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昱珩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昱珩的含义)

昱珩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昱珩的含义)

牛宝宝用“珩”字取名,寓意非常的吉祥美好

珩字的含义

一、五行:水

二、康熙字典笔画:11

三、指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用于璧环之上,因较稀少而珍贵。用作人名意指珍贵、冰清玉洁、独一无二之义;

四、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佩件名。《说文解字》:“珩,佩上玉也”。

古诗名字推荐

【楚珩】

我学但宋璞,多惭楚珩映

楚:意为清晰,鲜明,整洁。用作人名意指清秀、思想、专注之义;

寓意:生机勃勃、乐观、开朗

【莫珩】

幽泉莫知处,但闻珩佩鸣

莫:否定副词。也指没有谁,没有什么。也有形容干将莫邪英雄气概的意思。

寓意:一表人才、俊俏、聪明

【白珩】

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白:懂事、明理、纯净、光阴

寓意:心若明镜、冰雪聪明

【俨珩】

罗钟石,俨珩璜

俨:感恩、爱学习、谦虚、勇敢、乐观、正直、诚实

寓意:欢笑快乐、性格开朗

【君珩】

郎君撞烟楼,楚珩复相映

君:君字的原义指君主,也指品德高尚的人,或者作为对别人的尊称。

寓意:皇室风范、尊贵、正直

【闻珩】

幽泉莫知处,但闻珩佩鸣

闻:听见的事情;消息

寓意:举世无双、豁达大度。

独特小众惹人爱的名字推荐

少珩 珩羽 珩瑾

珩芮 珩越 为珩

宇珩 珩津 鸣珩

杨珩 昱珩 珩俊

识汉字:《最强大脑》里的“水哥”王昱珩,名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每次6个字的进度,相对于业余时间学习《说文解字》的9353字的总字数来说,是个不快不慢的进度,到这一课为止,我们进展到了第120个汉字。进度按部首仍在玉部。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是: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珽。读作tǐng。《说文解字》释作:“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接上篇文章里圭的解释,这是一种很长的圭,三尺长。终葵,本是殷商时期巫师所戴的方形尖顶面具,后将用于捶击的尖状工具称为终葵,其合音为‘椎’。这是描述珽的样子,终葵已经失传,具体它的图形也就无法考证。显然,这就是天子用的一种大圭,也就是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每个朝代形制因时而异。为什么用“廷”做为玉部以外的字形呢?“廷”由“壬”和“廴”组成,“廴”读作“引”,意思是“长途,走长路”的意思。而“壬”呢,据各专家考证,有两个说法:

(1)《说文解字》的解释中:“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與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既然是承亥壬以子,所以要了解“壬”,又必须了解“亥”。据《说文》,“亥”,有二首六身,就是龙。壬,指的是“妊娠”。因此“壬”是由“龙战于野”而“妇人怀妊”得来的。据此,孔广居说,“壬”就是古时侯的“妊”字,也有人认为壬跟工是一个字。(2)郭沫若认为壬是“鑱”(chán,石针)的初文,又有专家林羲光等人引申认为是纺织机持经线者(这一说好象纯从字形出发)。

结合两种意见,我们认为较可信者是孔说,即壬就是“妊”的初字,由此,廷大致就相对好理解了,既然壬是龙生的孩子,那么廷就是天子(壬)保证国家长久(廴)发展的场所,就是朝廷的本义了。如果按这个意思“珽”作为天子所持的圭就顺理成章了。其字形如图:

(壬与珽的字形)

2、瑁。读作mào。《说文解字》释作:“諸侯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犂冠。《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什么意思呢,就是古时候,各地诸侯来朝见天子,要拿着天子赐给的圭来朝见,见面的时候,天子持瑁,帽在诸侯的圭上,就像合符一样。《字汇.玉部》中说,“诸侯即位,天子赐以命圭,诸侯执圭来朝,天子以瑁之刻处,冒彼圭头,以齐瑞信,犹今之合符然。”既是一种仪式,也有庄严端正的防伪作用。

字形上,冒是帽的古字,比如《汉书》中就记“衣黄襜褕,着黄冒。”这里的冒,就是帽的意思,甲骨文中,冒是一条长巾缠头的象形字,在中国的北方(中国古人主要生存发展地),古人用长巾缠头以抵挡风沙及寒冷,甚至只露出眼睛,因此,金文的冒以及小篆的冒又在头巾下面添加了“目”。瑁,当然取的是冒的本义,象是给诸侯的“圭”戴一下帽子。

(冒及瑁的字形)

此外,瑁还有一个专门用途,是跟玳合成“玳瑁”这个词,专指一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很光滑,可作装饰品。

(玳瑁)

3、瑞,读作ruì。《说文解字》释作:“以玉爲信也。”就是一种玉制的信物,这个信物多由天子颁发给诸侯或臣子,臣子或诸侯要回朝晋见时,必须手持“瑞”玉作为信物,守卫见到这个信物才会放行,《礼记》中记载,如果某位大臣有过失,他的瑞玉是会被收回的,只有改正完过失或者将功赎罪后,才能领回,因此,拥有“瑞”玉代表平安吉祥,失去了瑞玉就灾祸临头了。字形上,一个“玉”,一个“耑”,“耑”是“端”的本字,甲骨文中,耑是由一个向上走的脚掌和一个植物的根部组成的,引申为事物的“开端”,金文则更表现出植物的根及末梢的茎与叶,表示植物的头尾两端。如图:

(耑与瑞的字形)

由此,我们明白了,“瑞”本义就是天子和臣子各执玉的一端的意思。后来的喜祥如意的意思是引申出来的。

4、璬。读作jiǎo。《说文解字》释作:“玉佩。”太简单了,就是玉佩,什么样的玉佩呢,没有说。于是,看看字形,一个玉,一个敫,敫的意思《说文解字》释作“光景流也,从白,从放,段注给的解释是,凡物光景多白……故从白。”有一说敫就是皦的本字,意思就是“玉石之白”引申为白。那么,显然,璬是一种白色的玉佩。它的小篆字形如图:

(璬的小篆)

5、珩。读作héng。《说文解字》释作:“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佩玉是一组玉(一般是三件玉器)的组合,最上面的一块横条状的玉叫珩,佩戴珩的人,相对来说,都是较有地位和身份的人,佩戴玉珩之后,更不能匆忙行事或潦草行事,所以说,“节行止也”。字形上,右边的行,本义是道路的象形,这里引申为人的行为、行动、行止。珩的外形大致如下图:

