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孙权性格特点四字概括(孙权性格)

孙权性格特点四字概括(孙权性格)

明君雄主孙权到晚年为什么会成为昏君?陆逊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众所周知,陆逊因为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倾巢而出的刘备所率的蜀军,而天下闻名。但功成名就后的陆逊过的并不快乐,原因是他所伺奉的主子孙权“变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晚年的孙权一改早期推诚相与、同舟济水的贤明之君的形象,而变成了一个“性多猜忌,果于杀戮”的昏聩之君。

“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抽象的性格转变,孙权性格的前后变化,也是与维护江东政权和王室利益有关的孙权的晚年,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国外转到了国内,蜀汉偏处蜀川一隅,东吴则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大片土地,凭借长江天堑足以阻挡曹军南下,江南经济的发展也足以划江自守。加之卓有成效的外交手段,吴蜀、吴魏之间,故事不是很多、但国内的情况则与立国之初大有不同。主要是江东大族的势力有了急剧扩张和发展。

早年,孙权为了拉拢统兵将领,曾实行军事世袭和复客制度,又把大量的土地赏给他们。东吴的将领大多出身大族,原来就有世袭的土地和部曲,加上不断赏赐,拥有的土地和部曲越来越多。“值什仆成军,闭门为市”是当时大族势力的真实写照。

孙权晚年,因长子孙登早卒,本人年事已高,担心大族势力的急剧影胀会危及孙氏王室的权力,为此,他对江东大族的态度从拉拢转为控制孙权对东吴重臣陆逊的态度转变,很能反映他思想上的这种状态。

公元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东吴的第三任丞相。称帝之前的孙权尚能认识到“孤与君分义特异,荣实同”。到了此时,却对陆逊也产生了疑虑和戒心。陆逊虽为丞相,但“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即依然带兵驻扎武昌,不能回京管理国政。对于忠实于他的陆逊,孙权还这样猜忌,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陆逊死后,孙权又把荆州分为两部,以昌岱为上将军,督守荆州的右部,以诸葛格为大将军,督守荆州的左部。原来镇守武昌的陆逊之子陆抗则调离武昌。其实,诸葛格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陆抗,史书上有一段记载是很能说明两人的军事才能的:“(陆抗)迁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换屯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格入电,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电,顺有毁坏,深以为惭。”孙权当然知道诸葛恪的军事才能逊色于陆抗,但仍要把陆抗调离武昌,这显然是出于对陆氏世代为将有所顾忌。

在孙权死前的两年间,吴国宫廷发生了一柱大案。为争立太子一事,大批重臣被贬、被。孙权长子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孙霸为鲁王,孙不服,到处拉拢势力,谋夺太子地位,孙和也在臣僚们的支持下进行反击。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臣都卷入太子党争事件中去了。“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貳,滋延大臣”,乃至“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以全寄、杨竺为首的大臣们主张废和立霸,陆逊、朱据、诸葛恪为首的大臣们则支持孙和,主张“明嫡底之分”。因为太子和与鲁王霸的争斗夺宠,使群臣分为两大派,孙权对此深感不安。最后他作出了既废太子又赐鲁王死的决定。与此同时,又诛系进谏大臣十余家,就是陆逊也受到孙权多次责,最后忧愤死去。

孙权晚年的性格变态,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有江东政权,借机削弱大族势力来维护王室利益,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这样做的客观效果却是朝野震恐,人心撼动。大臣们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尽言直谏,东吴王朝出现了“旧将已尽,新将未信”的境况。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东吴的亡国之主是孙皓,但孙权去世以前,已经出现亡国的征兆。

孙权:励精图治的明主,还是阴险卑鄙的小人?

相对于蜀汉之主刘备和曹魏之主曹操的鼎鼎大名而言,同样为三足鼎立中一族的孙权,实在是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在三国的开国君主之中,孙权的年纪最小,登上帝位的时间也最晚,手下的名臣良将虽多,真说像关二爷那般名震万古的,似乎也并没有什么。

那么真正的孙权,又会是什么样子?

