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东北是北方吗还是南方(东北是北方吗)

东北是北方吗还是南方(东北是北方吗)

全国都是东北人,为啥东北没有人?

封面图

前阵子,微博上有这样一个热搜——#东北比德国还德国#。

博主@王左中右一通分析:同样的酸菜红肠,同样沉迷洗浴搓澡,同样的重工业与制药业,都有伟大的钢琴手,且爱吃酸菜……四舍五入,郎朗和吉娜也是老乡了。

图源博主@王左中右

说到东三省,土味、老龄化、经济低迷、年轻人外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印象标签。千禧年之后,时间在这片土地上似乎被“冻”住了,外界风云变幻的各种产业风口都跟东北没有什么关系。东北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高峰,大概就是那纯纯的喜剧人天赋。

你可能不知道,东北本来不但不穷,而且相当富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最能代表东北经济变迁的,既不是沈阳,也不是长春,而是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哈尔滨。

早些年东北到底是因为什么富裕过,现在为什么又被认为是衰落之城?全国都是东北人,为什么只有东北本地人却越来越少?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哈尔滨和东北。

千禧年前,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

前阵子,大家应该都被蜜雪冰城的主题曲颅内单曲循环过。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美国民谣《噢,苏珊娜》第一次被改编成中文歌,就是唱到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

《噢,苏珊娜》的东北版填词

歌词里,哈尔滨被唱成了温柔富贵乡,是当时人们向往的好地方。当年的哈尔滨,完全不是现在的东北失落之城,而是声名在外的“东方莫斯科”,是远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铁岭都得往后稍稍。

跟上篇提过的深圳一样,哈尔滨本质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但跟深圳不同的是,哈尔滨的移民涌入更多是出于历史原因,而不是经济原因。

据统计,在上世纪20年代,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移民侨居于此,人数多达19.6万,占当时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俄国人,日本人,以及来自华北的同胞,轮番涌入东北,哈尔滨最初的移民主要是俄国人,其中不乏因为政治原因而落难的旧贵族和知识分子。他们来到这座中国城市,虽然多半是因为俄国19世纪末的殖民野心,但也确实给这个年轻城市的拓荒期叠了不少增益buff。

上世纪20年代哈尔滨中外人口数量对比

如果你来哈尔滨玩,一下火车站在全市正中心(哈尔滨站),往东看是哈尔滨的商业中心南岗区,生产红肠的秋林公司,这里是1900年由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建立的,往西北看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圣·索菲亚教堂 ,是当年一位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修建的。

秋林公司

圣·索菲亚教堂

这两个地方,没来过可能会感到陌生。那马迭尔冰棍你应该多少都有所耳闻,马迭尔是俄语“时髦”的意思,1906年,法籍犹太人约瑟夫在哈尔滨创立了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冰棍最早就是他们家出的甜品。不过,说到冰棍,东北本地人估计还是更爱5毛钱一根的德式小布丁。

马迭尔宾馆

中西混合的商业文明,让哈尔滨拥有很多其他城市没有的稀罕玩意。这个过去仅由几个村落组成的边疆小城,在上世纪初的短短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繁华大都市,我们开篇歌曲里唱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哈尔滨。

如今,距离那段移民岁月已经过去了快100年,不过,你要是和一位老哈尔滨人聊天,仍然可以听出一些“毛子”味儿。比如,哈尔滨人会管“警察局”叫“笆篱子”,这种叫法其实是来自俄语“警察”的读音:полицейский,连衣裙会叫做“布拉吉”,也是来自俄语:платье。

哈尔滨方言和俄语的共通之处

也是因为移民多,哈尔滨人几乎没啥东北口音。插播一句,对于很多南方朋友来说,整个东北约等于一个省,山海关以外都是老铁,根本分不清哪是哪,教大家一个方法鉴别东北人:口音最重滴是辽宁人,弱一点儿的是吉林人,没有口音非说自己有的是黑龙江人。

言归正传,哈尔滨早前是实实在在地富过。不只是哈尔滨,整个东北三省,在千禧年之前都过着富裕的好日子,跟土味视频里的东北人形象不同。一直以来,东北都有一大批走在潮流尖端的时尚分子。

在东北,卖奢侈品是门好生意,“大金链子小手表”不是开玩笑。先不说动辄好几万一件的皮草早已是东北阿姨们的生活刚需,什么爱马仕、范思哲、路易威登,叫得上名字的宇宙大牌,在东北商场里都十分受欢迎,许多东北有钱人都有着自己对时尚的独特理解。

东北商场里受欢迎的外国大牌

一位辽宁的奢侈品销售曾告诉媒体,在辱华风波之前,许多东北大哥特别喜欢Dolce & Gabbana这个品牌,原因是品牌名的两个首字母:D(大)G(哥)。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有排面?

