阴暗的朝政之下,便更显忠正之臣。出身贫寒的杨继盛,三十二岁才考上进士,因为谏言批判严党被贬,不服,再谏再贬。严嵩心急,欲与之交好,他却上书《请诛贼臣疏》,大骂严嵩十恶五奸。杨继盛受杖刑后,在狱中以瓷碗碎片割腕而死,见者落泪。嘉靖四十五年,清官海瑞登场,一封《治安疏》震惊朝野,民间对朝中死谏言官的推崇到了顶峰。

结语

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之中,对专制国家有着这样的描述:\"绝无所谓调节、限制、和解、条件、等值、商谈、谏诤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相等的或更好的可以向人建议;人就是一个生物服从另一个发出意志的生物罢了。\"

而在明朝这些死谏的名臣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屈从的灵魂,一个始终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团体。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为封建专制制度保驾护航,他们骂君主是为了君主能够名垂青史,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但在暴君杀了一波又一波谏臣之后,他们依旧敢于进谏,并且将此视为光荣,死得从容。

中国一代又一代有气节的文人,他们忠于君主,却代代传承着相同的抗争思想,皇帝可以任用他们,但永远不能在精神上奴役他们。于他们而言,\"生死\"永远小于\"忠义\",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个\"问心无愧\"罢了。

参考资料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任崇岳——《论朱元璋对待儒士的态度》,中州学刊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

蔡明伦——《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李绍强——《明代的廷杖与谏诤》

古文观止6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齐威王时任齐相,号“成侯”; 2、修:长。此指身高; 3、尺:战国时,一尺等于今市尺六寸四分; 4、昳丽:光艳美丽; 5、窥:看; 6、孰:谁,哪个。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旦日:明天; 2、孰视:仔细端相; 3、私:偏爱。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威王:即齐威王,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23年(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2、蔽:蒙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议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面刺:当面提出批评; 2、谤议:议论谴责; 3、市朝:公众场合; 4、间进:断断续续地进谏; 5、期年:一周年; 6、战胜于朝廷:指身在朝廷之内就能战胜别的国家。意即内政修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邹忌(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议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评:

此篇专为好奉承者说法。人苦不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篇中所云“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句,便是去蔽主脑。威王下令,亦止是欲闻过耳。结言“战胜”,即自克之意。其行文自首至尾,俱用三叠法。《国策》中最光明正大者。

公元前671年,陈国内乱,陈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至齐国后为齐国田氏之祖,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无宇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相,田氏自此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史上称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