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中国命理学史论电子书(中国命理学史论)

中国命理学史论电子书(中国命理学史论)

论王瑶对中古文学中希企隐逸之风的研究

王瑶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古文学研究,他在继承了清华恩师一脉严谨学风的基础上,综合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诸师治学所长,学习鲁迅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将前辈们对文学史研究的态度、精神和方法融会贯通并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史史论的书写中,有所传承更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史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王瑶这一研究思路对其在中古文学中希企隐逸之风的研究进行分析。

1 汉魏隐逸之风的兴起

自汉室衰微起,社会上希企和崇拜隐逸的风气便产生开来。《后汉书·逸民列传序》中言:“或隐居以求其志……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范蔚宗将隐士们的行为动机结论归纳为“性分所至”,但王瑶在肯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一种“独善其身”的逃避方法。

汉末的动荡大乱是隐逸之风兴起的最大原因。社会混乱、政局不稳,士大夫出仕困难,忠于岌岌可危的汉王室不明智,依附于各州牧也很危险,最安全稳妥的方法便是隐居于山野,“存身以待时命”。《晋书·袁弘传》记载《三国名臣颂》中云:“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故魏晋隐逸风气的起源,究其原因王瑶推断为“时方颠沛”的缘故,而且这个“颠沛”从汉末董卓之乱,经三国分权、司马晋篡魏、西晋八王之乱、永嘉南渡、五胡乱华最后至南北分裂,充斥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给隐逸风气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除了兵祸战乱,王瑶认为政治迫害的频仍和玄学的兴盛也是助长隐逸之风的重要因素。政治迫害我们从很多史料、诗文中都可以找到士人隐逸的线索。阮籍《咏怀诗》:“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明代张溥《谢康乐集题辞》中写“予所惜者,涕泣非徐广,隐遁非陶潜,而徘徊去就,自残形骸”便是说谢灵运最终遭受政治迫害以致就戮即是因为未能隐遁的原因。

魏晋玄学的思想根源之一便是老庄,王瑶认为老庄哲学本身就是以隐士行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必然主张超乎世俗,不以物务营心;而同时既注重自然,则当然会希求隐逸。”《文选》中张平子《归田赋》:“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就是这种思想的萌芽。到玄学大盛之后这种思想在士大夫之间更是风靡,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这些人向往隐逸都是受玄学的影响而推崇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2 从“存身以待时命”到“为隐而隐”

王瑶在这一章选取的题目是“希企隐逸”而并非“隐逸”,原因很简单,因为到了魏晋时期这些士人们往往是希企这样的一种人格,大多却依旧在从仕。最初士大夫选择隐逸是因为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他们不满社会现实不屑于同流合污,但也没能力或不愿意去改革,这些洁身自好的逃避者为了给自己这一行为进行解释,便慢慢使这种行为理论化了。王先谦说:“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为尘埃富贵者也。”从这里开始,隐逸便开始由一种行为走向了理论化,拥有了哲学基础。

当“隐逸”具有了合理可信的依据,具有了价值,那么“隐士”就成了“高士”,不论社会情形如何,都成了一种值得推崇的高尚行为,人们无需再去考察动机,因为“隐逸”本身就是好的,大家只要追求“避世全身”就可以,不再是一种对社会、统治者不满的反抗行为。在这种思想下,那“隐”与“仕”就不再冲突,大家可以以仕为隐,只要在官场明哲保身、逍遥人生便是“隐”了。统治者同样也接受了这样的设定,不再将隐士或者隐逸的行为看作是对自己的反抗与不合作,反而当做是海清河晏、政治生平的反应。

3 “希企隐逸”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呈现

由于“隐逸”分成了两个“派别”,故而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也出现了两副面貌。

作为前者“苦闷”的代表,王瑶列举了嵇康与阮籍二人的诗作。阮籍在《咏怀诗》中就有很多对于希企隐逸的表现:“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嵇康也如此:“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