(珩的外形)

因此,珩又引申为一个人行止有度,行止得当,有规矩。比如《最强大脑》有一位选手就叫王昱珩(人称“水哥”),“昱”是白天站立的堂堂正正的人,“珩”是行止规矩的意思,这个名字里蕴含了起名字的人很多期许。珩的小篆写法如图:

(珩的小篆)

6、玦。读作jué。《说文解字》释作“玉佩也”很简单,倒是《<九歌>注》(《九歌》里有“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这样的句子用到过“玦”)给的解释有参考意义:“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與環卽還、與玦卽去也。白虎通曰。君子能決斷則佩玦。韋昭曰。玦如環而缺。”天子给臣子的瑞(见上),给臣子一个环,就是让臣子回来(还),让臣子离开就给臣子一只玦。另外一说:君子善于决断则佩玦。

整理一下:玦是有缺口的玉佩;天子让臣子离开时赐开臣子的瑞;善于决断的人佩戴的玉佩。或者表明做了某种决定而送出去的玉佩。相关的知识点可以举两个例子:

《琅琊榜》中言豫津掉到兰园枯井时,掉落了翠月玦(字幕组给的是“珏”,这是不对的,珏是两块玉合在一起的意思,不是玉佩,这里其实应为“玦”),这里的玦,就是豫津爷爷言老太师临终送给言豫津的诀别之物。

(言豫津的翠月玦不见了)

再比如,《红楼梦》28回里“(宝玉)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给琪官。”其实这块玉玦是两人订下交情的订情之物,或者是宝玉下了决心的意思,曹雪芹是真高手,他深知玦的含义。

一般的玉玦的形状如图:

(中国古代的玉玦)

缺与玦的小篆字形是有类同的,如图:

(缺与玦的小篆字形)

字形上,夬其实是缺的本字,缺的字形就是一只手着棍子将缶击出缺口的象形,因此“夬”即缺口的意思,所以这种有缺口的佩玉就叫做“玦”。玦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射箭时钩弦的器具,一般是用象牙制作。射箭的人戴在大拇指上,用来钩弦,使弓体张开。

(【说文解字】之2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牛宝宝用“珩”字取名,寓意非常的吉祥美好

珩字的含义

一、五行:水

二、康熙字典笔画:11

三、指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用于璧环之上,因较稀少而珍贵。用作人名意指珍贵、冰清玉洁、独一无二之义;

四、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佩件名。《说文解字》:“珩,佩上玉也”。

古诗名字推荐

【楚珩】

我学但宋璞,多惭楚珩映

楚:意为清晰,鲜明,整洁。用作人名意指清秀、思想、专注之义;

寓意:生机勃勃、乐观、开朗

【莫珩】

幽泉莫知处,但闻珩佩鸣

莫:否定副词。也指没有谁,没有什么。也有形容干将莫邪英雄气概的意思。

寓意:一表人才、俊俏、聪明

【白珩】

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白:懂事、明理、纯净、光阴

寓意:心若明镜、冰雪聪明

【俨珩】

罗钟石,俨珩璜

俨:感恩、爱学习、谦虚、勇敢、乐观、正直、诚实

寓意:欢笑快乐、性格开朗

【君珩】

郎君撞烟楼,楚珩复相映

君:君字的原义指君主,也指品德高尚的人,或者作为对别人的尊称。

寓意:皇室风范、尊贵、正直

【闻珩】

幽泉莫知处,但闻珩佩鸣

闻:听见的事情;消息

寓意:举世无双、豁达大度。

独特小众惹人爱的名字推荐

少珩 珩羽 珩瑾

珩芮 珩越 为珩

宇珩 珩津 鸣珩

杨珩 昱珩 珩俊

珩,这个字你会读吗

我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名字里有个“珩”字,念横音,很多人不认识。有次银行来电话居然把这个字拆开来读:王行。

今天才知道:珩,为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拱式造型可承受较大重力,是组佩的骨架。能把这个字拿来起名字,得有多大学问呀……

战国 双龙首珩

商周时期,人们佩玉是豪华版,不止一件,而是一大串,从胸前(不是腰上)挂到脚面上,走起路来应该很远就能听到声音……

来自国博,第一次见到,开眼

对于玉的认知,我仅限于对翡翠的了解,颜色鲜艳,通俗易懂。古玉一直没有感觉,看不懂。很多年后,才发觉是学习的方法错了。

学习古玉,光看书不行,还要结合博物馆看实物。国博最上层的玉器展厅,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上周六我第一次看,收获大大的。

古代文物艺术品的发展,不是总在巅峰状态,低谷时候也常有,甚至倒退。

玉器与瓷器的发展历史就很不一样:瓷器史后期的清三代,是最高峰期;而玉器早在汉代就已达巅峰,其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未超越。

国博展示的玉器,实在太多了,一次根本看不完。我一般的看展极限体力是两个小时,所以,拍到汉玉就截止了。

刚巧东汉猪形握与三国曹植墓出土的组佩,相邻展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大家上眼:

后者多糙啊,居然出自大才子曹植墓,其他同时代人的东西,还能看吗……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轻戳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玉雕名家直供-王雪娜大师作品首拍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李煜的四阙词,道尽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悲喜

我有一哥们,名叫“春水”。想当年与他初识,正是我荷尔蒙分泌得最旺盛的年纪,又因为追不到妹纸,所以正被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搞得悲辛愁绪不知何时了。在我当时的认知里,那裹挟了满腹愁怨向东流去的“春水”,应该是个悲春伤秋、蒲柳弱质的小女子形象才对,结果在我面前冒出来的却是个成天手持板砖以揍人为乐的糙爷们……这场景实在是太违和了,以至于我连《虞美人》都不再爱了。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出,世间再无《虞美人》

话说这能不能算是我的青春期阴影?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当年我确实对李煜的那阙最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无感,相反却对另一阙《相见欢》情有独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年轻人嘛,只要不是投胎到了小目标之家,难免会遭到社会的毒打。在冷酷的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之后,难免产生挫败失意的情绪。而李煜的这阙词作于国破家亡后在宋都汴梁沦为阶下囚之时,要说挫败、失意、倒霉,谁能比得过他?若论才情、作词、炼字,在当时好像也没有人敢说比他强。于是李煜“以水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屈原与李后主》,唐圭璋著),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融入到了这阙极致的词作当中,让当年成天冒酸水的我心水不已。

所谓的心灵鸡汤其实跟鸡精没什么两样

近年来流行过“鸡汤文”,以催泪加励志的手段试图化人的负面情绪为正能量。对此,我是颇为不屑一顾的——毕竟人的情绪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负面的不一定就是坏的,正面的也不一定就是啥好事,毕竟乐极还能生悲嘛。人性犹水,一样是宜疏不宜堵,何不豪迈时就像苏东坡那样“大江东去”,颓废时便如李重光这般“一江春水”呢?

