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除服和成服是什么意思(除服)

除服和成服是什么意思(除服)

庆阳旧丧葬礼仪文书整理之六:除服送灵文

除服送灵文

* * 辞世三载整,服制尽孝终有尽

禫服之期情未终,慎终追远表寸心

今日除服思长存, * * 之恩铭刻心

膝跪墓前送灵归, * * 幽堂享安宁

逢年过节送纸钱,清明扫灵把花献

牛马兆瑞显呈祥,护佑子孙丁财旺

灵前拜奠读祭文, * 灵不昧来受享

系列文章说明

甘肃庆阳是一个很崇尚传统文化的地方,周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轩辕黄帝在此地访岐伯论医。民风淳朴,儒在乡间。当地有许多古老文化的“标本”,遍布在礼仪程序、方言用语、牌匾幛屏、哀辞悼文之中。本系列文章,是博主从庆阳民间收集到的一些旧丧葬礼仪文书素材,在整理、校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诗》《礼》痕迹、许多风水学的术语,还有些秦腔念白的节奏。在这里陆续发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取其孝道精华,去其封建糟粕。希望能对民间文化的抢救,尽一点绵薄之力。

需要声明的是,这些材料来源于纯粹的民间。提供素材的老先生,已八十多岁,没工资、没退休金,没单位、没协会,没学历、没文凭。其口述的原稿,由家人誊写在一本学生作业本上,字写得很一般,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老先生却把儒家思想活用进了田间炕头,帮人说事公平公正、劝人向善湿润如玉。学政策、讲道理,以理服人、垂范乡邻。这里谨致敬意和感谢!

原稿被誊写在一本学生作业本上

遥寄哀思:等时间褪去楹联的色彩

文 | 郑与桐 庞芷茵 伍诗云

图 | 郑与桐 伍诗云

初到巍山古城的游客,可能会疑惑:这里民居门口的楹联,怎么是白色的?

“家里有人去世后,我们就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巍山古城里,身着绿色罩衫的老人坐在自家开的土特产小店前,指着对面商铺门上张贴的挽联娓娓道来。巍山古城的街道上,挽联随处可见,城门下也有当地市政规划的讣告栏。

星拱门下的讣告栏

挽联代书人

位于巍山小吃街的“沈姐小吃”收起的折叠门下,写着几个不起眼的小字“習蘭亭書刻”。陈发森先生正坐在写字台后练字,他的身后挂着书法作品与宣纸。

陈氏夫妇的店铺

收起的折叠门上贴着“習蘭亭書刻”和陈先生的业务范围

陈先生的书法作品

陈发森在巍山古城长大,从小自学书法,十五年前开始帮人代书。巍山古城里的大部分挽联都由陈先生书写。

巍山古城中陈先生写的挽联

彩色楹联

“巍山的挽联主要有两种颜色,粉红色和黄色” ,陈发森掀开墙上的宣纸,“挽联不是白色的,时间一长,风吹雨淋后它的颜色就会变。”

陈先生店中粉红色和黄色的纸样

巍山古城里褪色后的粉红色挽联

不满60岁的逝者一般用黄色,60岁以上的逝者用粉红色。“但是,如果60岁以上的逝者还有长辈健在,就不能用粉红色”,陈发森补充道。“有的农村地方更讲究,就有三种颜色。年纪更轻的人一般用绿色。”

琢木郎村里的绿色挽联

挽联与其他对联一样,分为上联和下联,根据需要可以写上横批和门心。除此之外,在丧事中,门口往往会贴上告丧条和“遵诚”。告丧条上一般会写上逝者的名字、岁数、过世时间和逝世原因。遵诚的内容是治丧的要求,代表着逝者治丧的意愿。“谨遵慈命恳切治丧”的意思就是“遵循母亲的意愿亲切诚恳地来治丧”。除此之外,还有“随俗治丧”、“谨遵政策节约治丧”等等。

“大璞归真”为横批,“完来大璞归天地,留得和风惠子孙”为挽联,“骑鲸天上”为门心

左侧为遵诚,右侧为告丧条

“这里面的词语是不能乱用的”,陈发森说,“看挽联的内容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严命”或者“严父”说明过世的是这户人家的父亲,“慈命”则是母亲。而如果一个人在遵诚上写“谨遵政策节约治丧”,说明这个人可能是公职人员,响应了“丧事简办”的号召;或者是“无保户”,需要政府出钱来为他办理丧事。

