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布子卿:到底何方神圣,竟称孔子为丧家犬,又精确预言历史发展
相术,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故弄玄虚的封建迷信,很多的江湖骗子也打着"相术"的名号招摇撞骗,于是人们就更加不喜欢它,一提到相面、看相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嗤之以鼻。但实际上,相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它诞生于氏族社会,完善于春秋战国时代,通过察看一个人脸部的某些特征,来判断对方的命运吉凶及身体状况。
《荀子·非相》中就有"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的句子。相术在封建社会十分流行,官方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民间更是有《麻衣相法》、《水镜神相》等非常有名的相术书。
相术复杂而且可谓是玄之又玄,其中的相人术尤其,真正精通的人不多,而姑布子卿就是那少数人中最顶峰的存在,他相术精明、影响力大,后人奉其为相人术之祖,因为他,相人术也称姑布子卿术。这位相术大师看人极准,《史记·赵世家》中有一则他看相的故事。
晋定公十二年(500年),姑布子卿见赵简子,简子见到这位相术大师十分高兴,于是叫来了自己的所有儿子,想要让姑布子卿看看,点评一下。子卿也看了一遍后直说:"您的这些儿子没有一个可以做将军的。"简子一听就着急了,立刻问道:"难道我们赵家就会这样衰落吗?"子卿摇了摇头,说:"刚刚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孩子,那也是您的儿子吧?"赵简子仔细一想自己还有一个庶子毋恤,于是派人叫来。
毋恤到场,子卿一看就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之相!"赵简子却不能认同,因为毋恤虽然是他的儿子,但不过是庶出,而且是一个地位非常低微的婢女所生。子卿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这是天意,出生低微又怎样?他未来一定会飞黄腾达。"后来毋恤果然如子卿所言,成为一代英才,和他的父亲并称为"简襄之烈"。"
姑布子卿的相术精湛可见一斑,而且他不仅是能够令有所求的王公贵族心服口服,哪怕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都十分尊重他,被说丧家犬没有生气,反而体会到了其中深意。《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有人为孔子看相,但并没有指明是谁。记载姑布子卿为孔子看相的是《韩诗外传》。
这天,孔子从卫国的东门出发将要远行,正巧姑布子卿的马车也迎面过来。孔子一看就明白了这人的来意,于是让弟子们回避,他说:"你们二三个人赶车回避一下,有人要过来。他一定是为我相面而来的,你们要记住他说的话。"此时姑布子卿也对自己赶车的弟子说:"你们几个人赶车回避一下,有位圣人要过来了。"
孔子下车走向子卿,子卿迎面看他走了五十步后又让孔子走回去,从后面望着他走了五十步。这实在不像是在相面,于是孔子以为这时戏弄他,碰巧政治失意,又来了这么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他十分郁闷,回到了车上。但子卿并不是戏弄,反而十分认真,他问子贡说:"这人是谁?"子贡回答:"他是我的老师,就是那位鲁国的孔丘。"子卿又说:"是鲁国的孔丘吗?我听说他好久了!"
子贡看这人显然是听说过自己的老师的,于是就问道:"您看我老师的相到底怎么样?"子卿说:"他有尧那样的额头,舜那样的的眼睛,大禹那样的脖子和皋陶一样的嘴巴。从前面看器宇轩昂,有王者之气,从后面看却是两肩高耸,脊背瘦弱,只有这一点是比不上四位圣人的啊!"自贡听后叹了一口气,显然是不满意。
子卿没有离开,他反而对自贡说:"你担心什么呢?他不过是面上黑了些,并不是本身内部的的表现,除此外就是嘴长了点,不过这都不是相面最主要看的部分,仅仅是从远看像丧家之犬罢了,你在担忧什么呢?"说完子卿便离开了,自贡回去将这番话原封不动传达给了孔子。在听完后,孔子基本上是认可的,唯独对"丧家之犬"这一形容表示了不敢当。子贡十分不解,这不是在说不好吗?为什么老师却在说自己承担不起。
孔子解释道:"你难道没见过丧家之犬吗?主人的尸体已经被装进了棺椁,祭品都已经摆好了,狗却还四处寻找着主人。狗不得志,然而却还不停寻找,意志坚定想要有所作为啊!现在上无明主,下无贤才,已然是王道衰微,政教失和,倚强凌弱、以众欺寡,百姓随心所欲不遵守纪律。他觉得我还想承担改变时局的重任,这我怎么敢当?"