到了太康诗人他们的诗作里就多半是在对隐逸生活进行描述,说明这种隐逸的生活是如何的高尚与快乐,和汉魏时期的诗文已有了区别,不再表现出逃避与痛苦之情。如张华《答何劭诗》:“散发重阴下,抱杖临清渠。属耳听莺鸣,流目玩鲦鱼。从容养余日,取乐于桑榆。”陆机和左思的《招隐诗》也多是如此。

在这里王瑶特地强调了陶渊明,因为陶渊明不仅仅是“希企”而是确实做到了归田躬耕,他所写的是自己隐逸生活的本身。陶渊明的内容虽然依旧体现出隐逸的乐观逍遥精神,但并非一味地赞美歌颂神仙似的山水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描写也更加地符合现实境地。

在这以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也时常夹杂着对隐逸的希企之情,但也同样是羡慕隐逸本身的逍遥自在。《斋中读书》:“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还东山。”王瑶认为这些诗句中谢灵运表达出来的不仅是对隐逸的希企,而且是“久已得其意”,现在要追求的是心与迹的结合,甚至对“朝隐”的行为已经产生了怀疑。但是在他之后的沈约、谢朓、庾信等人便也消失了。

王瑶认为对于隐逸的希企之情在汉末兴起风行于魏晋六朝有着深厚的社会原因,但是在经历了魏晋玄学的洗礼后,这种隐逸便从高士不与同流合污的对抗精神变成了“崇高怀道”、“心神超越”的潇洒行为。这样的一种创作心理的转变也直接地体现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故此尽管同样是写希企隐逸,但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作者:唐梦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命理学史论》传统命理学的现代诠释之二

首先祝各位读者国庆节、中秋节双节快乐!合家欢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诚如恩格斯指出的,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行星和恒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不变的规律控制的,地上或地表附近事物的运动则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或是由一些完全不同于支配天体运动的规律所支配。因此,天界是完美的,不变化的,不腐朽的;地上则远不如天界那么完美。

这正是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内占着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的根本信念。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恰恰触动了神学这根敏感的神经,它用科学的事实和论证宣告:“太阳居于群星的中央”这是对宗教权烕的无情挑战,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宣言。

哥白尼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利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意大利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伽利略,则根据各种实验,发现了地表附近物体的运动定律,比如任何质量的自由落体都有恒定的加速度等。

然而,这两类定律都可以从单一的一组定律中推导出来。这组定律就是近代科学之父——英国牛顿(1642—1727)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可以说,到17世纪80年代,牛顿以其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综合。牛顿是近代首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大飞跃。它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运动统一了起来,瓦解了所谓天界不同于地界的宗教信念,展示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它给科学家造成了一个印象,似乎牛顿定律已包括了宇宙间的所有运动规律,其他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牛顿所刻画的机械运动。

到19世纪末,近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使许多物理学家更“迷信”上了这个体系,相信它已日臻完善,并取得了终极的形式,今后的工作“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显然,科学的权威,此时已逐渐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信仰。

然而,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打破了这种信仰的绚烂梦境。

首先,爱因斯坦(1879—1955)的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它揭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指出物体的长度或物体的空间距离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就是说,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条件下,时间要延迟,长度要缩短,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运动与时空的本质联系。同时,其质能关系式说明物质的质量变化与能量变化相当,质量要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打破了质量绝对不变的传统观念。广义相对论则更进一步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

相互关系。

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这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5年提出来的。这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是说,想依据波动和粒子双重特性来建立量子论,必定出现不能逾越的极限,因为任何粒子都不能同时正确决定其位置与运动量。

换言之,测量一个电子或任何别的量子粒子的位置,就会扰乱它的动量;而测量它的动量,又会扰乱它的位置。因此,你绝对不可能同时得知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不是属于测定技术的问题,而是自然的制约。作为机械论世界观的基础——有确定性的未来预测,在微观世界的记述或原理上,都成为了不可能。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牛顿力学体系的局限性,大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牛顿物理学终于被称为“古典物理学”,变成了上一代的学问。由此,科学殿堂中的神圣的绝对观念被彻底动摇了。既然不能确定未来,只能考虑几率的问题。

