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品赏惠山千年茶韵
天下第二泉在哪儿?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的惠山石泉是也。
自从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之后,这里便成为文人雅士品茶论道之地。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逸兴,文徵明《惠山茶会图》青绿笔墨中的雅趣,赵孟頫挥毫写就“天下第二泉”的潇洒……惠山茶会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绵延千年,远播海外。
近期,无锡博物院举办“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通过100多件精品文物展现了无锡茶文化千年发展史,让观众领略惠山茶会的清雅意韵。展览分为“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归山煮新茶”“新茶引风尚”4个单元,重点讲述了惠山茶会这一重要文化事件以及其对宫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惠山石泉有盛名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无崇山之胜,其辖内惠山属天目山支脉,最高峰不过300余米。自南朝湛挺在惠山东麓修建历山草堂开始,一批寺观名园、山居庵舍先后在惠山建造起来。中唐时期,陆羽来到惠山,写下《游慧山寺记》。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相传他品评天下泉水20种,认定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惠山石泉为裂隙泉,经千岩涤滤、松根浸润,甘冽清爽,宜于煮茶。后人将惠山泉称为陆子泉,也称天下第二泉(简称二泉)。
中唐之后,饮茶之风日盛,惠山泉为达官贵人所青睐。宋代唐庚《斗茶记》记载,晚唐宰相李德裕喜爱饮用惠山泉水,地方官员特意设置驿站,千里迢迢运送惠山泉水至长安。
惠山泉名扬天下,四方茶客前来汲取泉水,关于二泉煮茶的诗篇、画作数不胜数。展览中有一幅文徵明次子文嘉的《二泉图卷》,描绘了明代吴地雅士游惠山、赏二泉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明中晚期二泉的形制跟现在相似,分为上池、中池、下池,泉池旁边建有二泉亭。文嘉此图为小青绿着色,行笔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从图上款署可知,此图绘于万历辛巳年(1581年),为文嘉晚年作品。图后有李梦阳行楷书七言《奉谢惠山泉诗》,书法用笔严谨细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明末书画家项圣谟的《琴泉图轴》展现了储存泉水的方式。图中有大小水缸、水罐,上面盖着竹编盖子。惠山泉因宜茶而极受欢迎,成为馈赠的珍贵礼品,人们不远千里将泉水运输出去,为此总结出不少运输保鲜的方法。宋代李昭玘《记白鹤泉》云:“惠山当二浙之冲,士大夫往来者贮以罂瓶,以箨封竹络,渍小石其中,犯重江,涉千里,而达京师”。宋人“渍小石其中”,通过放置小石在水中来保持泉水新鲜。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了一种沙洗保鲜法,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号称“拆洗惠山泉”。
竹炉煮茶聚名士
在历代文人茶会中,围绕惠山竹炉展开的茶会雅集绵延百余年,留下了大量诗文、书画。竹茶炉不仅是煮茶之器,更是文人寄寓情感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炉相传为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法师与无锡文人、画家王绂合作创制而成,后邀众人围炉煮茗,王绂特此绘图赋诗。之后文人雅士陆续唱和,其中不乏邵宝、祝允明、唐寅等吴地名士。
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所绘《碧山吟社图卷》是惠山雅集的生动写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秦旭于惠山倡建“碧山吟社”,发起时共由10位“斯文老人”组成。吟社成员纵情山水,品茗赋诗,风雅至极,引得时人追慕称颂。碧山吟社成立时沈周虽未莅临,但亦有所耳闻,并应秦家之邀为“梁溪十老”绘像留念。画卷前半部分是二泉亭、泉池与茂林修竹,后半部分则是正在吟诗行乐的诸老。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轴》描绘了文人在玉兰树下烹茶的场景。画中主人公盘腿坐于榻上,左手掐指,低头望着煮茶的竹炉。一老妪、一男仆在旁伺候。榻前方桌上摆放着成套茶具和盆景。画中竹炉整体为上圆下方形,与典籍中“圆上而方下”的描述一致。此图设色秀丽,线条繁复,为铁画银钩的精品。
竹炉煮茶不仅是文人雅事,也影响了宫廷饮茶风尚。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到无锡惠山听松庵竹炉山房烹茶,对竹茶炉十分喜爱,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陆续向苏州、江宁织造订了20多件竹茶炉,置于各处茶舍。他还写了一首《仿惠山听松庵制竹垆成诗以咏之》记述仿制竹炉的过程。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原藏于紫禁城重华宫内的竹茶炉。此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开长方形风口,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铫座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皆有红铜护圈,做工精巧细致。
茶风锡韵传海外
