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观香图解七十二种香谱图 清晰(观香图解)

观香图解七十二种香谱图 清晰(观香图解)

「精选拍品」王雪涛《家园》,清新亮丽的小写意花鸟画

精选拍品

Lot 0608 王雪涛(1903-1982) 1941年作 家园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117 x 203.5 cm

起拍价:2,800,000 人民币

出版:《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第250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款识:辛巳秋雨之夕,雪涛写于迟园 。钤印:迟园、王雪涛印、得之象外 王雪涛作为二十世纪小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开创了清新亮丽的小写意花鸟画一派,因而被誉为“清中叶以来把华喦的小写意继承并发展得很好的画家之一”。小写意花鸟画是介于大写意与工笔之间的一种绘画风格,在审美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王雪涛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尤其对徐青藤、陈白阳、石涛、八大山人的参悟,奠定了他笔墨的高古与沉厚,同时又从同时代画家陈师曾、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师处请益,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并加以创新,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小写意花鸟画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道风景。长期以来,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画既受专业人士的肯定,又为大众百姓所喜爱,可谓雅俗共赏。“以帖入画,以草书用笔”是王雪涛花鸟绘画笔墨技法的一大特点。比如绘花卉叶筋,王雪涛从齐白石、吴昌硕等处吸收了大写意传统绘画的技法,但齐、吴两家在用笔上多用篆隶笔法来描绘叶筋,王雪涛则更接近于行草书的笔法,不是一勾到底。此幅《家园》中,菊花、枫叶、劲草的叶筋,笔断意连,点到为止,充分体现了自然状态中枝叶的动态,轻盈摇曳,活泼生动。而在描绘禽鸟等动物时,用笔轻松,连笔较多,线形轻灵,几笔下去,形就出来了,再用小笔细心收拾,勾画出禽鸟的活泼可爱。这一点,与王雪涛平时重视写生与默写有很大关系。他曾经说过:“默写对中国画创作有重要意义,默写本身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可以锻炼画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培养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还说,“我的画是从观察和喜爱自然界开始的。”正是基于这些艺术创作理念与笔墨技巧,他笔下的花卉、虫草、禽鸟形象可爱多姿,活灵活现,富有生动气息与文人画的雅气,受到大众的欢迎。中国绘画称为写意画,善于营造意境以感染观赏者。《家园》是画家典型的小写意花鸟精心之作,取材于生活所见。款识所言:辛巳秋雨之夕,雪涛写于迟园。正值王雪涛38岁,中年时期作品。画面描写了禽类的美好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哥”“鸽子”“公鸡”都寓意吉祥,是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也是老百姓喜爱的内容。画中家禽姿态、颜色各异,眼睛炯炯有神,设色则以淡色为主调,无论是花卉虫草,抑或动物之设色,都秀劲清雅,看得出王雪涛对色彩的审美取向。

Lot 0613 李可染(1907-1989) 颐和园万寿山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32 x 43 cm

起拍价:4,000,000 人民币

款识:颐和园万寿山。可染。钤印:可染、李

1.据委托人口述,此作品得自作者本人。2.作品用纸为六吉单宣,右下有“真六吉煮硾单宣,浣花斋监制”朱记。汪六吉宣纸,在宣纸历史上属于头牌,汪六吉宣纸自问世后,以质取胜,名重艺林,只有曹恒源等几家方可与之并驾。1950年,李可染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中说:“改造中国画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他认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产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内容。强调写生、创新,是李可染给自己艺术创造定下的基调。《颐和园万寿山》就是李可染“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写生力作。此作在用墨上不同于以往浓墨重染的手法,而是用疏落多姿的笔墨表达了园林野趣的清快韵致,色彩上有冷(青花)也有热(赭石),整体色调趋于清丽明快。李可染的“对景写生”与西画的风景写生在方法上是相似的,带有一定的“抒情”性,但在抒情手法上却是立足于中国画特有的“墨法、笔法、章法”,将抒情与笔墨融为一体。此幅作品与其他几次在外奔波跋涉的写生不同,颐和园在北京近郊,他对环境也较为熟悉,因此观察、思考也可以从容一些。即如他在一方印章中强调的“不与照相机争功”,构图选景皆有所取舍。李可染在画面表达上,吸收了西方印象派“色彩”与“光”的关系,来处理画面的整体感。以解决画面“散、乱、花”的问题,使明暗层次和色彩达到统一,并出现多层次逆光的画面效果。另外,他将西方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特色与中国画的笔墨相融合,破除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用“可染皴”将草木浓郁的感受画得淋漓尽致,使拙朴粗阔的笔意更具现代特色。

