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2022年国运如何(推算2022年的国运)

2022年国运如何(推算2022年的国运)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的国运在哪里?

(一)

2022年,中国GDP达到121万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相比去年增长3%,在去年全国许多地方动不动“封控”的情况下,这份成绩,可谓是来之不易。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72,折算成美元数据,中国的GDP规模是18万亿美元。

2021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整个欧盟,因为2022年欧元贬值比人民币要严重一些,所以,2022年18万亿美元的GDP,大概率还是能超越欧盟,再次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如果把这份成绩与美国一比,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美国最新GDP数据还没有公布,但美国的财政年是前一年的10月1日到本年的9月30日,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美国2022财政年的GDP是25.7万亿美元。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

2021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GDP的74%;

2022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GDP的70%。

也就是说,相比美国的经济规模,中国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是退步了。

过去几年里,对于中国GDP将来必然超越美国这件事儿,大家都觉得是板上钉钉,然而,2022年的数据,却给这个板蒙上了阴影。

拉长时间段看,2022年中国经济规模与美国差距明显拉大,可以说是35年来的第一次。

中国GDP在世界上的占比,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的国运。

如果单单与美国比,还看不出来什么的话,那么把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拉过来做陪衬,大家就会明白,什么是中国的国运?

很显然,按照经济规模的世界占比来统计,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的国运(图中红线),一直都是昂头向上的,从未有任何一年出现过占比下降的情况。

然而,除了中美GDP对比之外,另外的一些统计指标也显示,这种昂头向上的趋势,可能就在2022年会发生变化。

例如,2022年,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从多年来的中国变成欧盟;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从多年来的中国变成美国——这意味着,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第一次开始被削弱。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第一的位置,2022年也极大概率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易位。

我们回望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的国运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

人口红利+产业链生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经济下中国人的奋斗精神。

(二)

先来说人口红利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力,也就是人力资源,是其中最基础的要素。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增加、社会总抚养比下降,更多的人参与到财富创造中来,由此引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性”,被称为“人口数量红利”,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有利性”,则被称为“人口质量红利”,两者合在一起,就是大家所说的人口红利。

下图所展示的,就是中国人口数量红利的变动情况。

很显然,自1977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就不断增加,经历过了两个明显的上升阶段:1977年-1989年、1992年-迄今。

特别是1992-2019年,就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来看,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享有中国如此高比例的人口数量红利。

关于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我们可以从大学生数量方面一睹端倪。

1990年,大学录取人数61万,毕业生61万;

2000年,大学录取人数221万,毕业生95万;

2010年,大学录取人数657万,毕业生575万;

2020年,大学录取人数867万,毕业生874万;

2021年,大学录取人数1001万,毕业生909万。

大多数人只是感觉,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却没有想到,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恰恰就是中国最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一群人,他们才是中国保持国运最关键的要素。

2020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共同发布了最新一期的《2020科学与工程指标》,向总统和国会汇报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发展的情况,并与其他国家、地区和经济体进行对比。

根据其文中数据,中国在2016年授予科学与工程类学士学位170万个,美国授予80万个,欧盟28个国家授予100万个,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授予的此类学士学位数量增长了一倍,且增长部分主要来自工程学(见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开始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到了人口质量红利期——特别是2013年之后,中国被授予科学与工程类学士学位的人数,几乎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以上……

正是这种巨大的人口质量红利,使得中国过去10多年的经济增长呈现爆发之势,在诸多的产业领域开始在世界上崛起,也帮助中国的经济规模迅速超越日本并将其甩在身后,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GDP的世界占比从4.5%左右翻了两番达到18%。

总的来看,过去30多年的中国国运,基础正是就在人口——毕竟,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话术,国运的核心还是在人,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一个国家国运的根本。

(三)

无论是劳动人口数量增加,或是受高等教育人口数量的增加,其实都只是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能说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人口机会窗口”。

机会窗口,究竟能不能形成“红利”,关键还是看一个国家政策和产业,能否与人口相匹配。

巴西近年来劳动人口占比接近并超越中国,未见巴西产生特别的人口数量红利,而乌克兰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远超中国,也未见乌克兰产生什么人口质量红利,这都显然说明,劳动人口占比提升和人口素质改变,只是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全部。

幸运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与人口机会窗口重叠,使得人口机会窗口迅速转变为人口红利,进而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将人口红利转变为实质的经济增长,中国依赖的是产业链的成长。

