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2020年的情人节是哪天几月几日(2020年的情人节是哪天)

2020年的情人节是哪天几月几日(2020年的情人节是哪天)

2020年2月14日,那曾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情人节

作者:拾玖|天蝎女,即社恐又爱做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后台删除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文:萌墨

2月14日是情人节。那2020年的情人节一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情人节。

往年的情人节,情侣们会选择共赴浪漫的约会,看一场电影,相约咖啡厅,享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的二人时光。

然而在2020,许多情侣选择站在一线,他们放弃了享受那浪漫的时光,他们把那些时间送给了更多人,尽自己的一份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病患们带来希望,为一个有一个的家庭,为更多的情侣带来希望。

有这样一对夫妻:

一次,丈夫给医院的妻子送饭,他们在医院相遇了。然而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丈夫并没有认出妻子。

他说:“我是来给我老婆送饭的。”

妻子:“我就是你老婆。”

短短的对话,有些可笑,却更多心酸。

有多少医护人员,为了打赢这场仗牺牲了与恋人共处的时间?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奋战在前线,与病毒为战。

“我只要你平安。”一位护士的丈夫这样对她说道。

脱下洁白的战袍,他们都是普通人,有自己在乎以及在乎自己的人,有爱他们和他们爱的人。

然而此刻他们却化身为战士,为那些被病毒折磨的人们赢来希望,赢来时间。

山东电视台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这样一则视频:

一对耄耋老人双双感染新冠肺炎,87岁的老爷爷住在隔壁病房,为了哄83岁的老奶奶吃饭特意拿着吊瓶前来。

老爷爷极尽耐心,护士喂饭,来奶奶不肯吃,那么他便自己来,一口一口地给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喂饭喂水。

萌墨想,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吧,“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哪怕感染病毒依然彼此不离不弃。

有多少情侣在隔离房门的窗前隔窗相望,那是玻璃窗抵挡不住的情深。

有人在窗前写下一生一世的誓言;

有人在窗前看着彼此恋恋不舍。

“平安度过这次疫情以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要跟我爱的人结婚。”

有一个词叫“过命恋”,奋战一线丝毫不退让,意在守护更多人的情侣是“过命恋”;感染病毒却依然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情侣也是“过命恋”;宅在家中彼此安慰,彼此珍惜的情侣亦是“过命恋”。

珍惜眼前人,不忘不离。那年的2月14日,他们的爱情都是人间最温暖的光,虽平凡,却明亮。

愿所有人健康平安,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节”: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

来源标题:“七夕节”: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小时候的七夕,就是妈妈、外婆讲的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七夕这一天,仰望星空,遥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时的我顿觉生活浪漫而美好。

如今的七夕,也是属于“有情人”的节日,买买买、送送送,表爱达意。自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七夕节”逐渐坐实了“中国情人节”“东方情人节”的席位。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魅力,就像是种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护,更需要了解和传承。2020年的“七夕节”要比往年来的晚一些,这是每两到三年来一次的闰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节”来临前夕,让我们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七夕: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女儿节”乞巧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国民间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二星,分别代表耕作和桑蚕,而将牛郎织女转化成神话故事则在汉代,汉武帝在长安打造的一对牛郎织女塑像如今还在。七夕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为背景的乞巧节日,初创于东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

早在南北朝时代,“七夕节”的风俗就已形成:搭建彩楼,女人们在彩楼里摆设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织女双星,向织女“乞巧”;组织月下穿七孔针的比赛;一旦有蜘蛛在作为祭品的瓜果上结网,便寓意福庆绵延。

乞巧。最早记载七夕“乞巧”习俗的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朝诗人崔颢亦有“长安城中月入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七夕这天,无论贵妃还是平民女子,无不执行着穿针引线的“乞巧”仪式。

所谓“乞巧”,实为斗巧。指未婚女孩们在月下进行穿针比赛,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穿不过的叫输巧,输的女孩要送礼物给赢者。明清两代在七夕又多了一项投针活动,绣针投于水,浮在水面,验水底针影,以辨真巧。

喜蛛。蜘蛛好比织女,南北朝时期兴起一种活动,把蜘蛛放进盒中,第二天观看蛛网,比谁的蛛网密者为“巧”。

生巧芽。就是提前7天用绿豆、黄豆或豌豆在碗里生豆芽,七夕那天比谁的长得高而好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七夕风俗。比如广东称七夕为七姐诞,相传七仙女曾在凤眼果里躲避老虎,因而以此果作为祭品;广西一带,七夕要到河里沾沾七姐下凡时洗澡水的仙气;闽南和台湾的七夕,民间要为15、16岁的少年行成人礼,还要拜床母。

