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经世奇才(经世)

经世奇才(经世)

经世致用文化与教育自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写好高教奋进之笔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我们越是发展,越要回头总结自身特色,于历史长河中找到源头活水,浇灌新时代育人的实践之花,从而增强中国的教育自信。

为何重拾致用文化育人传统

致用文化、笃行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培养了一大批致用、济世的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国势衰弱,但一批仁人志士,或襄助洋务,或编写读物,倡导“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等爱国强国理念,至今影响深刻。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时代化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致用文化造就人格独立、经世致用、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充分体现致用文化育人、树人和教化人的文化特质。今天,我们有必要挖掘经世致用文化在当代的育人价值,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致用文化及育人传统需要回应育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北京大学时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弘扬致用文化育人传统,对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弘扬致用文化育人传统,有助于增强教育自信。高校理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中华文明中寻根溯源,从时代的主流价值中寻找文化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兴学育人,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传统文化精神命脉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出发,厘清中华民族教育复兴路径,为把握当前教育发展大势、坚守教育自信提供借鉴。

什么是经世致用文化

“致用”一词,原意是“尽其功用”,源自《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的“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易·系辞上》有言,“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里的“致用”,指物用的层面,后来词义转变为思想付诸实践,“读书务明理以致用”,并演变成为一种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注重实用、排斥虚华,以经世致用。《魏书》中说,“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因其所宜,顺而致用”。这些“致用”之“用”,更多倾向于儒者治国治民的层面,带有孔门“致其道”的经世意味。宋明以来,经世致用思想为广大知识分子所倡导,成为“实学”,提倡“求真才”。明末清初涌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批经世致用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精神就是“明道救世”,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至清中后期,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实学”的讨论超越传统儒学的范畴,倡导“有用之学”,所针对的是在“中西起衅之时竟莫无一策”“有见用之时而不具有用之才”的局面,追求西学学以致用的目标。如张之洞主张“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提倡“词章读有实事者”“地理考今日有用者”。严复以“处危亡之秋”作为立论的语境,提出“求才为学二者,皆必以有用为宗”。至此,“急务西学”乃“图强之要素”,成为当时社会精英的共识,建议学堂内“宜研究西学,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经世实学成为晚清学界的主潮。

致用文化指面对现实,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运用古今中外之学为当前现实服务,力求实事求是的一种人文精神和学风。致用文化的精髓在于“用”,包含倡实学、做实功、求实效三个层面的范畴,实学是经国济民的经世之学,实功要做到知行合一,实效指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经邦济世安民。

经世致用文化当代的育人价值

致用文化直面时代之问,推动新学新政传播,其“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核心育人价值观念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历久弥新。

“勇于任事,务当世之务”的育人宗旨。致用书院是福建地区书院史上唯一用“致用”命名的书院,以“经世致用”为办学主张,是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在晚清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的急剧变革背景下育人理念的践行和创新,目的在于“补救时艺之偏”。致用书院一改当时大多书院崇尚八股文风的教育方针,“榜其堂曰致用,崇实学也”,秉承“通经致用”思想,通过“明体达用之学”的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引领全国革新思想风气之先。致用文化倡导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自觉意识、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至今仍值得传承。

注重品格,以德育人的“致用”人才观。致用书院重视生徒的品行修养,招生时首重品行,后讲求学问,不“以文字为去留”,“如有砥行立品笃志好学者,必当随时察访,送院肄业”。致用书院生徒张亨嘉担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成为晚清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将学以致用理念发扬光大;力钧悬壶济世的同时,创办福州东文学堂等学校,是晚清著名的医学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陈衍、林纾、何振岱、黄增、高凤谦等皆曾求学于致用书院,主动开眼看世界,身体力行致用文化。德才兼备、入世实用的“致用”人才观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历史坐标和参考价值。

不拘门户之见,唯教学相长的育人方法。致用书院在治学上宗汉为主,道德修养兼学程朱。这种汉宋兼采、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培养了众多不拘一格、有体有用的经世致用人才。书院学生撰写了一批实用性的论文,如力钧的《书桓是广义》等。致用书院还采取教学相长的自学研究模式,生徒以自学研究为主,学习过程中“如有经史疑义就正于山长”。史载第二任山长郑世恭教学即“治一经毕乃易一经,治史治小学,命题皆按卷第择其有疑义者,以为教者。学者由此可以相长”。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关系融洽,学问见长,值得我们今天效仿。

(作者系三明学院致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暨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课题“三明学院章程实施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论与文化传播力的双重视阈”[JAS160490]成果)