明清时期,以紫砂茶具和阳羡茶为物质载体的无锡茶文化备受推崇,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此次展览中的东陵南瓜壶是无锡宜兴紫砂壶珍品,由素有“花器圣手”之称的清代名匠陈鸣远制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壶以瓜为壶体,瓜蒂为壶盖,瓜蔓为壶把,瓜叶盘旋成壶嘴,造型生动自然,独具匠心。壶身题词“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鸣远”,并压铃阳文篆体“陈鸣远”方印。
宜兴紫砂壶与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明末清初,福建隐元禅师受日本长崎诸寺邀请,赴日弘法,后开辟日本黄檗宗。隐元禅师将明代盛行的饮茶方式——煎茶带到日本,其所用茶具被称为“煎茶五器”,包括茶炉、砂铫、茶罐、茶杯和茶壶,其中的茶壶特指宜兴紫砂壶,该壶至今仍保留在日本万福寺。随着煎茶的流行,宜兴紫砂壶供不应求,日本常滑地区对其进行仿制。清光绪年间,紫砂艺人金士恒受日本常滑地区邀请,赴日本传授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茶具还远销欧洲,由于价高且不易得,欧洲当地也开始仿制中国茶具。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荷兰、英国、德国等地工匠都成功仿制出宜兴紫砂器。展厅里有一件清代英国仿宜兴六角方形提梁壶,颜色为大红色,纹饰精美。它与传统紫砂壶有着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原料上,传统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制成,而这把壶应为英国本土河泥所制,泥质细腻,不具有砂质感。宜兴紫砂壶的流行促成了欧洲陶瓷茶壶的创制,掀起了“红色瓷器”风潮,在欧洲陶瓷史上写下精彩的一章。
如今,惠山脚下依旧茶馆遍布,茶客络绎不绝,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在当代魅力不减。
无锡博物院院长肖炜介绍,此次展览注重空间营造和新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社教活动,如茶艺展示、茶盏绘画、茶文化知识讲座等。无锡博物院还提取文物元素,设计了“竹炉生烟”茶饮套装、“来试人间第二泉”紫砂茶具等20款文创产品,让观众把茶文化带回家。(尹晓宇 郭黛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品赏惠山千年茶韵
天下第二泉在哪儿?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的惠山石泉是也。
自从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之后,这里便成为文人雅士品茶论道之地。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逸兴,文徵明《惠山茶会图》青绿笔墨中的雅趣,赵孟頫挥毫写就“天下第二泉”的潇洒……惠山茶会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绵延千年,远播海外。
近期,无锡博物院举办“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通过100多件精品文物展现了无锡茶文化千年发展史,让观众领略惠山茶会的清雅意韵。展览分为“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归山煮新茶”“新茶引风尚”4个单元,重点讲述了惠山茶会这一重要文化事件以及其对宫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惠山石泉有盛名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无崇山之胜,其辖内惠山属天目山支脉,最高峰不过300余米。自南朝湛挺在惠山东麓修建历山草堂开始,一批寺观名园、山居庵舍先后在惠山建造起来。中唐时期,陆羽来到惠山,写下《游慧山寺记》。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相传他品评天下泉水20种,认定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惠山石泉为裂隙泉,经千岩涤滤、松根浸润,甘冽清爽,宜于煮茶。后人将惠山泉称为陆子泉,也称天下第二泉(简称二泉)。
中唐之后,饮茶之风日盛,惠山泉为达官贵人所青睐。宋代唐庚《斗茶记》记载,晚唐宰相李德裕喜爱饮用惠山泉水,地方官员特意设置驿站,千里迢迢运送惠山泉水至长安。
惠山泉名扬天下,四方茶客前来汲取泉水,关于二泉煮茶的诗篇、画作数不胜数。展览中有一幅文徵明次子文嘉的《二泉图卷》,描绘了明代吴地雅士游惠山、赏二泉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明中晚期二泉的形制跟现在相似,分为上池、中池、下池,泉池旁边建有二泉亭。文嘉此图为小青绿着色,行笔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从图上款署可知,此图绘于万历辛巳年(1581年),为文嘉晚年作品。图后有李梦阳行楷书七言《奉谢惠山泉诗》,书法用笔严谨细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明末书画家项圣谟的《琴泉图轴》展现了储存泉水的方式。图中有大小水缸、水罐,上面盖着竹编盖子。惠山泉因宜茶而极受欢迎,成为馈赠的珍贵礼品,人们不远千里将泉水运输出去,为此总结出不少运输保鲜的方法。宋代李昭玘《记白鹤泉》云:“惠山当二浙之冲,士大夫往来者贮以罂瓶,以箨封竹络,渍小石其中,犯重江,涉千里,而达京师”。宋人“渍小石其中”,通过放置小石在水中来保持泉水新鲜。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了一种沙洗保鲜法,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号称“拆洗惠山泉”。
竹炉煮茶聚名士