当然,李煜的词作无限好,但为人处世就不要学他了。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人生赢家李煜幸福的前半生。

提到李煜,就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最是仓皇辞庙日”或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反正都是一副倒霉相。

殊不知,人家生来就是人生赢家。

学会如何投个好胎,才是真正的成功学

这可不是说李煜生在皇家。因为生在帝王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非什么幸事,发出类似“愿身不复生王家”(《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之类感慨的可不止刘子鸾一个——一旦投了这样的胎,基本上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命,谁闲的没事愿意去赌命?

但李煜就不一样。虽然他只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6子,头顶上还蹲着5个哥哥,但问题是李煜长相不凡,让人一见到他那张脸就不由得产生“纳头便拜”的想法,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那么李煜到底长啥样: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丰额”就是大脑门,长得跟寿星似的,这在古时被视为聪敏之相;“骈齿”就更不得了了,简单来说就是龅牙……不过凡夫俗子那才叫龅牙,搁到贵人牙床上就叫圣人之相,比如帝啻、姬发、孔夫子就都是长了这么一嘴的骈(bào)齿(yá);“重瞳”嘛,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俩瞳孔,在民间通常被当成斗鸡眼,现代医学也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症状……不过古人的脑洞却格外清奇——他们认为只有非常牛叉的人才能长成这样,以至于史书中载有重瞳的只有6人,即仓颉、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最后一个就是李煜。

相对而言,李煜长得还算正常

有人会问:李煜不就是长残了吗?怎么就长相不凡、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古时、尤其是隋唐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长得越残,才越是干大事的料。不信你去看看像是秦皇、汉祖之流的画像,哪个长得像正常人?再插句闲话——明太祖朱重八有张著名的鞋拔子脸画像,经常被人当成是清朝搞出来的诋毁之作,其实这可能是个误会。因为类似的画像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在当时的民间认为鞋拔子脸是“龙相”,画成这个德性是对老朱的神化崇拜而非侮辱诋毁。

不信?再看看在《孝经钩命决》中,孔老夫子的长相就被形容为“仲尼斗唇,舌理七重……龟脊、辅喉、骈齿,面如蒙倛”——具体解释太麻烦,反正您把至圣先师的模样想象成半兽人其实也差不离……

至圣先师的那两颗“骈齿”要是再突出尖利一些、肤色再深些,出演魔兽就不用化妆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长残了的李煜就被朝野上下一致视为南唐将兴的“吉兆”。哪怕这货因为迷信佛教、懦弱少德被吏部侍郎钟谟认为不适合当储君,结果也是然并卵。倒是多嘴的老钟反被愤怒的李璟一撸到底,还一脚踹到饶阳(今江西鄱阳)打渔玩去了。

李煜身负“气运”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他虽然排行老六,但他的5个哥哥却都争相恐后的挂掉了。他老子李璟就算不想让李煜接班,都找不到借口。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驾崩,年仅25岁的李煜理所当然的即位为帝。3年后,因为皇后周娥皇(即大周后)病重,她的妹妹(即小周后)时常出入宫中,这就引起了大色鬼李煜的注意。后来姐夫和小姨子就偷偷搞到了一起,李煜为了纪念两人那精彩刺激的偷情幽会之旅,特意创作了一阙《菩萨蛮》词,还成了千古名篇,被誉为“尤极风流狎呢之至,不愧‘鸳鸯寺主’之名”(《南唐二主词叙论》,龙榆生著):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艳词写到李煜这个份儿堪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

此时的李煜,恰如词中文字一般的恣意、畅快和为所欲为。这可能让人不理解——就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立国北宋,马上就要开始统一天下之战了,李煜怎么可能不害怕、不着急?

这纯粹是替古人担忧。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南唐堪称南方一霸,曾经吞灭过闽国和南楚,周边小国无不向其称臣或纳贡,小日子过得也算悠哉。当然,对于北方那凶猛霸道的“五代”,南唐自然是打不过的。比如后周就曾三打南唐,揍得李煜他爹李璟不得不迁都避祸,还得去国号、自称“江南国主”,奉后周为正朔,这才逃过一劫。

不过这在李煜的眼里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毕竟那帮北方的壮汉虽然凶猛,却非常擅长和喜爱内讧,所以才在短短的50来年就搞出来了个“五代”。对付这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从李煜的爷爷李昪开始就十分有经验,那就是打不起躲得起——避位称臣不算什么,只需坐看风云起,等北方起内讧,自然可保得江南无虞。

李煜也是按此套路操作。一即位就派人入宋纳贡,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李煜还亲自入宋都觐见赵匡胤,奉宋为正朔。此后两国往来密切,当南唐遭灾时,老赵还派人送来了救济粮,李煜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南唐是南方第一大国,当时很难让人相信他会在十几年内亡国

哪怕姓赵的包藏祸心也不要紧。按照既往的经验,这个宋国不过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罢了。可能没等赵匡胤打南唐的主意,北方又要改朝换代了,对于李煜和南唐来说不过是换个名义上的主子而已,有啥可怕的?