Lot 0619 齐白石(1864-1957) 大寿可期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100.5 x 34.5 cm

起拍价:1,500,000 人民币

出版:《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作品集》第247页,荣宝斋出版社,2017年。款识:志武先生雅正,齐璜 。钤印:齐大

齐白石画桃,取法吴昌硕处颇多,但不同于吴昌硕笔墨中显出的金石趣味,齐白石笔下的桃更富有清新刚健的生趣。陈师曾尝评价齐白石说,他的画“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此作中,叁枚硕大的寿桃,颜色鲜艳,造型夸张,桃枝与桃叶勾勒轮廓,而后填色;寿桃则以没骨法为之,将主体突显出来,浓烈的颜色仿佛跃出纸面。在桃枝、桃叶的墨色映衬下,不仅让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温暖,同时也使色彩与水墨相得益彰,骨力与韵致兼容并备。叁枚寿桃典出《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叁寿作朋,如冈如陵。”齐白石此作,正寄予了画家的美好祝愿,即祝愿对方能够寿比叁老,犹如巍巍冈陵。

Lot 0620 齐白石(1864-1957) 秋虫雁来红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70.5 x 34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款识:寄萍堂上老人白石作于燕京。钤印:齐大

在齐白石的家乡湖南湘潭,雁来红又叫蓬门。齐白石曾亲自种植雁来红,并有诗曰:“四月清和始着根,轻锄亲手种蓬门。秋来颜色胜蓬草,未受春风一点恩。”雁来红的形象,在文人画中比之荷花、红梅要少得多,但时常被用作代表秋季的符号。齐白石画过不少雁来红,或许齐氏宗祠老屋种植的雁来红和附近遍开的荷花、菊花、红梅,让他一直以来念念不忘。这幅画中,两枝雁来红,一立一垂,姿态生动。工笔所作的蚱蜢,栩栩如生。墨笔勾画的几道栅栏,平衡了画面的轻重,避免了花卉浮于纸面。

Lot 0622 齐白石(1864-1957) 清白家声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35.5 x 33.5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出版:1.《游心书画—玉堂藏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集》第4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2.《南北画坛—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萃集》第4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3.《百年风华—民国绘画艺术集珍》第10页,保利艺术中心。款识:清白家声。叁百石印富翁画于故都 。钤印:老白

Lot 0623 齐白石(1864-1957) 桂花双寿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75 x 29.5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出版:1.《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齐白石1》第15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艺海集珍》第70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4.《圆梦大中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五华诞书画精品集》封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款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 。钤印:齐白 石

鉴藏印:王天瑞徐新月共欣赏 1.此作品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并附入编证书。2.作品地杆处有“故宫博物院装裱”印。3.北京拍卖会,2004年12月13日,Lot735。齐白石向来擅作吉庆题材,此图由一枝桂花和两只绶带鸟构成,寓意富贵双寿。本件作品在其惯用的条幅上,取挺直垂下的桂枝,纵贯上下,支撑起整个画面。鲜艳可人的桂花如繁星点缀于枝叶之间,烘托出画面洋溢的氛围。绶带鸟是一种珍贵的鸟类,其身形优美,尤其是雄鸟身后的两根长尾羽,犹如帝王将相所配之绶带。一对绶带鸟高踞枝上,身姿一展一收,嘴巴一张一合,顾盼生姿,其自然神态形象生动,动作栩栩如生。两只绶带鸟的躯干用简单的色彩与简洁的笔法写成,其用色艳丽之中不乏沉稳,使此画在强烈的装饰感与民族气息之外,亦不乏文人情调。

Lot 0624 齐白石(1864-1957) 1947年作 多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99 x 33.5 cm

起拍价:2,000,000 人民币

出版:1.《近现代中国画名家—齐白石》第9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2.《民间收藏》第二期,2012年。

3.《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齐白石花鸟》,河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

4.《齐白石(花鸟)》,河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款识:多寿。丁亥冬,八十七岁白石。开花结实六千载,得者啖之寿可知。白石老人又题 。钤印:白石、借山翁、人长寿 “寿桃”原指神话中可使人延年益寿的桃子。汉代东方朔《神异经》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方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叁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后来人们以鲜桃、面制桃或画的桃子祝寿,亦称为“寿桃”。齐白石喜爱画寿桃,他一生画了不少与寿桃有关的画,本幅作品中的叁只桃子形态各异,寥寥数笔,便使桃果丰盈可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淡墨画叶,施以重墨,再以焦墨勾勒脉络。再用湿墨作桃枝,将果与叶联系起来。浓重苍劲的枝叶与鲜润饱满的桃实做对比,相映成趣。

