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玄之又玄什么意思(玄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什么意思(玄什么意思)

诗如其人说刘攽

作者:蒋宗许(四川轻化工大学特聘教授)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北宋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未冠即博学多通,15岁便有《彩选格》问世。仁宗庆历六年(1046),与兄敞同登进士第。历任曹州、兖州、亳州等地知州,官至中书舍人。有《彭城集》《诗话》《芍药谱》等传世。刘攽学术成就斐然,曾协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王安石、苏轼等对刘攽均有极高评价。如介甫《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刘郎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余。笔下能当万人敌,腹中尝记五车书……”然而,如此“超绝一世”的人物,宋后迄今却寂寂无闻,实为憾事。

《彭城集》为诗文合集。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标为六十卷,但宋本早已不存。明人编《永乐大典》,收《彭城集》。清人编《四库全书》从《大典》中将《彭城集》辑出而独立成书,此后便有了大同小异的多种版本。刘攽诗今存凡1218首(以整理后计),其诗成绩斐然。

刘攽才气过人,文思敏捷(尝“马上口占行二十里成三十韵”五言长律)。率尔挥翰,便为佳构。其诗最妙者,是长律,非唯数量多,而且渊博难及。如《寄杭州通判苏子瞻海州使君孙巨源》,凡三十韵,聊引数句:“伏蒲宁曲学,鸣鼓尚深攻。物理安圆凿,人伦陋发蒙。俟河愁敝箄,破胆忤丰隆。力挤胶西相,廉欺第五公。绝弦迷促轸,折翼创虚弓。卧阁宁多病,治中有旧风。”又如《寄齐州李学士并呈苏密州》:“济水由来彻海清,两州偕得水南名。遗人颇记睢阳曲,说士犹谈历下兵。碧落羽翰俱失路,白头章绶偶专城。东秦表海知君重,左辅陪京莫我轻。宾客此邦多长者,诗书前古聚诸生。不知高密何如彼,试仗西风问子卿。”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对仗工稳,妙语天成,且音韵金振,辞藻玉润。

刘攽创作不同内容的诗,皆精彩美奂,令人服膺。《江南田家》:“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痏疮。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城南行》:“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熟,径开门户又翻书。”前二首语言平易流畅,直接以俗语入诗,如官家、泥水、嘈嘈之类,同情百姓疾苦,感同身受,放在唐代杜甫、白居易、元稹那些悲天悯人的诗作中,一点也不逊色。而后二首清新明快,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溪源流潦不可渡,知是蜀山前日云”,淡雅隽永,深得田园诗旨趣。再如《和裴库部诸家诗》,分别描写侯家、山家、猎家、樵家、船家等,各色人众在雪天的生活状态历历如画。这类诗,远不愧陶潜,近可并辔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刘攽学问渊深,庶几有宋无匹,其用典用事常在有意无意之间,不着痕迹。如《中夜见月》:“无云更可恨,珍重此婵娟。”暗用《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寄杨十七》:“长愁越声短,不似古诗传。”“越声短”是常典,但“古诗传”恐通常不知,这是反用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时谪朗州》:“某启:一自谪居,七悲秋气。越声长苦,听者谁哀?”《酬令狐相公赠别》:“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夕雾》:“树里迷人语,沙头见火明。”“沙头见火明”原出自唐祖咏《泊扬子津》:“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至于数典杂糅,诗文交互的现象更比比皆是。直接借用化用唐人语,如《南窗诗》“习静觉自逸”,用唐王绩《游北山赋》“请息交而自逸,聊习静而为娱”。《惠州丰湖》“长啸来清风”,用李白《游泰山六首》之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有些看似平淡的诗句,却也渊源有自。虽然宋人多喜掉书袋,但如此不着斧凿痕者鲜有。

刘攽生性率直,诗如其人。其针砭时弊、直指恶行,一针见血,不假遮掩,如《天马行》“甘泉贵人宠第一,昆弟封侯真谓宜”,一看便知是讽刺温成皇后兄张尧佐的。如《蛮请降三首》之三:“县官斩敌予金帛,健儿见赏不见贼。闻道杀人多老农,至今过客犹凄恻。”对杀民而冒功的行为十分愤怒。而其自身际遇的喜怒哀乐,亦径入笔端。如第一次做了州守,欢呼雀跃,《次韵孙少述二首》之二:“怪我何所为,千骑居上头。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远惭《遂初赋》,清节第一流。桑榆不相遗,欢笑脱羁愁。”读他的诗,让人感受到亲切率真,共鸣相应。