在历代文人茶会中,围绕惠山竹炉展开的茶会雅集绵延百余年,留下了大量诗文、书画。竹茶炉不仅是煮茶之器,更是文人寄寓情感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炉相传为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法师与无锡文人、画家王绂合作创制而成,后邀众人围炉煮茗,王绂特此绘图赋诗。之后文人雅士陆续唱和,其中不乏邵宝、祝允明、唐寅等吴地名士。
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所绘《碧山吟社图卷》是惠山雅集的生动写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秦旭于惠山倡建“碧山吟社”,发起时共由10位“斯文老人”组成。吟社成员纵情山水,品茗赋诗,风雅至极,引得时人追慕称颂。碧山吟社成立时沈周虽未莅临,但亦有所耳闻,并应秦家之邀为“梁溪十老”绘像留念。画卷前半部分是二泉亭、泉池与茂林修竹,后半部分则是正在吟诗行乐的诸老。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轴》描绘了文人在玉兰树下烹茶的场景。画中主人公盘腿坐于榻上,左手掐指,低头望着煮茶的竹炉。一老妪、一男仆在旁伺候。榻前方桌上摆放着成套茶具和盆景。画中竹炉整体为上圆下方形,与典籍中“圆上而方下”的描述一致。此图设色秀丽,线条繁复,为铁画银钩的精品。
竹炉煮茶不仅是文人雅事,也影响了宫廷饮茶风尚。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到无锡惠山听松庵竹炉山房烹茶,对竹茶炉十分喜爱,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陆续向苏州、江宁织造订了20多件竹茶炉,置于各处茶舍。他还写了一首《仿惠山听松庵制竹垆成诗以咏之》记述仿制竹炉的过程。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原藏于紫禁城重华宫内的竹茶炉。此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开长方形风口,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铫座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皆有红铜护圈,做工精巧细致。
茶风锡韵传海外
明清时期,以紫砂茶具和阳羡茶为物质载体的无锡茶文化备受推崇,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此次展览中的东陵南瓜壶是无锡宜兴紫砂壶珍品,由素有“花器圣手”之称的清代名匠陈鸣远制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壶以瓜为壶体,瓜蒂为壶盖,瓜蔓为壶把,瓜叶盘旋成壶嘴,造型生动自然,独具匠心。壶身题词“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鸣远”,并压铃阳文篆体“陈鸣远”方印。
宜兴紫砂壶与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明末清初,福建隐元禅师受日本长崎诸寺邀请,赴日弘法,后开辟日本黄檗宗。隐元禅师将明代盛行的饮茶方式——煎茶带到日本,其所用茶具被称为“煎茶五器”,包括茶炉、砂铫、茶罐、茶杯和茶壶,其中的茶壶特指宜兴紫砂壶,该壶至今仍保留在日本万福寺。随着煎茶的流行,宜兴紫砂壶供不应求,日本常滑地区对其进行仿制。清光绪年间,紫砂艺人金士恒受日本常滑地区邀请,赴日本传授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茶具还远销欧洲,由于价高且不易得,欧洲当地也开始仿制中国茶具。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荷兰、英国、德国等地工匠都成功仿制出宜兴紫砂器。展厅里有一件清代英国仿宜兴六角方形提梁壶,颜色为大红色,纹饰精美。它与传统紫砂壶有着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原料上,传统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制成,而这把壶应为英国本土河泥所制,泥质细腻,不具有砂质感。宜兴紫砂壶的流行促成了欧洲陶瓷茶壶的创制,掀起了“红色瓷器”风潮,在欧洲陶瓷史上写下精彩的一章。
如今,惠山脚下依旧茶馆遍布,茶客络绎不绝,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在当代魅力不减。
无锡博物院院长肖炜介绍,此次展览注重空间营造和新技术应用,着力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社教活动,如茶艺展示、茶盏绘画、茶文化知识讲座等。无锡博物院还提取文物元素,设计了“竹炉生烟”茶饮套装、“来试人间第二泉”紫砂茶具等20款文创产品,让观众把茶文化带回家。(尹晓宇 郭黛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电影《我的1932》在南靖金山取景拍摄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3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报道 “电影《我的1932》在我们黄潭大厝邸拍摄,令族亲们引以为荣。”3月21日,南靖县金山镇后眷村黄潭大厝邸管理员卢建洲说,“红军队伍”给后眷村增加了“红色因素”。
当天,电影《我的1932》摄制组在后眷村后眷楼、黄潭大厝邸等处拍摄(上图)。位于后眷村黄潭12-1号的黄潭大厝邸始建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2.35亩,建筑面积1.36亩。
据了解,电影《我的1932》根据中国革命史“漳州战役”改编,将再现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等情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汀漳(长汀至漳州)古道途经南靖县金山、丰田等处,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通讯员 徐东升 文/图)
生肖蛇的最佳出生年份,一生平安,健康长寿,哪年的蛇人最旺财?