挽联的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根据逝者的特点来写。每次写讣告,陈发森先生都要去逝者家里走一走,了解一下他的过往。如果是年轻人过世,挽联就要写得伤感一点;如果是高寿的老人,就不用过度伤感。如果逝者满60岁,也没有长辈在世,那就按照“男三女四”的习俗来加寿。“作为传统的中国母亲,她要生儿育女,更加辛苦,所以一般来说女性加四岁,男性加三岁”,陈发森说。

门心上的“寿考归真”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的,只有80岁以上并且是寿终正寝的老人才能用。女性一般用“惠风永存”,男性则更多用“高风亮节”、“骑鲸天上”等等。

“服丧满三年就要除服,除服是写红色的喜对”,陈发森说。红纸除服,是三年丧满告知邻里的一种方式。

“三年了悉”除服的喜对

守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三岁之前,人无法离开父母,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为了归还这三年的恩情。在巍山古城,挽联一般都要挂三年,这也是古城内挽联随处可见的重要原因。这三年里,即使在春节期间,也不会贴春联。

除服的日子也是有讲究的。举例来说,如果逝者是六月初八逝世的,假如配偶还在,就在三年后的六月初七除服;如果配偶已经过世,那就在三年后的六月初八除服。陈发森说,“除服对联挂的时间并不固定,遇春节或办喜事就自然更换。”

褪色的除服喜对

张贴讣告

巍山古城里有五个讣告栏,分布在拱辰楼、星拱门、进士牌坊、群力楼等知名的地标建筑旁,由当地市政规划设立。

陈发森先生谈到,讣告主要分为公家的讣告和私家的讣告。公职人员去世后,他曾经工作的单位就会为他写讣告。公家的讣告内容一般包括逝者的名字、享年、过世时间、送殡的时间、工作经历和简单的评价,并以单位的名义邀请逝者的同事及亲属。而私人的讣告一般不会提到逝者的工作经历,但会加上与逝者同辈的亲属。

公家的讣告

私家的讣告

“我们这里的讣告有专人用毛笔来写,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与传承”,陈发森说道。“以前李萌也写讣告,但是他现在快90岁了,也听不见人讲话,只能用纸笔交流。后来人家喊他写,他都让他们去找他的徒弟,就是我老公。但其实我老公不是他的徒弟,不过这样照顾了我们的生意,也很好”,陈先生的妻子沈姐补充道。

陈发森写一张讣告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写完后拿上浆糊和刷子,开电动车去粘贴讣告。如果儿子在家,这一工作往往就由他代劳。

陈发森先生正在写讣告

陈发森的儿子正在粘贴讣告

古城里的居民正在阅读讣告

古城土特产店的老人说,“看到讣告,我们会去办丧事的那一家里。一般会带一点‘人情(礼金)’来孝敬,或者也可以什么都不带。”自小在古城长大的老人也并不认识整个镇子上的人:“我们只会去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家里参加丧事。主人家会把每一个访客的名字和带来的礼金记录在本子,方便以后礼尚往来。”

丧事办完后,环卫工就会将讣告撕去。如果讣告栏里没有讣告,那意味着最近没有新的人故去,也意味着最近的丧事都办完了。

追忆和报答

明朝时,陈发森的祖上从应天府(南京)被派遣到云南来镇守巍山。他说,古城很多人的祖先也都是那时从南京迁来,所以这种丧葬文化实际是从中原地区传来的。

“我们这里只不过是有这种土壤,把它保存得比较好。”文化风俗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陈发森分析,想要延续贴讣告这一传统,既需要有贴的地方,也需要大家的认可,需要大家一直在用。文化的传承是民间和官方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陈发森看来,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说,“如果连丧葬的礼仪都没有了,就是一种忘本。老人过世了,遵循这样一种礼仪,既是在追忆你的童年,也是在报答小时候他把你带大的那三年。”

拱辰门脚下开着几家丧葬店铺,摆着花圈、唢呐等物,王老板正蹲在门口制作唢呐。“我们不忌讳死亡,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说。

三年,时间渐渐冲淡挽联的颜色,褪成白色,却带不走人们对过世之人的思念。褪色的挽联下,记忆永远鲜活。

巍山古城里随处可见褪色的挽联,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遥遥思念

注:本文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加“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在大理巍山发回的报道

-END-

排版 | 王静伊

编辑 | 付 赢

初审 | 刘颂杰

复审 | 钟智锦

终审 | 郑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