总之,刘攽诗歌的才气、意境、艺术表现手法等皆有大家气象。无论鸿篇巨制,还是律诗短绝,莫不精彩绝伦。典雅邃穆的排律,如端委庙堂,庄严穆重;唱和馈赠的律诗,如高山悬泉,铿锵成韵;随物赋咏的短章,或如天际浮云,悠然无羁;或如挥麈谈玄,言近旨远。阅读其诗,但觉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当然,刘攽学问渊博,腹笥特富,不免逞才使气,虽汪洋恣肆,河汉无极,但间失艰涩,璧瑕珠颣,在所难免。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0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共81章,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道德经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里?其至深至奥的众妙之门指的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雅风。上一期我们讲了,道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宇宙的规律叫作道,也叫作常。是天地运行之源。万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是万物生发之根。 宇宙的规律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万物的生发可以用五官感受到,所以称之为有。无和有是道的两扇大门,当然也是万事万物的两个属性,就像太极的阴和阳一样,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知道,易经是群经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经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讲解易经的智慧,只是说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逻辑性罢了。

老子接下来又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在这里,我比较认可帛书里的表述,一方面,帛书成书年代更早,可能更接近于老子书的原本,另一方面,因为帛书比通行本中多了两个虚词“也”,虚词也的存在让我认为名读的位置在“以”字前面更为合适,如果按照通行本中欲和以连在一起的话,在意思上也是明显重复的,所以我采用帛书里的文本来讲这一句。不然这个欲字就不太好理解。在这里,欲,可以理解为想要,引申为主观想法,在哲学上称为意识,引申为理性思考。所以,我对:“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句话的注释是:因此,用恒无的心态去观察天地,可以看到天地运行的奥妙和规律,用恒有的心态去观察万物,可以看到万物生发的本源和归终。

如果说上一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道德经第一章的核心,那么这一句话我认为是第一章的精髓。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先提出无和有是道 ,也是天地万物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接着又给我们指出了观察这个道 ,以及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无欲和有欲。怎么理解呢?无欲是指虚空的心态,只有把心放空,不带有私心杂念,不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也就是不夹杂个人好恶,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天地万物,才能真正看到天地运行的规律万物生发的奥妙所在,才能看到天地万物的本源,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质或原貌的状态;

而有欲呢,并不单指欲望,有欲是指我们在看待事物 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入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透过事物 的现象去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由此预测或推断事物发展下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徼指边际,引申为归终,按照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万物从无到有,最后还是要归终于无。

很多人看了第一章后就记住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话,其实,刚才我讲的这两句话才是我们最该记住的话,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作为一个领导,当下属给你反映问题的时候,或者是下属之间有矛盾,找你解决矛盾的时候,你该怎么处理呢?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爱屋及乌,也不能凭着以往的印象先入为主。首先应该以空杯的心态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知道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然后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去判断究竟是谁的原因,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样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说遇到问题啦,我喜欢哪个下属,喜欢哪个员工,我就认为他是对的,不喜欢谁,谁就是错的,或者说我认为事情可能是怎么样的,而不去尊重事实真相,在事实不清,原因不明的情况下胡乱解决,结果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可能造成矛盾越来越大。那这样的话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领导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说当自己家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发生矛盾或者打架的时候,你第一印象不能有彼此和薄厚之分,要先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然后再分析冲突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找出真正解决争端的方法,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可能孩子的事儿,一两天后他们自己都不记得了,还是好朋友也说不定呀。可是生活中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家的孩子没有错,都是别人孩子的错,结果造成小孩子习惯于推卸责任,养成自私和自负的性格;还有个别家长看到自己家孩子吃亏了,就帮忙还击啊什么的,网上不是报道过吗,因为两个孩子抢玩具,结果两个家长大打出手,一个家长被对方打成植物人,另一个也坐牢了;更有甚者有个极端的家长因为孩子之间打架,为了报复,把对方孩子拉到洗手间杀掉了,结果因故意杀人罪被判了死刑。所以说,看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无意识和有意识这两种心态去观察,分析并判断,时刻把两种心态综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第一章的结尾,老子给我们做了总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是指无和有这两扇门,这句话的意思是: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深奥而且玄妙,是万物变化所有奥妙的总源头。玄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赤黑色,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在金文中,玄也是悬的古字,表示由绳悬挂,又引申出天空,