这样,科学的理论和模型也只能是近似值,它只能是在设有的特定的领域中预测其发生的几率几率论或概率论,替代了传统的绝对的因果决定论。现代科学翻开了自己新的一页。

既然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都存在着测不准原理,那么,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影响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变数就更不可言数了。因此,在人的出生时间跟其生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之间,若确实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话,那它发生的几率必然是远远低于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期待命理学的描写和预测能百发百中、精确无误,这要不是设摊算命者招徕生意的商业旗号,那就是无知者的痴人说梦了。

本文原创自“符咒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吗?

Part 1

人的命运,是个很大的话题,有很多的书会涉及到这个话题。前段时间看吴军的书《见识》,其中序言题目就是:“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

序言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想,这不是宣扬宿命论或者出身论吗?其实恰恰相反,我是要破除那些所谓出身决定命运的旧观念,希望每个人通过认清我们生活的环境来认清自己,尽可能地有个”好命”。

序言的最后是这么写的:

当我们们认清了决定命运的这些因素之后,当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思维方式后,当我们能够用它们来替代我们自身那种要么认怂、要么鲁莽地扇人巴掌的思维和行动后,我们就会有好命。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件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难。

看以上的论述,吴军的书中认为,是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一生。

Part 2

中国有很多老话,你听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听过,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中,曾国藩在回复九弟曾国荃对”侥幸获得爵位”言论的抱怨时,根据自己带兵打仗,戎马生涯几十年的经历,说到了”运气”的重要性,书中是这么写的:

“你信不信,我不勉强,总之我是相信的。”曾国藩再次端起茶杯来喝了两口水,右手又捋起长须来。”我给你讲几件事,你看是不是运气。咸丰四年出兵之初,我在靖港大败,长沙官场尽是白眼,我自己也对前景失望,没想到塔、罗在湘潭十战十胜,不仅抵消了我的失败之过,还赢得了湘军的彻底翻身。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咸丰五年在江西,石达开把我舢板全部引进鄱阳湖,然后全力围攻我水师,逼得我跳长江自杀,虽被救不死,但全军已溃败,正在垂手待擒之际。鲍春霆却突然率打粮之军归来,冲乱了长毛的阵脚,使我死里逃生。

第三个例子,咸丰六年从樟树镇败回南昌,石达开将南昌城团团包围,炮声火光昼夜不歇,南昌指日即破。做梦也没想到,长毛竟然在一夜之间撤走得干干净净。

第四个例子,咸丰十年在祁门,李秀成率数万大军已杀到我的眼皮底下。祁门总共不到三千人,幕僚们几乎逃光,连李少荃都吓走了。我已写了遗嘱,枕剑而卧,随时准备自尽。结果又是让鲍春霆冲进祁门大山来救了。而可怪的是,李秀成居然不再进攻,率部西去了。倘若他不走,继续打下去,霆军很可能也挡不住。

沅甫,你看看,我之能有今天,到底是靠我的本事呢?还是靠运气呢?周荇农、潘伯寅客气,称赞我是大经济从大学问中来,还说慈禧太后有次对身边的大臣说,曾某人乱极时沉得住气,全是靠的理学功夫。我给荇农、伯寅写信说,我是不信书,信运气,而且要公之言,告万世。”

说完嘿嘿笑了两声。曾国荃听得有味,也笑了起来。

”沅甫,所以我先前对你说过,你本事虽大,但不能居全功,要让一半与天。这'天'就是指的运气。这样看,这样想,就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少生许多闷气,这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养生之方。”

说到这里,曾国荃才第一次点了点头。

Part 3

如何理解宿命论?

人人生而平等吗?

为什么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就是6斤8两,健健康康,而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只有2斤6两,还得放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为什么有的人遇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想自寻短见,而有的人愈挫愈勇,坚强生活?