曾国藩与经世致用

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的百亩荷塘之边,静静矗立着一座规模宏伟、古朴大方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这便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乡间侯府“富厚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的创立者,湖南双峰人,出生于1811年。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取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八本”家训,浓缩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

“曾氏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注重经世致用。”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的著名学者、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唐浩明如是评价。

曾国藩自小深受儒学精义陶铸,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同时,他更注重务实精神,不唯书,敢于突破程朱理学的藩篱,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面对晚清的“危局”,曾国藩以不同于一般儒生隔岸观火、平居清议而不懂力行的方式,挺身入局、亲力亲为。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导了洋务运动,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划下了重要一笔。他倡导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座以西方生产方式制造武器弹药轮船的兵工厂,标志着新型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也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此外他力主开办了翻译馆和职业学校,并奏派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先河,为国家培养了詹天佑、唐绍兴等大批有用之才。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当时,他的幕府吸引、聚集了很多优秀人才,推荐过的人才中既有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等政要高官,也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使晚清时期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对子女管教严格,把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融入家风之中,强调“读书”“孝友”“勤俭”“和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不知道顾忌。同时告诫家人坚持求阙惜福理念,虽然家中有权有钱,但要保持寒士家风。曾氏后人谨遵家规,严于律己,从而代代有英才。曾国藩完善的家风体系,对当今家风培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梳理

第23课 三顾茅庐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四、写作背景

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刘备听从徐庶建议,三次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五、字词积累

1.生词识记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六、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3.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4.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 鲁莽、直爽。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7.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8.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9.写法探究: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学院疫情防控在行动 | 最美“守护者”

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的集结号吹响后,奋战在防疫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奋力与病魔抗争,他们用生命守护天职,书写了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的华彩篇章。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面对严峻的疫情,毅然选择迎难而上,他们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

在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也有一群人,他们倾力投入工作,每日关注疫情数据、每日摸排学生状况、每日关心问候湖北籍学生、每日转发官方防疫信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防疫战场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工作,诠释着辅导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疫情”就是命令,防护就是职责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疫情的突然来袭,从1月24日开始,学院全体辅导员教师迅速从春节阖家团圆的“假期状态”转入紧张忙碌的“防疫状态”,依托QQ、微信、电话等各种渠道开始了“一对一”、“点对点”的学生全面排查工作。辅导员通过电话、微信逐一联系自己负责的学生,通过班级群利用“接龙”、“小程序”、“手机短信息”等方式收集信息,落实排查,辅导员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在每个班级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群,把“点对点”作为“面对面”的补充联系,及时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督促、监督学生每天按时填报学院健康数据收集程序信息。

教师学院 赵青 老师

做好疫情期间的“网络思政”工作

全体辅导员教师凝心聚力、坚守责任,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做好党和国家防疫政策的宣讲者、传播者,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宣传疫情防治知识。疫情期间,对部分学生出现的慌张、害怕等情绪,辅导员教师们及时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并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抚平学生恐慌情绪,积极引导,给予鼓励。

教师学院 李晓芳 老师

督促学生在线学习

学院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相关要求,启动线上教学工作方案,部署按照学院2月24日开学时间准时开通线上教学。为了顺利做好“线上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全体辅导员教师们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安排,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线上学习,督促学生完成在线听课,做好学习账号的注册等工作;对于学生们在网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教师及时与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切实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从2月24日起,全体辅导员教师每天“走”进学生们加入的QQ课堂、钉钉、经世优学等授课平台,人均每天听课3次,与实施网上授课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平台运行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纾解学生不良情绪,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云服务”,让全校师生在延期开学期间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效果有保障”。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孙玉君 老师

始终工作在抗疫“第一线”

疫情期间,抗“疫”是辅导员老师们的重要工作,他们始终用责任坚守岗位,奋战在保障学生健康的“第一线”。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他们始终做到“电脑不关机、手机不离身”,依托QQ、微信、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和防控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将学校关于延期开学、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就业招聘等相关信息和安排传达给每一名学生,对学生进行精准分类指导,引导全院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同学科学制定学习、工作计划,鼓励学生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昂扬的斗志直面疫情,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这个寒假,因疫情变得与以往不同,但学院辅导员教师队伍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扎实奋战在工作前线。“同学们一定不要外出,在家做好隔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这句话成了他们每天的叮咛,“好嘞老师,保证完成任务”也是他们每天接收到的最安心的声音。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汇佳职业学院的全体辅导员教师们,在这一场“战疫”中坚守初心和使命,扛起责任与担当,他们不愧为最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