Lot 0629 张大千(1899-1983) 1942年作 东坡居士像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89 x 32 cm

起拍价:800,000 人民币

款识: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着玉堂仙。壬午冬日,内江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苏轼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张大千为苏轼传神写照,将不同历史资料与传说中的苏轼表现得栩栩如生。他更好以苏轼自比,据相关研究,在张大千历年自画像中,有不少以己貌扮苏轼的自画像,达十幅以上。张大千银须飘逸,穿长袍,戴东坡帽,穿布履,一派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面貌,正如他画里超凡脱俗的形象。本作题有“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着玉堂仙”一句,这是苏轼被贬惠州途中所作,其时苏轼经行清远县,友人向其谈起惠州风物之美,让他对惠州的风土生出了些期待。正如抗战时期创作本画时,张大千仅能活动于河山半隅,但依然怀着苏轼般乐观的精神不断创作。

Lot 0630 张大千(1899-1983) 1953年作 夏荷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30.5 x 29 cm

起拍价:800,000 人民币

款识:癸巳夏日,还台北为学余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鉴藏印:学余珍藏诗塘:意足不求颜色似。学余贤隶属,辛亥秋,康侯。钤印:冯、康侯

题签:大千先生荷花轴。学余题。1.冯康侯题诗塘。冯康侯(1901-1983)原名冯强,以字行,别署志康,号糖斋。广东番禺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秘书,中华书局编辑,书法家,篆刻家。毕生从事书法、篆刻、绘画工作。有《冯康侯书画印集》。2.此作写于1953年。是年6月14日-16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89号中山堂和平室举行的“张大千画展”,展出作品37幅,盛况空前。

Lot 0631 张大千(1899-1983) 1976年作 岭上白云生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43.5 x 66.5 cm

起拍价:800,000 人民币

出版:1.《张大千精品集》下卷第44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张大千书画作品集》第177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

3.《张大千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

4.《张大千绘画精品赏析》第96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款识:月当溪下出,云听脚根来。六十五年丙辰元月,写似绍唐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展览:“纪念张大千先生逝世叁十周年—张大千书画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2013年10月10日-16日。

上款人刘绍唐(1921-2000),祖籍河北。先入西南联大,后由北大毕业。曾在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工作。1950年由香港至台,先后供职于“中国出版社”和“中央党史会”,与文史界人士多有接触。曾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被美国新闻处译成16国语言出版。

Lot 0632 张大千(1899-1983) 1940年作 临石涛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132.5 x 67 cm

起拍价:4,000,000 人民币

款识:1.我尝于古人中羞称笔墨,犹恐笔墨之难明,又于今人中不言至道,犹恐至道之难见。非古今之笔墨绝响于人也,因人绝响于古今也。是以至道之言不见,笔墨之用不明,亦尝怪古人之不识,非一方之不识也。古人之不言,非一家之不言也。以一家之言应天下,以一方之识遍寰宇,何以能之。古人自居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也,虽所见愈大,所行愈化,所识愈远,所言愈近,所以亟称不识,托形绝闻,我则不得不言之琐琐也。清湘大涤子极。

2.庚辰二月青城山中漫临,大千居士爰试所制麻纸、闇然室墨。

钤印:张氏季子、未始有极、张大千、三千大千

题签:大千居士仿石涛上人设色山水。

出版:1.《大千归来——张大千书画作品集》第60-61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21年。

2.《张大千山水技法图解》第6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展览:“张大千画展”,(西安)西京招待所礼堂。

说明:1.张大千于1940年代曾在多地、多次举办画展,并将此期间的展览精品缩印成照片留念。此作品由老照片保留下珍贵的记录,当为同时期展出精品之一。

2.张大千自题签。

Lot 0633 张大千(1899-1983) 1945年作 玉川品茶图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41 x 101.5 cm

起拍价:8,000,000 人民币

出版:《大千居士画影集》,民国叁十六年(1947)。着录:《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第27号,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款识:腥瓯腻鼎原非器,曲几蒲(团)迥不尘。排过蜂衙窗日午,洗心闲试酪奴春。乙酉新秋昭觉寺作,爰 。钤印:张爰私印、叁千大千、大风堂