任谁被说是丧家之犬都不会开心,但姑布子卿和孔子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的言语中和思想中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丧家狗的形象也不是不堪、狼狈,而是为正道、为天下的无畏殉道者。这就是当世佼佼者的气量,只有到达那个境界才能理解彼此,才能做到不当面交谈而是心灵沟通,在精神上获得共鸣。
《苏武传》挖空训练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翻译重点句子。
一、挖空练习
武,字子卿。少以( 凭借 )父任,兄弟并( 都 )为郎。稍( 渐渐 )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屡次 )通使( 互派使者 )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对长辈的尊称 )行( 辈 )也。(句式: 判断句 )”尽归( 使……回来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赞许 )其义,乃遣武以( 凭借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句式: 定语后置 ),因( 趁机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临时委任的 )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 置办 )币遗( 赠送 )单于。单于益( 渐渐 )骄,非汉所望也(句式: 判断句 )。
方欲发( 派遣 )使送武等,会( 适逢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 连同 )卫律所将降者,阴( 暗地里 )相与( 一起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一向 )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拜访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 暗中 )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 )蒙( 蒙受,得到 )其赏赐。”张胜许( 答应 )之,以货物与( 给 )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 只有 )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动,动手 ),其一人夜亡( 逃跑 ),告( 告发 )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句式:被动句 )。单于使卫律治( 审理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 谈话 )发( 暴露,泄露 ),以状( 情况 )语( 告诉 )武。武曰:“事如此( 到此地步 ),此必及( 牵连 )我,见( 被 )犯乃( 才 )死(句式: 被动句 ),重( 更加 )负( 辜负,对不起 )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牵扯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假如 )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使……投降 )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 使……受屈 )节辱( 使……受辱 )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 举、拿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 放置 )煴火,覆( 使……翻过来 )武其上,蹈( 同“搯”,叩击,拍打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 名作动,用车载送 )归营。单于壮( 意动,认为……豪壮 )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问候 )武,而收系( 逮捕监禁 )张胜。
武益( 渐渐 )愈,单于使( 派遣 )使( 使者 )晓( 通知 )武,会( 会同 )论( 判罪 )虞常,欲因( 趁着 )此时降( 使……投降 )武。剑斩虞常已( 后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判处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应当 )相坐。”武曰:“本( 本来 )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 比画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背弃 )汉归匈奴,幸( 幸运地 )蒙( 承受 )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 满,遍 )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这样 )。空( 白白地 )以身膏( 滋润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通过 )我降,与君为( 结为 )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 还 )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 做 )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同“叛”,背叛 )主背亲,为( 做 )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 助词,呢 )见(句式:宾语前置)?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 使……相斗 )两主,观祸败。若( 你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 告诉 )单于。单于愈益( 更 )欲降之。乃幽( 囚禁 )武置( 安置 )大窖中,绝( 断绝 )不饮食。天雨( 动词,下 )雪,武卧啮( 咬,嚼 )雪,与旃( 同“毡”,毛织的毡毯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 认为 )神。乃徙武北海四上无人处,使牧羝( 公羊 ),羝乳( 生子 )乃( 才 )得归。别( 分开、离析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 安置 )他所。武既至海上,廪( 公家供给的粮食)食不至,掘野鼠去( 同“弆(jǔ)”,收藏 )草实而食之。杖( 执、拄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拿着 ),节旄尽( 全 )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靳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靳王爱( 器重 )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困顿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访求 )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 置办 )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一向 )厚( 交情深厚 ),故使陵来说足下( 对对方的尊称,您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白白地 )自苦亡( 同“无”,没有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同“现” )乎(句式:宾语前置 )?前长君为奉车,从( 跟随 )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宫殿的台阶 ),触柱折辕,劾( 判决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逃跑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对去世的委婉说法),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 改 )嫁矣。独( 只 )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 死亡 )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 辜负,对不起 )汉,加以老母系( 关押 )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 超过 )陵?且陛下春秋高( 年纪老 ),法令亡( 同“无”,没有 )常,大臣亡( 同“无”,没有 )罪夷灭( 诛灭 )者数十家(句式: 被动句,定后句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句式: 宾语前置句 )?愿( 希望 )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 同“无”,没有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栽培,提拔 )(句式:被动句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 贡献、献出 ),虽蒙斧钺汤镬,诚( 的确 )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 同“无”,没有 )所恨( 遗憾 ),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 一定 )听陵言!”武曰:“自分( 料想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结束 )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 真诚 ),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达 )于天!”因( 于是 )泣下沾衿,与武决( 同“诀”,辞别,告别 )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 寻求 )武等,匈奴诡言( 欺骗说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 完全、详尽 )自陈道( 陈述说明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依照 )惠语以让( 责备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道歉 )汉使曰:“武等实在( 确实活着 )。”......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已 )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 在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等到 )还,须发尽白。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3.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我要见你干什么?