是侥幸继承了父兄基业的幸运者,还是开创了新时代的领路人?

是合肥十万败八百的昏庸无能之人,还是心怀叵测算计颇多的枭雄呢?

前情

孙权这个人吧,他的字是仲谋,从取的这个字中,也能够看出他的排行。

他本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孙坚的次子,父兄都是一时的豪杰,但最终却全都是不得好死。他上位之后,江东的局势才算是稳定了下来,奠定了之后东吴自成一国的基业。

他的父亲孙坚本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吏,但是为人勇猛又好战,又恰巧碰上了时局动荡混乱的时期,更是成就了不错的基业。

但勇猛好战这方面的特点成就了他,却也害死了他,他跟着袁术混的时候被人一箭射死,空留下飘摇的一份事业。

但好在他的长子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撑起了一片天。

而在孙策平定江南各郡时,孙权只不过是个少年。但是哪怕他年纪还很小,却也已经被任命为阳羡县长。

这样看来,较为显赫的家世还是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好处。相对于白手起家,在演义中还被弄去卖草鞋的刘皇叔而言,孙权刚开始的路途是较为顺畅的。

同样是在家族的影响下,郡中推举他为孝廉,州里荐举他为茂才,朝廷对此深信不疑,还任命他为奉义校尉。

在这个时候,东汉的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几乎接近于崩溃,因为孙策虽远在江南,却仍奉东汉的皇室为正统,以臣子的礼节交纳贡物,于是朝廷便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以及相应的官服。

而作为使者的刘琬到了江东之后,也见到了孙氏的重要人物。

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最为重视已经算是一方诸侯的孙策,反而预判孙家的兄弟虽然优秀出众,但大多福禄不长,只有作为第二子的孙权,以后不仅大富大贵而且寿命绵长。

这一段话究竟是后人为了体现孙权的奇特之处而特意编撰出来的,还是作为使者的刘琬本身就独有慧眼识人,到现在已经很难真正考察出来了。不过相对于天降祥瑞之类的夸张说法,这还算比较能够让人接受。

而事实上,孙权也的确像刘琬所叙述的那样,成就了一番事业,福寿绵延。

前期的势力分布图

后期的势力分布图

自身势力的发展

孙策本身是有儿子的,但是因为他死去的时候,儿子孙绍的年纪太小,没有办法掌权,所以东吴没有选择父死子继,而是选择了兄终弟及。

作为第二子的孙权在兄长孙策因为被刺杀身亡之后就继承了他的位置,在诸位能臣干将的辅佐下力据江东,甚至击败了数字让东吴吃瘪的的黄祖。

后来曹操率大军南下,一下子就让这个风雨飘摇的事例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虽说当时的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但是摆在孙权面前的,也只有两个选择罢了,要么战,要么降。

也许是被鲁肃有理有据的论述所说服,也许孙权本身心中燃烧着不肯低头的火焰,总之,孙权并没有像张昭所建议的那样,干脆的举手投降,而是选择联合刘备,阻击曹操。

事实证明,孙权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最终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大力挫败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这一刻,孙权的形象是光辉而夺目的,作为一个比曹操小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面对,一个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般的强敌,他没有低头没有绝望而十分及反击,并且成功的将这个看似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巨人击倒。

可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架势倒了,新的矛盾又开始了。刚开始,孙刘联盟还是比较坚固的,毕竟有曹操这一个大敌在前,谁也不敢内斗。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所代表的势力与刘备众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双方爆发了严重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反目的结果。

孙权任用良将吕蒙,以诡计白衣渡江的方式,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后来刘备率军讨伐东吴,却遭遇夷陵大败。

曹丕称帝后,孙权为了避免同时结怨曹刘两家,于是舍下自己的面子,先向北方称臣,受封大魏吴王。

等待时机成熟之后才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在此之后,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作为自己势力的都城。

这一座城池异常的设施完备,不仅有宫城和衙署,还有民居、寺院,到了城外面还有石头城、丹阳郡城,甚至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设施完备,非常繁荣。