于是李煜整天饮酒作乐、泡妞念佛,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心怀侥幸的李煜,终于开始尝到愁滋味。

不过这美好的小日子过着过着,李煜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建隆四年(公元963),宋国灭南平。3年后,后蜀又在宋军的刀枪下灰飞烟灭。话说弱小的南平末主高继冲在纳土投降后还混了个节度使当当,而实力较为强大的后蜀末帝孟昶却在被俘后没几天就莫名其妙的暴卒了,这难免就让李煜有兔死狐悲之感了。

北宋灭南方诸国,形同摧枯拉朽,不费吹灰之力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军攻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南汉亡国。这下子李煜终于发现事情有些大条了——南汉纳入宋土,不仅意味着南唐的后院起了火,而且还将面对被宋国三面包围的窘境。就算拿脚后跟去想,李煜也明白自己将成为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

但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为了避免宋人南侵,李煜学他老子李璟的办法主动去国号、再度自称“江南国主”,还派遣弟弟郑王李从善入宋朝贡。结果却是李从善被赵匡胤扣留不归,李煜更加恐惧,又在次年贬损仪制,比如改诏为教、给南唐的各级官爵降级、撤去宫殿上的鸱吻(殿脊的兽头)等,以示奉宋为正朔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李煜仍然心存侥幸,盼望着赵匡胤能放过他一马,或是某日一觉醒来宋国就分崩离析、被他人取而代之。在这种心态下,他更加不敢招惹那个强大的邻居,为此极力打压主战派,如潘佑、李平等主张对宋强硬的大臣先后入狱而死。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李煜填下了这阙充满了无奈和彷徨情绪的《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采桑子》的情绪虽有变化,但意境仍委婉含蓄,保留李煜前期作品的特色

李煜一生赋词无数,但至今存世的仅30余阙。他的词以亡国降宋为分界线风格截然不同——在李煜的前期作品中,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派习气,这阙《采桑子》也不例外。这是一阙闺怨词,主要描写了少妇伤春怀人、愁思难遣的情怀,但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却明显不对头。

闺怨词是颇受花间派词人热衷的一个门类,而且还是以男词人模仿女人口气填词为主,李煜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但在他以往所填的闺怨词中,往往对于愁怨之类的情绪深藏不露,而是通过以景抒情,用极其空灵、凝练的文字再现物象,展示意境,十分的耐人寻味。比如下面这阙《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全词重在写思妇的秋怨,然“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且对思妇的形象、神态也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具神韵,不但表现出了思妇盼郎归的闺情,更是给人以波澜壮阔,直抒胸臆之感,甚至颇有后来范、苏之豪放派词作的风韵。

《长相思》虽是闺怨词,但在李煜笔下却颇有铁马冰河的飒爽之意

能把闺怨词写得壮阔若边塞词的李煜,却在这阙同样题材的《采桑子》中来了个大变脸——读后唯一给人留下的感觉就是“无可奈何”,而且流露出了浓重的哀怨情绪。

词由心生。近代著名学者詹安泰就曾对这阙词评价道:

“这是春天怀人的词。前段说落花飞舞,细雨迷潆,触动了愁怀。后段说静待消息,无可奈何,形于梦寐。”(《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

李煜后宫美女如云,大周后病陨后还有小周后,其余妃嫔如江氏、黄氏、流珠、庆奴、秋水、小花蕊、舞伎窅娘等无不是人间绝色。所以理论上讲李煜在男女情事上没什么可抱怨的,那他所无奈、所发愁的恐怕也只剩下日趋不堪的国事了,这才有了这阙寄名闺怨,实则发泄心中闲愁抒闷之作。

更客观的说,更能反映这一时期李煜心境的应该是下面这阙《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中的凄皇、悲凉之意简直溢于言表

但是我更喜欢那阙《采桑子》啊,所以就任性一把吧。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李煜的大不幸,却是中国诗词艺术的大幸。

李煜对宋极尽卑躬屈膝、委曲求全之能,却没有换来任何的同情和宽待。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以李煜托病拒不入朝觐见为名,遣大将曹彬等率水陆大军讨伐南唐。

不管李煜乖不乖,老赵一统天下的决心都是无法改变的

话说李煜也并非宅男,11年前就曾千里迢迢跑去汴梁跟老赵打过一个照面。可彼时宋国初立、百废待兴,自然不会跟南方第一大国南唐翻脸,李煜哪怕成天在宋境内满地乱窜也不会有任何危险。可此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赵家皇帝的阴险狠辣,估计只会给李煜一张单程票——别说再回国当国主,能不能保住小命都不好说。

不管李煜再怎么不愿意跟宋国开战,可人家打上门了,他再怎么装死认怂也没用,只能振作精神,跟他们死磕到底了。可问题是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赢的,尽管李煜也采取了筑城聚粮、大力征募兵卒等措施,可因为长期的避战畏战、一味妥协,尤其是他将朝中的主战派几乎一扫而光,结果就是将无战心、兵无斗志。所以面对宋军凶猛的攻势,南唐军队几乎就是一触即溃,等到人家都打到金陵城外10里地了,李煜还毫不知情呢。

北宋灭南唐之战就像爸爸打儿子一样,没什么可说的

雪上加霜的是,与之毗邻的吴越也反了水,助宋攻唐。于是在两面夹击之下,至次年年中,金陵已经被团团包围,遭受日夜攻打,死者不计其数。

身为文青的李煜哪受得了这种场面?于是他派徐铉携带大批财物跑到汴梁向赵匡胤求饶,结果老赵就免费赠送了他一句千古名言:

“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开宝八年》)

老赵要是讲道理,还真不一定讲得过文学中年李煜。可一旦人家懒得理你,那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所以最终的大结局就是金陵城破,李煜率众“肉袒降于军门”(《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第三》南宋·陆游)。

数年后,李煜于宋都汴梁写下了下面这阙《破阵子》,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他当时的遭遇和心境: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别看李煜的词作中充满了悔恨之意,但让他再重来一回,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

前边说过,李煜的词作有前后期之分。前期风格绮丽柔靡,亦偶有波澜壮阔之气象,后期则因亡国之痛而感悟到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道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哀婉。

为啥李煜后期的词作几乎都是绝品佳作?因为人生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他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李煜生于深宫之内,养于妇人之手,从小就备受爱宠,走到哪里都是焦点,这也养成了他尚奢侈、好声色的习惯:

“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于花间设彩画小木亭子,才容二座。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五国故事·卷上》宋·佚名)

就像他在这阙《破阵子》的上半阕所描写的那样,那个曾经繁华壮丽的故国就像李煜的前半生一样——不但众星捧月,锦衣玉食,还远离风波,远离干戈,是多么的美好和让人留恋啊!然而下半阙却画风骤变——这里要简单解释一下,“沈腰”指的是南梁开国功臣沈约,《南史》为其作传时曾载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言,故而后人用“沈约瘦腰”来形容人日渐消瘦;“潘鬓”指的是就是大名鼎鼎的潘安,这位潘美男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于是后人便以此指代中年鬓发初白。