龙行虎步,鸡犬相闻,猴鼠不通,马羊难共,猪牛逐福,蛇兔寿长"。这是一个关于生肖的古老成语,强调的是各个生肖的特性与优点。其中,生肖蛇的特点是聪明、智慧、寿长。那么,哪一年出生的生肖蛇人会更健康,更长寿,更能聚财呢?
一、水蛇(癸巳年:1953年,2013年)水,源远流长,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这也是癸巳年的水蛇人特别之处。他们像河流一样,虽平静淡定,却怀揣着滔滔的力量,流向他们人生的目标。
癸巳年出生的水蛇人以其深沉而智慧的个性为世人所知。他们视野开阔,懂得以大局为重,因此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难题时,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份坚韧和智慧,正是他们走向平安、健康和长寿之路的关键。
在财富方面,水蛇人凭借其出色的洞察力和精明的眼光,擅长从投资中发现并抓住机会。他们的财运似水,源源不断,旺财之运尤为突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一帆风顺。实际上,癸巳年的水蛇人在早年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然而,正是这些困难,磨练出了他们坚韧的意志,也让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当进入中年,水蛇人的运势会有显著的好转。他们的人生路途,就如同春天的花朵,历经寒冬,终将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针对水蛇人,我们有以下几点专属建议和提示:
坚守内心的智慧,即使遇到挑战和困难,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财务管理上,要持续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和眼光,不急于求成,逐步积累财富。对于早年的困难,要有乐观的心态,视其为成长的机会,坚信后期的运势会有所好转。进入中年后,享受生活,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平安、健康、长寿和旺财的时刻。希望水蛇人能够倾听这些建议,抓住自己的机会,让好运始终伴随自己。同时,我们也期待他们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展现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二、木蛇(乙巳年:1965年)苍翠欲滴的树林,静谧而强大,映照出乙巳年的木蛇人独有的魅力。他们的性格和木同样深沉稳重,宛如高耸的大树,内心坚韧不拔,品貌端正。
木蛇人内心充满了善良和慈悲,他们始终对他人充满热情,以宽厚的心胸接纳世界。这种令人欣赏的品质使他们在人群中受到欢迎,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的人生道路,因为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木蛇人的运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尽管他们非常努力,但却常常遭遇困难,一度陷入努力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挫败感中。他们如同矗立在风暴中的大树,虽然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内心却饱受风雨的洗礼。
但是,木蛇人的人生并非永远在暴风雨中。当他们进入晚年,运势将有所好转。他们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平安、健康、长寿和旺财的愿望终将实现,他们的生活将像春天的树木一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乙巳年的木蛇人,我们提供以下几点专属的建议和提示:
要珍视自己的善良和慈悲,这是你们得到人们喜爱的根本。在遭遇困难时,不要灰心。有些事情,时间是最好的解答。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们的努力会得到回报。进入晚年后,享受生活,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平安、健康、长寿和旺财的时刻。记得保持开放的心态,珍惜身边的朋友,他们会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希望木蛇人能从这些建议中受益,让好运陪伴自己的每一天。同时,我们也期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他们的善良,传播正能量,让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火蛇(丁巳年:1977年)热情奔放的火焰,在夜空中舞动,它们熠熠生辉,正像丁巳年的火蛇人,他们充满激情,倔强而不屈,决不轻易放弃。
火蛇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经历艰难的挑战。他们有些人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中,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们的决心和热情。相反,这种逆境只是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斗志。他们就像火焰一样,越是被打压,就越是燃烧得更热烈。
靠着自身的毅力和才智,火蛇人成功地白手起家,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奋力向前,终于在中年时刻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也变得幸福美满。他们的经历,让人看到了平安、健康、长寿和旺财的可能。
为丁巳年的火蛇人,我们提供以下几点专属的建议和提示:
