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汪文斌个人资料简介(汪文华出生日期)

汪文斌个人资料简介(汪文华出生日期)

《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给年迈公婆买房,与丈夫分居的爱与痛

点击关注, 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汪文华

汪文华是央视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她导演、主持、制片的《曲苑杂坛》《电视书场》,是央视的名牌栏目,在观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她是“金话筒”奖获得者,还当选为全国十佳制片人。

生活中的汪文华是千里挑一的孝顺儿媳,将年迈多病的公婆当亲生父母孝顺。她与丈夫王建宁跨国分居17年,漫长的分居生活有爱有痛……

2011年 ,央视进行栏目调整,《曲苑杂坛》被停播了。如今10年过去了,汪文华在干什么?她的生活现状怎样?

01

汪文华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上面有4个姐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汪文华3岁时母亲就瘫痪在床,父亲一直照顾母亲30多年,直至母亲去世。

汪文华军装照

汪文华的父亲就像一匹负重的骆驼,既照顾瘫痪的妻子,又将5个女儿抚养成人,生活里点点滴滴都是艰辛。

良好的家风,父亲高尚的人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汪文华。她善良、朴实、能吃苦,意志品质相当顽强。

1974年,汪文华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原武汉军区文工团的演员。

刚进文工团,汪文华唱小合唱,好强的她要求唱独唱。领导说:“那你得有绝活。”于是于文华借来一台录音机,跟着磁带学唱歌,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评书、单弦、西河大鼓、天津快板。平时在食堂排队打饭,她都双手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

团领导见汪文华对曲艺如痴如醉,便送她到中国广播说唱团跟随曲艺名家马连登学唱西河大鼓。

1976年,汪文华代表单位参加全国曲艺比赛,在北京西苑旅社见到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一见面,她就要拜袁阔成为师,对方对她不太了解,婉拒了。

袁阔成参加1984年央视春晚

回武汉后,汪文华每个星期都要给袁阔成写一封信,讲述自己对评书艺术的热爱,表达自己拜师学艺的决心。

袁阔成被汪文华的好学和诚恳打动了,托女儿给汪文华写了一封信,让她来家里拜师。

袁阔成住在辽宁营口,汪文华常年在武汉,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因为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请假,汪文华便利用3年一次的探亲假去营口拜师学艺。

当时她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汪文华在武汉买了8斤上等大米,准备作为拜师见面礼送给老师。

得知汪文华要在北京转车,父亲早早赶到火车站接女儿。汪文华歉意地告诉父亲,说自己要去营口,这次就不回家了。

女儿已经3年没回保定了,父亲说病床上的妈妈想她。汪文华将身上仅有的30块钱交给父亲,然后挥泪与父亲作别,登上了开往营口的列车。

汪文华与袁阔成

这次汪文华跟随袁阔成学习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选段,这段评书场面大,人物复杂,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表演起来尤其有难度。

当时汪文华住在营口军分区的招待所,晚上回去就给烧锅炉的师傅、值班的战士说评书,看他们乐不乐。

烧锅炉的师傅60多岁了,听到精彩处,他没牙的嘴里发出了笑声,汪文华才知道自己说这段评书成功了。

回到武汉,汪文华自己琢磨,苦练评书。此后每隔3年有探亲假,汪文华就去营口学艺。

02

1982年,汪文华调入北京的空政文工团。次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与帅小伙王建宁相识。

王建宁是辽宁大连人,父母曾是部队里的干部。他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在国家教委工作。

汪文华

他比汪文华大两岁,身材挺拔,长相帅气。两人都好学上进,很有共同语言,通过几次接触,两人相爱了。

1985年10月,汪文华与王建宁在北京举行了婚礼。空政文工团给汪文华在筒子楼里分了一套小两居。

王建宁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在大连生活。他的父母参加过解放战争,身体不好。王母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走路腿脚不灵便。公公血压血糖偏高,经常头昏脑涨。

婚后,汪文华和丈夫将公婆接到北京一起生活。

1987年,汪文华在北京诞下女儿王可。公婆忍着身体不适,在家帮汪文华带女儿。

1988年,汪文华从空政文工团转业,进入国家纪委上班。

汪文华

汪文华全家福

次年,公公患了腰部骨结核,在空军总医院住了3个多月,基本上是汪文华在医院照顾老人。

病愈后公公失去了正常的听力,生活很不方便。汪文华既要照顾女儿,打理家庭,还要为公婆的身体健康操心,生活很不容易。

1990年,王建宁准备去日本攻读法律博士,父母不赞成儿子出国留学。但汪文华觉得男人得有追求,同意丈夫留学。

这年12月,丈夫去日本后,家里只剩下汪文华、女儿和公公婆婆。家庭负担实在太重了,汪文华便让一个姐姐来家里帮忙。

汪文华让公婆住主卧,姐姐带着女儿住次卧,她晚上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汪文华

1991年,央视创建一档新栏目《曲苑杂坛》,在全国公开选主持人。当时台里试过了五、六位,都不满意。

该栏目的导演王晓曾看过汪文华表演的评书,便让她来台里试镜。汪文华说了一段评书,大家毫无争议地同意她担任主持人。

《曲苑杂坛》每期50分钟,而整个栏目组包括汪文华在内只有3个人。汪文华既是导演、制片人,又是主持人,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早年汪文华

有时工作到凌晨,汪文华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王建宁博士毕业后,留在日本东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主要受理跨国经济官司,每年才回家一两趟,家庭负担全压在汪文华肩上。

