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抑郁症的特征(附抑郁症自测表)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
抑郁症是一类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致残性特点的情绪障碍性疾病。大众概念中的“抑郁症”,一般是指的单相抑郁症。实际上,抑郁症并非单指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组同属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它包括了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发作、隐匿性抑郁症、非典型性抑郁症等等,统称“抑郁症”。
“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疾病…… ”
——南怀瑾
抑郁症的特征
抑郁症最鲜明的特征是情绪抑郁、低落。但抑郁情绪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有三条重要标准:
首先,他的抑郁情绪与其处境不相称,也就是说,生活中并没有值得他悲伤的事情,他仍然情绪低落。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低落”,患者情绪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其次,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是显著而持久的,即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或超过两周)心情压抑苦闷。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上的潮起潮落。但是,我们总能自我调整,在不知不觉中恢复生命的活力。而如果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状况一直持续,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状态,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第三,抑郁症还有一个特点,即反复发作。一般来说,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时,时间是最好的创伤弥合剂,再深重的痛苦也会逐渐淡化。但是,抑郁症相反,它不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好转,即使治愈后,也还会反反复复,一不小心就会复发。
总之,抑郁症与正常的悲伤不一样,它会干扰人的生活、工作、学习能力、食欲、睡眠以及乐趣,甚至可能吞噬人的生命。
那么,如何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我们提供《抑郁症自测表》以供参考。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Burns博士设计出的一套抑郁症自我诊断表“ 伯恩斯忧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有抑郁症。
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
没有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严重3 分。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觉到伤心或者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觉到前景很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情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的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已经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觉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衰老或者失去了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的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觉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爱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结
果
0—4 分 没有抑郁症。
5—10 分 偶尔有抑郁的情绪,注意自我调节。
11—20 分 有轻度抑郁症,需及时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21—30 分 有中度抑郁症,需及时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31—45 分 有严重抑郁症,需要立即进行精神及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因此,确诊为抑郁症需要两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均一致诊断为抑郁症才能确诊。《 抑郁症自测表 》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不能仅仅凭借自测表得分就给自己贴标签。诊断最终还是应该由精神科医生做出。
南怀瑾先生:心轮不打开,心境多忧郁,多焦虑
印度的气脉之学,也就是医学的根本,由肚脐以下的这一节,翻译成中文叫变化轮,又叫“脐轮”。有六十四条脉向上,与向下的心脉八条,两个雨伞一样那么盖起来。我们人都是从下部生的,这个是生命的特点。如果研究佛学,我们这个欲界的生命,多半是从下面生。但是欲界里高一层的人,不是女人生的,而是男人生的,而且是从男人头顶生。所以假使我生到那个地方,愿意做女人,因为男人还有生孩子的麻烦。不过并不必怀孕,一动念就生了;那个不要谈了,牵涉太多了。
讲医学,你看中年人走路,腰以下都有问题了,已经差不多了。换句话说是死亡开始的消息来了;所以对于养生要特别注意。我们中医的营养学家是根据“四象五行皆藉土”,肠胃就是五行中的土。在金朝、元朝、宋朝这个阶段,所谓北方的金元医学四大家,有人主张注意肠胃;四象五行是用《易经》来讲的,“皆藉土”是与土有关,也就是先把这个肠胃照顾好。
另一句“九宫八卦不离壬”,就靠这个肾水,大家以为是腰子这里,不是的,是先补脑。所以补肾等于补脑,腰子是连带关系,光是腰子没有用。这是我了解的学理,对与不对,大家研究,因为我不是学医的,讲错了不负责任。现在还是介绍印度佛家的气脉与医学,这是说到下面的变化轮。