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请坚守你们的信念。记住,最黑暗的时刻,总在黎明前。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珍惜每一次的机会,每一次的努力,都将为你们的成功铺平道路。成功来得不易,要好好享受中年的辉煌和幸福。健康、平安、长寿和旺财,都是你们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回报。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生活的关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这将是你们继续向前的重要基石。火蛇人,你们的旺盛斗志和不屈的精神,是你们获得幸福生活的最大保证。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好运永远伴随着你们。
四、金蛇(辛巳年:1941年,200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辛巳年出生的金蛇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他们就像黄金一样,足智多谋,具备无比的价值。他们面对困境从不慌乱,以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应对一切挑战。
金蛇人在三十岁之后的事业发展通常会显得非常顺利,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中找到了出口,他们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应有的回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被广大的人民所认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独树一帜,光芒四射。
在生活的晚年,金蛇人享受着健康、长寿和富贵的生活。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这是他们积累的财富,也是他们智慧的果实。他们不仅拥有物质的富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富足,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平安、健康和长寿。
对于辛巳年的金蛇人,我们有以下专属的建议和提示:
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智慧和才能,把握生活的每一个机会。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冷静,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就忽视了生活。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保持健康和幸福的关键。晚年的生活是你们的金色岁月,要好好享受。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让你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富贵不只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有着丰富内心的你们,更应该去关心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金蛇人,你们的智慧和才能,是你们的最大财富。愿你们的人生充满阳光,好运永远伴随着你们。
五、土蛇(己巳年:1989年)在万物生长的1989年,己巳年土蛇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他们是大地的孩子,智慧如春泉源源流淌,坚毅如岩石般不可动摇。他们的生命,犹如泥土般平实,却饱含丰富的生机与可能。
土蛇人,他们的灵魂似乎寄宿着智慧的火种,总能妙手回春,将困难化为挑战,将挑战化为机遇。他们擅长社交,灵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刃有余,一路风生水起。
他们的事业,似乎早已在命运的手掌中镌刻好,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荣耀。他们从未停止攀登,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成就史。在亲情的港湾,他们更是得心应手。他们拥有一颗热爱家庭的心,自小他们就享受着丰足与安宁,而成年后,他们将拥有一段和谐、幸福的婚姻,他们的子女将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和欢乐。
对于土蛇人,这里有几点小建议:
切记,你的智慧是你前进的动力,把握住它,让它指引你的方向。家庭,是你的灵魂之家,它提供给你温暖和力量。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家庭的重要性。婚姻,是你人生的另一半。要用心去维护,去经营,让爱情成为你生活的永恒主题。对子女的教育,要用爱来引导,让他们在爱中成长,成为有爱、有责任的人。土蛇人,你们的人生会如诗如画,平安、健康、长寿、旺财,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将成为你们的生活乐章。愿你们的人生旅程,如同浩渺的江河,流淌着岁月的故事,充满生活的音符。
结语感谢你阅读到最后,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将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们,也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前行。无论你的生肖是什么,无论你出生在哪一年,只要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你就能创造出最美的生活。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路平安,健康长寿,财运亨通。
