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殷代和殷人是什么意思?
殷契名讳考
契是殷商始祖。关于契的事迹除司马迁这段神话般的描述之外,鲜有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1〕关于契的名讳,更是罕见解释。本文对此试做考析。
一、从古人起名字的习惯说起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是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众所周知,春秋时期人们起名有“五有七不”原则。即“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2〕。然而,在春秋更早之前的蒙昧时代,人们的名字似乎还没有这些理法约束,更多是约定俗成或由后人追记命名,而不是由当时的长辈命名。这种约定俗成或由后人追记命名的依据,就是该人的某个突出的特征和成就。《世本作篇》说:“造火者燧人,因以为名”〔3〕。意思很明白,就是因为这个人会用燧石引火,所以人们就以他的这个成就叫他“燧人氏”。周始祖后稷,因善于种庄稼----稷而名“稷”,为了区别于庄稼稷,所以叫“后稷”。后就是王的意思。后稷幼年曾被母亲遗弃多次,所以又叫“弃”〔4〕。再如舜帝之父瞽叟,史称“舜父瞽叟盲”〔5〕。“瞽”一般解释为眼睛瞎〔6〕,这似乎表明是依据盲人的特征而称之。可见,燧人氏、后稷和瞽叟显然是根据这些人的某个特征或成就约定俗成或由后人追记命名的。那么,夏商之际的商始祖契之所以叫“契”,是偶然的吗?笔者认为似乎应该有其必然的原因。
二、契字的本义分析
《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7〕。查“契”字发音,计有四种〔8〕,分别是qi(四声)、qie(四声)、xie(一声)和xie(四声)。
念qi(四声)时,用作动词,是用刀刻的意思,写作“契”;
念qie(四声)时,作为构成词语的要素,即词素。如“契阔”指离散的意思。《诗经 邶风 击鼓》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句子。
念xie(一声)时,通“楔”,楔子的意思。是指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也叫塞子。
念xie(四声),用于人名,一般辞书都以商代始祖“契”为例,这个字似乎成了“契”的名讳专用字。
甲骨文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殷墟出土的卜辞,又称“契(注:qi,四声)文”。
说明:甲骨文未见“契”字,但冯克坚、刘钊将“契”收入“丯”字之下,曰:“通用为契、恝、挈、喫、絜、潔、楔”。见《甲骨文常用字字典》,108页,中华书局,2019年
图1-1金文-契(春秋晚期)
图1-2秦简-契(睡.日甲35背)
图1-3小篆-契(说文解字)
“契”的字型(见图-1),就是右上边是一把刀形,左上边的一竖三横,下边一个“大”字。表示是人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与结绳记事并存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有的写法,把“契”字下边的“大”换成了“木”,写成“栔”,表示这种契刻记事是以木条为材料的。可见,契的本义为刻,其他含义和读音都是本义之外的引申。许慎也说“契,大約也。从大,从韧”〔9〕。其含义非常明确,就是:契字中有刀,用刀刻字为契。
会不会是因为商始祖契(注:xie,四声)曾把文字符号“契(注:qi,四声)”在树木或甲骨上而得名呢?
三、契造字的依据
传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10〕,甚至传说他造了28个字。那么,其他文字是怎么来的?甲骨文中有不少“贝”字及由“贝”组成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是不是仓颉创造的,暂时无法考究。根据唯物主义观点,文字创造乃至一切创造,都应该来源于生活。那么,常年与贝打交道的人,理应比那些很少接触贝的人,更有条件发明创造与贝有关的文字。在先商时期(或者更早)接触贝最多的人是商族人,商族人中最有可能创造文字并且有明显提示线索的人物就是契。
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契具有创造文字的智力条件。从各种文献记载和传说可以发现,作为东夷人一支的商族人〔11〕似乎具有创造发明的优良基因。在契之前,传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12〕。在契之后,传说相土驯服了野马,王亥驯服了野牛〔13〕。这些传说表明商族人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一贯惊人。从“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的记载可以看出,契同样很有智慧。
第二,契具备发明与贝有关文字符号的客观条件。贝曾是夏商周时期的实物货币,更早则是商族内部的装饰物和吉祥物〔14〕。契生长于商族人中间,自小就接触贝,常年与贝打交道,必定对贝有着广泛的接触和深刻的认识。查看甲骨文“贝”(见图-2)、“朋”(见图-3)、“宝”(见图-4)、“贾”( 见图-5)、“贮”(见图-6)、“买”(见图-7)等字以及“荷贝”符号(见图-8)、“船运符号”(见图-9)和“拎贝符号”(见图-10,注:这个符号现被读为“朋”字)会发现,这些文字符号刻画形象生动,表达意思简洁明了。说明创造这些文字符号的人对贝以及贝相关的活动非常了解。契就是这样的人。
图11-甲骨文“贝”与贝壳比较
第三,契作为部落首领,必定掌管财富,因此更具有发明文字、记录财富以便管理的主观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契在长期与贝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感仅凭脑子实在无法准确记忆用贝交易的数量、贝的库存等情况,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管理上的混乱,经常会让契产生准确记录这些情况以免混淆的冲动(即使已经采用结绳记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贝壳被人踩入泥里,就捡起来。赫然发现,地上留下的清晰的贝壳印痕。受此启发,他模仿贝壳的印痕的形状,画了一个符号(见图-11)。而这个符号,被族人一眼看懂了。于是他就把这个符号契刻在了树木或甲骨上。在此基础上,他又陆续契刻了与贝相关的其他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记录贝的数量、库存以及运输和交易的情况或者用这些符号传达信息。而他所表达的意思很容易就被大家理解了。于是,人们感到他是个天才,便以他契刻符号的突出才能称呼他,曰“契”。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治水有功的契,其名字中却看不出与治水相关的痕迹,以及即使他又被叫作观星的“阏伯”〔15〕,却仍然找不到任何与“火”或“星”有关的迹象的原因。因为治水和观星都不是他最突出的成就,所以不能代表他。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猜想:正是因为契在刻字方面展露了才能,所以才被大禹发现并选他作了治水的助手。治水成功时,契已经声名远播,于是,被帝舜“封于商”。