肚脐上来到胸口心窝下面这个地方,是“心轮”,心轮也叫做“法轮”。所以我们年纪大了,背驼起来了,腰弯起来了,胸口这里鼓了起来,这是讲生理部份。至于灵魂变成的精神部分,我现在还没有介绍。
这个心轮的脉,大的只有八支。所以我们的心脏拿出来解剖,实际上粗的是八瓣,像莲花一样。不讲细的。严格拿死人来解剖分析,这个心轮,不是心脏,我们讲唯心的心也不是指心脏。心脏是整个供血供气的中心。
心轮八瓣叫做法轮,这个心轮如果打开了,人就非常愉快,非常爽朗,心境也会很大。有些人思想很注意小地方,那是心脉闭了。所以学禅宗讲大彻大悟,英雄气派大,是心轮很大,打开了。这一层的宝盖叫做法轮,是佛教的名称,是有关情绪思想、健康方面的,很重要。这是法轮的一层。
反过来向上这一层呢?心轮以上叫“喉轮”,喉咙很重要,包括气管、食道管。这里粗的脉十六支,倒过来的雨伞一样,向上面走。喉结这里是生死关。不晓得你们青年医生看过没有!我不是医生,但是老朋友多,有些老朋友要死的时候,实在受不了,就要我去见面。一般学道的人不肯接近病人,因为病气过来很难受。可是我这个人,过去经常有些特别的老朋友,临死以前念我。譬如,前两天北京一个医生,临死以前他太太打电话来,说他不行了,躺在病房里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上海南老师,上海南老师要来看我。我告诉他太太,你去买一盒安宫牛黄丸吃下去试试看,我不好讲死马当活马医,这是前两天的事。我这是说明心轮不打开,心境多忧郁,多焦虑,心轮闭起来是很麻烦的。
——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关注“圆根堂”公众号,我们将一同学习南怀瑾老师的著作,探寻人生真谛,解答人生困惑,从书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南怀瑾: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精神病
南怀瑾先生在自己的多部著作里提到精神病的趋势。
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这话是真的,精神病将来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开始了。物质文明虽进步,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幸福,只是带给人类更多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的结果,将来又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分裂而至于现在已开始增加的精神病。——《论语别裁》
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中国文化泛言》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姑且习用公元的计程,已经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原本大学微言》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南怀瑾讲演录》
笔者认为,南怀瑾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现代人大部分不愁吃穿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烦恼好像越来越重了。
比如有攀比的烦恼,没有别人有钱就会被人看不起,怕被别人看不起也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想赶上别人或超过别人,就会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给心理带来压力。压力久了之后,人就抑郁了。然而,挣钱很多时候是一种竞争的行为,做过生意的都知道,市场资源就那么多,争抢市场资源才能赚到钱。争抢的过程,让人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会导致心理不健康。而人为了贪婪和攀比,只能去竞争,结果所有人的烦恼越来越多了。人们怎么就脑子转不过来弯呢?科技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之后衣食无忧,可还是愚痴的去攀比。
人的心理有时候也很可怕,是因为放纵欲望很可怕。欲壑难填,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抑郁,然而放纵欲望需要资源来满足,像火烧一样需要木材,欲火不厌材,而木材是有限的。本来科技发达了不愁吃穿了,可是欲望一旦放纵,生活资源便不够用了,自己的资源消耗完了,就去抢别人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道德经》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欲望放纵之后,心态就会变得容易发狂,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 ,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就是心理疾病。
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指出来问题的原因所在。人们通过科技让物质极大的丰富,可是也打开了人贪欲的沟壑,人如果不能控制好欲望的度,就会掉进欲望的黑洞。往小了说,会导致自身有心理疾病,往大了说,社会是人组成的,人出了问题,社会国家也就出了问题。
精神文明是什么?精神文明是儒家提倡的礼乐,礼乐的概念很广,其中有几个适合现代人的概念是节欲、知足、谦让。而节欲,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方法。心和物,心如果被物转,将让人和社会烦恼丛生。儒家《礼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面对抑郁时,道理都懂,如何才能做到?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岳娥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本来是一个阳光的女孩儿,后来在母亲的高压控制下情绪一度崩溃,她为了迎合母亲总是压抑自己,甚至用说谎来讨好母亲,这样表里不一的状态,使她变得郁郁寡欢,怎么都开心不起来,一夜一夜的失眠,无法安然入睡,精神几近崩溃。
让观众欣慰的是,英子的父母意识到了孩子的问题,英子也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困惑和诉求。在英子父母和周围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下,英子的中度抑郁完全治愈了。最后如愿考上了大学。