曾经的工业中心,一朝没落

哈尔滨曾经的富庶,源自两大支柱,一是商业,二是工业,得益于俄国人早年修的南满铁路(纵)和中东铁路(横),一纵一横在哈尔滨交汇而过。

过去哈尔滨经济的两大支柱

上世纪前半叶,哈尔滨成为了东北第一大贸易中心,1920年就已经有25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商社。 1924年,哈尔滨政府为了彰显自己的豪横,从俄罗斯进口了86万块面包石给中央大街铺路,每块面包石在当时价值1银元,相当于那个年代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口粮。有机会,大家可以在这条大街上走走,感受感受脚底那种硌脚的排面。

中央大街的路面

而到了建国前后,工业就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提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沈阳的铁西区,其实在东北还有一个工业区和铁西区齐名,就是哈尔滨的“动力区”。

之所以叫动力区,是因为中国机电工业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都在这片区域,用工业来为地点命名,这是东北特色;先有工业再演变成城区,也是东北特色,哈尔滨的平房区和太平区都是这么被造出来的。

中国机电工业的“三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在东三省,其中又有13项都放在了哈尔滨。“八大军工,三大动力”是哈尔滨当年面向全国的工业名片,500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在这座城市里有几十家。搁现在,相当于头条、阿里、腾讯都扎堆在一个城市里了。

在这些超级工厂里,不仅有全国一流的工业设备和技术,还有专门为员工配备的家属楼、医院、从幼儿园到职业技校的各阶段学校,甚至还有警察局。

每一个大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一个人从生到死,所有事情都能在内部解决。80、90年代的时候,工厂的正式职工是东北婚恋市场里的紧俏货。月入上千的生意人?对不起不要。月薪五百的大厂工人?拿来吧你。

在东北,工人是一种十分体面的社会身份,不仅是面子问题,工厂的福利待遇也确实值得让厂外人羡慕。直到90年代末下岗潮来临,一夜之间,职工们的优越感变成了迷茫感。那些曾经被视作“盲流”的职业,一下子又变成了许多人的归宿。

哈尔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优等生,也最终变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差生,工业生产无法回到原来的水平,互联网听上去又像另一个世界的名词,这座城市的经济状况再也没有回过第一梯队。

东北文艺复兴,经济何日东山再起?

如今,东北振兴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经济就是没有起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东北人口减少了1101万,其中黑龙江流失最多,减少了646万。

2010-2020年来东北的人口流失问题

其实不用统计数据,光是从北京和三亚的东北人密度,我们也能感觉到东三省的人口流失。哈尔滨的失落只是东北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不到位,市场经济的氛围不够浓,“投资不过山海关”就像一句诅咒,扼杀了许多新产业诞生的可能。

很多80、90后的东北人,不得不为了谋生离开家乡。再加上还有像大庆、鹤岗这样高度依赖能源资源的城市,因资源的不可复制走向萧条,东北经济结构失衡的背后,是体制结构和治理结构失衡,想要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北经济相对于全国来说像是节节败退,但目前仍然在持续增长。东北并不是变穷了,而是相较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变慢了。

尽管这座城市完完整整地经历了东北的每一次大起大落,但哈尔滨人的生活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难过。

2020年城市消费力排名中,哈尔滨排在天津和东莞之上,位列第21位,全国城市幸福感排名,哈尔滨位列第4位。你可以说这只是一个不够权威的排名,但如果你去过一次哈尔滨,搓澡+汗蒸,啤酒+烧烤,被一条龙服务过,你就能知道东北人说的“得劲儿”是什么意思了。

201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排行榜

东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力,是他们面对残酷现实最强硬的武器,要不然,这片土地上也不会冒出梁龙、李雪琴、呼兰等等充满了生命力的艺人,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

家庭破碎、投资失利到了他们嘴里最后统统成了段子,脱口秀舞台上的清醒自嘲,和土味视频里的清醒装X,混合成了如今全国人民眼里的东北特色。

《野狼disco》的东北蒸汽波能血洗抖音,足见这种文化的感染力。而双雪涛、班宇的东北题材小说,又把人一下带回到铁西区和艳粉街。近两年这些东北作品的崛起,让这批活跃在台前的东北籍创作者有了个共同的名字——东北文艺复兴。

但是,正如搞文艺的何教授所说:东北文艺不需要复兴,东北经济才需要复兴。从开始到现在,东北人骨子里的气质一直没变。

虽然东北的经济振兴在2004年提出,之后的12年也提过,16年又提过,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来看成果有限。

从2016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来看,产业结构能不能转型才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一汽、哈飞、鞍钢等企业撑起过东北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东北的最大的机会仍来自于这些中高端产业,只不过,振兴老工业基地并没那么容易,需要政策倾向,需要资金扶持,更需要时间。

这个问题,我们都在等待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张隆锋、方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