陆致极的书《中国命理学史论》中有个类似这样一个比喻,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季节,在一天中早中晚不同的时候,播种到土地的那一刻,此时的光照,土地的温度、湿度、盐碱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种子的生根发芽,之后的破土而出,遇到的各种天气情况,动植物的干涉等各种外在因素,都构成了它成长的运势。

类比到人,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胎元),当时母亲的子宫及身体情况,以及怀胎十月的调理情况,到出生后呼吸第一口气的那一刻(生辰),当时天气的情况,阳光、温度、湿度等各种情况,都影响着命主。

命理界还有“命”与“运”分开的论述比喻,“命”比喻成车子,“运”比喻成道路,每个人的命运,就像不同品牌、不同性能的车子在不同路面状况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比喻,大家可能大部分都看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其实,当一个人的生辰确定之后,它要走的大运、流年也就确定了。如果把人的生辰八字比作“命”的话,之后的大运流年就是“运”。

“命”定了,那么“运”也就定了。

Part 4

为了更好地理解,做了一个粗略的关于人的“命运模型”:

1. 体质

人出生时的体质,属于先天角色设定,命的一部分,是身体各脏器及气血运行情况,反映在对外在环境的身体反应。

人人生而体质不同,正如上面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就是6斤8两,健健康康,而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只有2斤6两,还得放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你也可能会看到,同样是三九寒天,有的人穿个衬衣,还觉得温度适宜,有的人裹几层被子,还瑟瑟发抖;同样是三伏暑天,有的人吃个饭都大汗淋漓,有的人在太阳底下散步也只是微微出汗。

平日里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人,大都是比较健康的状态,外在上似乎人与人之间看不出体质上的区别,但是内观上,每个人的脏器及气血运行情况却大有不同。

2.心智模式

人出生时,看起来都是婴儿,每天三件事,哭,吃,睡。其实,我们在出生时,就遗传了一套心智模式,就是所谓的出厂设置。老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不是说明,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会哭”的类型。

先天的心智模式,就是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是反映在对外在人事物环境的心理及行为反应,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者环境本能上的想法或思维方式。

这套心智模式,在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更多地会显现出来。

日本曾经做过一个是以不同血型分组的幼稚园儿童对于老师打碎花瓶的不同反应的试验,视频非常有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视频链接:/d/file/gt/2023-10/05r2e5rf3c0.shtml 4种不同血型的宝宝都集中在一起,然后四个血型的儿童对打碎花瓶的反应截然不同,说明了人先天心智模式、脾气秉性的各有不同。

实际上,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就算是成年后,尽管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面对各种环境,处理各种问题时,人依然会受到先天心智模式很多的影响。

3. 养生

养生,是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是对生命的滋养。

不仅仅是限于我们常说的“保温杯里泡枸杞”,或者是练太极拳、五禽戏。早睡早起可以理解为养生,跑步锻炼可以理解为养生,少吃减肥可以理解为养生,甚至住院治疗也可以理解为养生。

又有老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老话里把养生放到第十位,其实,身体是人与世界人事物互动的重要媒介,养生是作为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至关重要。人的身体情况的运行达到一个全新的好的状态,你会发现对人事物的反应也会有一个全新的高度,会促进心智模式的进化和发展。

反过来,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对养生的看法。

但是养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人体质不同,养生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跑步跑到大汗漓淋的方式,只吃蔬菜不吃五谷杂粮的方式,并不合适所有人。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听梁冬和徐文兵在前几年做的一个广播节目《国学堂 - 黄帝内经》。

4. 养心

养生,是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而养心,就是对先天心智模式的滋养。吴军的《见识》中的观点,就可以理解为是对心智模式,对思维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与养生差不多,养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的上学受教育是养心,读书是养心,画画是养心,听音乐是养心,旅游欣赏美景是养心,等等。凡是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进步,价值观得到正向的引导,对人事物的认识得到提升的方式方法都属于养心。