这是电视剧《小欢喜》英子的结局,带着我们中国人所盼望的 “大团圆”的色彩。只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像英子那样幸运呢?又有多少人有勇气跟自己的父母说出自己的焦虑、失眠和抑郁呢?即使说出来,又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种病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5亿名抑郁症患者,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在中国,3.2%的人患有抑郁症,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仅有30%,就医率不到10%。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21世纪最大在威胁是精神病。这是一个大问题,比战争还可怕,比什么氢弹原子弹还可怕,诸位要做‘环保的’,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了。”
因为缺乏对抑郁症的认知,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失眠、焦虑和不开心是一种病,周围的亲友对此又缺乏相应的认知,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造成悲剧。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癌症、车祸、意外死亡的人数。中国每年有约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在中国自杀和自杀未遂人群中,有50%-70%是抑郁症患者。像我们所熟知的张国荣、乔任梁、陈琳等明星都是因为抑郁而自杀。
我在高三的时候曾经得过抑郁症。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抑郁症,那个时候只是不愿意见人,总是想哭,一天一天地没有任何开心的感觉。没有食欲、不想说话、封闭自己,甚至不愿意去上学。每一周我都要大哭一次,我不和任何人沟通,一天一天地不说话,自己对着镜子默默流泪。父亲常年出差在外地,母亲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是凡事都顺着我。
那个时候我和母亲都不认为这是病,认为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可是,我的状况却越来越糟糕,上课的时候都在想哪种方法去死的痛苦最少。终于找到了——跳水溺亡应是最快的死法。
一天中午,我午睡醒来便一个人来到市中心的元宝湖去跳水自杀。当时,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在睡觉,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元宝湖。
元宝湖的旁边便是市小礼堂,那天小礼堂门口人影攒动,我却觉得自己一个人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失魂落魄地站在元宝湖边,鬼使神差地就想往下跳,当时就觉得这个世界和我无关,我是孤独寂寞的,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就在千钧一发的一刻,有人叫了我一声,我立刻直直地定在了原地。
“有人叫我?原来我并不是孤独的?还有人在乎我!”我回过头,看到我们班的几个男同学正站在小礼堂旁边冲我招手。其实,我和他们几个并不熟,甚至都没有说过话,可是那个时刻,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甚至一度想哭。
虽然我平日里特别内向,从来也不和同学们说话。可是那天我却大大方方地走了过去,和他们一起看了书展。我不清楚他们有没有看到我想跳河,但是就是他们的那一声“岳娥”,让我的魂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很奇怪,从那天之后,我再也不想自杀的事情了。在班主任和母亲的理解下,我选择了一种放松的上学方式。最终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特别好的大学。但在大学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加上同学们对我的自然的关爱,我的抑郁症状逐渐消失了。
作为一个从抑郁症走出来的人,我希望能借此帮到那些现在还深陷其中的人。
1.抑郁症患者都存在一个沟通障碍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得了抑郁症,那么他的家庭关系里肯定有一个堵点。如果一个家庭不能够有效地去沟通,及时将家庭里的赌点疏通,那么这个堵点就会在他的心里造成很多的结。无法化解开的结,最终会堵塞经络,致使他的身体无法正常运转。心里的堵点越多,肝气郁结、脾也无法正常运化,所以人就感到食欲低、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我的家庭就属于不太会沟通的家庭,我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七岁之后才和父母住在一起。我的性格又极其敏感,不太容易把心打开。所以,我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一直不太顺畅。
2.抑郁症其实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家庭环境和作息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打开,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作息规律调整到一个非常好的频率的时候,那么抑郁症就会自愈了。
当代伤寒学家李可老先生曾经说过:“抑郁症的关键是阳不得伸。”现在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独处久了,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阳气不能伸展,体内的阴气重而阳气弱,久而久之便出现阳气郁闭之症。每个人都要加强锻炼,适量运动,到大自然去沐浴阳气,感受大地的地气,享受天地万物的滋养,提升自身的阳气。可以练习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因为这些内家拳都有调神、静心的作用,长期练习,可以让人体会到“制心一处”的妙处。
多数有抑郁倾向的人体内的阴气较重, 所以适合接触阳气充足、能量强大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慢慢地会将自己的磁场调节到和他们一样的状态。所以朋友的力量是强大的,多接触阳光、乐观、正能量的人,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开启自己新的旅程。
3.寻找明医的帮助。
“明医”是“明白”的“明”,而不是“名声”的“名”。很多中医或者道医在成功治愈抑郁症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用药方法,在自己的能量不足以去抵抗的时候,“明医”可以帮助你。