表示幽远等意。那怎么解释才更接近于老子的本意呢?我们先看玄字的甲骨文,像一条脐带,意思是母亲刚生出小孩儿,脐带还连着子宫,深远而黑暗的子宫,剪断后的脐带接触空气后干燥,氧化,变成红黑色,因此玄的本意是赤黑色;因赤黑色不是单纯色,在色阶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隐晦性,所以“玄”可引申出黑暗,深奥,玄妙等意思。而玄字在金文是一束丝的样子,丝在染色的时候扎成束,然后晾晒,晾晒时要悬挂起来。玄是悬的古字。悬挂的东西下面不着地,动荡不定,引申为空中、天空,表示幽远等意。在这里,我们采用甲骨文中的含义,因为在道德经里,老子把道比喻成母,所以用这个玄字来形容道的两扇门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妙这个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暂时没有发现妙这个字,所以老子帛书中还是用眇这个字来做通假字。后来在篆书中妙这个字写成“玅”,左边一个玄字,右边一个少字,从玄从少,大致可以理解为比玄少一些,那就是妙了。所以,老子把玄之又玄的道称为众妙之门,真的是大智慧呀。

我们理解了道和名的定义,知道了无和有的内涵,等于我们已经打开了道德经的智慧之门。下一期,将进行第二章的讲解,让我们跟随阴阳对立的脚步,进入辩证统一的思境,领悟功成弗居的豪情。

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少年感是“新武侠”的内核

作者:胡广欣

优酷独播剧《少年歌行》播出过半,豆瓣评分从7.3分一路涨至如今的7.5分,成为2023年开年首部“小黑马”。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并由原作者周木楠担任总编剧,导演则是曾执导《琉璃》《锦衣之下》《且试天下》《大唐荣耀》等热门古装剧的尹涛。

李若嘉饰李心月

《少年歌行》凭鲜衣怒马少年气吸引观众

李宏毅扮演萧瑟

在玄幻和仙侠剧大行其道的当下,武侠剧一度遇冷。但是,主打“新武侠”的《少年歌行》却成功引发讨论,“少年感”“热血”“又爽又燃”成为弹幕里的关键词。何谓“新武侠”?武侠剧如何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心?近日,导演尹涛、总编剧周木楠等主创接受了记者采访。

没有一个角色是“工具人”

“成长”是《少年歌行》这个故事的重点。初出茅庐的少年侠客雷无桀,慕名前往江湖第一大城雪月城。他阴差阳错卷入一场轰动整个江湖的事件,在此过程中遇上了身份成谜的客栈老板萧瑟、雪月城大弟子唐莲、神秘的和尚无心等人,几位少年侠客一路相伴,共同成长。

主创人员对《少年歌行》的定位是江湖群像剧。导演尹涛说:“这部剧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观,里面每个门派都有故事,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虽然由于篇幅关系,剧中人物的出场时间有多有少,但在原著作者兼总编剧周木楠看来,这部剧没有一个角色是“工具人”:“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成为主角们恋爱或者升级的踏脚石,即便是一个配角,也拥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有温度、充满希望的少年江湖,放大点来说,主角是江湖中的每一个人。”

“《少年歌行》用群像刻画的方式,展现了年轻人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尹涛说。在他看来,“新武侠”的“新”是以少年感为内核的,“萧瑟与无心帮助雷无桀成为真正的少年英雄,雷无桀与无心也陪伴萧瑟从孤单隐世到找回自我。一开始他们只是路见不平而助人脱困,慢慢地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达成了自我成全。这部剧反映的,是每一个少年都面临的成长课题。”

打戏兼顾“想象力”和“真实感”

精彩的打戏也是《少年歌行》颇受观众赞赏的一点,大部分打戏在特效和真实动作的结合上做到可圈可点。有观众感叹:“终于不再是慢镜头打戏了!”