国人向来有同情失败者的习惯,如果失败者再是个才子佳人啥的,就更不得了了

年纪不到40岁的李煜在经历了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以后,让这个本就多愁善感的中年文青已经是沈腰潘鬓缠身,再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哀怨。

不过正所谓“悲愤出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煜的诗词作品在艺术成就上也更上一层楼,这是李煜的大不幸,却是中国诗词艺术的大幸。

清人沈雄曾引用一部已经失佚的《乐府纪闻》中的记载,道出了同样的意思:

“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冼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古今词话·卷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写爽了,小命也写没了。

哪怕对中国古典诗词再陌生的国人,恐怕对李煜最具代表性的那阙《虞美人》也不会陌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大概是李煜的绝笔,但更像是他为自己的人生谱下的一曲挽歌。

李煜整日做凄楚状、追悔样,其实就是在自寻死路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押解到宋都汴梁,随即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拜为千牛卫将军。同年赵匡胤暴卒,赵炅登基后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此时李煜的心情,与其说是悔恨和哀痛,更不如说是恐惧。

从皇帝的角度,赵大和赵二都是称职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这两个家伙都不是什么好鸟。

北宋的统一之战,先后灭掉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北汉,后来在大势所逼下吴越纳土归顺,即一共吞并了六国——这也意味着共有六位亡国之君落到了宋人的手中,他们是高继冲、孟昶、刘鋹、李煜、刘继元和钱俶。

这六个倒霉蛋中,因为南平太过弱小,所以高继冲能混了一任节度使实职,但也31岁即亡,死因不详。不过在他死后,因镇守彭门(今江苏徐州)期间素有贤名,当地百姓恳请留葬当地,赵大也是坚决不同意,最终高继冲到底被埋到了何处都成了个谜。

刘鋹、刘继元就是俩混球,在国期间就丧尽人心,被俘以后又在汴梁乐不思蜀,快活得不亦乐乎,这才得以善终。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懂得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哪怕看起来像个傻瓜也不要紧

而孟昶、李煜和钱俶这三位在故国还颇有人望和影响力的,则无一不是暴卒。尤其是后两位,还都是在自己的寿辰当天集体归西,这就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关于李煜的死因,《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均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唯在一篇宋人笔记中记载得生动鲜活,也颇合情理,故而广为后人所采纳:

“(徐)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默记·卷上》北宋·王铚)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炅看上了小周后,所以李煜才倒了霉。对此《默记》也有所记载,不过描述颇为隐晦。大意是赵炅经常让命妇们入宫朝见,但唯有小周后每每被单独留下,几日后才放出来。而小周后一回家,就指着李煜的鼻子又哭又闹……至于小周后为啥老是被加班、下班之后还要闹家暴,人家王铚啥也没说,请自行脑补。

而另一个传闻则简单粗暴得多——赵炅这货不但将小周后强暴了,还召来画师将其“行幸”的场景用画笔记录了下来,这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图》。

《熙陵幸小周后图》一看就是假货,都懒得解释

凡事总喜欢往下三路招呼的明代文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大一个八卦,还生怕画作失传或后人看不明白,赶紧给这幅图作了注:

“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即其事也。此图后题跋颇多,但记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云:‘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万历野获编 ·卷二十八·果报》明·沈德符)

不过这幅格调低俗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显然是伪作,并不能证明什么。

但李煜死得凄惨、死得屈辱,却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生死都在他人动念之间,有这样的结果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毕竟,李煜曾经拥有过的没一样是他自己奋斗得来的。而失去的,却无不是经他之手作死作没的。

最后扯段闲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上一共出现过500位左右的皇帝。要论文学才华和艺术成就,李煜能将其中的绝大多数甩出几条街去,但唯有一人敢与其并驾齐驱,堪称不分伯仲。

赵佶除了写词干不过李煜,其余均能更胜一筹

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这两个家伙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以至于有后人神神叨叨的指出赵佶其实就是重新投胎的李煜:

“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宋神宗一日幸秘书省,见江南国主(李煜)像,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适后宫有娠者,梦李后主来谒,而生端王(赵佶)。及北狩时,金人用李后主见宋太祖故事,亦异矣!”(《良斋杂说》清·尤侗)

这种说法虽然离谱,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毕竟这俩货都是天生的艺术大师,又同生于皇家,表面上看还都与皇位无缘(李煜排行第六,赵佶排行第九),却都莫名其妙的当上了皇帝。古谚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二位都不是合格皇帝,都好奢侈、喜美色、用奸佞,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最后还都成了亡国之君、阶下之囚。

赵佶的《瑞鹤图》,美得令人发指

就连两人的死法,都是一样的惨不忍睹。

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看似浪漫无比,可那牵机药是啥玩意——中牵机毒者痛苦不堪,却还得全身抽抽将近3个小时不死,最后死状“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但死相能跟李煜一比的,也就是赵佶了。

这位宋徽宗被掳北国后,惨遭各种虐待,一度被关在了一口井里(当然这也挡不住老色鬼努力造娃——在9年间赵佶的女人连生了19个娃,其中14个被证实是他的种)。最后他还是不堪折磨,冻馁而死。本来这就够惨的了,可女真人觉得这个废物还能利用一下,就把赵佶的遗体架上柴火一顿猛烧,打算熬出油来点灯……

这是宋人黄冀之在其笔记《南烬纪闻》中的说法。不要认为野史就不可信,黄冀之的记载就有力的证明了一件事——有些正史不敢、不便记载的东西,还是翻野史比较靠谱。

赵佶的瘦金体,我的审美水平就有点跟不上了

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间达成绍兴和议,金人将赵佶的遗骸归还南宋,葬于永佑陵。根据黄冀之的记载,因为赵佶早被烧成渣点灯去了,金人还无可还,只好将烧尸时未曾燃烬的一截焦木拿来交差。

100多年后,元朝的“江南释教都总统”杨连真迦为除江南汉化,大肆盗掘南宋皇陵。不过在永佑陵内赵佶的棺椁里,盗墓贼们果然只发现了一截焦木及少量随葬。

有人说,赵氏灭了南唐,于是李煜转世投胎成了赵佶,又搞垮了北宋,真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当然是瞎扯——李煜中次牵机之毒已经够惨了,谁还想再当一回灯油?