抑郁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耗费了大量的能量、精气和气血,而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油尽灯枯”的状态。古人讲“养精蓄锐”,一个人在生活中时刻内观自己的心,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外在的环境,可以借传统文化、古典音乐、大自然去滋养自己的精气神,让自己的身心保持一个康健的状态,养足精神和心灵的能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要学会及时沟通,只有沟通顺畅了,“气从以顺”,身和心才能欢喜、自在和安康。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最受争议国学大师南怀瑾:被李敖骂骗子,小学肄业,95岁终老太湖
1998年,国学大师南怀瑾筹资4568万美元修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曾是孙中山在1921年就构想过却未能成功的。
相比修建金温铁路等实事,南怀瑾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也相当惊人:他一生致力于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合一,他著作等身,学徒更是遍布全世界各地。
声名显赫的同时,南怀瑾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各种压力,他所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于曾给他最大荣光的“国学大师”尊号。
“狂人”李敖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评价南怀瑾,说:
“南怀瑾在我看起来,根本就是个骗子……什么东西啊,完全胡说八道。”
李敖骂完,打假斗士方舟子、北大教授李零等也跟着骂南怀瑾是“神棍”、“大忽悠”,还有人甚至直接说:“南怀瑾的书适合乡野村夫看”。
学术界似乎也一直对南怀瑾不那么认可,这与大众对他的热烈追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怀瑾
李敖等人能如此毫无忌惮地对南怀瑾“开炮”,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这些“道理”中最大的一个便是:顶着“国学大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等头衔的南怀瑾,其学历竟然是“小学肄业”。
“小学肄业”顾名思义就是:小学读完了,但成绩不合格(倒数第一),所以毕不了业。
南怀瑾小学不能毕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开始的他对学习全无兴趣,他的注意力自然也不在学习上。
小学毕业考试的前一年,也就是南怀瑾12岁那年,他还偷偷开始练起了武术。
南怀瑾最初练武并没有人教,他习武全靠武侠小说。在《太极拳与静坐》一书里,谈及自己幼年练武的经过时,他写道:
“我常私自躲在楼上书房按武侠小说书上的图瞎练,自亦练学跳梁倒挂……”
这般瞎练,自然要出事。于是,有一日,南怀瑾又躲在楼上“练神功”时,竟不慎从梁上跌落在了地上,“砰”的一声巨响后惊到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偷学武术的秘密也就此“败露”。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发现他的秘密后,竟并没有指责他。相反,父亲还干脆给他聘请了一个武师到家里教他学武。习武期间,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南怀瑾父亲当时的考虑是:儿子一直体弱多病经常吃药,学个武术可以强身健体。从他父亲当时的考虑就可看出:他并不想让儿子以习武为生。
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南父失望了,南怀瑾自打正儿八经学武后便痴迷上了武术。好在,南怀瑾虽然好武成痴,但也还是依照和正常人一样在17岁那年结婚生子了。
南怀瑾的妻子是他的姨表姐王翠凤,他们婚后生下了长子南舜铨。儿子出生后,或许是觉得“传宗接代”任务已完成的缘故,他转身离开家乡继续学武了。
青年南怀瑾
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时,南怀瑾先是学了“硬拳”,之后,他又开始四处游历习武。期间,他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加起来多达八十余人。
而他的所学范围也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蒙古摔跤、西洋搏击。总之,只要是今天的世人想得到的十八般武艺,南怀瑾当时都学过。
好武成痴的南怀瑾也曾在武术上取得过成就,在那个好武的年代,和南怀瑾一样痴迷武术的人并不在少数。后来,南怀瑾还在杭州国术馆举办的全省性的国术比赛中,拿了一个冠军。
后来的南怀瑾还入了四川成都中央军校,因为表现优异,蒋介石曾一度力邀他担任秘书。可惜,因为南怀瑾志不在政治,所以他最终婉拒。随后他进入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这是他的最高学历。
也正是在他的武术逐渐登顶时,南怀瑾突然在巨大的热闹里反思了自己的武术,他发觉:自己所学武艺根本没精到,各路各派,他都只是略窥其门径而已。
意识到自己在武术上的这个重大不足后,南怀瑾便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了。
当时的南怀瑾和很多在学艺时遇到困惑的青年一样,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一个真正的大师,这个大师必定要身怀绝技并且愿意将技能倾囊相授。这个大师,最好还能给他们的未来指一条明路。
年少的南怀瑾始终相信:这个大师一定存在,只要自己苦心寻觅,就可以遇见。
打定主意后,南怀瑾便离开了家乡,他先是到了杭州城隍山找了传说中的剑仙。1937年,他又去了成都、重庆等地,一路上,他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奇人异事,他甚至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详细讲述过自己的奇遇。
南怀瑾最终弃武,与他到达成都后遇见的一个河南拳师有关。
1943年,27岁的南怀瑾拜了河南拳师为师,他教他的是“十三大法”。这十三大法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个招式,不刚不柔,但这些招式却招招可致人死命。
学这些招式时,已经痴迷武术十多年的南怀瑾突然地被触动了。他在一个月明星稀夜自问:我学这些武术究竟是干什么?真的将这些武学光大,可若这些被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掌握,他们动辄要人性命,自己岂不成了祸首?