展览:“张大千近作展”,编号27,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

“张爰私印、叁千大千、大风堂”印可参见杨诗云着《张大千印说》第15、25、154页。“叁千大千”印亦可参见《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第368页。“大风堂”印为大千先生40年代所用印,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竞拍本件拍品,需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1947年5月,张大千在上海举办“张大千近作展”,展出作品近百幅,轰动一时,是次展览公认为张大千盛年临古创作的巅峰。此幅《玉川品茶图》即为展出作品之一,收录于《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第27号,且在目次中未标价,当为非卖品。在同年出版的《大千居士画影集》中也有此件作品的图像纪录。该影集将精彩画作制成单张缩小的黑白复印件,收录了张大千作品照片一百余帧,多为民国叁十五年至民国叁十六年间中国画苑展览会之精品。《江堤晚景》、《红拂女》等震惊画坛的作品都汇聚于此影集之中。1946年至1947年间,大千于沪上有数次展览,每次主题、面貌均有新意。1947年的“张大千近作展”又一次“震惊沪上”,当时祥生汽车公司的经理张开勋(拙翁)在《大千居士画影集》的序言中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叁十六年(1947)五月九日复在原处(即中国画苑)举行书画展,为时仅五阅月,新作达八十二件,且均极精工,能不令人咋舌!余等承苑中人相告,嘱于先一日往览,至,则多件已为大公医院顾君及边瑞馨君等定去过半……苑中有影本出售,余购得一套,都五十一帧,装之成册……影集既成,为志数语以供同好之鉴赏,并作望梅之止渴。《玉川品茶图》作于1945年新秋,此时的张大千借住于成都郊区的昭觉寺,一边整理敦煌摹稿,一边进行创作。在昭觉寺居住的4年时间里,张大千潜心研究绘画艺术,也留下许多传世佳作,着名的通景《荷花》四屏、《西园雅集图》八屏等巨制,全是在此期间的完成的。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1944年在重庆由教育部出面举办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并于1944年、1945年左右创作了不少以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风格为范本的人物画,几次画展的全部作品均被定购一空,并为此掀起了一股敦煌热。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在敦煌获得的灵感和技法在此后的作品中均有极充分的体现。从此幅作品中人物的衣冠纹饰和布地设色即可窥一斑。作品傅色虽然全部采用石绿布地,但层次、明暗却历历可见,成片的绿地与高士坐下的红毯交相辉映,极富节奏韵律,典雅富丽,气象高华。画中人物的开脸亦得敦煌壁画唐人法之妙,器物文饰、衣着姿态以及须发眉目描写工致生动,力追中古技法,自多一种唐人风韵。高士身旁两株虬龙松拔地而起,平添古意,古松的挺拔与杂树的曲欹遥相呼应,顾盼生姿。高士端坐于红毯之上,手持麈尾拂尘,目光望向远处,似是在等待远方的客人。画中的主人公“玉川”即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卢仝。卢仝号玉川子,是河南济源县人。他不求功名,淡于仕途,隐居于少室山中,唯好博览群书、品味香茶。他常到济源县东一里的泷水北部一眼玉泉中汲水煮茶,这眼井便被后人称为“玉川井”。卢仝好诗文,工于词律,曾作《月蚀诗》以讥讽当时的元和逆党,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赞叹其诗文工丽。他还作有着名的《七碗茶诗》,词句清丽精湛,对后世影响极大。卢仝嗜好饮茶之脾性,被后人作为轶事而以诗画传颂之。传世画作中,常见的有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台北故宫也藏有元人钱选的一幅《卢仝煮茶图》。画上题诗为明人唐寅的一首题画诗:腥瓯腻鼎原非器,曲几蒲团迥不尘。排过蜂衙窗日午,洗心闲试酪奴春。全诗句句用典,化古为今。“腥瓯腻鼎原非器”是指煮茶不能用不适宜的器具,茶具要洁净、考究。“曲几蒲团”乃文人闲居时常用之物,所以此句是说,诗人过着远离尘嚣的闲适生活。第叁句“排过蜂衙”仍是用典,陆游也曾有“小窗幽处听蜂衙”的诗句,所以“蜂衙”仍是代指一种闲适的隐居生活。末句中“酪奴”为旧时茶汤的代称,也是全诗的诗眼,这句诗也暗合了张大千先生爱茶的嗜好,关于他精造园、嗜茗茶、爱美食等生活方面的故事数不胜数。据其秘书回忆,张大千每天的生活基调便是 :“摆龙门阵”、品茗、逛花园、作画,年复一年,雷打不动,与诗中描写的闲居生活如出一辙。此作品的装裱材料中所用的花绫是一种纯丝织品,双丝加重,图案明显。锦眉的材质及花纹图案风格,都符合上世纪中期的材料特征。绫边上的团龙云纹图案,无论是从纺织工艺的角度、丝织的密度、还是从花纹的图案样式上看,都完全符合上世纪中期的材料特征。覆背纸的左下至中间处有很明显的花青和石绿渗入背纸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行业内俗称“透背”。这说明作者在绘画的时候采用的颜料均为矿物质颜料。相对于现代常用的化学颜料而言,用矿物质颜料作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书画作品在装裱之后,经过一定的时间,矿物质颜料会慢慢渗透进覆背纸中,进而产生“透背”的现象。