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毕淑敏在《蓝色天堂》里写道:据说,“七夕节”是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

舌尖上的七夕:让美食也传递爱与浪漫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属食物,七夕也不例外。

吃“巧果”:一些地区七夕时兴吃“巧果”,就是油炸面食。北宋《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七夕吃的小点心,是不分节令都有的。比如绍兴一带的巧果,就是北方过年吃的排叉。老南京人七夕吃的江米条(京果),如今也是任何季节都能吃到。山东民间则是用模具制作的焙烤面点。

除了吃“巧果”,七夕当晚还要在月下摆上供桌,置茶酒果品和香炉,对月祭拜牛郎织女。也有女子为男子制作巧果,一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二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7天生发,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

吃鸡: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为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天亮之时公鸡就不会报晓了。

吃“花瓜”:七夕可是巧妇们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把瓜果雕刻成各种奇珍异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吃五子:五子就是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饺子:七夕闺蜜们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吃素面:在日本,七夕传统食物是素面。素面,据说是从中国传来的“索饼”(指面条)演变而成,也可看作是银河或织女的纺织线。煮素面,配上与七夕有关的配料更好。将秋葵切成圆片,切口会变成星形,很适合七夕;将胡萝卜、黄瓜等用星形模具切出小片并分散撒进素面里,就会形成闪烁着各色星星的“银河”,被比作织女和牛郎,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火腿、鱼糕等,食欲大振。

“七夕节”本是中国古代女性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男女爱情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真挚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也逐渐从“女儿节”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但我国目前仅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相关七夕风俗,而“乞巧”活动已经淡化,所以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加以挖掘、保护和强化。期待这个美好浪漫的中国传统节日,能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小时候的七夕,就是妈妈、外婆讲的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七夕这一天,仰望星空,遥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时的我顿觉生活浪漫而美好。

如今的七夕,也是属于“有情人”的节日,买买买、送送送,表爱达意。自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七夕节”逐渐坐实了“中国情人节”“东方情人节”的席位。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魅力,就像是种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护,更需要了解和传承。2020年的“七夕节”要比往年来的晚一些,这是每两到三年来一次的闰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节”来临前夕,让我们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七夕: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女儿节”乞巧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国民间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二星,分别代表耕作和桑蚕,而将牛郎织女转化成神话故事则在汉代,汉武帝在长安打造的一对牛郎织女塑像如今还在。七夕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为背景的乞巧节日,初创于东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

早在南北朝时代,“七夕节”的风俗就已形成:搭建彩楼,女人们在彩楼里摆设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织女双星,向织女“乞巧”;组织月下穿七孔针的比赛;一旦有蜘蛛在作为祭品的瓜果上结网,便寓意福庆绵延。

乞巧。最早记载七夕“乞巧”习俗的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朝诗人崔颢亦有“长安城中月入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七夕这天,无论贵妃还是平民女子,无不执行着穿针引线的“乞巧”仪式。

所谓“乞巧”,实为斗巧。指未婚女孩们在月下进行穿针比赛,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穿不过的叫输巧,输的女孩要送礼物给赢者。明清两代在七夕又多了一项投针活动,绣针投于水,浮在水面,验水底针影,以辨真巧。

喜蛛。蜘蛛好比织女,南北朝时期兴起一种活动,把蜘蛛放进盒中,第二天观看蛛网,比谁的蛛网密者为“巧”。

生巧芽。就是提前7天用绿豆、黄豆或豌豆在碗里生豆芽,七夕那天比谁的长得高而好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七夕风俗。比如广东称七夕为七姐诞,相传七仙女曾在凤眼果里躲避老虎,因而以此果作为祭品;广西一带,七夕要到河里沾沾七姐下凡时洗澡水的仙气;闽南和台湾的七夕,民间要为15、16岁的少年行成人礼,还要拜床母。

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毕淑敏在《蓝色天堂》里写道:据说,“七夕节”是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

舌尖上的七夕:让美食也传递爱与浪漫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属食物,七夕也不例外。

吃“巧果”:一些地区七夕时兴吃“巧果”,就是油炸面食。北宋《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七夕吃的小点心,是不分节令都有的。比如绍兴一带的巧果,就是北方过年吃的排叉。老南京人七夕吃的江米条(京果),如今也是任何季节都能吃到。山东民间则是用模具制作的焙烤面点。

除了吃“巧果”,七夕当晚还要在月下摆上供桌,置茶酒果品和香炉,对月祭拜牛郎织女。也有女子为男子制作巧果,一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二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7天生发,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