6月-12月福气满满的虎宝宝名字

六月未月为木库,宝宝通常仁慈孝顺,幽默感很强。

男孩名字

骏偐 跃聪 炜航 浩诩

琦竣 怡衡 骏垚 珞瑜

翊凯 乐陶 润初 意霖

宇泰 昊岩 楷威 晞言

卓予 润哲 羿清 凌泽

女孩名字

思其 时夏 炜彤 如堇

锦颜 芯竹 珂颖 芮格

语潼 诗琳 瑾禾 歆岚

佳禹 珊瑾 凌茜 牧函

槿璇 梦潼 南意 曼琦

七月为水库,宝宝聪明睿智、爱好自由、率真洒脱。

男孩名字

牧琛 彦瑾 程奕 俊憬

峻瑜 羽喆 凯毅 若岩

潇哲 昊楠 宇骏 家骐

语栎 珺泽 意辰 凯洋

凯越 景铭 言森 忠霖

女孩名字

婧遥 婧屿 羽嫣 瑾婷

珞言 婉芊 悦娴 妍若

洛姝 忻妤 沁妍 妙一

瑞妍 妤靓 婧凝 洛娅

亦姝 芯婉 妤淇 蔓妍

八月为酉月,酉为金,日进斗金的富贵虎。

男孩名字

瑞尧 尔珵 屿崡 铭砚

之衍 鸿屿 庭舟 瑞沅

自珩 云起 问津 岩宁

晏柠 沐哲 瑾饶 璟萧

彦程 乐皓 煦辰 哲安

女孩名字

韵妍 琬婷 琦妍 嘉婧

娅熙 茈妍 婉竹 婧婳

涵妤 梦熙 清芷 璟雯

玥怡 锦茵 清婉 雅智

芷然 韵锦 瑾琳 玧涵

九月戍月为火库:行动能力强,颜值很高也很自信。

男孩名字

屿祁 润辰 慕轩 淮珵

昊柏 佑恩 屿峻 苏涵

嘉迪 峻霖 言屹 泽扬

知默 景峻 瑞珩 苏屿

乐舟 嘉翊 安尘 峻安

女孩名字

桉潼 沐兮 亦微 辰菲

岩熙 茉妍 微竹 璟羡

玧舒 栀歆 南溪 伊棠

清禾 奕卿 若婳 容清

泠伊 静岑 瑾若 芊蓝

十月为水库,水最旺,代表智慧聪明,冻水之月。

男孩名字

彦硕 珵奕 峻轩 庭森

铭朗 瑞承 桉屹 铭熙

知舒 星烁 屿舟 锦程

瑾杨 书泽 璟铭 楚哲

楚泽 君铭 昱川 屿舟

女孩名字

玧初 梦伊 云殊 知颖

思槿 伊菲 乐唯 沐瑶

楚沁 觅恬 云暖 乔一

诗雅 星屿 晴冉 若歆

今颜 允菱 知雅 乐潼

十一月天然的冒险家,事事都想挑战。

男孩名字

若屿 峻泽 屿森 晏禹

楚澈 璟之 楚航 洛御

筠泽 煦扬 秉润 慕澄

承祺 博颜 煦漾 秉润

程哲 奕程 昊霖 颜泽

女孩名字

歆澄 辰悦 屿熙 知礼

屿葭 楚祎 书瑶 瑾芯

锦玥 予惜 星觅 灿岩

槿汐 楚悦 君蓝 屿萦

靖萱 逸微 锦歆 若柠

十二月丑为金库:刚毅果断,有野心,有冲劲胆子大。

男孩名字

珺沛 屹琛 璟谦 岩萧

熙泽 峻卓 楚淮 程泽

瑞霖 珈佑 星芮 楚尧

乔岳 锦煦 慕白 泽川

璟峻 墨珩 屿初 屹萧

女孩名字

歆倪 婧琳 屿浅 瑾萱

屿昕 萦菲 悦晴 梦舒

沐伊 茜苡 妍昕 屿诺

萌柯 梦岑 楚凌 秒晴

歆雅 栀棠 云舒 乐潼

曹操智囊集团中最忠心的顶级谋士,史上空城计的真正主角

程昱,字仲德,本名立,后被曹操改成了“昱”字(原因后边说)。老家在东郡东阿,也就是今天山东阳谷。

程昱身高八尺三寸,长着漂亮的大胡子,《三国志》称其“美须髯”。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有个印象,文官和武将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不同职业,其实在三国时代,很多人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文臣武将间的界定。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肃是一个厚道老成的知识分子角色,其实在《三国志》中他是个颇负武勇的人,而曹营的毛玠,我最早看《三国演义》时一直还以为他是个武将,后来看《三国志》才知道他其实是个偏向于文臣的角色。

在《三国演义》中,程昱是个标准的谋士形象,大家可能不知道,正史中的程昱,还是个颇为勇武的伟丈夫。

黄巾之乱的时候,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过起义这种事,未必所有人都抱着正义的想法,很多人都是为了在这乱世中捞上一笔。

程昱老家的东阿县县丞王度就是这么一个投机分子,他一听说黄巾贼乱,心想自己这样的小吏一年俸禄不过那么一点,不如铤而走险,响应起义,当年刘邦就是这么起家的,自己如果运气不错,是不是也能弄点好处呢?

抱着这种想法的王度反了,为了表明心志,他把县中的仓库一把火烧了个干净,然后宣布起义。

东阿县令胆小如鼠,见王度造反,连夜翻墙跑了,而东阿的老百姓见县长都不见了,纷纷拖家带口向东面的渠丘山逃去。

可是逃跑的人心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家贫如洗,在哪呆着都一样,而一些有钱的大户自己的财产家业还都在东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程昱也在逃跑人员之列,但他很想回去,倒不是因为万贯家财难以割舍,而是从一开始他就知道王度难成大事。程昱一直派人暗中监视王度,发现虽然王度得到了东阿县城,却不可能守住这座城池,因为王度竟然在离东阿五六里外的地方屯兵,为的是去抢劫更远的州县。

程昱知道这是个机会,很有可能一举夺回东阿的控制权,便找到了县中大户薛房等人商量:“如今王度等得到城郭也不能屯居,其势可以测知。他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并没有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我们为何不相继回城守之?而且城高郭厚,又多谷米,如果运气好,能找到县令来和我们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王度便可破了。”

薛房等人急于要保住城中的财产,都同意程昱的建议,但是这事跟其他没有走的官吏和百姓们一说,却没人愿意跟着一起干。

程昱一阵气恼,怒吼道:“愚民不可共计大事!”可是干事情不能光靠吼,还要有勇有谋。

冷静下来之后程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偷偷派几名骑兵来到东山上,然后高举旗幡大呼:“贼兵来了!”