一念就微笑的男孩名字,太赞了
对于宝宝来说,名字不仅是父母送的第一件礼物,而且还是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标志,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名如其人”的说法,我们的名字既可以讲究至一笔一画,又可以美到一字一意一音。因此,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些一念就微笑的男孩名字,让你听后如沐春风,一见难忘!
廷希
“廷希”这个名字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并且这个名字与很多姓氏搭配在一起,也没有违和感,例如,“王廷希”、“陈廷希”、“李廷希”等,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百搭的名字。同时,在这个名字中,“廷”本义是古代官员的一个办公地点,现在用来起名也可以引申为公正、权威、风度翩翩之义,“希”字也有稀世之才、前程似锦的美好寓意。
子卿
“子卿”是一个很文雅的名字,不仅给人一种君子应该有的温文尔雅之气,而且这个名字也很动听,用来给孩子起名,就宛如一首动听的歌。同时,在这个名字中,“子”是一个很简单的字,其用作人名意指人中龙凤,也可以指有学问,品质高尚的人,“卿”这个字原本是一种称谓,在起名中也有谦谦君子、谦虚谨慎的意思。
安宇
“安宇”这个名字很有男孩温润如玉的气质,并且这个名字也给人一种随遇而安的感觉,当其用来作男孩名字时,“安”字有温文尔雅的意思,其也有吉祥如意、幸福安逸的美好寓意。“宇”是一个很美好的字,用作人名意指有风度、气宇轩昂。因此,这个名字既有带给人幸福的一面,又有男孩帅气的一面。
景禾
“景禾”是一个很独特的名字,不仅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而且还给人一种富有大自然清新脱俗之感,所以,给男孩起这个名字,简直是太美了。并且,在这个名字中,“景”用作人名意指祥瑞、前程似锦之意,“禾”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字,有嘉谷的意思,其在起名中也有同力协契、五谷丰登的寓意。因此,这个名字很美。
以宸
“以宸”是一个很优雅的男孩名字,并且在这个名字中,“以”是一个表示目的的词,其用作人名不仅有宽以待人的意思,而且还蕴藏着持之以恒这种精神。因此,“以宸”这个名字不仅很适合男孩,而且还很有意义。并且为孩子起这个名字,也是父母希望孩子能知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星尘
“星尘”这个名字带有星辰大海的唯美清新气质,所以,给男孩起这个名字,富有一种满天星辰的美好意境。并且在这个名字中,“星”是指天空中发光的星星,同时,这个字也可以比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影星、歌星等,这个字用来给孩子起名,有光彩照人、才华出众的寓意,“尘”是尘土的意思,其也有人间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细致、勤恳、专注。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山河令》里的诗词典故,你知道多少?
3月的《山河令》是多少“山人”这个春日的光,山河远阔,天涯路远,期待重逢
始于主角颜值,陷于故事情节,钟于武侠大镜。
里面的诗词典故幽若白梅,贯穿始终。如下
第二十七集
既为手足之情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释义:一个受损害,其他都受损害;一个繁荣,其他都繁荣。
比喻在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环节,胜败荣辱的结果是一样的。
见事至明
见事至明 这句不是成语,但结合情境,却很喜欢
见事至明但不愚理,不逾矩但更从心,能不拘泥于声明过往更难能可贵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格言联璧·处事类》
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释义: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处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字面意思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老天是不仁慈的,只把万物当成像刍狗那样没有生命的贡品。但结合整篇可以理解为天地没有仁爱和偏爱,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般,任凭其自然生长,自生自灭。即“自然无为”,不去干预,不加干涉,全凭自主。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有趣的是,这刍狗在祭祀前后所受的待遇可谓千差万别:祭祀之前,人们对它充满着敬畏,连碰都不敢碰一下;祭祀之后,刍狗就被扔在一旁,任凭踩踏破毁,人们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
积重难返
积重难返 出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此又皆势处极重必难返者。”
释义: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
虽然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
虽然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九》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句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第二十八集
踏破铁鞋无觅处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出处 宋代夏元鼎《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成语典故。
出 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富贵不还乡 犹如锦衣夜行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出处《项羽本纪》: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衣绣夜行 释义:穿着精美鲜艳的锦绣衣服夜间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贵以后不为人知。
无人灯下对酒
无人谓我心忧
无人灯下对酒,无人谓我心忧。
前半句猜测出处元 周砥孝常西斋守岁读王临川除夜寄舍弟诗爱其词致
残雪半窗春意动,余香一榻夜忘眠。灯前对酒须今夕,客里题诗尚旧年。
风竹萧萧还自语,寒梅的的竟谁怜。知君剩有沧浪趣,待约秋风上钓船。
后半句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前文有不赘述
什么是孤独,大概就是: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灯下对酒,无人谓我心忧,无人与我共白头
但这里,又是温客行在抓挠周子舒,所以看看就好
理应效死于前
殉死于后
庄主,我是你的死士,理应效死于前,殉死于后
效死于前,殉死于后 出处出自两汉班固的《苏武传(节选)》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可以理解为于前效死,于后殉死,即舍命报效,私认为这里不是单用一个义就可以诠释
以上出自第二十七、二十八集整理出的诗词,欢迎补充
明月依旧 白云苍狗 后会有期
我是半糖番茄,番茄自由打工人,感恩相遇#诗词##山河令#
七 怎样分辨虚词“乎”用法
提示:“乎” 的常见用法有两种:
(一)助词:句末表示六种语气,可分别译为“吗,呢,啊,呀,吧”;
句中表停顿,无实义;
作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然、地、……的样子”,或不译。
(二)介词,相当于“于”:
表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或不译。
表趋向,可译为“对、对于”或不译。
表比较,可译为“比”