同样,正确学习命理学,也属于养心的一种。通过对命理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较弱,就去补救、规避,知道自己容易偏执于哪方面,那就尝试放下、转变。

曾经我问过一个台湾的紫微斗数命理师傅,我问他,什么才应该是学习斗数的目的?他说,是人理,俗说为解惑,细说为改心。其实,要说改心,谈何容易,生来的偏执,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病,自己的偏执,第二步才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尝试,尝试养心,尝试放下,尝试治心病。

5. 周遭环境

人出生后的周遭环境,包括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上学后有所处的学校环境,进入社会后有所处的社会交友环境,生活中有所处的自然环境、食物环境,当然还有所处的世界、国家的大环境。

“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来源于地质学,是采用地质中的分层现象来比喻人类社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不仅社会是分层的,世界上的国家也是分层的。从容易感知的方面着眼,大到所处的国家层次情况,小到所处的城市情况、学校情况、家庭情况、交友情况,处处影响着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国家环境好一点,可以让你免受战乱,再好一点,可以让你吃饱穿暖,再好一点,可以让你接受免费的教育、医疗以及养老。

南美的委内瑞拉通货膨胀,12个月时间,物价上涨868倍,一个清洁工一个月的收入只能买两磅米和一块芝士,医院缺水缺药,犯罪率居高不下,警察劫匪同党,只有2%的案件可以得到处理。

而北欧的挪威,人均GDP将近8万美元,具体怎么个好法可以网上查查或者问问周边了解的人。

城市好一点,可以让你或者你的孩子较为容易地进入一所好点的大学。

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社会的阶层,会随着社会的日益稳定,变得越来越固化。

Part 5

人的命运,就是先天的体质,心智模式,加后天的养生,养心和周遭环境这五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总和。

这五方面看似孤立,其实各个都有联系,每个因素都对其他因素互相影响。就拿养生来说,它会受到先天体质的影响,会受到先天心智的影响,会受到后天养心的影响,也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

又有句老话,叫有志人立长志,无志人常立志。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计划半途而废的人,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你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去做的事情,只是因为你思想上的懈怠,没有毅力的原因吗?

其实,它是你的体质,心智模式,周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这么一说,人一出生,人生的剧本已经定了,因果是编剧,我们是演员。

看起来,作为演员的我们,只能按照剧本来演戏。

其实,在人生几十年的舞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剧本尽情地发挥,尽情感受平凡,尽情情绪饱满,尽情喜怒哀乐,当人生谢幕时,向同台表演的人们深深鞠躬。

假如你能站在编剧的角度,对剧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明白生活中的前因后果,演员改改剧本也不是不可能。你说对吧?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 隐形顾问

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吗?

Part 1

人的命运,是个很大的话题,有很多的书会涉及到这个话题。前段时间看吴军的书《见识》,其中序言题目就是:“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

序言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想,这不是宣扬宿命论或者出身论吗?其实恰恰相反,我是要破除那些所谓出身决定命运的旧观念,希望每个人通过认清我们生活的环境来认清自己,尽可能地有个”好命”。

序言的最后是这么写的:

当我们们认清了决定命运的这些因素之后,当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思维方式后,当我们能够用它们来替代我们自身那种要么认怂、要么鲁莽地扇人巴掌的思维和行动后,我们就会有好命。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件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难。

看以上的论述,吴军的书中认为,是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一生。

Part 2

中国有很多老话,你听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听过,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中,曾国藩在回复九弟曾国荃对”侥幸获得爵位”言论的抱怨时,根据自己带兵打仗,戎马生涯几十年的经历,说到了”运气”的重要性,书中是这么写的:

