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诞辰是什么意思活人可以用吗(诞辰是什么意思)

诞辰是什么意思活人可以用吗(诞辰是什么意思)

诞辰、满月、百岁、周岁:人生最早的4个节日,都有什么讲究

无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近些年来所流行的西洋节日,总之,几乎每一个月,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日的;不过,如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恐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生日”了。

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日并不是我们唯一的节日,因为就在我们刚刚出生的第一年,我们就有着自己的4个节日,只不过其中的生日,是年年都有罢了。那么,这4个节日都是什么呢?它们分别就是“诞辰”、“满月”、“百岁”和“周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节日都有什么讲究吧。

首先,是“诞辰”。所谓“诞辰”,就是指我们诞生的时辰,这个时辰包含着年、月、日、时,共四项,如果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的话,每一项都是两个字,一共也就是八个字,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生辰八字”。应该来说,“诞辰”是我们一生之中的“第一个生日”,也是第一个节日,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格外重要的,在“诞辰”之日,父母等长辈首先会给我们取一个名字,其二,就是“报喜”,尤其是要优先报到外婆家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其次,是“满月”。“满月”自然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满一个月了。一般来说,我们“满月”的时候,家里人都是会安排酒宴的,也就是“满月酒”,届时亲戚朋友都会带着礼物前来,来喝上一杯“满月酒”。除此之外,“满月”的时候还要理发,俗称“剃胎发”,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第一次剪发,所以父母往往都会把我们剃掉的第一绺头发,收起来包好,加以收藏。

第三,就是“百岁”。显然,我们都知道,“百岁”并不是一百岁,而是一百天,“百”是一个可以表示“完美”的吉祥字眼,所以在我们一百天的时候,也要过这个节日。在传统习俗中,“百岁”的时候讲究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戴“长命锁”。所谓“百家衣”,就是到街坊四邻、亲戚朋友那里,每家讨要一块布,然后把这些布缝在一起而做的衣服;“百家饭”的道理与此相同,只不过要的不是布,而是五谷杂粮;“长命锁”则是一种挂在脖子上的类似于项链的装饰物,戴上“长命锁”可以“锁”住生命,驱灾辟邪,长命百岁;其实,“百家衣”、“百家饭”这是这个意思,只是现在我们都不再讲究这些了。

最后,就是“周岁”。“周岁”就是一周岁,意思就是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整整一年了,在今天,如何给小孩子们庆祝“周岁”,自不必多说,不过,在古时候,当孩子“周岁”时,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风俗,那就是“抓周”。所谓“抓周”,也叫“试儿”,就是把与某些行业有关的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随手去抓取其中的一个,以预测孩子的性情和前途。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关于“抓周”,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济公和贾宝玉了,济公抓取的是一串念珠,而贾宝玉抓取的则是一盒胭脂,显然这也正好与他们后来的经历相符合。当然,关于“抓周”可以预测未来,基本上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它所体现的,大概就是今天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吧。

以上就是人生最早的4个“节日”,即“诞辰”、“满月”、“百岁”和“周岁”;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一起来留言讨论吧!

欢迎关注文化新篇,谢谢你这么漂亮还来关注我!

这些词,你都用对了吗?

生活中常常用错的词

(图文|善文)

【写在最前】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努力正确用字,力求不出现错字,不用错词语,但你是否有过在用到某个字或词时却弄不清楚到底用哪个正确的情况呢?是否存在帮人写字时写错字的经历呢?我想肯定不少人遇到类似情况。本篇就带领大家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些容易用错的词语,以期帮助大家提高汉字运用的正确率,能更加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截至”与“截止”

“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强调时间,后面跟时间宾语;“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强调停止,后面一般不跟任何宾语。

错误:截止30日下午16时

正确:截至30日下午16时;到30日下午16时截止;截止时间为30日下午16时。

“黏”与“粘”

“黏”像胶或糨糊的性质,黏性,重点强调性质;

“粘”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重点强调动作。

错误:血液变得更加粘稠。

正确:血液就得更加黏稠。

“接合”与“结合”

“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可带有抽象意义。

错误:城乡结合部

正确:城乡接合部

“综合征”与“综合症”

“征”和“症”是对病的不同描述。“症”只是病证的外在表现,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如失语症、遗忘症等;“征”主要指“综合征”,是指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更年期综合征、多动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等。

“登陆”与“登录”

“登陆”是指渡过水域(江河湖海……)登上陆地或商品打入某一市场;“登录”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用语,指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取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可。

错误:详情请登陆╳ ╳ ╳ ╳网站

正确:详情请登录╳ ╳ ╳ ╳网站

签定”与“签订

《现代汉语词典》上只有“签订”,而无“签定”一词。

错误:协约的签定,不仅表达了.....