周木楠介绍,《少年歌行》的设定属于“高武低玄”领域:“按我们以前看的一些武侠剧来划分,《少年歌行》属于《风云雄霸天下》这类范畴,与金庸、古龙的武侠剧不一样。《少年歌行》在特效和动作上花了很多心思,光看这两点,这几年的武侠剧中能达到我们这样效果的,真的不多。”

对于兼具武侠和玄幻特点的剧集而言,在“想象力”和“真实感”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对于这个难题,《少年歌行》处理得不错,诀窍就是让武术招式和特效嵌入到角色当中。尹涛透露:“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物的招数都是根据人物性格来挖掘的,观众会看得很舒服,相信这些武学是真实存在的。但不同于一般武侠剧偏好拳拳到肉的特点,我们在保留打戏力量感的同时,呈现方式更飘逸空灵;剧中人和特效融合,也构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他用“大开大阖”来形容《少年歌行》的打戏,“比如白发仙拔剑一挥,周围碎石纷纷飘到天空,剑气直接劈开马车;天女蕊出场的时候,花瓣和红缎带倾泻而出,她的招式还融合了舞蹈动作,一气呵成;唐莲的亮相也很有意思,指尖刃一出,敌人应声倒地,此时镜头拉远,唐莲与漫天飘雪融为一体,很有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剧集的视效总监赵刚和王利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少年歌行》并没有用上特别先进的技术,“现在国内的特效技术基本就能实现导演的诉求,所以这次创新的重点还是在设计上、想法上。”这部剧的打戏赢在审美和巧思上,“传统武侠剧给观众的印象普遍都有点老套和陈旧,但导演要求我们多去了解年轻观众的审美和喜好,所以《少年歌行》的视效更年轻化,我们做得比较快节奏、鲜亮,色彩也比较大胆。”

三观足够正才能“燃”起来

《少年歌行》既有漫画感的“燃”和热血,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武侠剧的侠气和义气,成功吸引了不少不怎么看武侠剧的观众“入坑”。尹涛说:“我们这部剧的主题,一方面是展现鲜衣怒马的少年气,另一方面是主角团之间的守护之义。”在他看来,要做出一部受欢迎的武侠剧,“人物有成长”和“立意三观正”很重要,“所谓‘燃感’,一定是三观正才能燃起来,才能打动观众。”

而作为原作者和总编剧,周木楠更加希望《少年歌行》能够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剧集,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我不太喜欢用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来划分影视剧的受众。我是做内容的,会比较感性一点。我在书里写的百里东君,他是《少年白马醉春风》的主角,但他在《少年歌行》里已经40岁了,我依然觉得他是那个少年。年龄是死的,但我们的心性是活的。我觉得我爸那一辈的人看《少年歌行》,也会被里面的打斗和江湖吸引。希望每个心里有江湖的人都爱看《少年歌行》。”

回应质疑,刘学义演无心年纪偏大?

原作者:颜值和实力都配得上

小说真人化,演员的选择是一大难题。周木楠坦言,从一开始做《少年歌行》剧版的项目前,就预料到会有观众不满演员的选择,“不管找哪个演员,都会有人不满意”。他很认可最终剧版的演员选择,认为他们演出了自己心中的“热血新武侠”:“李宏毅(萧瑟扮演者)让人很有惊喜,敖瑞鹏(雷无桀扮演者)天生自带少年气,形象和演技都不错。”

对于网友争议最大的无心扮演者刘学义,周木楠也大赞他的表现:“刘学义30岁左右,无心按设定是17岁的少年。但他在我心目中是符合传统审美的标准美男子长相,可以掩盖年龄的瑕疵,而且他演得非常好。”

剧中有一场重头戏是无心与忘忧大师的告别,赚到了不少观众的眼泪。忘忧大师由1985年版《济公》扮演者游本昌饰演,周木楠称赞刘学义“接住了这场戏”。刘学义则表示,与游本昌的对手戏让他印象深刻:“这是无心的重头戏。我以前经常看游老师的作品,合作时感觉激动又荣幸。特别能感受到老艺术家的功力,我在现场跟他学到了很多,包括表演的态度。”(胡广欣)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