“你信不信,我不勉强,总之我是相信的。”曾国藩再次端起茶杯来喝了两口水,右手又捋起长须来。”我给你讲几件事,你看是不是运气。咸丰四年出兵之初,我在靖港大败,长沙官场尽是白眼,我自己也对前景失望,没想到塔、罗在湘潭十战十胜,不仅抵消了我的失败之过,还赢得了湘军的彻底翻身。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咸丰五年在江西,石达开把我舢板全部引进鄱阳湖,然后全力围攻我水师,逼得我跳长江自杀,虽被救不死,但全军已溃败,正在垂手待擒之际。鲍春霆却突然率打粮之军归来,冲乱了长毛的阵脚,使我死里逃生。

第三个例子,咸丰六年从樟树镇败回南昌,石达开将南昌城团团包围,炮声火光昼夜不歇,南昌指日即破。做梦也没想到,长毛竟然在一夜之间撤走得干干净净。

第四个例子,咸丰十年在祁门,李秀成率数万大军已杀到我的眼皮底下。祁门总共不到三千人,幕僚们几乎逃光,连李少荃都吓走了。我已写了遗嘱,枕剑而卧,随时准备自尽。结果又是让鲍春霆冲进祁门大山来救了。而可怪的是,李秀成居然不再进攻,率部西去了。倘若他不走,继续打下去,霆军很可能也挡不住。

沅甫,你看看,我之能有今天,到底是靠我的本事呢?还是靠运气呢?周荇农、潘伯寅客气,称赞我是大经济从大学问中来,还说慈禧太后有次对身边的大臣说,曾某人乱极时沉得住气,全是靠的理学功夫。我给荇农、伯寅写信说,我是不信书,信运气,而且要公之言,告万世。”

说完嘿嘿笑了两声。曾国荃听得有味,也笑了起来。

”沅甫,所以我先前对你说过,你本事虽大,但不能居全功,要让一半与天。这'天'就是指的运气。这样看,这样想,就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少生许多闷气,这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养生之方。”

说到这里,曾国荃才第一次点了点头。

Part 3

如何理解宿命论?

人人生而平等吗?

为什么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就是6斤8两,健健康康,而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只有2斤6两,还得放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为什么有的人遇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想自寻短见,而有的人愈挫愈勇,坚强生活?

陆致极的书《中国命理学史论》中有个类似这样一个比喻,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季节,在一天中早中晚不同的时候,播种到土地的那一刻,此时的光照,土地的温度、湿度、盐碱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种子的生根发芽,之后的破土而出,遇到的各种天气情况,动植物的干涉等各种外在因素,都构成了它成长的运势。

类比到人,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胎元),当时母亲的子宫及身体情况,以及怀胎十月的调理情况,到出生后呼吸第一口气的那一刻(生辰),当时天气的情况,阳光、温度、湿度等各种情况,都影响着命主。

命理界还有“命”与“运”分开的论述比喻,“命”比喻成车子,“运”比喻成道路,每个人的命运,就像不同品牌、不同性能的车子在不同路面状况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比喻,大家可能大部分都看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其实,当一个人的生辰确定之后,它要走的大运、流年也就确定了。如果把人的生辰八字比作“命”的话,之后的大运流年就是“运”。

“命”定了,那么“运”也就定了。

Part 4

为了更好地理解,做了一个粗略的关于人的“命运模型”:

1. 体质

人出生时的体质,属于先天角色设定,命的一部分,是身体各脏器及气血运行情况,反映在对外在环境的身体反应。

人人生而体质不同,正如上面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就是6斤8两,健健康康,而有的人出生时净重只有2斤6两,还得放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你也可能会看到,同样是三九寒天,有的人穿个衬衣,还觉得温度适宜,有的人裹几层被子,还瑟瑟发抖;同样是三伏暑天,有的人吃个饭都大汗淋漓,有的人在太阳底下散步也只是微微出汗。

平日里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人,大都是比较健康的状态,外在上似乎人与人之间看不出体质上的区别,但是内观上,每个人的脏器及气血运行情况却大有不同。