Lot 0636 张大千(1899-1983) 1947年作 行书十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59 x 37 cm x 2

起拍价:400,000 人民币

款识:伯宽仁兄方家正之,丁亥中秋后,蜀郡张爰。钤印:张爰、叁千大千

释文: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

上款人包伯宽(1899-?),号味茶,浙江鄞县人。曾任上海市钟表商业同业公会理事,擅书法篆刻,为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员,喜收藏。张大千曾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得力于瘗鹤铭,又参黄山谷体势,终自成一家。其骨力嶙峋,中宫紧峭,以魏碑为宗,雄强纵横之气满纸。李瑞清曾令其集各碑版中佳字为联语,称若不如是,无以知书法结构之微妙。“先究用笔,而后究结构,而后究机趣,终以究其神为归焉。”上联“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出自南宋史达祖的《惜黄花•涵秋寒渚》,下联“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出自南宋程珌的《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上联意境沉郁,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下联精神一变,气象开阔,抒发放达的襟怀。

Lot 0640 傅抱石(1904-1965) 1945年作 山水人物 四屏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画心:33×11.5cm×4;陈佩秋题跋34.5×12cm×5;傅二石题跋33×11.5cm

起拍价:1,800,000 人民币

出版:《中国着名画家—傅抱石》第122-125页,天津杨柳青画社,2017年。款识:1.傅抱石东川并记。2.新喻傅抱石。3.抱石写。4.乙酉八月杪,傅抱石 。钤印:傅抱石印、抱、石、傅、抱石亲手对题:1.山水清音。截玉轩健碧题。钤印:陈氏、健碧 2.松下高士。截玉轩健碧题。钤印:陈氏、健碧 3.溪山揽胜。截玉轩健碧书。钤印:陈氏、健碧 4.赤壁夜游。截玉轩健碧题。钤印:陈氏、健碧边跋:傅抱石真迹,傅二石题。(四次)钤印:二石之印(四次)

题跋:1.傅抱石大家山水人物四屏条,此画作于抗战时期重庆所写。条幅虽小,而小中现大,诚精品也。截玉轩健碧跋。钤印:陈氏、佩秋、长年 2.此山水人物四条屏,先父傅抱石在重庆所作……此四条屏可称画家之精品也。傅二石拜读并敬题。

钤印:傅二石、二石斋 1.陈佩秋对题4帧,题跋1帧,并附合影视频。2.傅二石题跋并附题跋视频。傅抱石《山水人物四屏》,作于重庆东川金刚坡下,时值乙酉(1945)年八月,正是抗战胜利之际,傅抱石怀着欣悦的心情创作了这几件清新明快的小条幅。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抱石辗转避难重庆,住在郊外歌乐山边金刚坡下的一个极小的旧院子里,自号“金刚坡下山斋”。巴山蜀水多雨、多雾的湿润环境给予他创作的灵感,这些烟笼雾锁与苍茫雄奇的自然景象,为他带来了感动,如他所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他由此将画风更推进一步,用水墨晕染的画法来表现云雾朦胧的山岭。如四屏中《赤壁夜游》尺幅虽小,却似乎可以窥见南博所藏其一年前所作的《巴山夜雨》的影子—运用简单的笔画皴擦出山壁,再用淡色渲染出朦胧湿润的氛围,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想。

Lot 0641 傅抱石(1904-1965) 1962年作 镜泊飞泉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52.5 x 70 cm