罗山:清朝人的西洋认知,闹了不少笑话
一、清朝人眼里的各国形象
乾隆并非第一个将视野远眺至全球的清朝皇帝。康熙年间,比利时籍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就曾用汉语编写地理书《坤舆图说》,已经涉及欧洲和美洲的人文地理。乾隆朝《大清一统志》曾记录了当时国人对欧洲的印象。乾隆时期清朝人的西洋认知主要来自利玛窦和南怀仁等天主教传教士。他们为清人描述的欧洲“共七十馀国”。其中有若干大国,为“以西把尼亚、拂郎察、意大里亚、热尔玛尼亚(大西洋国,其属有合勒未祭亚省)、拂兰地亚、波罗泥亚、翁加里亚、大泥亚、厄勒察亚、莫斯哥未亚诸国”。乍一看简直不知所云,其实主要是当年对外国国名翻译用字的差别。“以西把尼亚”即西班牙(Espa.a),“拂郎察”位于“以西把尼亚东北”,“都城名把理斯”,显然说的就是今天的法兰西和巴黎。一说到法国巴黎,大家自然想到那座时尚的浪漫之都,但要说到“拂郎察把理斯”,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键盘坏了滚出来的乱码。明代的“佛郎机”源于阿拉伯商人对欧洲的称呼“法兰克”。阿拉伯人见到西欧来的人,一概称为法兰克人,这是欧洲的通称,有点类似日本人见到中国人曾经一概称之为“唐人”。
大西洋国妇人
大西洋国人
欧洲的珐琅彩工艺在明代称“佛郎嵌”,后来改称“珐琅”,两个字加上了斜玉旁,显得精致了不少,凸显了其工艺品属性,表明清朝人们对欧洲的认识有所进步。“意大里亚”即意大利。“热尔玛尼亚”是神圣罗马帝国主要辖境“日耳曼尼亚”(Germania)的音译。“拂兰地亚”是今天比利时的佛兰德地区(Flandre),是南怀仁的家乡,他特别着重向中国人介绍了这里发达的纺织业。“波罗泥亚”是波兰,“翁加里亚”早年被认为是乌克兰,但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是匈牙利(意大利文Ungheria)的可能性更高。“大泥亚”是丹麦(拉丁文Dania),“厄勒察亚”有可能指瑞典、丹麦一带的厄勒海峡地带,是北德意志地区的海运重地。“莫斯哥未亚”即莫斯哥公国,即日后的沙皇俄国。这一串国名几乎覆盖了从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到森林草原地带的东欧所有重要国家。至道光年间的徐继畲《瀛寰志略》,这些国名的翻译已基本与今译无异。《皇清职贡图》对这些国家也多有描绘。
如《皇清职贡图》中的《大西洋国人图》。大西洋国其实是当时中国人对欧洲天主教国家的通称,有时候指葡萄牙,有时候指意大利,清朝人称大西洋国内有两王,一王主管“教化”,一王主管“治世”,前者明显是在说教皇,后者说的是世俗君主。《皇清职贡图》中的大西洋国男人“不畜头发,别编义发”,说的是欧洲人当年戴卷边假发的风俗,至今在一些地区的法庭上,法官还需要戴那种夸张的假发,以示庄重,不过在中国人看来也未必能觉得多庄重,倒是有点滑稽。头上有一顶“黑毡折三角”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18世纪欧洲标准的正装帽,同时也是军人的标准戎装,华盛顿的许多戎装像就戴着这种帽子,喜欢这种帽子的还有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穿着蓝色与红色搭配的三件套,丝质白色长袜,斜跨佩剑,女性身穿蓝色披风,红色短款上衣与绿色百褶裙,是当年典型的欧洲富人的正装扮相。在介绍民众之后,《皇清职贡图》还有一幅《大西洋国夷僧女尼》,二人身穿黑袍,其实就是修女和修道士,天主教会的这套装束至今也没有大的变化。
《翁加里亚国夷人》图配文称该国在“波罗泥亚国(波兰)南”,所以这个翁加里亚国其实是匈牙利。清人描述,该国人“仿佛蒙古,衣服甚短”。毕竟匈牙利的主体民族马扎尔人曾经就是游牧民族,在天主教国家中该国以弓马娴熟的轻骑兵闻名。图中描绘的就是匈牙利男子戎装形象,服饰华丽,身着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是匈牙利骑兵的典型特征。手拄弯刀,这是轻骑兵的标配。
如果熊是“战斗民族”的好朋友,那么清朝人心中的战斗民族应该是“波罗泥亚”,即波兰。《皇清职贡图》称波兰人民酷爱击剑,家里养熊,而且仅仅为了“以供戏玩”。《皇清职贡图》中的波兰男人右手牵着一头熊,左手边还有一把长刀,穿着和蒙古人很像。那只熊两脚直立,前爪作“作揖”状,一脸人畜无害的样子。当年的波兰也确实盛极一时,一度打进莫斯科城,也曾在维也纳城下打败奥斯曼军,一时成为东欧一大雄邦,这也不枉《皇清职贡图》对波兰人的描绘。
波罗泥亚人(即波兰人)
在那个奴隶贸易盛行的年代,非洲黑奴也进入了清朝人的视野。《皇清职贡图》称非洲黑奴为“黑鬼奴”与“黑鬼奴妇”。清朝人对黑奴的悲惨命运也有所耳闻,听说黑奴在犹如马槽一般的粗糙食器中吃饭,如果遭到主人厌恶,要被终身套着枷锁,并不许其留下后代。《皇清职贡图》提及此事,描写中充满了同情。不过就图像而言,清朝人真正见到的黑人显然是黑奴中的待遇较好的一群,衣着尚属齐整。
对日后挑起鸦片战争的英国人,清朝人的认识反而粗陋。相比乾隆朝以前的记载,《皇清职贡图》所描绘的欧洲知识,最主要的源头是多次朝贡的荷兰人与侨居澳门的葡萄牙人。也许因为纵横亚洲大洋上的西方商船主要来自荷兰与葡萄牙,所以中国人对这两国比较熟悉,甚至从英、荷两国服饰相似而认为英吉利是荷兰的属国,并特别记载了英国人对鼻烟壶的热爱,以及女性束腰的时尚。画面中的英国人端着一个蓝色玻璃瓶,是欧洲人在亚洲贸易中的畅销品。其实,此时的中国,鼻烟已经逐渐开始流行。不过,吸烟本已有害健康,更何况把粉碎后的烟草从鼻腔吸入,这闻一口鼻烟不知道要把多少可吸入颗粒物、pm2.5之类的东西吸到肺里。这种习惯虽然看上去不太符合今天的健康标准,但因为不用点火,很快受到中国人的追捧,这恐怕也多少受到了海外时尚的影响。
二、万国来朝图
在2014年11月北京市民享受“APEC蓝”的时候,一组被称为“乾隆朝的APEC”的图片也在网上流传。这幅设色水墨图轴中,各国使臣手搴锦旗,上书各国国名,朝贺宾客穿着艳丽的服装,外貌气质各自不同,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太和门外,在左右两侧的指定区域内,人头攒动,等候着乾隆皇帝的接见。这幅图就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国来朝图》轴。这幅图是乾隆辛巳年(1761年)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创作的。