如果说单单一座城池还算不了什么的话,那还有其他的方面可以为这位吴大帝正名。他在位期间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

孙权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为了保证农业发展,又派人仔细考察,然后选择兴修水利,疏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又开通了许多人造运河等。

而且,孙权还为中国的航海史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现在的台湾省),又派人到处出使,达成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孙权还下令还为西域僧人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也成了佛教在我国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

孙权的画像。

人格的缺陷

孙权这个人,说是个残暴的君主吧,可能过了些,说是个英明的君主吧,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又着实配不上英明这个词。

他已经无法的单纯用好坏来形容,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特别强烈的割裂感,当自己的得力战将战死时,他会失声痛哭,当信中的大臣重病时,他会祈求上天的垂怜,当发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他也可以拉下面子去向自己的臣子道歉。

可是他也会逼死对东吴有大功的将军,放逐对自己有扶持之功的大臣,道了歉却绝不更改自己的毛病。

这个时候,虽然偶尔也有些磕磕绊绊,但终究能够好好地走下去,可是等到了晚年,孙权的性格几乎是大变,英明的一面从他身上慢慢的消减去了,留下的只有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狡诈与残忍。

孙刘联盟反目的时候,刘备准备进攻东吴。

当时,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诸葛瑾的兄弟,就是深受刘备信中的诸葛亮。

于是有很多人都向孙权进言,认为诸葛瑾有通敌的嫌疑,哪怕不对他进行处置,也需要暂时免职。但是孙权不仅不以为意,还将收到的信件转交给了诸葛瑾。

这样的胸襟与气魄,着实是十分难得,但是早期的时候多么梦幻,晚期的时候就有多么凄凉。

诸葛瑾和吕蒙的好运,并没有继续在东吴的臣子们身上延续。陆逊、张昭,都吃到了孙权残忍那一面的苦头。

更可怕的是,孙权之前所选中的太子孙登早逝,他又立了孙和为太子,但是同时又将另一个儿子孙霸封为鲁王,让他们彼此相制衡。

这一制衡,就制衡出了事情。

孙和身为太子,但身边总有一个兄弟,虎视眈眈,难免会心思不稳。孙霸身为鲁王,虽然没有得到继承的权利,却因为孙权的过度偏爱,而总想着再上前一步。

祸起萧墙近在眼前。

可他们两个还没等到祸起萧墙的那一天,就全部被他们的老爹孙权给做掉了。

也正是经过这一番的折腾,名臣良将几乎丧尽,幼子孙亮尚且是垂髫小童,又怎能持国?

孙权费尽心思打下来的吴国,最终依然免不了亡于他人之手的命运。

可悲可叹。

明君雄主孙权到晚年为什么会成为昏君?陆逊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众所周知,陆逊因为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倾巢而出的刘备所率的蜀军,而天下闻名。但功成名就后的陆逊过的并不快乐,原因是他所伺奉的主子孙权“变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晚年的孙权一改早期推诚相与、同舟济水的贤明之君的形象,而变成了一个“性多猜忌,果于杀戮”的昏聩之君。

“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抽象的性格转变,孙权性格的前后变化,也是与维护江东政权和王室利益有关的孙权的晚年,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国外转到了国内,蜀汉偏处蜀川一隅,东吴则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大片土地,凭借长江天堑足以阻挡曹军南下,江南经济的发展也足以划江自守。加之卓有成效的外交手段,吴蜀、吴魏之间,故事不是很多、但国内的情况则与立国之初大有不同。主要是江东大族的势力有了急剧扩张和发展。

早年,孙权为了拉拢统兵将领,曾实行军事世袭和复客制度,又把大量的土地赏给他们。东吴的将领大多出身大族,原来就有世袭的土地和部曲,加上不断赏赐,拥有的土地和部曲越来越多。“值什仆成军,闭门为市”是当时大族势力的真实写照。