正确:协约的签订

“拷问”与“考问”

“拷问”是指拷打审问;“考问”是提出难解的问题让对方回答。

错误:面对老师的拷问,我一问三不知,非常羞愧。

正确:“ 老师的考问”比较合适,“ 拷问”太过沉重。

“须”和“需”分得清吗?

“须”单独使用时有“-定要”的意思,用在动词前;“需” 是动词,有需要、需求的意思,有时更指需要用的东西。

“必须”与“必需”

“必须”强调事理或情理上务必做到某种程度。

必需”是“必须需要”的缩略,强调作为条件一定要具备,必不可少。

“必需”有构词能力,可以构成“必需品”、 “必需物资”等,“必须”则没有。

“亟须”与“急需”

在构词上,“亟” 与“须”构成词,而不与“需”构成词;“急”与“需”构成词,而不与“须”构成词。

“亟须”、急需” 的用法基本上同“须”“需”的用法。

“凌晨”,你会用吗?

“凌晨”指天快亮的时候,夜里一两点钟时不能算凌晨,只能是“深夜2时许”、“深夜两点”、“深夜1时左右”。

“通信”与“通讯”

“通信”表示用口头、书信等传统手段传递信息;

“通讯”表示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表示新闻报道的文章,只用“通讯。

通信:通信兵、通信卫星、通信工程、通信技术、通信设备、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

通讯:通讯社、通讯员、新闻文体“通讯”。

“上交”还是“上缴”?

“上交税款”不正确。税款对应的是“缴纳”,而非“交纳”,因此应用“上缴税款”。

“账号”还是“帐号”?

“帐”:是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

“账”:关于货币、货物出入的记载。

因此:“帐号” 应为“账号”;“帐务” 应为“账务”。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 ”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叹为观止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旧剧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反叛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也是按照萧何的计谋诱杀的韩信。这些事都见于《史记.淮阳侯列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则见于元杂剧《赚蒯通》和马致远的“小令”《叹业》。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韩信的成功由于萧何,失败也由于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稳操主动权。在其它问题上,萧何似乎也没有明显失败过。这话常被人用来比喻某人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尔反尔,成事败事均在他。

问鼎不等于夺魁

人民日报1993年5月31日四版《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中说:“三十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上面所说聂卫平夺取电视杯冠军与此文标题中的“问鼎”显然不是同一概念,标题应改为“夺魁”或“夺冠”。

“问鼎”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很明显,“问鼎”即还未夺取冠军或第一名。而“夺魁”和“夺冠”即指已获得冠军或第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

写在最后

生活中还会有很多我们有时会用错的字词,限于篇幅,本次就给大家列举这些最小常见的易错词,其实有的词经过年代的变迁以及互联网的影响都已经变为常用语了,但我们本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尊重与热爱的原则,还是尽量正确、准确用字,这更是我们教育人应该传递的思想与践行的原则……

为老人做寿,是用寿诞,还是寿辰,有啥讲究

为老人做寿,是用寿诞,还是寿辰,有啥讲究

文/@成长新视点

为老人做寿,是用寿诞,不是用寿辰。寿诞,是用于老人满六十及之后的祝寿风俗;寿辰,是对老人六十之后每一岁生日的简称。

寿诞和寿辰,虽都可以为老人过生日时使用,却在文化内涵、祝寿人员和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有着不同的文化。

一、寿诞是什么意思。

寿诞,是为老人做寿的传统敬老习俗,其中,寿是寿运、寿命的意思,诞是诞辰的意思。寿诞,通俗的理解,就是隆重庆祝老人生日。

自古以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科学技术不发达,导致人的生存环境较差,进而造成人的寿运多不长,大多数人只活到30--50岁的年龄,只有少数人会活六十岁以上。

古代的中国,采用干支纪年法,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加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每一干支为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故此,六十岁的老人,称作为花甲之年。

古人到了六十岁时,每一个满十岁的生日,家里人都会为其隆重举行做寿活动,排摆宴席,邀请琴师乐手庆祝,广邀亲朋好友前来向祝寿,表达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寿诞当日,亲朋好友们会带上酒、茶、糕点及果品等寿礼给老人拜寿。

二、寿辰是什么意思。

寿辰,指的是老人满六十岁之后每一年的生日。在民间,家人们也会在老人每一年生日时为其庆祝,只是参加的人员范围仅限于子女等至亲亲属,俗话叫过散生。

每到这一天,老人的子女们会早早地为老人煮一碗长寿面,一家人在一起举行一个小小的庆祝活动,一起祝福老人长寿百岁。阖家欢乐,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三、寿诞和寿辰的区别。

寿诞和寿辰,虽都是为老人过生日的活动,却在文化内涵、祝寿人员和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第一,在文化内涵上,寿诞是对老人满六十岁及之后的满十岁祝寿敬老风俗,寿辰则是对老人过六十岁之后每一年生日的简称。