薛房等人远远望见,以为是王度打来了,便再次召集身边的官吏和百姓,对他们晓以利害,总之一句话,你现在不去拿下东阿县城,那么就只能在这等死了。

生死攸关的事含糊不得,所有人都跟着薛房去打县城,而途中又遇到了越墙逃跑的县令,更是喜上加喜。

一支半职业化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县城,县城竟然一点防御都没有,人们这才开始佩服程昱的判断。

听说东阿城丢了,王度实在是难以遏制自己的怒气,所以率兵回来攻城,妄图再次攻下东阿城。不过东阿百姓知道,如果城关被攻破的话,自己的性命必然不保,所以纷纷奋勇守城,王度竟然不能攻破。

其实,王度所率部队中大部分是些失去土地的流民,战斗力可想而知,而站在城关的百姓个个都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而战,那些贵族大户目的更是明确,他们要保住自己的家业,不舍命,更不舍财。

打仗如果有了动力,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东阿的官吏和百姓们现在就有一种打仗的欲望,想要把王度一举歼灭的欲望。

先坚持不住的是王度,他见眼前的这座城池是这么难以攻克,便萌生了退意,可是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程昱的眼睛。

程昱开始征集城内的年轻的壮士,准备对王度实施反突击,因为前一次的正确预测,大家都很信任程昱,报名的人数很多。

程昱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东阿吏民,对王度军实施反突击。

王度大败而走,而东阿也得以保全,这就是程昱,你不能只把他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他更是一个型男,颇为英勇的人物。

初平中(汉献帝年号,具体时间不祥),兖州刺史刘岱想招程昱到自己的帐下效力,程昱嫌刘岱这座庙小,成不了大气候,死活不肯去。

后来刘岱再次叫人去招程昱前来,程昱知道刘岱虽然不是自己要效忠的人,却也算对自己十分礼遇,还算给面子,便投了刘岱。

后来刘岱为黄巾军所杀,兖州成为了曹操的地盘。曹操兵临兖州,招请程昱,正当大家都以为程昱会再次拒绝的时候,他居然一口答应下来,美滋滋地去曹操那里报到去了。

程昱将行之时,乡人十分疑惑,刘岱礼敬有加,封官加爵程昱都不去,还以为他是要做隐士呢,没想到曹操一叫他就去了,便问他:“怎么你前后的行为如此相背?”程昱却只笑而不应。

其实,用《史记》中陈胜的那句话,回答最合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程昱初至曹营,曹操便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程昱对答如流,给曹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遂以程昱为寿张令。

当然程昱是不是一颗明珠,也不能光靠嘴皮子功夫,关键还要看行动。

很快,曹操就给了程昱证明自己的机会,在荀彧篇里曾讲过,曹操征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那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今山东梁山西北)、东阿不动。

前面我只说了荀彧在这场保卫战中的作用,现在把程昱的功劳也具体地说一下。

有吕布的降兵向程昱报告,说陈宫已经要带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县,两地的吏民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荀彧很清楚,这三座城池是曹操最后的资本,一旦丢失,曹操将彻底沦为丧家之犬,所以务必要保住三城。

荀彧看了看程昱,说道:“如今兖州作反,唯有此三城得以保全。陈宫等以重兵临城,如果不能同心结力,三城必震动。而您是吏民之望,如今回去向他们游说,一定可以成功!”

程昱就是东阿人,其他两地都离东阿不远,而程昱早年在此地的作为人尽皆知,粉丝众多。派程昱去稳定军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程昱二话没说,率领少量兵马向东阿前进,经过范县的时候,特意去找了范县县令靳允。不是靳允不够忠诚,是因为吕布抓住了靳允的母亲。

捉拿别人母亲这招,很多人都用过,项羽捉过王陵的母亲,后边曹操捉过徐庶的母亲。不过说实话,这招是在太过龌龊,所以效果都不好,王陵母亲为让儿子安心效忠刘邦自杀而亡(后来演义中徐庶母亲的情节与之相似),而徐庶大家也知道结果了。

按理说,母亲是最至亲的人,当母亲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儿子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靳允是个有名的孝子。

可是程昱就是让靳允安下了心来,坚守范县。他知道靳允是个忠义之人,只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才会摇摆不定,面对靳允程昱苦口婆心动之以情,让靳允潸然泪下,他坚定了信念,要帮曹操守住范县,但是同时他可能也会永远失去那些亲人。

靳允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坚定地对程昱说:“你走吧,我对曹公绝无二心!”

可以想像,此时程昱的袖筒里恐怕正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只要靳允有丝毫的不坚定,恐怕匕首已经扎进靳允的胸膛了。可是靳允坚定的眼神打动了程昱,他相信靳允能守住范县。

程昱的眼光是准确的,靳允不只守住了范县,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当时已经投靠吕布的氾嶷比程昱早一步来到了范县,并率先和靳允接触,告诉靳允,他的家人都在吕布手中。

为了向程昱表明心迹,靳允假意再次接见氾嶷,并设伏兵将氾嶷杀死,以明其志,之后便义无反顾地集合军队坚守范县。

见范县的局势稳定了,程昱又派一支骑兵占住仓亭津的渡口,这个决策非常关键,因为陈宫就在渡口附近,得不到渡口便不能渡船过来。

一切就绪后,程昱才回到了东阿,没想到这里的形势要比其他的地方好得多,东阿令枣祗已经率吏民拒城坚守。而此时兖州从事薛悌来到东阿协助程昱,三城终于在众人众志成城的防守下守住了,他们等到了曹操的回归。

曹操回到兖州之后,深情地握住程昱的手说:“若不是程卿之力,我真的就无家可归了!”曹操上表汉献帝,封程昱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曹操还在程立的名上加了个“日”字,更名为“昱”。

可以说,曹操对程昱是彻底信任的,而这种信任,终其一生也未曾改变,程昱也用自己的忠诚回报了曹操这种信任。

曹操的三座大城虽然保住了,可是兖州大部却在吕布手中。

曹操很快与吕布在濮阳交战,但前边说过,结果挺不理想,数度失利。正当两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濮阳周围闹起了蝗灾。