最近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这句话如果只是客观陈述,倒也没啥问题。可惜的是,很多人说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在说我们的产业链如此完整,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我们不怕美国封锁和制裁,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工业制造的产品,虽然质量差一点儿,但我们完全可以都做到自给自足……

这种理解有相当大的问题。

因为,产业链并非一个抽象概念,它包含了价值传输、企业生产、供需链接和空间转移四个维度,只有这四个维度紧密的互相对接,才会有所谓的“产业链”,大多数人所谓的“完整的产业链”,其实只是指企业生产这块儿,有人,有机器,有点技术,可以生产出来……

但产业链的核心,是价值传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价值链,只有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匹配到相应的需求上,并正常实现空间转移,送达消费者手中,然后,所有参与机构,都在产业链中贡献自己的能力,同时收获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根本意义,在于有终极消费者买单,在消费中创造价值,如果仅仅只有生产能力的产业链,这是残缺的,而且最终必将走向衰落和消亡。

更进一步,中国全产业链生产的基础——大工业生产,也并不是在1990年代凭空出现的,而是此前40年产业不断积累的结果,只有这种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结合庞大的海外消费市场,才会逐渐形成产业链。

很多人应该知道,前苏联在60年代前后,曾经拥有比中国还完善和庞大的工业基础,苏联人研发出来了3进制的计算机,还开发出了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东西,一个叫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的工程师,甚至还发明了更轻更小的便携式移动电话……

有先进技术和理论,有完整工业基础,有基础研发投入,但没有商业应用,没有商业价值,没有消费者买单,这一套强大的工业体系和所谓的“全产业链”,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之下,没有一样东西创造出来商业价值,到苏联解体前后,基本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苏联人连个电风扇和暖水壶都生产不好……

相比之下,过去30多年,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商品生产,始终面向全世界的消费市场,中国无数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国的国营企业通常只负责进口),迎合世界产业发展和商品消费趋势,通过购买、仿造、研发、生产等一系列步骤,一点点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建立起当今世界上链条最长、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

依赖于全球消费市场,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与全世界的消费市场对接起来,逐渐拓展自身的产业链,这就是中国过去30年国运的另一个支柱。

(四)

有了人口红利,有了工业生产能力,就能建立起在全世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么?

不一定。

因为还有产业协作、运输成本、统一市场等等问题。

同样很幸运的是,过去30年中国的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所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所说的问题。

以城镇原本廉价的土地作为资产,将其很长一个时期内的使用权(国外则直接是土地所有权)抵押给想要通过开发土地而赚钱的人,可以将未来的巨额收益一次性的变现,拿着这个钱,地方政府可以修建多种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大大改变城市的面貌,而开发商们拿到土地,则可以开发成相应的工厂、住宅、市场等,这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土地财政的本质,就是把土地价值紧紧握在政府手中,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发展的原始资本。正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土地——房子——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中,被紧紧的缠绕在了一起。

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所在,其他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复制中国的这一进程。

依赖土地开发收益(大城市高房价的源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在1/4个世纪里,通过天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彻底重塑了城市化进程,过去30年几乎有5.5亿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重塑了中国社会,也让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以城市文明为主的现代化国家。

从中国的“八五计划”开始,已经在持续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钢铁、煤炭、炼油等)等基础设施行业的投入,1990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高达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明显高于同期全社会整体投资增幅,在那12年里,中国的公路总里程从102万公里变成了176万公里,几乎翻倍,而每年新建公路里程数,是以往的3倍以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才撑得起中国加入WTO后,整个产业链的飞速扩张,也吸引着外资蜂拥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高速公路迅速在全国成网,高寒的青藏高原也通了火车,高铁开始出现并开始联网,各个城市的水网、燃气、电网、轨道交通等,也越来越完善。

在加入WTO之前,中国就一直努力把钢用到刀刃上,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也并没有放松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因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开始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倾斜,全国一盘棋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到2019年底:

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高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高达3.5万公里;

中国公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0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就达15万公里;

民用航空机场238个,年通航量100万以上人次的航空机场就有106个;

内河航道12.7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有2100个,全国生产用的泊位码头更是多达2.3万个;

此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6200公里,发电量7.5万亿千瓦时,水泥产量23.3亿吨,钢产量9.96亿吨……

基本都位居世界第一。

正是在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下,让中国国内、国际运输量都飞速增长,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全年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76亿人,完成旅客周转量3.5万亿人公里,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62.24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9.4万亿吨公里。

总量的数字,很多人可能没感觉,把它具体到14亿人身上就能感觉到了:

2019年1年,14亿中国人平均每人出行12.6次,平均每人移动2500公里,平均每人搬动33吨货物,而且平均每人搬着1吨的货物移动了1.4万公里。

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无论高铁还是高速公路,无论是港口码头还是发电设施,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状况,目前正处于良好运营状态,与美国陈旧、老化的公路、铁路、电力设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

人口红利+产业链生长(依赖于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依赖于土地财政),这绝对不是中国国运的全部,甚至都不是核心因素。

更深入的一个视角来看,中国过去30多年国运崛起的核心因素,是坚持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市场经济之下每一个奋斗着的中国人。

每一个人都应该想想看,在现代社会里,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可能相当多的一部分中国人(可能包括某些高层人士),仍然把现代社会的财富,理解成固定的东西,像古代的粮食、牲畜以及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还有生产商品的工厂……

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就认为,只要这个国家,有人在,有工厂设备在,有基础设施在,无论怎么折腾,中国市场经济30年所创造的庞大财富,怎么也不会消失,这些财富,一定确保要掌握在“政治可靠的人”的手中,才不至于被“敌对势力”利用,才能绝对保证国家安全……

很可惜的是,他们对于现代财富的理解,错得离谱。

想想看,有那么一座工厂就矗立在那里,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者,没有合适的管理者,没有合适的工人,没有最恰当的生产组织,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那么,这座工厂不是财富,而是一堆铁疙瘩垃圾!

哪怕是腾讯、阿里、京东、美团这种今天看起来市值高达上千亿美元的大企业,如果,没有大家使用,没有快递员给我们服务,没有程序员维护和匹配,没有支付系统,它也不是财富,而是一堆的程序垃圾!

现代社会财富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个体之间互相服务的意愿,是人与人的信用关系,你愿意给我提供某种服务,我愿意给他提供某种服务(尽管说这个意愿的目的是挣钱,挣钱来购买他人的服务),这种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才是现代社会的财富本质。

把这种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关系,转换成大家都通俗易懂的话就是: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为什么美国人、欧洲人以及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富?

如果说,他们在几百年前的时候,依赖于屠杀和掠夺富了那么一两天的话,那么,今天美国和欧洲的“富”,任何一个稍稍有点儿脑子的人都知道,那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信用关系方面的“富”。

他们拿出来美元或者欧元,就有人主动愿意给他们提供服务(包括我们中国人提供),他们的社会个体之间,也愿意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正是这种互相服务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他们相对于我们更加富裕、更加发达的社会财富。

更进一步的说,是因为他们实施了更长久的市场经济制度,让人和人之间形成了更丰富、更多元、更有信用的社会关系,这种信用在内能确保大多数国民生活较为舒适,而向外输出,就能购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

说白了,现代社会里的财富,不是账户里的数字,不是在某块土地上的工厂,而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人才,是技术,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多元化社会关系,是每一个人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社会关系才能以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方式成立,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之下,这些关系才是庞大无比的社会财富。

如果,有人不断的改变这种社会关系,让有生产组织能力的人离开,让适合做某些事情的人去做另外的事情,而掌握了权力可以调配资源的人,却做不到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必然会越来越糟糕。

进一步的,有人不断打着“改革”的旗号,实质上却不断破坏和削弱这种市场经济下自发形成的社会关系,那么,财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最后除了给整个社会带来贫穷、短缺和匮乏之外,什么都不会留下。

实际上,当今世界就有过不止一个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如伊朗、如阿富汗、如委内瑞拉……

曾经富裕的他们,在一步步破坏了原有的基于市场经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之后,剩下的就是贫穷、短缺和匮乏,哪怕是原油储量世界第一、富裕程度拉美第一的委内瑞拉,在查韦斯-马杜罗政府持续20多年的折腾之下,如今也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2022年第一次出现缩减,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快速衰退;

美国和印度的最大贸易国,都在2022年从中国变成了其他经济体,这说明,中国的产业链在美国围堵之下正在遭遇挫折;

中国的基础设施优势,本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过去两年因为土地财政的退潮,地方政府庞大而低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变成一堆债务炸弹;

……

简单说,过去30年支撑中国国运一路上升的优势,都在一点点的发生变化,但我还是希望,中国的国运,能够像过去30年一样持续下去……

在这种困难的时候,回望我们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要想维持国运,唯有更加坚决地推行市场经济制度,更加明确的鼓励基于市场的社会关系构建,更加主动的对行政体制加以深入改革,而不是妄想以行政指挥、政治挂帅来抵消经济的下行……

想起来,就在3天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出席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的时候就表示:“有的人说中国要搞计划经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