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即将到来的兔年竟有384天?!闰月安置在哪一个月,和这个有关
2022年已经过去
崭新的2023年向我们走来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
公历2023年为平年
2月有28天
全年共有365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
全年共有38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每4年设一闰年。通常情况下,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共有365天。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作闰年。这样一来,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间排列。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中,凡含有中气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气的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
记者在天文年历上看到
由于被安排了一个“闰二月”
农历癸卯兔年全年共有384天
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
至2024年2月9日结束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统计发现,19个农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其余的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赵之珩强调。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 南方新闻网
即将到来的兔年竟有384天?!闰月安置在哪一个月,和这个有关
2022年已经过去
崭新的2023年向我们走来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
公历2023年为平年
2月有28天
全年共有365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
全年共有38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每4年设一闰年。通常情况下,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共有365天。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作闰年。这样一来,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间排列。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中,凡含有中气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气的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
记者在天文年历上看到
由于被安排了一个“闰二月”
农历癸卯兔年全年共有384天
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
至2024年2月9日结束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统计发现,19个农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其余的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赵之珩强调。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 南方新闻网
闰月分布图及分布原因+按闰月查年份
看别人过闰月生日,你也期待过吗?我期待过。
假设还有120多岁寿命(活到2142年),从今年开始,还有一共46个农历闰年。
你是农历几月生,看下表可知“双生日年份”:
由上表可知农历十二月、一月、十月的人没有一年两次过生日的机会,而闰十一月(又被称为闰冬月)机会也很少。不是谁都有过闰月生日的机会。
注意从120年看,似乎闰十月很少,闰一月也没有。实际上在更大的时间范围内,正真稀少的是闰十二月
公元1645-公元2796年闰月分布频数图,851年里面一个闰十二月都没有。
闰月分布根源闰月来源: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每个中气必须落在指定的月份,如果月份过去了中气还没到,那么就要闰一个月来保证这个中气落在这个月份里。
自然界很多现象都呈正态分布,闰月分布频数图也是。但是,闰月呈现出四五六七月份多,十一、十二、一月少(夏多冬少)的状况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远日点离太阳远,公转慢,时间长,两个中气的间隔大,所以在这段时期及其前后的历月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就多,这就是闰四、五、六月次数最多的原因。近日点相反,所以置闰的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些。
参考资料:
https://www.rili.com.cn/nonglizhishi/1720.htm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9035843620833500.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85145
万古殡仪小讲堂——闰月
时至近日,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2020庚子鼠年的农历怎么会“四月”和“闰四月”两个四月?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公历、农历、阳历、阴历代表的是什么。
公历
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其余三年称作平年,各有365天。
法则其中一项为年数能够被4整除的为闰年。
儒略历一年平均长365.25天,比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天长11分13.92秒,每400年约快3.12天。
到了1582年,已经积累了十天的误差,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颁行格列历,以取代儒略历。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有三十一天的十月,在历史上的这个月中,只有二十一天。
增加了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则不是闰年的法则,这样的法则可以在每四百年中减少三个闰年,可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误差不超过1天。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采用格列历,1949年正式规定格列历取代农历历法,但依旧保留了传统农历的使用。
农历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天皇氏时发明采用干支纪元,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夏朝以后,出现多轨制历法,各诸侯和各部落各用各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秦汉时期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而后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人议造并颁布实施《汉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对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公历,欲废除中国传统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公历,但保留了中国传统夏历的使用,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并于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阴历
阴历是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
其次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国使用的传统历法农历。其实,农历并不是大家理解的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以阴历为基础,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29.5306天),朔望月每个月为29天或30天,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的回归年为年长度(365.2422),回归年一年为365天或366天。由于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所以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了解了农历,再来说“十九年七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12个朔望月与1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累积3年后,就可以增加一个月(闰月),但是3年闰一次还不够,而5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再往下算,经过19个回归年,这时与235个朔望月的天数仅有0.09天只差(合2小时9分36秒),已经是相当接近了。
19年里这7个有闰月的年份具体闰哪个月?这又和“二十四节气”有关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即二十四节气依立春起算,奇数称节令,偶数称中气。在19个“回归年”中,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2020年的正四月,中气落在月末,这就导致下一个月没有了中气,因此2020年除四月外,多出了一个闰四月。
星空有约丨闰二月来了,这样的年份本世纪仅4次
3月22日是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一。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有4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闰二月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要么有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次也没有。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
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杨婧解释说。
二十四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杨婧表示,冬季,节气的间隔时间略短,一个农历月的长度超过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不大可能发生闰月;夏季,节气的间隔时间延长,一个农历月的长度不足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发生闰月的机会就多些。所以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策划:刘心惠
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