孙权晚年,因长子孙登早卒,本人年事已高,担心大族势力的急剧影胀会危及孙氏王室的权力,为此,他对江东大族的态度从拉拢转为控制孙权对东吴重臣陆逊的态度转变,很能反映他思想上的这种状态。

公元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东吴的第三任丞相。称帝之前的孙权尚能认识到“孤与君分义特异,荣实同”。到了此时,却对陆逊也产生了疑虑和戒心。陆逊虽为丞相,但“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即依然带兵驻扎武昌,不能回京管理国政。对于忠实于他的陆逊,孙权还这样猜忌,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陆逊死后,孙权又把荆州分为两部,以昌岱为上将军,督守荆州的右部,以诸葛格为大将军,督守荆州的左部。原来镇守武昌的陆逊之子陆抗则调离武昌。其实,诸葛格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陆抗,史书上有一段记载是很能说明两人的军事才能的:“(陆抗)迁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换屯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格入电,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电,顺有毁坏,深以为惭。”孙权当然知道诸葛恪的军事才能逊色于陆抗,但仍要把陆抗调离武昌,这显然是出于对陆氏世代为将有所顾忌。

在孙权死前的两年间,吴国宫廷发生了一柱大案。为争立太子一事,大批重臣被贬、被。孙权长子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孙霸为鲁王,孙不服,到处拉拢势力,谋夺太子地位,孙和也在臣僚们的支持下进行反击。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臣都卷入太子党争事件中去了。“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貳,滋延大臣”,乃至“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以全寄、杨竺为首的大臣们主张废和立霸,陆逊、朱据、诸葛恪为首的大臣们则支持孙和,主张“明嫡底之分”。因为太子和与鲁王霸的争斗夺宠,使群臣分为两大派,孙权对此深感不安。最后他作出了既废太子又赐鲁王死的决定。与此同时,又诛系进谏大臣十余家,就是陆逊也受到孙权多次责,最后忧愤死去。

孙权晚年的性格变态,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有江东政权,借机削弱大族势力来维护王室利益,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这样做的客观效果却是朝野震恐,人心撼动。大臣们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尽言直谏,东吴王朝出现了“旧将已尽,新将未信”的境况。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东吴的亡国之主是孙皓,但孙权去世以前,已经出现亡国的征兆。

三国演义中,实用主义的孙权,为何能笑到最后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同岁,而且有25个儿子,诗词歌赋有曹植、能征善战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论在乱世之中忍辱负重,纵横捭阖的能力,确实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孙权。

“富二代”孙权

公元200年4月4日,孙策受重伤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业都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孙权,并且说出了那段著名的遗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此时的孙权只有19岁,也就是我们刚进入大学的年龄,之后孙权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政治生涯。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英雄辈出,但是那个时代也是士族门阀所统治的时代,大部分的政治资源都掌握在这些士族手中,底层百姓是没有获得政治资源权力的。孙权的父亲孙坚是浙江富春的寒族,但是从小就好勇善斗,靠着镇压农民起义步入仕途,起初只是一个小县吏,后来官至长沙太守,拉起了最初的队伍。

孙坚在32岁时候,就因为战功被封为乌程侯。而此时的曹操还只是一个殿军校尉,刘备还带着关羽、张飞四处奔波。此时的孙坚已经成为一方诸侯,几年后和袁绍一起讨伐董卓,并且率先攻入洛阳。孙家能够快速起步,孙坚儿子孙策也居功至伟,和他父亲一样,同样勇猛无比,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孙坚在攻入洛阳之后,毫无心理压力地拿走了传国玉玺,但是孙坚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了26岁的孙策,以及5岁的孙权。孙策在打仗的时候,经常带着孙权四处奔波。而且孙坚也非常喜欢这个弟弟,常常让他帮忙出主意,孙策也经常提醒孙权,我旁边这些将领,将来都是你的手下,你要和他们打好关系呀。

和孙策勇猛不同,孙权性格开朗,天生具备人格魅力,而且对朋友很讲义气,经常为朋友出头,一身的江湖气,时常喝的酩酊大醉。孙策也看出孙权有举贤任能的能力,早早就将手中的领导权交到孙权手中。