2.心智模式

人出生时,看起来都是婴儿,每天三件事,哭,吃,睡。其实,我们在出生时,就遗传了一套心智模式,就是所谓的出厂设置。老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不是说明,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会哭”的类型。

先天的心智模式,就是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是反映在对外在人事物环境的心理及行为反应,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者环境本能上的想法或思维方式。

这套心智模式,在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更多地会显现出来。

日本曾经做过一个是以不同血型分组的幼稚园儿童对于老师打碎花瓶的不同反应的试验,视频非常有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视频链接:/d/file/gt/2023-10/05r2e5rf3c0.shtml 4种不同血型的宝宝都集中在一起,然后四个血型的儿童对打碎花瓶的反应截然不同,说明了人先天心智模式、脾气秉性的各有不同。

实际上,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就算是成年后,尽管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面对各种环境,处理各种问题时,人依然会受到先天心智模式很多的影响。

3. 养生

养生,是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是对生命的滋养。

不仅仅是限于我们常说的“保温杯里泡枸杞”,或者是练太极拳、五禽戏。早睡早起可以理解为养生,跑步锻炼可以理解为养生,少吃减肥可以理解为养生,甚至住院治疗也可以理解为养生。

又有老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老话里把养生放到第十位,其实,身体是人与世界人事物互动的重要媒介,养生是作为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至关重要。人的身体情况的运行达到一个全新的好的状态,你会发现对人事物的反应也会有一个全新的高度,会促进心智模式的进化和发展。

反过来,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对养生的看法。

但是养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人体质不同,养生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跑步跑到大汗漓淋的方式,只吃蔬菜不吃五谷杂粮的方式,并不合适所有人。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听梁冬和徐文兵在前几年做的一个广播节目《国学堂 - 黄帝内经》。

4. 养心

养生,是对先天体质部分的补救,而养心,就是对先天心智模式的滋养。吴军的《见识》中的观点,就可以理解为是对心智模式,对思维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与养生差不多,养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的上学受教育是养心,读书是养心,画画是养心,听音乐是养心,旅游欣赏美景是养心,等等。凡是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进步,价值观得到正向的引导,对人事物的认识得到提升的方式方法都属于养心。

同样,正确学习命理学,也属于养心的一种。通过对命理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较弱,就去补救、规避,知道自己容易偏执于哪方面,那就尝试放下、转变。

曾经我问过一个台湾的紫微斗数命理师傅,我问他,什么才应该是学习斗数的目的?他说,是人理,俗说为解惑,细说为改心。其实,要说改心,谈何容易,生来的偏执,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病,自己的偏执,第二步才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尝试,尝试养心,尝试放下,尝试治心病。

5. 周遭环境

人出生后的周遭环境,包括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上学后有所处的学校环境,进入社会后有所处的社会交友环境,生活中有所处的自然环境、食物环境,当然还有所处的世界、国家的大环境。

“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来源于地质学,是采用地质中的分层现象来比喻人类社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不仅社会是分层的,世界上的国家也是分层的。从容易感知的方面着眼,大到所处的国家层次情况,小到所处的城市情况、学校情况、家庭情况、交友情况,处处影响着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国家环境好一点,可以让你免受战乱,再好一点,可以让你吃饱穿暖,再好一点,可以让你接受免费的教育、医疗以及养老。

南美的委内瑞拉通货膨胀,12个月时间,物价上涨868倍,一个清洁工一个月的收入只能买两磅米和一块芝士,医院缺水缺药,犯罪率居高不下,警察劫匪同党,只有2%的案件可以得到处理。

而北欧的挪威,人均GDP将近8万美元,具体怎么个好法可以网上查查或者问问周边了解的人。

城市好一点,可以让你或者你的孩子较为容易地进入一所好点的大学。

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社会的阶层,会随着社会的日益稳定,变得越来越固化。

Part 5

人的命运,就是先天的体质,心智模式,加后天的养生,养心和周遭环境这五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总和。

这五方面看似孤立,其实各个都有联系,每个因素都对其他因素互相影响。就拿养生来说,它会受到先天体质的影响,会受到先天心智的影响,会受到后天养心的影响,也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

又有句老话,叫有志人立长志,无志人常立志。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计划半途而废的人,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你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去做的事情,只是因为你思想上的懈怠,没有毅力的原因吗?