起拍价:4,000,000 人民币

出版:1.《荣宝斋》2008年第6期,第55页。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5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款识:镜泊飞泉。福元先生惠赏即乞教正,壬寅元宵节,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画记、一九六二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4月23日-5月3日。1.此作品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并附入编证书。2.本幅作品于2009年11月26日经作者家属傅二石鉴定为真迹,并附鉴定证书。3.上款朱福元(1919-2009),当代着名收藏家。他毕生致力于搜集散失于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庋藏之富,甲于东瀛。经他30余年殚精竭虑搜集而来的书画作品,自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洋洋大观,达500余件之多。1961年,傅抱石在结束了二万叁千里的写生“长征”之后,又先后到东北的长春、吉林、长白山、镜泊湖等地写生,然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傅抱石后来感叹这次的东北之旅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写生令傅抱石的皴法有了新的变化,逐渐褪去了四十年代粗服乱头的狂简气息,转向内敛深沉,在格调上也更加厚重。而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傅抱石在深切感受了北方山水的雄肆磅礴之后,将其映现于笔端的见证,并成为他后期创作中的经典题材之一。此幅《镜泊飞泉》作于1962年,得稿于一年前的东北写生。画中左侧瀑布奔泻直下,呈现奔腾汹涌的气势。右侧山体用淡赭为底,辅以抱石皴,表现出山势的雄奇;坚硬的岩石和几处树木,均以重墨勾染,衬出水的明亮,顺水流势干湿并用,画出了北国飞泻而下的瀑布,人物点的特小,对比山水之大,声震山河,气势磅礴。傅抱石先生自1961年始,创作以《镜泊飞泉》为题材的作品无数,现今可见到的较有代表性的有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几幅,创作年代从1961年至1965年不等。按款识可知,壬寅1962年的元宵节,傅抱石在南京将此《镜泊飞泉》赠予昆山朱福元,共渡元宵佳节。朱福元是当代着名收藏家。他毕生致力于搜集散失于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庋藏之富,甲于东瀛。经他30余年殚精竭虑搜集而来的书画作品,自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洋洋大观达500余件之多。启功、杨仁恺、杨新、谢稚柳等鉴定界泰斗对其品格和品位都有过美誉。

Lot 0644 吴昌硕(1844-1927) 1926年作 神仙富贵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45.5 x 41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出版:《名家翰墨》第38期吴昌硕山水人物画特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款识: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丙寅秋九月,偶学李复堂笔意,吴昌硕年八十叁 。钤印:昌硕、寥天一

来源:佳士得1991年拍卖Lot109。

吴昌硕晚年常画牡丹,他笔下的牡丹大都烂漫开放,显出动人的光彩。他用鲜艳的胭脂红来设色,饱蘸水分,再加上茂密的藤蔓与枝叶的陪衬,显得生气蓬勃,活泼可喜。《神仙贵寿》绘于1926年,缶老时年八十叁岁,距辞世只相去一年,此时的缶老在上海的声望达到顶峰,画功亦臻于化境。此作题“偶学李复堂笔意”,李觯所作花卉固然不拘绳墨,但与缶老相比,仍可谓拘谨。缶老晚期花卉行笔愈发辛辣,纵横肆意,而这件自述模拟李觯笔意的作品正是减淡了墨色,增添了不少氤氲之气。藤条未用枯笔,线条却仍然能保持苍劲。花瓣色彩淋漓,明艳动人,与粗犷的叶片结合,画面堪称苍润。缶老绘牡丹常伴以顽石,乃至水仙,曾说“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唯佐以石,可免二病。” 斯言诚为至论。石块作为一个稳定的元素置于画面之中,将观者视线中繁复飞动的枝叶引导到实处;另一方面,石块的简明厚重与藤蔓的繁茂飞动互补,实现了动静、疏密的和谐统一。但缶老尚石不仅仅是构图的需要,更有着精神的追求。画中题识“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无疑是以石自比,人亦曰:“此仓石居士自写照也。”他所用过的“仓石”“昌石”“苍硕”“仓硕”等字号,都是从“苍石”而来。他在艺术上有坚韧执着的追求,在人生态度上耿介坚贞,这正是石之品性的写照。

Lot 0648 陆俨少(1909-1993) 1942年作 秋山红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07 x 39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款识: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駮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叁十一年仲秋写,陆俨少。葆侠表兄暨德配婉珠表姊亲家五秩双庆。弟陆俨少,妹朱燕因拜上。钤印:陆俨少印、陆俨少、我能屈曲自世间

来源:1.香港苏富比,1990年5月,Lot51。2.香港苏富比,1994年5月,Lot1028。

抗战期间,陆俨少避寇入川,其时正值盛年,用志于书画,步武前贤,出入四僧、王蒙,复借鉴于黄山画派,又兼好游,足迹遍蜀地胜境,亟摄造化天然之功,融合贯通,个人面貌渐显。本幅未有确示取景何处,若对比同年所作《青城图》,或同属巴蜀山水。画中构图险峻奇兀,运笔绵密紧凑,设色苍郁,高古气息溢于画面。尽显其四十年代初期画风之特点。题款书法介于楷隶,朴实古拙,复添题赠其表兄夫妇作贺寿之礼。

Lot 0649 黄宾虹(1865-1955) 桐江纪游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36 x 45 cm