那晚后,南怀瑾有了弃拳的想法。那段时日里的南怀瑾一直被悲凉笼罩着,想想,你费尽心力走了十多年,到头来才发现这路子根本是错的,你的心里能不悲凉么?
说来也真是机缘凑巧,就在这之后不久,南怀瑾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恩人,他就是居士袁焕仙。袁焕仙是四川当地极有名望之人,他一生弘法、志在普度众生。
袁焕仙比南怀瑾年长31岁,但巨大的年龄差并没有影响两人成为知己。初结识时,两人就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成为知己后,两人几乎无话不谈。南怀瑾告诉袁焕仙,这些年自己目睹百姓民不聊生、社会战乱频繁极度痛心,他哀叹自己始终没有能力救人民于水火,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浸在痛苦里。袁焕仙听完后一句话点醒了南怀瑾,他说:
“宗教本是人类面临痛苦时产生,它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内心平和、脱离现实的痛苦,实现灵魂的超脱。”
南怀瑾听到这儿后才恍悟:原来自己一心想要的帮助世人脱离苦海的法子,并不在武术上,而在禅修上。当下,他便向袁焕仙表示:自己想要深入了解佛学。
在袁焕仙帮助下接触、了解佛学后,南怀瑾才终于知道:原来佛理竟是如此浩瀚无边。那一刻,他也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未来方向。
袁焕仙
当时的袁焕仙正准备去重庆请虚云老和尚回成都成立维摩精舍以弘法,南怀瑾随即与他一同前往。一路上,他从袁焕仙的口中听到了很多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当他听到虚云曾用三步一跪的方式从普陀山拜到五台山时,他心里对此人充满了敬仰。
不久,南怀瑾如愿见到了虚云法师并成为了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此后,他便正式开始了潜心修道悟禅之路。整整三年间,他都在虚云和袁焕仙的指引下闭关修炼。
闭关期间,已经用十多年时间“行万里路”的南怀瑾把佛学的经、论、律三藏十二部,五千卷经典,五千五百册道藏透彻研读。
掌握了大量知识后,年轻气盛的南怀瑾不免也有些小得意,期间,他还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如同同时代的很多禅修者一样,南怀瑾开始禅修后曾混迹于佛教圈,他追随过大愚、普钦等汉密大师,也曾近距离观察过抗战时期西狩川滇的各界贵人与佛教上师之间的密切互动。
这些大人物对南怀瑾的影响非常深,他们的所思所想等都一直影响着他。
但当时的南怀瑾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也如何走,好在,此时的南怀瑾终于有了大师的指引了。在他第二次感到迷茫之际,虚云法师点拨了他。
一次,南怀瑾陪着虚云老和尚在江边散步,因为当时正是黑夜,国内又在打仗,而虚云又已经90多岁了,所以他竟对虚云法师说:“师父啊,你年纪大。我来扶你!”边说,他便把手靠近虚云老和尚,想扶着他。
虚云老和尚看着南怀瑾,微笑着说:“不要了。”随即将手臂脱了出来。南怀瑾接着说“路太危险了。”虚老接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我也是应劫而来还账的。”
虚云法师图
南怀瑾听了这话后心里咯噔一下,他随即放开了手,只在暗中留意地护着虚云前行。到慈安门后,一路心有触动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小屋。
回屋后的南怀瑾一直在想虚云那句“你我各自走各自的”,他知道这句话里有深意。思量到快天亮时,南怀瑾才终于明白了虚云法师这句话里的深意:他是在劝自己不要出家,而要入世!