第二,在祝寿人员上,寿诞的参与人员较多,包含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多的达上千人不等;寿辰的参与人员仅仅为老人的子女至亲,局限为家里人。

第三,在风俗习惯上,寿诞活动是大操大办,大摆宴席,越热闹越好,所有祝寿人员都要带上寿礼,参加祝寿仪式,依次向老人祝寿;寿辰,是越简单越好,人越少越好,一碗寿面,几句祝福,一家人团聚一起向老人送上祝福即可。

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敬老爱老的文化,在老人六十花甲之后满十整岁时,为老人举行祝寿活动,大家纷纷送上一份祝福,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既体现了人们的孝心,也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无论是寿诞,还是寿辰,长寿面是必须准备的一种食物。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有所乐,尽享天伦,是人的美德,也是责任,更是义务。

#头条创作挑战赛#

贺友直先生百年诞辰|“老头儿似乎压根就没走”

今年是一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先生(1922年11月-2016年3月)100周年诞辰。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与澎湃新闻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特展正对外展出。《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将陆续刊发贺友直先生生前友人及相关学者专家纪念贺友直先生的文章。

如果从百年历史巨变中看贺公的白描,从一位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方式看贺公白描里的寄托,或许更有意义,朴素而简净的白描,正如黄宾虹所言的“画之民学”,里面有着一种朴素的人文情怀,由顾恺之、李伯时直至陈老莲一脉,其实都在传承并寄寓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性深处的把握与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而贺老,恰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接续住了这一传承,并以之反映最质朴的平民生活,这里面,亮出的是人性与人本。

再次来到上海巨鹿路的那个弄堂,“静安区文物保护点——贺友直故居”的牌子赫然在目。

贺老走了六年了。

贺友直位于上海市区巨鹿路弄堂里的狭窄楼梯与老屋

贺友直先生巨鹿路的家现为静安区文保

贺友直在画桌前。 鲁海涛 澎湃资料

贺老的故居当然会永远留在中国美术史的记忆中——在这间堪称中国艺术家最小工作室中的50余年里,贺友直画出了《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三百六十行》等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连环画。

90多岁的贺老,当年每天作画、写作,散步,攀爬弄堂那窄而陡的楼梯,小咪几口“生命口服液”(黄酒),让人一度以为自得其乐且保持稳定创作力的他会活过百岁。

六年前的那天,忽然听闻老头儿走了,意外之极,虽然如他所言,“老得慢一点,走得快一点”,然而——他走得实在是太快了一点。

不知道是伤感,还是平和,抑或,只是家常。

2012年,贺友直(右)在家中与本文作者对话时

十多年前第一次与老头儿长聊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走进那简陋干净的家,坐下,一身布衣的老头儿坚持亲自给我们倒茶,加水,不让我们动手,并一再笑指着自己强调:“My home!”

这个朴素的老头儿,通透,诚恳,明白,清澈——他说自己是:“人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我只能‘夸口’自己是个连环画内行。”

老头儿更是率真的,谈起连环画困境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时,几度把桌子拍得“咚咚”直响。

后来他到故乡宁波办展,专门托谢公邀我同去,在故乡看他聊发少年狂,满心欢喜,走街串巷,回味乡情与童心,让人感动;晚间,贺师母亲自下厨,似乎有小虾炒韭菜,清蒸鲳鱼,都是宁波家常菜,配上黄酒,滋味悠长。

贺友直先生创作连环画的蜗居,亦即他自嘲为“一室四厅感觉大”住了五十余年的那一间老屋。 贾亚男 澎湃资料图

六年前,听闻老头儿走的那天,一惊,似乎丢失了什么。

记得迷迷糊糊从长乐路、陕西南路步行至巨鹿路,这是贺老散步的路线之一,经过贺老家的弄堂口,老旧的小楼,黑黑的门洞前摆着一排花圈,横拉的电线竹竿仍旧有汗衫衣裳在飘扬,一种老上海弄堂的烟火气、生活气依然。对面的大兴里,他笔下的人物依然好好地活着,热气蒸腾的早点店、喧闹的菜市、尚未开门的理发店,以及洗菜的、修车的、散步的……一切与以往似乎并无不同。

然而似乎到底是不同的,一个曾经为这些人间世象倾心、沉醉,并为之立言立像的老人家似乎确实是走了。

贺友直画老上海360行

一切场景也似乎蒙上了一层老照片的黯黄色,或者抽离开来,惟剩白描般的线条。

当晚,到他的至交好友谢公春彦家,两次长聊,直至深夜。其后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策划推出了16个全版的纪念周刊——这也是现在沦为回忆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一次为一位中国艺术家推出全版纪念——当时曾听到有朋友说,如此超规格,是不是略过了一点?然而现在再看,我依然以为一点也不过分,对老头儿,值得这样做。老头儿的价值、意义,在当下其实还没充分发掘。