也是因为孙家非士族出身,因此也没有那些豪门的条条框框,他们没有所谓家国的概念,更没有政治旗帜,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乱世当中存活下来,一切都是利益为先,没有所谓道德制高点的批判。

孙权虽然从孙策手中继承了江东六郡,但是西面有刘表,辖区内叛乱不断,而且第一次出征几乎被俘,要不是周泰及时搭救,可能没有后来的“三国”了。黄盖、程普是随孙坚打天下的老同志,周瑜、张昭是孙策的干将,孙权属于典型的“富二代”,无威信、无资历,甚至没有自己的人脉,唯一靠的就是孙策的遗嘱。而且自己家族内还有舅舅吴景、孙策的堂兄弟孙贲、孙辅在一旁觊觎王位。

其实江东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孙策在入主江东时,因为屠杀江东的世家大族使得孙吴政权在当地很难得到支持。所以孙权继位后大量启用北方流亡士人,但是这也使得日后孙吴政权的发展陷入了瓶颈,尤其是上游军事统帅在集团内部已经很难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从江东士族中选拔人才,但是江东士人是不情愿与孙权合作的。

孙权的集权运动

孙权面对这些挑战,主要依靠周瑜和张昭,周瑜帮助孙权通过巡军的方式,接管了孙策的嫡系部队。而且周瑜借着奔丧的名义,领兵进驻吴郡,使孙权的军事实力在江东占据了优势,从而压制住了其他有所想法之人的欲望,使江东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

庐江太守李术公然起兵,孙权领兵平叛,并屠城以示警告,堂兄孙辅企图勾结曹操,兵变失败之后,被囚禁起来。由于宗族的关系,孙权只能囚禁孙辅,但是随后孙权将孙辅的部队化整为零,重新编入其他部队,随后将他斩杀。

后来孙权通过任用陆逊,打破与江东大族的隔阂。陆逊既有江东大族的背景,又不像其他出身大族的士人那样桀骜不驯,再加上陆逊本人又是一个将帅之才,这也就给了孙吴政权江东化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摆脱对老臣张昭、周瑜的依赖,孙权任用鲁肃、诸葛瑾这些没有政治背景的官员,他们既没有江东士族的后台,也没有江东大族的支持,如果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只能依靠孙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的权力都集中到孙权的手中,而且孙权通过战后的封赏逐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随着周瑜短暂的死去,孙权也彻底扫清了能威胁自己最高权力的障碍。

三国之间的纵横捭阖

当孙权第一次见到鲁肃的时候,鲁肃为江东制定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战略,汉朝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是曹操也不可能马上除掉,现在东吴只能占据江东,与曹操形成鼎足之势,以观察天下的变化。趁着曹操剿灭北方战乱的时候,孙权可以剿灭黄祖,进攻刘表,然后占据长江全线,这些战略的关键点就是荆州。

而孙权也坚决执行了鲁肃的战略,因此为了争夺荆州,孙权不惜背弃孙刘盟约,向曹操称臣。而且趁着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孙权击败了江夏的黄祖,控制了长江的中下游。曹操看着孙权即将做大,于是率军南下,刘琮不战而降,荆州被曹操轻松拿下,接着就直逼孙权于赤壁。

孙权此时也清楚,曹操是冲着自己过来的,于是他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果断做出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决定。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接下来就是孙刘之间如何分割战利品了。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力,刘备只起到追击的作用,而且刘表的部署大部分都投靠了刘备,让刘备实力大增,可是这么多张嘴,就需要土地去养活他们,而刘备此时却没有那么多地盘,于是刘备亲自到镇江找孙权要地盘。