1949年春,南怀瑾前往台湾并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这是南怀瑾入世的开始,但初入世时,他并未引起任何人的重视。此间,迎娶了第二任妻子杨晓薇的他有了新的孩子,孩子出生后,他们的经济状况一度非常拮据。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可这本书出版后竟愣是一本没卖出去。后来,南怀瑾在回忆中曾说:自己曾将此书送给身边人,却发现别人用它来包裹食物。
苦心写出来的书受到如此冷遇,南怀瑾心里自然不大好受。搬到台北龙泉街后,他的日子更加艰难了。这个住所位于菜市场附近,这里常年充斥着贩夫走卒的喧嚣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南怀瑾竟长期右手执笔、左手抱幼子,双脚还要不停推着摇篮以哄住襁褓中的婴儿。谁也想不到,在这样糟糕的境况下,南怀瑾竟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
南怀瑾以为,在佛教知识极度欠缺的当时,这两本书定能被世人发现,但结果让他失望了,同第一本书一样,这两本书出版后一直被堆放在角落里很少有人购买。
“是金子终究有发光的一天”。
1960年,大文豪胡适偶然间读到了南怀瑾所写的《楞严大义今释》。看到此书后,他大为赞许。不久后,南怀瑾才开始逐渐被人知晓。
胡适与蒋介石
早在胡适出现以前,南怀瑾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也来到他身边,这个人就是他于1956年结识的台湾航运业大佬杨管北。
杨管北是杜月笙的干将之一,南怀瑾经人介绍与他认识时,他正称病退出一线在家里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
南怀瑾初与杨管北见面时,他对这个小学肄业的所谓讲师全无好感,不管他说什么,他都只觉得他是在“变戏法”。毕竟,当时的杨管北自认为阅人无数,且有自己固定的判断经验。
一两年后,杨管北终于意识到:南怀瑾和他以前认识的贩卖焦虑感的江湖术士截然不同。那些江湖术士擅长让他们焦虑、恐惧,而南怀瑾却相反,他一直努力让人安心、沉静。
在南怀瑾的影响下,杨管北竟慢慢地在思维、想法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种,自然源于:南怀瑾素来对大人物的趣味、思维和行为有着切身的认识。毕竟,在杨管北遇见他之前,他早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为重要的是,南怀瑾心里有大爱、有慈悲,他虽然已是大学教授,但他的心里一直装着受苦的百姓。这样的南怀瑾自然会让杨管北打心眼里刮目相看。
最终,杨管北彻底被南怀瑾折服,在回忆中,他曾这样讲述自己被折服的过程,他说:
“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
“信了”以后,杨管北开始对这位比自己小十多岁南怀瑾执弟子礼,他也成为了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思虑之后,他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
随后不久,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这门课,南怀瑾早已研究了几十年,自然,讲课时,他总能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各种都信手捏来。他甚至还将自己几十年游历的经历都融汇进了课程里,这样的课程自然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
听过他课的人都无一不感叹他之“博古通今”、“深入浅出”……
后来,每次他上课时,学生都挤到了窗外。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前往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据说,他有次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还亲自到场聆听。
自然地,盛名之下的南怀瑾开始得到了台湾政要的追捧,无数达官显贵都拜在了他的门下。
此后,他每周四给这些政要开特别班,但他的讲课从来不涉及时政,他的讲课内容偏重于历史哲学,如《史记》、《长短经》、《战国策》和《阴符经》等。这个特别班在当时也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几乎热到烫手。
南怀瑾与第二任妻子
可就在此时,南怀瑾却又再次陷入了他的迷茫之中。在热闹中,他再次发现:若自己苦心将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的学说只能被上层人接纳到,而不能被大众接收,那他怎能做到普度众生呢?