2016年贺友直先生辞世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推出的纪念特刊 封面绘图:谢春彦绘《拜别友直夫子》

谢公春彦曾为贺老十多本书作序,他是贺老喜欢且互相视为知己的,贺老走后,与谢春彦数度聊贺老,似乎仍有不少话要说,第一夜聊到凌晨,为贺老之事一直奔忙的谢老已近乎瞌睡了,但还是在聊,甚至,近乎唠叨一般,他说没有贺友直的日子……有点心慌:“往往是人在而不知其珍,不知他宝贵在哪里,失去的往往不明其意。”

以白描为升斗小民立像立言的老头儿对上海这座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中国艺术乃至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值得好好探讨的。

贺友直,《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 《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朝阳沟》

贺友直《朝阳沟》

如果从百年历史巨变中看贺公的白描,从一位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方式看贺公白描里的寄托,或许更有意义,朴素而简净的白描,正如黄宾虹所言的“画之民学”,里面有着一种朴素的人文情怀,由顾恺之、李伯时直至陈老莲一脉,其实都在传承并寄寓着中国士大夫对人性深处的把握与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洞察。

而贺公恰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以其天份意外接续住了这一传承,并以之反映最质朴的平民生活,这里面,亮出的是人性与人本。这与文学界孙犁、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以其白描与散文化式的语言,以内在的人性与人本主义,在一片宣传语体中的突破,意义是同样的。

前些天读到俞晓无夫先生的一段话,因之心有戚戚焉:“贺先生是个大知识分子,突出一个大字,是有深意的。因为从他的作品里,我读到了他那悲天悯人的普世价值观,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我认为贺先生配得上这个文化地位,如果我们不从这个高度上去厘清这一点,是无法写清楚贺先生的。其代表作《山乡巨变》,一部堪比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长篇的恢宏巨制,整个一个可问历史的、丝丝入扣的乡村白描,教科书般的疏朗的构图能力、和信手拈来横贯古今的线条功夫,长长的一个时代的烙印,竟能不动声色的精准驾驭和耐人寻味的把握,让其描绘的故事从容地缓缓道来,堪称大天才,天下无双,不会再有了。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贺先生在人物造型设计的选择上,你会发现画中人物无论好坏,一律呈中性化,换言之就是强调将人性放在第一,这可是在一个脸谱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自觉追求人性的一种知识分子崇尚良知的冒险行为。贺先生默默机敏地抗争,巧妙躲过,方显出大知识分子过人的睿智和胆识。”

“人性”二字,至为清晰,当然,也可以说是朴素的人本主义。

贺友直, 《十五贯》,1979年

贺友直作品

贺老当然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者,他是真实的,或者说是一个最终真正坦诚面对自己、面对内心的人,他更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元气淋漓的人,骨子里有一种干净的人格。

所以,他的画才会那么干净,即便那么辛酸的回忆,线条仍然是那么干净,让人看得到几千年来于中国平民内心流转的朴素、干净以及骨子里的雅正。从贺友直的连环画中,人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幅幅风俗画,更可以藉此追寻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追寻隐藏在白描线条之下的那些道德与人文。贺友直的连环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书”,而是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贺友直的存在,无论从艺术的见解、艺术创作本身,抑或面对艺术商业化的炒作、艺术教育等方面,还是面对生活与社会本身,都是一面镜子——更核心的是,从简简单单做人的角度,他更是一面镜子,有所会心或看得到惭愧的,那是慧根与福气,看不到的,或许眼睛与心灵真的已被污染了。

老头儿白描的高度与平民性互为表里,与真诚、朴素、干净、通透、独立,也是互为表里的。

贺友直在自家书房里创作。 鲁海涛 澎湃资料图

老头儿攀行过的窄楼与被戏称为“一室四厅”的小小工作室仍在,案头,眼镜,毛笔,笔洗,仍在;卧室里,七八十年代的老式床单,洗得发白了,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墙上,一幅水墨绘就的《山乡巨变》中的女子背影……

贺友直先生旧居,贺友直先生旧影前

贺友直夫人谢慧剑坐在贺友直先生的旧影前

记得今年上海封控前再访贺公故居,满头银发的谢师母,脸色平和,微笑着,说,她每天都会在老头儿照片前敬上一杯茶,“老头儿去世六年了,但在我心里,他还活着——感觉老头儿就是出差去了。”

看着相片里的老头儿,似乎真的有这样的错觉,老头儿压根就没走,也许,画完画,“咪”了点小酒,打了个盹,正悄眯眯在什么地方,适意地看看浮生世相,他一直喜欢那些平民而有着烟火气的生活。

2022年7月22日重改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