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兴字拼音怎么写的拼音(兴字拼音)

兴字拼音怎么写的拼音(兴字拼音)

《说文解字》508课:细说“兴”字,成语“夙兴夜寐”的兴何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舁”部的一个汉字“興”,“興”在现代汉语简化为“兴”,“兴”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是重点汉字,标题中的问题,见文中加粗文字。

興(兴,为表述方便,以下用“兴”)。读音有三个:

(一)xī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会意字。本义是兴起。既然是会意字,就要说说字形演变:

(兴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字形,像四只手各持一物一角,共同用力抬起的样子。商承祚《殷契佚存》:“(甲文)象四手各执盘之一角而兴起之。”“又或增口”,“则举重物‘邪许’之声也。”几个人共同举起一个物体,需要统一发力,口出“邪许”之声(就是劳工号子 ),所以又加了一个“口”,这个“口”与上部的“盘子”后来一起讹化为“同”字。

(兴起)

《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把军队隐蔽在密林草丛中, 并占领了制高点,多年都不敢起兵打仗。《诗·大雅·緜》:“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在本义之外,“兴”还有很多用法:

(1)起身。《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得早睡得迟,朝朝如此。这里发展出来一个成语“夙兴夜寐”,指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其中的“兴”,用“起身”之义。《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兴。”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

(夙兴夜寐)

(2)升起。《礼记·乐记》:“降兴上下之神。”孔颖达疏:“谓降上而出下也。”大意是:调动上下的精神。

(3)动;发动。《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大尹出动空泽的甲士一千人。

(4)办理;创办。《荀子·正论》:“兴天下之同利。”创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

(5)建立。《汉书·晁错传》:“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臣听说汉朝建立以来,胡人多次侵入边地。

(汉与周边势力)

(6)推举;选拔。《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郑玄注:“兴,犹举也。”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的人。

(7)昌盛。《玉篇·舁部》:“兴,盛也。”《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郑玄注:“兴,盛也。”上天保佑您安宁,没有什么不兴盛。

(繁荣昌盛的祖国)

(8)奋发。《逸周书·武顺》:“均佐和敬而无留,留则无成;均右肃恭而无羞,羞则不兴。”佐温和一贯而不怠慢,怠慢则没有成功;右严肃一致而不辱人,辱人则人不奋发。

(9)成功。《国语·楚语上》:“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韦昭注:“兴,犹成也。”如此全面教导还不听从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还可以教养成人吗?

(10)征发。《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建造了很多馆舍,征发耗费人力物力。

(11)流行;时行。韩愈《送窦从事序》:“雪霜时降,疬疫不兴。”雪霜不时降下,疾疫不再流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然闺中更兴这件事。”闺中流行(给花神饯行)的风俗。

(流行时装)

(12)用作副词。两种用法:1、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许”、“大概”。比如,他兴来,兴不来。就是或许来,或许不来。2、表示可能,多用于否定的语气。相当于“容许”、“许可”。《红楼梦》第八十八回:“我这里断不兴说神说鬼。”

此外,“兴”还是姓氏。《后汉书·宦者传·孙程》:“程谓济阴王谒者长兴渠曰。”李贤注:“兴,姓;渠,名。”

(二)xì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五:

(1)象。《集韵·证韵》:“兴,象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2)譬喻。《汉书·楚元王传》:“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也。”以古事作譬喻,哀悼自己和同类。

(3)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省称“兴”。《玉篇·舁部》:“兴,托事。”《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教(瞽蒙)六种诗的表现手法:叫做风,叫做赋,叫做比,叫做兴,叫做雅,叫做颂。《文心雕龙·比兴》:“起情,故兴体以立。”由于引起情感,所以“兴”的文体才能成立。

(4)兴致,情趣。比如:酒兴正浓。《晋书·列传第五十》:“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

(雪夜访戴)

(5)喜欢,喜爱。《礼记·学记》:“不兴其艺。”郑玄注:“兴之言喜也,歆也。”不喜欢各种杂艺。

(三)xìn。读音出自《洪武正韵》。通“釁(衅)”用法有二:

(1)杀牲以祭,并以其血涂钟鼓等缝隙。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舁部》:“兴,假借为衅。”《礼记·文王世子》:“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大意是:对新制成的礼乐之器要杀牲祭之,并涂以牲血,祭时要用束帛。然后举行释菜礼,此后没有歌舞演出,也用不着分发舞具。

(2)争端。《汉书·卜式传》:“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有兴,即有衅,即:不久前北部边境有匈奴挑衅,卜式上书出钱助官。

“兴”的小篆写法如图:

(兴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0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每天一个中国字——学

造字本义:会意字。“学”的字形图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一座房子,两只手指“手把手、亲手”,类似“爻”字的图案是指,以搭建小棍子来表示计算的方法。所以,“学”的造字本义为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字形演变:甲骨文中,“学”的字形比较简单,到金文时,多了一个“×”,强调“学”的内容,同时也在房子底下加了“一个小人”表示小孩,突出“学”的主体对象。

篆文延续金文字形,隶书时,“学”的下部分简化为“子”后,“学”的字形一直沿用下来,“学”的繁体字就是“學”。直到近代,汉字简化后,才有了现代简体的“学”。下图是“学”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现代简体。

引申含义:“学”的本义为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也就是学校,但这层含义只有在古文中出现,现在基本不用。孩子在学校的重点是“算数、习字”,所以后来“学”演化为动词,表示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知识、技能,也就有了“学习”这层含义。

勤学苦练之后,知识和技能会得到累计,因此“学”也可以表示经验和才能,如“才疏学浅”。当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才能特别突出,便会自成一派,也就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比如科学、哲学等。

相关典故:“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这个典故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踮屣”(diǎn xǐ)舞。古代赵国邯郸城流行着一种舞蹈叫做\"踮屣\",是一种穿着无跟小鞋轻轻踮起脚跟用脚尖跳舞的舞蹈,犹如西洋的芭蕾舞。

燕国少年学舞非常刻苦,很快得其要领,初具模样。可惜练舞时意外摔伤了腿骨,从此不能站立只好匍匐而行,可他矢志不移,决不半途而废,表示就是用一条腿也要把“踮屣”舞技学到手。赵国的舞师被他的决心所感动,请名医治愈了他的断腿,寿陵少年更加发奋努力,终于学得“踮屣”真传成了一代舞蹈家。

倒不是要否认“邯郸学步”说,其自有幽默理趣和警示作用,殊为可贵。而“学舞”之说对于激励后生学子矢志不渝、万难不屈、拼搏成才应该说同样有积极意义。只是现代含义通常指“学步”,而非“学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