(一)助 词
1.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2)子未学礼乎?(《孟子·富贵不能淫》)——你没学过礼吗?
(3)顾(但,不过)安所(什么地方,哪里)得酒乎?(《后赤壁赋》)——不过到哪里去弄到好酒呢?
(4)子卿尚复(又)谁为乎?(《苏武传》)――您还又为谁(守节)呢?
2.用在反问句句尾,常与表反问的“不、况、安、岂、”等词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苏武传》)——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这不是很可悲吗!(匹之,和他相比。之,代彭祖)
(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认为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5)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您对汉朝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安,何。见,同“现”)
(6)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用在并列的问句句尾,表示选择语气,译为“呢”“吗”。例如: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2)吾能之乎?抑(还是)汝能之乎?(《与妻书》)――我能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呢?
4.用在疑问句句尾,多与“得无、无乃”等词配合,表揣测或商量语气,译为“吧、吗”。例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该不会不同吧?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想到去)寻求谋臣,恐怕(只怕)太晚了吧?
(3)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春天的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去游玩吗?
(4)今亡(逃跑)亦死,举大计亦死,等(同样)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5.常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吧”。例如: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2)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难》)——哎哟哟,好险好高呀!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取得功名,这孩子取得功名,就可以期待了呀!
(4)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抱怨天,不埋怨人,学习人事,通达天理,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啊!
(5)已矣乎!寓形(寄托身体)宇内(天地间)复(还)几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久?(助词“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义。例如:
(1)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爱莲说》)——对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2)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蜀道如此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还要来呢!(宾语前置,“胡为”即“为何”,为什么)
(3)(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宋荣子)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能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到哪里去呢?(胡为,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5)将往观乎四荒。(《离骚》)——(我)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我)知道这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好在秋风中将感慨寄于箫声中。(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指秋风)
7·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可译为“然,地,……的样子”,或不译。例如:
(1)浩浩乎如冯(píng)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飘飘然好像凌空驾风,不晓得要飞到哪里;飘飘地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冯,通“凭”,乘。)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把不厚的刀刃插进有间隙的部位,那对于运刀就宽宽绰绰,一定大有余地了。(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刀)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始得西山宴游记》)――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
(二)介 词
“乎”作介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于”,但使用范围比“于”小。可表时间、处所;表对象、趋向;表比较。
1·表处所、时间、范围,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或不译。例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后用来比喻别有用意)
(2)(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颓然:倒下的样子。介词结构“乎其间”放在省略的谓语“坐”后面作补语)
(3)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形容词“白”受副词“既”修饰,活用为动词)
(4)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5)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师说》)——出生在我前面······出生在我后面。
(6)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黄鹄)在江海中游荡,在池沼边逗留。
2·表对象、趋向,用在动词后,译为“对、对于”或不译。例如:
(1)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我对这句话曾经怀疑过。
(2)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已。(《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3·表比较,多用在形容词之后,译为“比”。例如: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2)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勿吾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不要认为我年长就不敢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