双方见濮阳已经不可能给他们的军队提供更多的粮草的时候,他们决定暂且罢兵,各自引兵而去。

此时袁绍掺和了进来,他派人来游说曹操迁居于邺城。当时,虽然曹操勉强保住了根据地,但是对他来说形势是比较危急的,况且他出兵攻打吕布也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现在是兖州未抢回,粮草又快吃完了,故此曹操想答应袁绍的要求,暂且归附,再做计议。

正在曹操准备做决定的时候,程昱正好从东阿赶回来,听说袁绍的建议后,急忙向曹操进言竭力反对。

曹操认真考虑了程昱的话,当时的形势确实危险,但是如果投靠了袁绍,很可能就不会再有翻身之日了,于是打消了去邺城的念头。

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其时兖州尚未完全收复,曹操于是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太守,都督兖州事。

建安元年(198年),刘备被吕布占了徐州,前来归附曹操。程昱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听。转过年来,曹操派遣刘备至徐州截击袁术,程昱急得直跳脚,与郭嘉一起向曹操说道:“曹公前日不除掉刘备,如今借之以兵,他必定会有异心。”曹操后悔,但已追之不及。果然,袁术病死后,刘备去到徐州,杀车胄,举兵背叛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程昱被升为振威将军,派驻鄄城,他一生最精彩的计谋也就诞生于此。

当时袁绍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西北)准备移兵南渡,而黎阳的南面就是程昱驻守的鄄城。此时鄄城的总兵力不过七百多守卫,如果袁绍真的攻打鄄城,即便程昱再勇猛顽强也绝对不是袁绍大军的对手,到那时,曹操失去的就不仅是鄄城,还有心腹程昱。

曹操勉强抽出了两千兵马,命人去告诉程昱:我马上去支援你。

见到来人后,程昱询问了准备增援的兵马数量,随后让来人赶紧回去告诉曹操,千万不可增兵,如果不增兵鄄城兴许还有救,倘若这两千兵马真的来了,那鄄城可就真的完了。

在给曹操的回信中,程昱说道:“袁绍拥兵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敌。他若看到程昱带的兵少,却敢独占鄄城对抗他,一定以为其中有诈,必不敢轻易来攻。但如果您增加了我的士兵,袁绍见兵马来援,就知道鄄城空虚,必然前来攻打,我军微薄的兵力不可能防住袁绍,最后只会落得个城丢了、兵也没了。愿曹公你不要怀疑,把这里交给我就行了!”

曹操明白程昱这是拿性命在赌,可是自己已经没有筹码再给程昱做赌注了。曹操知道程昱说得有道理,便不再派兵,一切听天由命。!

见程昱兵少,鄄城上下却有条不紊,丝毫没有慌乱之意,袁绍很是郁闷:曹操一向奸诈,这会不会是曹操布的陷阱,就等自己往下跳了呢?

袁绍最终没有去攻打鄄城,鄄城就这样被守住了,这才是历史上正版的空城计。只是在《三国演义》中,程昱换成了诸葛亮,袁绍换成了司马懿。

程昱没有诸葛亮的苍鹰羽扇,身边也没有琴童,更没有那几个扫大街的大爷,有的只是他的从容和淡定!

事后,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量实在是惊人啊!”这事如果放做一般人,早就六神无主,难以冷静了,可是程昱就敢在袁绍眼皮底下耍心眼。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刘琮投降,刘备投奔东吴孙权。曹营中很多谋士都认为,孙权肯定会杀了刘备,程昱却摇着头对曹操说道:“孙权刚刚坐上江东之主的位置,知道他的人不多,所以他尚未为海内所忌惮。而曹公无敌于天下,刚刚又踏平了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谋,亦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素有英名,关羽、张飞皆是万人之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以防御我军。之后分道扬镳,刘备已得到实际资助,那孙权又不能轻易杀了刘备了。”孙权果然补给军兵于刘备,以抵御曹操。一切都如程昱所料,刘备不但没事,小日子还越过越滋润。真理总要实践去验证,当刘备与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时候,所有人都对程昱当初的判断非常佩服。

在曹操的努力下,天下已有三分之二归于曹氏,曹操抚着程昱的背说道:“兖州之败,如果不用君言,我又怎可以来到这里?”

这句话让程昱一惊。

他知道曾经有个人说过这话,那就是帮助曹操打败袁绍的许攸,而许攸的下场是死得很惨。正当程家的族人们为程昱举办宴会庆祝的时候,程昱却说道:“我这辈子知足了,看来我可以功成身退了。”于是把自己所有的兵权交出,阖门不出。

曹操身边许多重要的谋士早早就封侯了,可是程昱没有,虽然以程昱的功劳甚至封个公爵都不为过。

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程昱没有被封侯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功劳不够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说法各种各样,比如郭颁的《魏晋世语》上说,程昱因为曹军缺粮草,竟然在征粮时,在粮草里夹杂了大量人肉下锅,所以失掉了天下士人的心。这个故事显然不太可信,之前的任何史料都没有记载过此事。

还是《三国志》上的说法比较靠谱,程昱生性刚戾,与人多有不和,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他,还有人常常诬告他妄图谋反,曹操却对其赐待益厚。不过,一个人人如果时常得罪人,搞不好和别人的关系,早晚是要倒霉的。程昱这么聪明的人,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程昱懂的,想在曹操这样精明的领导身边混,没能力不行,但是需要注意凡事只出主意,永远让领导自己决定。

还有一点最关键的是“君子不党”,程昱之所以故意搞恶与同事们的关系,也是做给曹操看的,让他知道自己绝无结党之心。

213年,魏国正式建立,程昱为卫尉,后因与中尉邢贞争威仪,遭到罢免。程昱这一歇就是七年。曹操像是突然遗忘了程昱,没有给他任何的补偿。

而一切真相都在220年时被公布了,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程昱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程昱终于被封侯了。稍有政治经验的人都会明白曹操用意之深,他是想把这个恩典留给自己的儿子,因为无论怎么看程昱都是最适合辅佐曹丕的人。

而不幸的是,曹操虽然善谋,曹氏却没有那个福分。正当曹丕想晋封程昱为公爵的时候,程昱却去世了。

在曹魏谋士中,程昱是最忠义的一个,也是最识大体的一个。他的每一个计谋都十分有分寸,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绝不越礼行事,给了曹操最起码的尊敬。而曹操也与程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以说,这种情谊源自于男人彼此间的信任。

都说刘、关、张情同兄弟,其实曹操和程昱又何尝不是呢?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