当时荆州一共七个郡,曹操控制着南阳,孙权占据着南郡和江夏等地区,剩下武陵、长沙、贵阳还有零陵四郡都在刘表余部的手中。而此时东吴的军队还在与曹操进行拉锯战,没有时间顾及南方。 刘备希望能够拿下刘表的这四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刘备此时与孙权交涉,其实也是让孙权默许自己的领地,让东吴日后不要过来干涉。而在东吴看来,荆州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刘备只不过是过来借荆州的。此时周瑜建议把刘备留下,然后让关羽、张飞为自己所用。鲁肃提出来要扶植刘备,让刘备成为东吴和曹操的缓冲区。孙权接纳了鲁肃的意见,而且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要知道此时刘备已经49岁,而自己的妹妹孙尚香不过20岁。

曹操虽然退回了北方,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孙权尽管不情愿,但是为了大局还是把四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在取得四郡之后,在荆州的实力其实是超过孙权的,成为荆州的实际主人,而且刘备自领荆州牧,推荐孙权为徐州牧,试图在官方明确自己荆州的归属。

赤壁之战主力本是东吴,但是战利品却被刘备给抢走了,而孙权却表现出极强的耐力,忍气吞声把荆州借给了刘备。由于孙刘联盟的制约,曹操也不再南下,而此时东吴有了刘备这个缓冲带,乘势收复淮河流域。等到南方平定之后,孙权开始把焦点对准了荆州。

孙权提议和刘备一起讨伐张鲁,然后趁势袭取刘璋,共同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再一同对付曹操。但刘备告诉孙权,刘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应该团结在一起讨伐曹操。

但刘备刚义正言辞地拒绝孙权,掉过头来就自己取了益州,这让孙权对刘备产生怀疑:你究竟是要匡复汉室,还是要抢地盘?之后刘备入川,孙权派船至公安将孙尚香接回东吴,表明他的强烈不满。

刘备取得益州后仍然不肯归还荆州,孙权派人去强行接管,但是被关羽给赶了回来。孙权派遣吕蒙强行来夺,而且此时曹操进军汉中,刘备生怕腹背受敌,才同孙权妥协,双方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了四郡的范围。虽然此时孙权有能力拿回荆州,但是他明白,他一个人是对付不了曹操的。

公元216年,曹操出兵攻打孙权,两军在濡须口形成对峙局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孙权居然请降。曹操也非常识趣,当即许以婚约,建立了临时的同盟。刘备集团在取得汉中之后,与荆州的关羽形成了呼应之势,给曹操和孙权很大的压迫感,孙权此时也感觉到了刘备的威胁,其实已经超过曹操了。

公元219年,关羽用洪水破于禁和庞德,围困樊城,在孙权犹豫是攻打曹操徐州,还是刘备荆州的时候,关羽却扬言,攻下樊城之后,要收拾孙权。这让孙权改变了主意,决定联合曹操,夹击关羽。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荆州全失。

从本质上讲,魏蜀吴三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一方的胜利肯定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不存在双赢的局面。因此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即是朋友,也是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不同情况下的选择。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自称是皇族后裔,这导致刘备和曹操形成了完全对立的局面,而没有任何政治旗号的孙权,则可以有较大的获利空间,他可以利用刘备和曹操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利益。

杀掉关羽之后,孙权深知和刘备的关系已经决裂,彼此之间必有一战,因此他写了一封称臣的信件,表示曹操当皇帝是顺应天意,自己愿意向曹操称臣。十余年前,孙权斩断桌子决心与曹操一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现在为了夺回荆州,他不惜放下身段,不仅向曹操称臣,还建议曹操称帝。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并且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的大臣建议,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封号,但是孙权对于面子的事情看得非常淡,在与关羽对峙的时候,甚至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儿子,此时这个封号有何不可。

《三国志》对孙权的评价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将他比喻成忍辱负重的勾践。曹丕继位后,对孙权果然是麻痹大意的,在孙权与刘备夷陵之战中,曹丕完全有机会趁机消灭东吴,但是他错失了绝佳的机会。

孙权在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迅速与蜀国结为盟友,反过来对抗曹魏。刘备称帝之后8年,孙权才建号称帝,到公元252年,蜀国刘备已经换成了刘禅,曹魏已经换成了曹丕、曹叡、甚至司马家族,但是东吴的旗帜依然没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