意识到自己要从神坛上下来以后,南怀瑾很快完成了《论语别裁》的撰写,这本小书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与他以往出版各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全部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展开。
这本书一经出版后,便火爆异常,就连香港、新加坡等地也争相翻印。南怀瑾的影响,开始向真正的大众延展。
与寻常的国学大师不同的是,南怀瑾从来不以学者身份自居,他甚至努力避免与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
在一次与历史学家许倬云会面时,他很直白地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
南怀瑾并没有解释这“另外一条路”是怎样的路,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条路是普度众生之路。这条路,注定不会受学术规范、学术谱系等象牙塔规则束缚,同时,它也注定会与三教九流的传统江湖游士之路不同。
南怀瑾的“路子”与正统学术的区别在于,他更加“不着相”,也就是说,他著书立说更加注重“道”,而不拘泥于形式。所以,他的著作中经常会有可以被传统史学家、学者拿住的“常识性疏漏”,他们自然会以此驳斥他甚至贬低他。
南怀瑾的这种“路子”,与《金刚经》里“不着相”一致。《金刚经》里有句话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要透过一切事物的表象,看透真相和本质,其前提就是“不着相,不住相”。在南怀瑾看来,过分执着于细微的知识、学说等,便是“着相”,它们应该只是去向真理、本质的方式。过分执著,将只会让人离真理越来越远。
这就意味着:当学者、史学家们更多地将时间和心力放在了“相”上,而他则相反。
或许是悟道了的缘故,南怀瑾总能第一时间预测到一些东西。在一次讲到中华民族命运时,他说:
“中国要转运了。这个世纪80年代,200年的大运,比康乾盛世还要好!”
他的话音刚落,中国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便迅速提升,时间,刚好是20世纪80年代。而此时,虽不在大陆却一直心系大陆的他,开始更加密切关注大陆的各种。
南怀瑾有很深的家国情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之深,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早在1970年他就曾写下了:“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解此时情。”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南怀瑾除了渴望文化复兴外,还渴望祖国真正统一。后来,他还做了两岸谈判的牵线人。
1982年,中共对台工作负责人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台湾蒋经国先生写了一封以情感人的公开信,倡议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最早将这封信给国民党当局报告的,便是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忧国忧民的南怀瑾先生。
不久后,南怀瑾定居华盛顿并开始密切接触大陆访客。这期间,南怀瑾在大陆访客中的影响慢慢加深,他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很轻易便折服了文革后精神匮乏的青年一代。
与此同时,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蒋经国宣布废除台澎“戒严令”,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交流的大门被打开。可惜,就在谈判即将开启之际,蒋经国溘然长逝。好容易推进的两岸关系,再度受阻。
敏锐的南怀瑾在蒋经国死后收拾行囊抵达了香港,之所以留在香港,是因为他想“留半步”,以便于做两岸的工作。
此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随着两岸和香港著名人士的不断登门拜访,他的住所很快成了两岸交流的场所,他亦正成为两岸沟通的桥梁。
文开头提到的金温铁路的建成通车,便是他在此间的“水到渠成”。
南怀瑾没有党派,但他并非不理政事,他对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的长期密切关注便是他“理政事”的象征。但他做事,却从不受党派等的束缚,他自己晚年在回忆中曾这样讲述自己的“从政观”,他说:
“其实我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
有人认为:南怀瑾如此重的家国情怀,实际是他未开悟的表现,对于这种说法,他从来不置可否。
1990年到1992年间,两岸的9次密使接触,几乎全是南怀瑾安排的。但因为他介入太深,他最终被排除出了两岸谈判。
南怀瑾与密谈当事人合影
两岸中间人的关系结束后,南怀瑾开始另谋他法。此时的他对于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已经非常清楚了,而他的弟子们也对他之所思所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弟子王学信曾说:
“南师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与传承,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1994年2月份,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打了一次禅七。在7天的禅修中,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他在指导禅修实践中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次禅修受益者达千万之众。时至今日,"南禅七日" 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做以上这些的同时,南怀瑾还做了很多实事,如为水患灾区捐款,成立医药基金会,修建佛堂,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等。
文章开头提到的修建金温铁路,也是他所做实事之一,而文章开头未交代的是:通车前夕,他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2004年,86岁的南怀瑾终于回到了大陆,此后一直到辞世,他都住在江苏吴江。生命最后几年,他完全退出了世俗眼里的“名利场”,而将全部心力投注在了他创办的太湖大学堂。
之后,南怀瑾一直坚持每日给弟子授课。
2012年3月18日,南怀瑾过最后一个生日时曾突然说:“净念相继,往生净土。”很多人认为这是他第一次暗示:自己将圆寂。
3个月后,南怀瑾弟子陈峰来太湖大学堂看望他,他突然严肃地说:“以后再没有人骂你啦!”这是他又一次示寂。
在不久后太湖国际实验小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南怀瑾再次示寂,他对刚毕业的学生说:“以后不能靠太老师了,要靠你们自己了。”