吃鸡: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为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天亮之时公鸡就不会报晓了。

吃“花瓜”:七夕可是巧妇们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把瓜果雕刻成各种奇珍异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吃五子:五子就是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饺子:七夕闺蜜们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吃素面:在日本,七夕传统食物是素面。素面,据说是从中国传来的“索饼”(指面条)演变而成,也可看作是银河或织女的纺织线。煮素面,配上与七夕有关的配料更好。将秋葵切成圆片,切口会变成星形,很适合七夕;将胡萝卜、黄瓜等用星形模具切出小片并分散撒进素面里,就会形成闪烁着各色星星的“银河”,被比作织女和牛郎,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火腿、鱼糕等,食欲大振。

“七夕节”本是中国古代女性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男女爱情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真挚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也逐渐从“女儿节”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但我国目前仅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相关七夕风俗,而“乞巧”活动已经淡化,所以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加以挖掘、保护和强化。期待这个美好浪漫的中国传统节日,能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2年终报道】寻迎神舟

寻迎神舟

神舟飞船两次降落在卫其勒格其的牧场 邂逅“天外来客”留下的不只是闪亮记忆

苍天般的阿拉善,是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的起点,也是他们返回地球的落点。2022年,这里的牧民先后四次见证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

牧民卫其勒格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两次迎来“天外来客”: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四号先后降落在他的牧场上。

52岁的卫其勒格其,家住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两处牧场加起来足足有71万亩,几乎和北京市朝阳区一样大小。

“如果不是赶上大风,把降落伞吹偏了一点,神舟十三号也落在我那里呢!”这位牧民憨笑说。

2022年12月4日晚上8点半左右,卫其勒格其搭乘记者的采访车赶到降落点。当时,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刚刚安全着陆。

“现场有很多汽车,远处还停着几架直升机,灯光照亮了整个着陆区。”尽管已过去二十多天,卫其勒格其仍难掩兴奋,“不久之后,返回舱打开了,航天员一个个地出来。我就在跟前呢,都亲眼看见了!”

“那不就是我家的牧场吗!”

为了迎接飞船返回,12月4日一大早,卫其勒格其一家就把20多峰骆驼和400多只羊圈了起来。

28岁的儿子图能,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成了家,平日里帮着父亲打理牧场。按照卫其勒格其的话说,家里就一个儿子,这片牧场迟早由他来管。

儿媳妇能歌善舞,在额济纳旗一个文工团上班,小两口周末团聚。孙女2020年情人节那天出生,圆嘟嘟的脸蛋“霸占”着卫其勒格其微信朋友圈的封面。

戈壁滩上,一家人的生活简单又平静。每天从一锅熬煮得浓香满屋的奶茶开始。吃过早点,就开始忙碌起来,赶羊、午饭、饮羊、归圈……

卫其勒格其所在的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距离额济纳旗政府80多公里。在内蒙古牧区,苏木相当于乡,嘎查相当于村。孟格图嘎查再往西,就进入了东风着陆场,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卫其勒格其的牧场就在其中。

东风着陆场此前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的备用着陆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后,从备用着陆场变为主场。这里紧邻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也没有大规模经济建设规划。此外,由于靠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更便于执行多样化的搜救任务。

“转正”后的东风着陆场,已经7次见证了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和降落。中国航天人频繁“太空出差”,当地牧民也一次次感受到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神舟十二号返回那次,卫其勒格其事先并不知道会落在他家。“那天我正在看直播,镜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公路道班,那不就是我家的牧场吗!”卫其勒格其一拍大腿,差点蹦起来。

到了神舟十三号返回的日子,卫其勒格其早早守在电视机前。那天刮西风,足球场那么大的降落伞被吹偏了一点点,返回舱好像落在了邻居西尼扣的牧场。

几天后,卫其勒格其专门跑去现场一探究竟。两家牧场隔着一道矮矮的网子,降落点确实在邻居的牧场,不过离网子也就100多米。

“肯定有遗憾嘛,谁不希望飞船落在自己家呢?”卫其勒格其笑着说,“但最重要的还是航天员平平安安回来。”

12月4日那天,卫其勒格其乘坐媒体车,第一次近距离迎接飞船降落。他特意戴了一顶深蓝色的棉线帽,蒙古族崇敬蓝色,这是天空的颜色。

到达时,返回舱已经降落。面对现场记者的采访,他连说“特别激动,哈哈,特别激动!”开心的样子,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明年神舟十五号就要返回,卫其勒格其期待好运再次来到他的牧场。

“每次神舟发射,我都目送火箭升空”