起拍价:1,200,000 人民币

款识:桐江江水深复深,寒日悄悄山嵚嵚。桐君劚药子陵钓,欲往从之不可寻。歙洪悌丞寄簃诗存,宾虹纪游。钤印:黄宾虹、片石居

Lot 0651 钱松喦(1899-1985) 起网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52 x 39 cm

起拍价:400,000 人民币

款识:起网。太湖人民公社渔业生产情况之一。钱松喦作,君武同志正。钤印:松岩

上款人华君武(1915-2010),出生于杭州,着名美术活动家、漫画家,历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太湖区域水域辽阔,水位稳定,温度适中,饵料充沛,水产资源得天独厚。1958年10月,震泽县在东山巷村建立太湖人民公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太湖渔业生产,共管辖渔民12548人,渔船2141条。全县其他各公社农、渔业相交,唯太湖公社为专门的渔业公社。其作为吴县主要的渔业产区,在后来改为太湖乡以后,捕捞的鱼虾约占到全县淡水鱼产量的10%左右。钱松岩生于位于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太湖的风土人情终身滋养着他的艺术世界。他以描绘其家乡无锡太湖而闻名,有“钱太湖”之誉。本件作品画面远景描绘着一群渔民驾驶渔船,布网围捕鱼虾,收网时喜气洋洋的情景。根据《吴县水产志》记载,当时网渔具是当地主要的捕捞工具,其中围网类主要使用背网、踏网、塘网。“围网”顾名思义,用多条渔船包围,再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起网收获。这正是画面中描绘的景象。

Lot 0660 于右任(1879-1964) 魏碑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44 x 39 cm x 2

起拍价:300,000 人民币

出版:《百年巨匠于右任书法作品集·第叁辑》第34页,西安出版社,2018年。款识:承纶仁兄正,于右任 。钤印: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释文: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作品钤印“鸳鸯七志斋”为于右任此时期常用的斋名。于氏所藏墓志中,有七对北魏元氏家族夫妇的墓志十分珍贵,遂以鸳鸯七志命名为斋号。在于右任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魏碑阶段”约为191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早期,尤其是1917年他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之后,在北方搜罗了一百六十余方墓志,将之作为钻研临习的范本,使其迈入雄浑大气的魏碑书风。在这段“寻碑访志”的日子里,于氏留下了很多与寻碑有关的诗词,如“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载酒叁阳寺,寻碑兴倍增”等。在其藏石中,最受珍视的是北魏元氏宗室及其他贵族的墓志。因为多出于当时书法高手,所以这些墓志在书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有七对夫妇的石志尤其精美,于先生爱不释手,所以就将自己的斋室取名为“鸳鸯七志斋”。作品上联“行不得则反求诸己”出自于《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下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出自于《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联语大意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思检查自己;省察自己要严格,批评责备别人时应该尽量做到和缓宽厚。

香方歌诀:好听又好记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 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香方歌诀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香方歌诀之宫中香。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香方歌诀之赏烟香。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时间也不同,从七曰、半个月,一月余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时间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贮土中窨十日”。香品经过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时粗糙未定的香调,使香性益和,气味更加均匀。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小说:人死之前,有三十六种征兆,若符合其中五种,此人必死无疑

转眼之际,子时便到了。

一日之中,正午阳光最炽,阴气最重,其次便是子时,鬼门小开,很多通灵师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做法看事儿。

“周扬,咱们就在你店里做啊?”李含薇弱弱的问道。

“怎么了?”我在法坛上摆上贡酒,倒了三碗后,扑鼻的酒香立即溢了出来。

“你店里的这些纸人,总给我一种被盯着的感觉。”李含薇有些尴尬的开口。

“不会吧?”我一边摆着火盆,一边回头瞅瞅纸人,并没有发现异常,当下也笑了:“薇姐,这些纸人都没画眼睛,你怎么会有被盯着的感觉呢?”

“我也说不清楚,第一次来你店里,我看着它们心里就有些发毛,后来逐渐习惯后,这种感觉依旧没有消失,这画不画眼睛还有什么说法吗?”

“当然有啊。”我笑呵呵的走到纸人面前,摸了摸那红白相间的小脸:“扎纸匠有一条祖传的规矩,纸人再被烧掉之前是不能被画眼睛的,因为一旦画了,纸人就会有了灵魂,他们就不愿意被烧掉,从而在人间兴风作浪。”

“有…有了灵魂?”