四、契所造之字及这些字的用途
无论仓颉还是契,都不会为造字而造字。如果契因造字而得名,那么所造之字,似乎应是与“贝”关系最密切的一系列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与贝之间也一定能清晰地表现出某种联系。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契刻记事的目的。所以萧清说:“探索最早的货币思想,便应该从现已发现的甲骨、金文,还可包括某些为后人用文字记述的古代文献中寻其端绪”〔16〕。
1、契若创造文字,最核心内容的应该是“贝”(见图-2)”和“朋”(见图-3)。这两个字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17〕,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真实情况,也构成“贝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比如,将十个贝壳串起来,就刻“十个贝型符号和一条线”,代表十个贝壳为一个计数单位,其等量关系就是一个这种符号可以等于“十枚单独的贝壳”。如同今日的一张十元钞票等于十个一元钞票一样。
图2-甲骨文“贝”(合集11423正)
图3-甲骨文“朋”(合集11438)
2、契若创造文字,似乎应包括贝币的交易和储存符号。如甲骨文“宝”字(见图-4)、“贾”字(见图-5)、“贮” 字(见图-6)和“买”字(见图-7)。甲骨文把“宝”字形象地写成“零散的贝壳和成串的贝壳(有人解释成玉)堆积在房子里”,这不就是今天银行的金库吗?甲骨文把“贾”字形象地写成“一个敞着口的摊位上摆放着贝”,表明是在“坐门等客随时交易”。所以《说文解字》解释曰:“贾……坐卖售也”〔18〕。甲骨文“贮”字,形象表达了“少量贝壳存放狭小容器里”的意思。把它与“宝”字对比可以更明显看出,这两个字最初可能代表了贝壳的两种储存形式,以后才逐渐衍生出宝贵和聚积的含义。甲骨文把“买”字,写成“一张网和一个贝”,直观看是“用网网贝”。笔者认为可能表达了“库存不够,需要(用网网贝)来补充”的意思。
图4-甲骨文“宝”(英430)
图5-甲骨文“贾”(花东367)
图6-甲骨文“贮”(乙752合698)
图7-甲骨文“买”(合集10976正)
3、契若造字,还可能包括运输贝币的文字和符号,如“正面和侧面的荷贝”符号(见图-8),即一个人挑着贝壳去交易。再如“正面和侧面的水运”符号(见图-9),即通过小船批量运输贝壳。还有一个“拎贝”符号(见图片-10),即一个人在搬运少量(小串)的贝壳(现在把这个符号解读为“朋”字,笔者认为似显不妥)。当最初的符号被大家接受之后,为了节省时间、提高书写效率,人们逐步对符号进行抽象简化,最后呈现在后人面前的,就是现在甲骨文的样子。
图8-“荷贝符号”(父丁鼎)
图9-"运符号" ( 饕纹鼎)
图10-甲骨文“拎贝符号”(合集12)
契创造的这些文字符号,代表了贝壳作为货币的换算、交易、储存、运输和补充库存等几个重要环节,可以明确表示一个比较完整的流通循环周期。正是契创造了这些文字,为商代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当时的人们或者后人才以他这个成就为之命名,曰“契”。
参考文献
〔1〕《史记殷本纪》
〔2〕《左传·桓公六年》
〔3〕《世本作篇》
〔4〕《史记周本纪》
〔5〕《史记五帝本纪》
〔6〕a《说文解字注》目部,1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b《古代汉语词典》,49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7〕《周易系辞》
〔8〕《古代汉语词典》,1206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9〕《说文解字注》大部,4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世本作篇》 ,《韩非子.五蠹》、《淮南子》、《吕氏春秋君守》均有记述。
〔11〕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一分册),1930年
〔12〕《说文解字注》大部,4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世本 作篇》
〔14〕《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12页,中华书局,1995年
〔15〕《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16〕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11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王国维认为:“十贝为一朋”,《观堂集林 说玨朋》,1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18〕《说文解字注》,贝部,2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帝舜,原来是商朝的始祖
根据史书记载,帝舜是黄帝八世孙,位居五帝之末、大禹之前,活跃在“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剧变期前夕,是一位建有大功的上古君主,还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所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推动上古转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推手。总之,帝舜是一位非比寻常的大神,也是历代帝王顶礼膜拜的圣王,还是后世文人讴歌的圣明天子。
关于帝舜其人,文献上有很多记载,很多人早已烂熟于心,但鲜为人知的是,帝舜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商朝的始祖。
帝舜其人相传,帝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史称虞舜。名字之所以叫重华,是因为重瞳,“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通常来说,人不可能生出重瞳,因此所谓帝舜重瞳,可能不是说他一只眼睛里有两颗眼珠子,而是以这一异于常人的特征表示帝舜的眼睛有着别样异彩。
或许,正是由于帝舜重瞳的原因,于是有了“舜乃重明鸟化身”之说。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诗经·商颂》中记载商人起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说简狄与建疵姐妹二人是帝喾妃子,某日天使玄鸟降卵,简狄吞而生下商之祖契。帝舜是重明鸟化身,简狄吞玄鸟之卵生下商契,两者有没有联系?