一场风雪过后的戈壁瀚海,寒冷刺骨,滴水成冰。寂静的夜幕下,突然一阵轰鸣,一团烈焰腾空而起,犹如飞龙冲向苍穹。

11月29日晚,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牧民吴吉日嘎拉,在听到电视传来发射指令后,立即跑出门外遥望发射场的方向,亲眼目睹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升空的过程。

“夜间的火箭发射,太漂亮、太震撼啦!”吴吉日嘎拉说,他家距离发射场大概30公里,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火箭。5个多月前,他也在这个位置目送神舟十四号飞船升空。

73岁的吴吉日嘎拉是额济纳旗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的老支书。嘎查里的人都很尊重他,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有过多次舍身救人的壮举。

上世纪八十年代,流经当地的黑河常年不断流。有一年深秋时节,他正在放骆驼,看见有牧民过河不慎掉进水里,便奋不顾身地跳进刺骨的河水中,将牧民救了出来。

还有一次,他看到一名战士骑着骆驼陷在河道中央,挣扎中不慎掉进了河里。他正好路过,及时伸出援手,把战士救了出来。

接连两次救人,让吴吉日嘎拉成了嘎查里的英雄人物,大家都对他英勇救人的行为竖大拇指。

吴吉日嘎拉与航天员有着不解的情缘。家里摆放着一张他与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的合影。还有一本名为《出征太空》的图书,上面有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的亲笔签名。

2005年,他作为牧民代表去北京慰问航天员,见到了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原来就在电视里见过,看到真人了,心里就是激动。”

在北京,吴吉日嘎拉还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以前在我们这里当营长,那次到北京发现,他在那里做教导员了,真的格外亲切。”

如今,书和照片放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以前吴吉日嘎拉给孙子和外孙讲这段经历,现在大外孙都结婚了,以后还会对他们的小孩讲。

“我第一次看神舟飞船发射,是神舟五号。”吴吉日嘎拉说,“从那之后,每次神舟飞船发射,我都要目送火箭升空!今年神舟十五号也发射了,就等着明年航天员们平安归来!”

“念头是有呢,但没有想好做点啥”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四号的降落点相隔不到2公里,现在都立了纪念牌,上面挂着不少象征吉祥如意的蓝色哈达。

1998年,卫其勒格其就承包下这片牧场,不过直到今年新闻报道之后,更多人才知道飞船两次降落的地方,原来是他的牧场。事实上,为了保护东风着陆场,淳朴的牧民们做出了不少贡献。

牧场光照充足,一家公司准备租下用于光伏发电。卫其勒格其建议公司负责人到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政策再下定金,最后被告知“在着陆场放太阳能板,这哪行!”

2020年,卫其勒格其在牧场靠近房屋这一侧种了3000亩梭梭树。这种灌木既能固沙,根部还可以嫁接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去年,卫其勒格其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同样未被允许。

尽管如此,每隔一段时间,卫其勒格其就要骑着摩托车去牧场转转,看看有没有私自放养骆驼的、有没有偷偷拉柴火的、有没有违规垦荒的……既然承包了这片牧场,就有责任把它保护好。

今年,算上畜牧收入、领取到的生态奖补资金等,卫其勒格其一家能挣十多万元。

既然好运两次落到头上,何不趁机搞个副业,比如开家饭馆或者直播带货?朴实的西北牧民嘿嘿一笑:“念头是有,但没有想好做啥,我们这地方人少,干啥都不容易。”

和新中国同龄的吴吉日嘎拉,就出生在东风航天城所在的位置。他9岁那年,为了支援航天事业,一家人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那时条件也不好,牵上骆驼就算搬家了。”

额很查干嘎查和航天城离得不远,部队种菜需要羊粪做肥料,吴吉日嘎拉提前联系牧民收集好,等战士们来收。牧民搬家和修房子,部队也会派人派车过来帮忙。

吴吉日嘎拉与老伴儿的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养了60多峰骆驼,还种植了杏树、桃树、沙枣树。去年,他家种养殖的收入有五六万元。今年最让他开心的是,国家再次上调养老金标准,两人每月一共能领到3000多元。

中国航天事业每取得一次突破,额济纳旗就多一份荣光。在这片热土上,昔日有支援国防建设“三易旗府”的故事,如今,航天路、东风镇、航天宾馆、拥军广场等航天元素随处可见。这里还有全国管辖面积最大的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以及目前全国移民管理系统唯一承担神舟飞船发射及返回安保的阿拉善盟额济纳边境管理大队……

这里的人们,有幸与神舟飞船邂逅,恬淡平静的生活未来会有更多闪亮的神舟记忆。(记者任军川、黄海波、刘懿德、连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