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会元、状元,那小三元指的又是什么呢?
麻将中“大三元”和“小三元”的玩法,这来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大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也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数极少,清代是科举最鼎盛的时期,连中三元的不过也就两人而已。
相比大三元而言,小三元的影响力就要小很多,因为不管是从功名等级上,还是政治地位上,小三元都远远不及大三元。小三元指的是考生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名列第一。院试的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是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的第一级身份。所以小三元充其量不过是个秀才,和状元及第相差悬殊。
不过,读书人能考中秀才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按例,院试公布录取名单的当天,会有专人前往被录取考生的家中报喜,其后补送捷报单,捷报用红纸书写,捷报不仅要送到考生家中,还要送到考生的外祖父家、妻子的娘家、业师家等,以讨得赏钱。
清代考中秀才的士子可以换上秀才服,这套行头完全可以和普通百姓划清政治界限,因为秀才服虽不是正式的官服,却等同于文九品服,具有很高的荣誉。由于童试是官学的入学考试,考取生员也就取得了官学的入学资格。清代的地方官学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并无层级、水平高低差异,其教授的知识基本相同。
院试的录取者,多数要在籍贯所在地的县学就读,少数人入府学,但朝廷并未规定县学与府学的分配比例。由于官学中多设有泮池(一种建筑),因此考取生员入官学学习称为“入泮”,也称“游痒”、“采芹”。
在很多人看来,考中了秀才也就意味着可以参加接下来的乡试,以考取举人功名。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明清时期,并非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乡试,他们还需要通过一次选拔考试——科试。科试由当地的学政主持,在乡试前一年举行。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规定,科试考八股文一篇,策论一道,五言八韵诗一首。科试考试成绩分六等,清初规定科试列一、二等的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三等可参加录科、录遗,四、五等则无资格应试。后来,又改为大省科试三等的前十名,中小省三等的前五名有资格参加乡试,其余三等者可参加录科。获得乡试资格的秀才能被称为科举生员。
此外,为使有才华的秀才不因科试而被埋没,还有几种“补考”的形式,即录科、录遗和大收。录科为科试落第或因故没有参加科试的秀才,以及在籍的监生、荫生、贡生等而举行的选拔考试。录科之后,凡是没有被录取的,或因故没有参加科试者,还可以参加一次考试,称为“录遗”。
如果录遗之后,仍未参加科试、录科、录遗者,可参加乡试前的最后一次选拔考试,称为“大收”。通过科试、录科、录遗、大收录取的士子都有资格参加乡试。
科举时代,考生们都将岁试、科试视为“畏途”,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选拔考试,而且也是对他们精神和身体的折磨。《科举时代之苦况》中就如此记载:“其尤惨无人理者,莫若岁科试,迫之以功令,监之一吏卒,促之以时刻,虐之搜索,困之以饥饿。”
人们常说的“天官赐福”是怎么回事?天官又是谁呢?
说到“天官赐福,百无禁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天官”是谁?为何它能赐福?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其实,这句话是道家的一类术语,也是旧时的祈福吉祥语,春节对联亦可以用它来祝福。
要想弄明白天官是谁,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属于中国的民间信仰神祇。
《梁元帝旨要》中讲:“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所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且日子分别定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恰好也是我们所说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为何“天官”才能赐福?
天官,名为上界一品赐福天官,尊为紫微大帝,作为众星之主紫微星,它掌管天下苍生福祸,因而什么都不忌讳,有着赏赐福运的本事!
古时候,人们认为,“命”是自出生之日起就安排好的,能够改变的,只是“运”。那么这个出身在富人家还是穷人家的“命”的选择,还是要看看自己祖上有没有行善积德,如果行善了,就会积累福德,如果做了缺德事,就得还债。
债怎么还?那就是在天官赐福的这一天祭拜天官!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这一天,天官即到人间,根据人们行善多少,校定人之罪福。而人们,就在这一天通过祭拜天官的形式,做了好事希望上天察知降福,做了坏事虔诚忏悔,以求免于责罚。
人们还会放天灯,把愿望写在灯上,希望天官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祈愿。另外,这一天人们还会吃元宵祭祖,象征阖家团圆。于是,原本是庆祝天官圣诞的上元节,逐渐变成了人们熟知的“元宵节”,“灯节”了!
天官具体长啥样呢?
相传它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五个童子各捧吉祥物围绕在他身旁,童子手中分别捧着石榴、仙桃、佛手、梅花和吉庆花灯,寓意了福星高照、吉祥富贵。
所以,“天官赐福”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祝贺福运的画稿、礼品装饰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