其实,它是你的体质,心智模式,周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这么一说,人一出生,人生的剧本已经定了,因果是编剧,我们是演员。

看起来,作为演员的我们,只能按照剧本来演戏。

其实,在人生几十年的舞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剧本尽情地发挥,尽情感受平凡,尽情情绪饱满,尽情喜怒哀乐,当人生谢幕时,向同台表演的人们深深鞠躬。

假如你能站在编剧的角度,对剧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明白生活中的前因后果,演员改改剧本也不是不可能。你说对吧?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 隐形顾问

《中国命理学史论》传统命理学的现代诠释之二

首先祝各位读者国庆节、中秋节双节快乐!合家欢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诚如恩格斯指出的,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行星和恒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不变的规律控制的,地上或地表附近事物的运动则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或是由一些完全不同于支配天体运动的规律所支配。因此,天界是完美的,不变化的,不腐朽的;地上则远不如天界那么完美。

这正是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内占着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的根本信念。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恰恰触动了神学这根敏感的神经,它用科学的事实和论证宣告:“太阳居于群星的中央”这是对宗教权烕的无情挑战,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宣言。

哥白尼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利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意大利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伽利略,则根据各种实验,发现了地表附近物体的运动定律,比如任何质量的自由落体都有恒定的加速度等。

然而,这两类定律都可以从单一的一组定律中推导出来。这组定律就是近代科学之父——英国牛顿(1642—1727)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可以说,到17世纪80年代,牛顿以其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综合。牛顿是近代首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大飞跃。它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运动统一了起来,瓦解了所谓天界不同于地界的宗教信念,展示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它给科学家造成了一个印象,似乎牛顿定律已包括了宇宙间的所有运动规律,其他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牛顿所刻画的机械运动。

到19世纪末,近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使许多物理学家更“迷信”上了这个体系,相信它已日臻完善,并取得了终极的形式,今后的工作“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显然,科学的权威,此时已逐渐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信仰。

然而,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打破了这种信仰的绚烂梦境。

首先,爱因斯坦(1879—1955)的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它揭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指出物体的长度或物体的空间距离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就是说,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条件下,时间要延迟,长度要缩短,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运动与时空的本质联系。同时,其质能关系式说明物质的质量变化与能量变化相当,质量要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打破了质量绝对不变的传统观念。广义相对论则更进一步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

相互关系。

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这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5年提出来的。这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是说,想依据波动和粒子双重特性来建立量子论,必定出现不能逾越的极限,因为任何粒子都不能同时正确决定其位置与运动量。

换言之,测量一个电子或任何别的量子粒子的位置,就会扰乱它的动量;而测量它的动量,又会扰乱它的位置。因此,你绝对不可能同时得知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不是属于测定技术的问题,而是自然的制约。作为机械论世界观的基础——有确定性的未来预测,在微观世界的记述或原理上,都成为了不可能。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牛顿力学体系的局限性,大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牛顿物理学终于被称为“古典物理学”,变成了上一代的学问。由此,科学殿堂中的神圣的绝对观念被彻底动摇了。既然不能确定未来,只能考虑几率的问题。

这样,科学的理论和模型也只能是近似值,它只能是在设有的特定的领域中预测其发生的几率几率论或概率论,替代了传统的绝对的因果决定论。现代科学翻开了自己新的一页。

既然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都存在着测不准原理,那么,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影响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变数就更不可言数了。因此,在人的出生时间跟其生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之间,若确实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话,那它发生的几率必然是远远低于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期待命理学的描写和预测能百发百中、精确无误,这要不是设摊算命者招徕生意的商业旗号,那就是无知者的痴人说梦了。

本文原创自“符咒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