帝舜有两个妻子,分别为娥皇与女英,她们是帝尧的女儿,儿子叫商均。《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如果按照时间排序,这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商地”。商均与商朝有无关系?
除此之外,《礼记》记载:“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除了舜和喾不一样之外,契、冥、汤都一样,连用的祭法都一样。而帝祭在祭祖礼中最为隆重,商人将两个人弄错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也就是说,帝喾就是帝舜,两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总之,文献上的众多蛛丝马迹表明,帝舜是商朝始祖,但问题在于不少文献距离帝舜与商朝太远,人们认为一些记载未必完全准确,因此想要揭开帝舜与商朝的关系,还需要一些更直接的证据,甲骨文出土之后,综合史料记载,商朝与帝舜关系慢慢浮出了水面。
帝舜与商与西方文字不同,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西方字母文字是音与义的结合,因此汉字的字形上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甲骨文中的舜字,有学者认为如下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它上面的舜字像一个人的上半身,甲骨文与骨刻文的这个字承接关系非常明显。
甲骨文中的商字(见下图1、2),究竟是什么本义,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本义是揣测、估量,即“谓由外以测其内也”,但甲骨卜辞中用作人名、地名或对自身政权的称呼,因此许慎的说法不太可靠。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商字像燕子之形,本义为燕子;有人认为商字的本义为商星,商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叫辰星、大火星;有人认为商的上部是䇂字(与辛实为一字),䇂是古代常用的刑罚之具......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如果将商字与舜字比照,就会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相似性,尤其是下图1与上图甲骨文舜字,两者前后演化痕迹非常浓重。也就是说,商字的初始字形可能是从舜字演化过来的,“商”极有可能就是“舜”。
帝俊与舜甲骨文出土之后,在揭开一段又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之余,也在证实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比如帝俊这个人。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南经》记载:“帝俊妻娥皇(帝舜之妻),生此三身之国。”根据《史记》记载,帝喾与元妃姜原生周后稷,与简狄生商契。也就是说,帝俊、帝喾、帝舜应该是一个人。
但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只有民间传说《山海经》中提到帝俊,这就导致很多人怀疑山海经中的帝俊是虚构的。甲骨文出土之后,最终一锤定音,证实帝俊的确是商朝始祖神。
甲骨文中有“高祖夒”、“高祖夋”的记载,“夒”与“夋(qūn)”无疑是同一人,都是商朝的始祖神,其中“夋”与“俊”相通,因此山海经中的帝俊的确是商人始祖。而东晋郭璞注释山海经中的“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时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舜的读音是shun,与夋有关的狻之读音是suan,显示出俊、夋古音与舜有相近之处。
关于帝俊与帝舜的关系,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解释“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时说:“帝即帝俊,一曰帝喾,又曰帝舜,即东夷人之天帝也。”后来,郭沫若也认为帝舜就是帝喾,也就是帝俊。现代学者张开焱也有过一段论述:“典籍中关于帝舜的传说,是直接或间接从帝俊那里转换过来的。当帝俊主要故事转换为帝舜传说后”,帝俊就变成了一位“专职”的始祖神,帝舜“专职”人间君王。
总之,从文献到甲骨文,都指向帝舜即为商人始祖,他的儿子商均应该就是商契,或两人是亲兄弟。由于帝舜的这一身份,他禅位大禹的传说应该就要重新解读,因为上古社会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作为东夷人之天帝的帝舜,代表的是一个部族利益,不可能将大权轻易交给外人大禹,除非大禹击败了东夷部落,靠实力取得了部落联盟盟主的位置。
最后,关于帝舜其人的历史,还有一个极为神奇之处:文献中与帝舜有关的地名,都与商汤伐桀密切相关。帝舜发达之前躬耕于历山,但夏桀兵败逃的地方也是历山;帝舜死于鸣条,而商汤伐夏的地方也在鸣条,即鸣条之战;帝舜埋葬于苍梧之野,夏桀逃亡途中也路过苍梧之野......帝舜为何与商汤伐桀有关,这是一个待解之谜。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