如果仔细观看这幅《万国来朝图》,不难发现其中的外国使臣形象与《皇清职贡图》几乎如出一辙,连配色都没有变过,特别是每个使团都高擎着一面锦旗,上面用工整的正楷书写着该国的国名,这些国家几乎与《皇清职贡图》中的国家完全对照。这幅图中的外国使臣形象正是以《皇清职贡图》为蓝本绘制。可见,《皇清职贡图》不仅是清代对外国认识的集大成者,也是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廷对外国世界的认知模板。自《山海经》以来,中国人一向将域外人士想象成非我族类的奇怪人种,不乏人头兽身,一条胳膊(或多条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等似人非人的形象,较之这种认识,历代《职贡图》对域外文明表现了可贵的写实态度,而《皇清职贡图》是其中的顶峰。到了乾隆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毫不客气地把《山海经》从地理类移到小说类,反映了清代人对世界整体认知的演进。
纵然远非准确全面,但宫廷高层毕竟保存了对西方世界的有一些吉光片羽的认知。而民间对世界的认知恐怕还不如被今人嘲笑的乾隆。同是乾隆朝,李汝珍写的《镜花缘》里对域外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山海经》水平,虽然对神怪小说写作的真实性不该过分强求,但即使是今天的玄幻小说也很少有《镜花缘》中那样多的人面兽身、器官异常的种族出现。
万国来朝图
乾隆朝绘制《皇清职贡图》的时候,距离1840年鸦片战争还有近一百年的光景,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距离安史之乱也有一百年。贞观之治时的唐太宗无法预见到百年之后的安史之乱,乾隆也无法预见到百年之后的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皇帝来说,西洋远在万里,但触手可及的只是西洋的玩物,今天故宫的钟表馆中琳琅满目的西洋自鸣钟,寿康宫中的玻璃风门,手中的鼻烟壶,案上的珐琅彩器,武库中的西洋自来火铳。时至今日,这些玩物也许仅剩下文物自身的保存价值,而这部《皇清职贡图》背后的人文、地理与历史价值则日渐凸显。
《职贡图 :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罗山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17-8
不过,《皇清职贡图》虽然有趣、有料,但其文字的信息量实在有限,每个国家一两百字的文字介绍,还是重重转述而来,所以谬误也着实不少,比如《皇清职贡图》信誓旦旦地宣称,英国是荷兰的藩属国。要知道英国当年一度是荷兰的死对头,英语里至今保留着大量黑荷兰人的段子,结果《皇清职贡图》里把两国强行搞成宗藩,实在是开了个国际玩笑。原因嘛,无非是没有足够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乾隆想知道海外的事情,要差两广总督去搜集,两广总督再差人去澳门寻访海外客商,而澳门的葡萄牙人恐怕对这些国家又抱有自己的成见,比如澳门是当时的天主教传教重镇,而英国、荷兰等国家信奉新教,澳门的葡萄牙人很可能对这两国人都看不上眼。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没有成系统的外语教育,中外交流仰仗于所谓的“通事”,即翻译官。这个职业可是相当古老,古代从事过这门行当最出名的当属安禄山。这门行当主要靠师傅传帮带,一般学的都是算数、度量衡换算之类的贸易术语,让他们去翻译国际政治和人文地理的信息,那结果就会变得十分诡异。
所以,《皇清职贡图》一方面显示了当时中国人对海外世界认识的水平,同时也闹了不少笑话。这样的乌龙事件还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本书将以《皇清职贡图》画卷为轴,将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呈现给读者。
本文摘自《职贡图 :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罗山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17-8,标题为编者所加。
都说得胜桥是千年古街,有依据吗?这篇文章告诉你
自2020年以来,沉寂多年的“得胜桥”一下子火了起来,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突然听说,“千年古街得胜桥要拆了”,作为很多老武汉人的回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纷纷跑到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非常热闹,那就是“强烈要求保护得胜桥老街”,“强烈要求保护武胜门遗址”……这样的声音,在网络上到处可见,在社会上不绝于耳,有不舍,有遗憾,当然,也有有建议,更有期待……
千年古街得胜桥今天的样貌
是的,作为武昌的千年古街——得胜桥,就要面临拆迁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又有什么期待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千年古街中的“千年”,从何说起?有依据吗?得胜桥有上千年的历史吗?这是个疑问。
有人说了,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啊,我觉得肯定是有上“千年”的历史啊。
不信我算给你听:如果从明朝江夏侯周德兴所建的“武昌城”算起,那是公元1371年的事儿,就有600多年了;如果你从牛僧孺修建的“鄂州城”算起,那是公元875年的事儿,就有将近1200年了;如果你从南朝刘宋修建的“郢州城”算起,那是公元454年的事儿,就有1500多年了,如果你要从孙权修建的“夏口城”算起,那就是1800多年了……怎么会没有一千年呢?
