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2023残疾人日是哪一天(人日是哪一天)

2023残疾人日是哪一天(人日是哪一天)

今天正月初七“人日节“,女娲造人,敬畏天道,老祖宗留下的三大讲究一定要看

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日。

鸡的生日是正月初一,狗的生日是正月初二,羊的生日是正月初三,猪的生日是正月初四,牛的生日是正月初五,马的生日是正月初六,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

随着时间推移,其他动物的生日都被遗忘,但是人类的诞辰却被保留了下来。

这一天,就被成为“人日节”。

女娲造人,敬畏天道

中国的神话中有女娲造人,西方的神话里有上帝造人。

这是先民的智慧。

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之子,要服从自然,服从天道。

西汉东方朔在《占书》中说:“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古人认为,如果正月初七这天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也预示人寿年丰,天下大同。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

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也就不能忤逆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做事。

天道的规律,一定高过人的小聪明。

人类要懂得谦卑,对天地,对鬼神,对大自然,都有敬畏之心。

现在很多人什么也不怕,没有一点敬畏之心,这是很危险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地鬼神是敬畏,更是内心原则的守护者。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多了这份敬畏,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夸父逐日,持守人道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留下,于是就开始逐日。

他奔跑不息,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

传闻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消除疲劳,重新踏上旅程。

人类是自然之子,却也是万物之灵。

除了天道之外,也有人道要坚守。

所谓人道,是生生不息的努力,是惠及他人的福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一直在努力奔跑,努力做事的人,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这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夸父身死,却留下桃林,护佑后来人继续努力。

人类渺小,总要互帮互助,才能一直繁衍至今。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不只是一个人的福报,更是人类族群的福报。

在人日节这天,人们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

一方面是祈福,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骄傲,表达对人本身的尊重。

初七习俗

作为节日的尾声“初七”这一天,历来讲究就很多,老祖宗也常说,一年福气旺不旺就看初七了!那么大年初七到底有何习俗呢?接下来一起看看吧。

1.送火神

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讲究,就是孩子们各选一根两米的木棍,然后用麦秆绑住,等到日落黄昏时,在自家门口点起寓意“火神”的棍子,由孩子举着跑向离家较远的地点,待到火把燃烧殆尽后,这个名为“送火神”的仪式就结束了,火神送出后,代表整年都会无火灾之忧,平安度过。

2.吃七菜羹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正月初七为“人日”,就是“人”的生日,故古人用七种蔬菜,熬成七菜羹,也就是俗话的杂混汤,因为古代农耕社会,最大愿望就是风调雨顺,所以只要初七吃了七菜羹,来年必定是个丰收年。

3.捞鱼生

我国南方地区,流传着“捞鱼生”的古老习俗,顾名思义,捞鱼生就是捞煮熟的鱼肉,往往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当有人将鱼肉、佐料倒在大盘中,大家都会站立而起,舞动筷子,将鱼肉快速捞起,口中还要念叨:“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后越捞越多,就代表新年大展宏图。

以上初七的六大讲究,或许今日已经很难看到了。随着近代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信仰逐渐走向理性,像很多封建传统习俗慢慢被人们抛弃,无疑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然而有些传统习俗历经铭心,至今依旧传承发展,毕竟那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绝不可能随意否定,那么,大家觉得哪种新年习俗值得发扬光大呢?

编辑:沈湫莎

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主题发布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顾磊)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5月15日,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全国助残日主题发布会,中国残联宣文部主任郭利群发布本次助残日主题:“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发布会上还介绍了残疾人重点领域工作进展。

中国残联维权部主任周建表示,中国残联联合有关部委推动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通过开展残疾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残疾人依法维权能力;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全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截至2023年3月31日,全国共完成改造68.05万户,提升了残疾人生活品质;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提高残疾人维权工作合力,促进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大局。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残疾人事业法治体系建设、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提升、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残联康复部副主任冯力介绍,2021—2022年,1707.46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341.8万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到11661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到32.8万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及《“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促进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努力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解宏德介绍,“十四五”以来,残疾人脱贫攻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有76.7万残疾人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范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达到91.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7.27万人,2022年,有136.2万人次残疾学生得到教育资助,3万余名残疾学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22年,全国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截至2022年年底,有1045.5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达2761.7万,参保率超过90%。截至目前,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1169.4万困难残疾人和1533.1万重度残疾人,全国30个省(区、市)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接下来,中国残联将围绕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助残就业拉手圆梦——中央企业面向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等工作,积极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共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中国残联宣文部副主任王宏伟表示,组织开展好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残联与教育部、工信部、民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要求,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按照各自职责,聚焦助残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实践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发布会现场采用了开普云线上手语服务,通过手语实时解说数字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来源: 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