9月的一天,因为南怀瑾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征兆,他的学生们开始焦虑,或许是为了安抚学生的缘故,一向不求医的南怀瑾竟同意前往医院。
很多后世人依据南怀瑾进医院推断:他并未开悟,毕竟,在世俗眼里,开悟的定是解脱了生死的,既解脱生死,自然不可能连自己的身体问题都解决不了。但这些人显然并不知道,他进医院的真实用意。
实际上,到医院后,南怀瑾并没有求生,他只是泰然自若地配合医生做各种检查。待检查程序走完后,他便活动身体、整理衣容、盘腿打坐了。
老年南怀瑾
此时,弟子们都知道老师不想被打扰,于是他们只安排了轮流值班的人员。
在一位弟子准备洗嗽用品时,他突然“听到老师内部像有个开关关掉一样”,随即,他发现老师南怀瑾已经没有呼吸,而脉搏也已经十分微弱。
医生检查后发现:心电图已呈直线,只偶尔有一丁点凸起,但他的瞳孔却并未放大。因着这个缘故,虽然医生提出他已经离世,但弟子中的部分认为:他只是进入禅定。因为70年代南怀瑾禅定时,医生测试过,也是气住脉停,心电图也是呈直线。
29日,医师对南怀瑾的身体进行了最后的检测,检测结果是:“南老师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部分身体已出现死亡迹象,身体不可再用了。”
到此,南怀瑾究竟死于哪一天,竟也没有了明确的论断。懂南怀瑾的人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给世人开示。
相比这最后的“开示”,很多人悟道:南怀瑾以修行人身份进到医院,恰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他在用这种违背修行人修行规律的方式告诉学生们:人终归要归于平凡,修行的本质也是平凡。
而“平凡”二字,恰也是他在死前于病床上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
从其遗言回到文开头外界的各种质疑和谩骂后,世人才恍悟:他的这两个字,恰在无意中回应了所有。懂的人自然能懂:人既是平凡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伟大,既无所谓伟大,又何须去管顾俗世的评判呢。
实际上,南怀瑾是可以接受世人对他的任何评判的,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虚心到极致的状态。晚年时,每到一处演讲,南怀瑾都说:
“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
说这话时的南怀瑾,不得不让人想起晚年自号“二一”老人的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师,弘一也曾说自己: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也只有真正走到虚极,才能不把世俗所拥有的任何当回事,也只有如此的他们,才能真心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成”。
南怀瑾: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精神病
南怀瑾先生在自己的多部著作里提到精神病的趋势。
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这话是真的,精神病将来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开始了。物质文明虽进步,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幸福,只是带给人类更多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的结果,将来又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分裂而至于现在已开始增加的精神病。——《论语别裁》
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中国文化泛言》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姑且习用公元的计程,已经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原本大学微言》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南怀瑾讲演录》
笔者认为,南怀瑾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现代人大部分不愁吃穿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烦恼好像越来越重了。
比如有攀比的烦恼,没有别人有钱就会被人看不起,怕被别人看不起也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想赶上别人或超过别人,就会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给心理带来压力。压力久了之后,人就抑郁了。然而,挣钱很多时候是一种竞争的行为,做过生意的都知道,市场资源就那么多,争抢市场资源才能赚到钱。争抢的过程,让人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会导致心理不健康。而人为了贪婪和攀比,只能去竞争,结果所有人的烦恼越来越多了。人们怎么就脑子转不过来弯呢?科技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之后衣食无忧,可还是愚痴的去攀比。
人的心理有时候也很可怕,是因为放纵欲望很可怕。欲壑难填,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抑郁,然而放纵欲望需要资源来满足,像火烧一样需要木材,欲火不厌材,而木材是有限的。本来科技发达了不愁吃穿了,可是欲望一旦放纵,生活资源便不够用了,自己的资源消耗完了,就去抢别人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道德经》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欲望放纵之后,心态就会变得容易发狂,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 ,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就是心理疾病。
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指出来问题的原因所在。人们通过科技让物质极大的丰富,可是也打开了人贪欲的沟壑,人如果不能控制好欲望的度,就会掉进欲望的黑洞。往小了说,会导致自身有心理疾病,往大了说,社会是人组成的,人出了问题,社会国家也就出了问题。
精神文明是什么?精神文明是儒家提倡的礼乐,礼乐的概念很广,其中有几个适合现代人的概念是节欲、知足、谦让。而节欲,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方法。心和物,心如果被物转,将让人和社会烦恼丛生。儒家《礼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