“哈哈,不谈这个,省得你晚上睡不着觉。“我走到供桌前,从抽屉里取出三根鬼香递给了李含薇:“薇姐,先占灾色吧,我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李含薇恭敬地接过鬼香,在烛台上点燃了,然后插在了坛子里。

香火算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香相,主要是观主香,另一种是翻牌子,要亲自下阴去看命本的。

命通阴曹,所以要用鬼香,俗称草香,而敬佛敬神,需用檀香为宜。

我们这一派给人测算的时候,一般多用奇数测算,比如一三五七九,或者测全家人所用的把香。

九柱青龙,七柱玉凤,五柱天地命道元,三柱天地命。

我主要给李含薇占个灾色,所以三柱香就足矣。

等了一会儿,我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因为前边两株烧的特别快,不到五分钟,已经烧了三分之二了。

用我们师门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短命香。

一个人测自己命格的时候,前边两柱特快,后边特慢,绝对是短命香无疑了。

香是李含薇上的,命格也是她的,当然出现这种香,并不一定说人一定是短命,它一共有三种解释。

第一命短,第二假童,第三克父母或者克祖宅。

我是知道李含薇生辰八字的,所以排除了假童女这一条,而她年纪轻轻,就在外边打拼赚钱,可见人生没享过什么福,再结合八字来看,也能排除掉第三条。

所以,她必是命短之人。

然而让我想不通的是,她现实里没有死相啊,她怎么会命短呢?

据师门祖籍记载,人死之前,有三十六种征兆,若符合其中四至五种,那此人必死无疑。

在这三十六种征兆中,凡人能用肉眼察看到的,有且只有四种,其余的要么需要玄学知识,要么要靠真枪实弹的下阴走一遭。

据我听说,在玄门命师一脉,有真正的算命之法,共计天地人三卷。

人卷只可算人,可解九种征兆,地卷可算鬼,可解十八种征兆,天卷能知天道,可解三十六种征兆。

由于古时候,师门和命师一脉有过联姻,所以人卷的命法,我们多少也会解一些。

比如以下这四种纯干货死亡预兆,都是上古先贤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

第一,一反常态的作风和语言,比如平时非常软弱的一个人,突然变得脾气暴躁或者喜怒无常,平时性格火爆的人,突然变得温顺平静等等。

第二,眼睛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医院里,问旁边病床上的人是谁或者门口拿灯笼的小孩是谁,而这些存在是你们统统看不见。

第三,家里莫名其妙的爆碎东西,比如碗碎了或者钟表停了。

第四,相片出了问题。

后来,我又在里边加了一条,那就是梦,因为梦也是一种预言相。

然而这些征兆,在李含薇身上基本都没发生过,除了她那个诡异的梦境。

梦这个东西,是直通命魂的,再加上短命香,可以判断出李含薇将有死兆,可是在现实里,我却完全不知道她的死兆是什么。

这就有点儿诡异了。

人死之前,眼睛的确能看到一些东西的,要么是过世亲人的模样,要么是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要么是接引而来的童男童女。

这个时候,九成九的都是要出秧了,我们会用一些简单的民间方法避一避,如果避过去了,秧祸就不会发生,人的命从而就保住了。

当然,这些多用在老人身上,而年轻人的征兆通常应在某个具体事物身上。

比如很久之前,我的一个朋友小A,晚上和B一起吃饭,吃着吃着,A的碗就裂了,他立马给我发消息说:“哥,碗裂了。”

我第一句话就问他:“你跟谁一块吃的饭?”

A说:“跟B。”

我又问:“那裂的口是不是朝着B呢?”

A答:“是的。”

我就没有再说话了,不久之后,B真的就死了。

如果一个事情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上发生的时候,挽回的余地非常低。

后来A还问我说事情为什么没应在他身上?

因为所有鬼神之动应于人的,都是应在体,而非应在用,梅花易数分体用,体为己,用为身,体为己身,用为报者身,我自己是体,别人全是用,所以又称为体一百用。

如果在你眼前真真切切发生的一件事,碗碎了,钟表停了,那么事情与你无关,但是出事的人却与你有关。

这便是预兆!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推导出一些东西来,比如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些都可以提前预知。

然而李含薇要发生什么事,我是完全不知道的。

毕竟她只有一个诡异的梦。

因为我不会入梦,无法引导祸福,所以很难解出她有什么祸事发生。

占灾色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得知道什么事,这样才能拍第三板斧,可悲的是,现在我连第二板斧都拍不下去了。

\"

香方歌诀:好听又好记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 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香方歌诀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香方歌诀之宫中香。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香方歌诀之赏烟香。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时间也不同,从七曰、半个月,一月余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时间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贮土中窨十日”。香品经过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时粗糙未定的香调,使香性益和,气味更加均匀。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