武昌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城池规模示意图
账算得都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么多“千年”,到底是哪个“千年”才有依据呢?
又有人说了,不信你看啊,在武昌区的规划中,也是把得胜桥片区规划为“千年古轴”……这个说法肯定不能算数哈,因为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了。我们得弄明白政府为何有此规划,并且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对吧?
在没有有力的证据之前,靠推测是不算严谨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需要像《中庸》里说的那样,要“尊德性而道学问”,也不需要“极高明而道中庸”,但至少也应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关键的证据嘛,就藏在得胜桥北端——武胜门的考古发现中。
2019年7月,在修建5号线地铁的时候,修到了昙华林一带,竟然意外地挖掘出了武胜门的遗址。于是,文物部门马上就对这里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结果竟然挖出了一批城墙砖。
修5号线地铁结果挖出了武胜门遗址
有人说呢,挖城墙根,挖出了城墙砖,这不是很正常吗?这能说明什么呢?
关键就在于这些城墙砖的年代,竟然有三个朝代的,有清代的,有明代的,竟然还有宋代的,还有一组连续的城墙砖,竟然都是宋代辛巳年的。
辛巳年是哪一年?一考证,发现这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这可是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位的时间了,也就是公元981年,到现在为止是整整1041年。
这下是真正坐实了千年古街中的“千年”二字的真实含义了。
不过,这下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说要拆得胜桥,就有各种声音冒出来了,现在又挖出个武胜门,于是“要求保护得胜桥老街、保护武胜门遗址”的声音就更大了。
怎么办呢?
力求让得胜桥呈现出“一轴千年、昌盛市井”的面貌其实啊,相关部门也是在积极思考和认真规划这个事儿的,而且比我们考虑得更早。
早在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就审议通过了《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正式启动了古城的保护与复兴工作,并且提出了16字方针,这16个字是:“旧城复修、文脉复归、生态复原、生产复兴。”
规划中的得胜桥中轴线
目前,在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工作中,涉及的市区重点项目有7个,而“得胜桥千年古轴”就位列其中,而且排在首位。
对于得胜桥这一个片区改造,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通过修缮历史建筑,在北起武胜门,南至黄鹤楼,南北长1.5千米,东西平均宽70米的区域内,建起一个老城活态文化区,力求呈现出“一轴千年、昌盛市井”的面貌,保证“文脉复归、生态复原”。
同时,还要打造出“一纵三横”特色空间结构。这就是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为纵轴;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最后打造出具有现代化风貌,又有千年古韵城市空间。
黄鹤楼、得胜桥片区的风景线
当然,对于当年挖出来的武胜门遗址的保护问题,有关部门也曾回应:在地铁5号线完工后,将会重新规划建设武胜门遗址公园。据说,是打算采用整体平移方案,当时打包迁移的实体文物就有400多箱。
有些东西,注定要消失,因此,多拍多写多记录吧有人问了,那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对于这些老街,你是支持拆迁,还是支持修缮呢?我的态度也很明确,有些东西,无论如何保护,它都会消失的,但是我们可以记录他,因为记录可以为未来留下时空的坐标。
有坐标了,内心,就会有敬畏,行动,就会有准绳。
对于要发生的现实,我们或许无能为力,但我们至少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传承中华文明、记录时代映像”。为此,面临即将要拆迁的得胜桥,我们也特意跑过去记录了一下它今天的样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得胜桥就会以全新的面貌呈现,或许又是像昙华林一样的网红打卡点,也或许是武汉的又一大特色,只不过,这符合你的期待吗?
规划中建成后的得胜桥老街图
你支持得胜桥在拆迁后进行重建吗?如果得胜桥不拆,那她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如果不重建,得胜桥的出路在哪里呢?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照片,好的选题,也欢迎告诉我们。我们一起为后代记录一下今天的样子,谢谢!
关注我,我们下次接着聊,有意思的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