公婆非常心疼汪文华,将孙女照顾得很好,总说王家亏待了她。

汪文华将公公婆婆当亲生父母,每天下班她还在走廊里就开始喊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公公战争年代赤脚在雪地里行军,导致双脚变形,一直买不到合适的鞋子。

汪文华便托姐姐找老家的亲戚给公公做棉鞋,一做就是四五双,让老人轮换着穿。

买红妹

洛桑学艺

虽然家庭负荷很重,但汪文华的工作没受丝毫影响,短短3年,她打造的《曲苑杂坛》就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其中的《洛桑学艺》《买买提》等系列节目,成为永恒的经典。

汪文华才华横溢,爱岗敬业,笑容甜美,颇具亲和力,深受观众喜爱。在很多观众心目中,汪文华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

03

1994年,王可上小学了,汪文华的姐姐早已回老家了。王建宁的弟弟和妹妹希望父母回大连生活,但老两口在北京住得很舒心,不愿回大连,便长期跟着汪文华生活。

公婆有时也会闹矛盾,公公是山东人,性子急,经常用山东话对汪文华说,自己与老伴没感情,是错误婚姻,要离婚。

婆婆很生气,说离就离。汪文华便耐心给公婆做工作,化解老两口的矛盾。

一次公公病了,汪文华不仅给公公洗脸洗脚,还在手指上缠纱布,清洁公公的口腔。婆婆牙齿不好,汪文华下班回家就给婆婆削水果,并切成丁,方便老两口吃。

汪文华

只要汪文华在家里,就坚持给公婆做饭。公婆曾对去家里采访的记者说:“我3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孝顺,但没有一个超过汪文华。”汪文华连续3年被社区评为“五好儿媳妇”。

丈夫不在身边,汪文华既要工作又要挑起一个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脆弱的时候她也会掉眼泪,但她对丈夫没有一句怨言。她知道,丈夫在国外打拼,也是为了这个家。

丈夫多次在电话里说对不起她,汪文华说:“有什么对不起的?我们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家庭。”

每年汪文华都将假期积攒到暑假,然后带女儿去日本探亲。日本中文电视台慕名找到汪文华,想让她留在那边做主持人。

汪文华

王建宁和身边的朋友都劝汪文华留在日本,这样夫妻俩就不用再分居了。汪文华不同意,她觉得自己事业的根在中国,只有回到国内,自己才能找到艺术沃土。

因此,汪文华一次次拒绝去日本中文电视台工作。

2000年,王可上体育课时不小心将胳膊摔断了,爷爷奶奶在医院里照顾她。当时汪文华在外地出差,第二天深夜12点才回北京。

她去医院看女儿时,女儿含泪对她说:“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乱。”汪文华将女儿揽在怀里,流着泪说:“该说对不起的是妈妈,我没有照顾好你。”

第二天丈夫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伤情,汪文华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你安心工作。”放下电话,想到生活的负荷,汪文华流泪了。

2003年10月,王建宁的妹妹搬家,要父母回去。老两口不同意,他们担心年纪大了,回去后不能来了。但女儿一天要打好几个电话,说搬家让父母回去也是图个吉利。

在这种情况下,汪文华只得将公婆送回大连。

由于长途颠簸,回到大连后,公婆的身体都不太好,不能再回北京。

公公婆婆本来有一套房子,但住得不舒心,公婆看到有些老人住在海景房里,也想住海景房。汪文华得知公婆的心事后,准备给公婆在大连买一套海景房。

当时海景房刚开发,很不好卖,身边人劝汪文华,说买房的风险太大了,以后没人接盘怎么办?再说她公婆年纪很大了,还能住多久啊?

汪文华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公婆活一天就得有生活质量,就应该住得舒心。她和丈夫买房也不是为了投资,以后卖不出去他们也不纠结。

汪文华与圈内好友

汪文华

很快汪文华和丈夫全款在大连买了一套海景房,然后让公婆住进新居。公婆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大海,凉爽的海风吹来,整个人心旷神怡。公婆住在海景房里,每天开开心心。

每次王建宁回国办案,汪文华就与丈夫去大连看望公婆。平时每隔两三天,她就要给公婆打电话。公婆只要听到汪文华的声音,心情就舒畅。

因为年事已高,几年后公婆相继离世。临走前,婆婆拉着汪文华的手说:“下辈子我们还要成为一家人。”汪文华含泪告诉婆婆:“我妈去世得早,感谢您将我当女儿,给予我母爱。”

公婆走后,汪文华当初买的海景房升值了,价格几乎翻了10倍。很多人说汪文华心地善良,善待公婆,这是上天给予她的回报。

04

2011年,因为栏目调整,《曲苑杂坛》停办了。这个栏目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汪文华将它当自己的孩子,做完最后一期节目,汪文华流泪了,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到很晚才回家。

汪文华与艺术界朋友

《曲苑杂坛》整整播了20年,有着众多的忠实观众,他们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观众纷纷给汪文华写信,问什么时候《曲苑杂坛》重新开播。

汪文华流着眼泪给观众写回信,表达自己的不舍,感谢这些年来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早在2007年,王建宁就从日本辞职回北京工作,汪文华与丈夫终于结束了17年的分居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汪文华沉浸在《曲苑杂坛》停播的失落里,在丈夫的耐心开导下,她渐渐释然了。

是呀,忙了一辈子,负重了一辈子,自己也该轻松了。即便栏目不停播,自己也有离开的那一天。此后汪文华调整心态,继续在央视从事幕后工作。

汪文华参加社会活动

汪文华与女儿王可资助山区儿童

2015年,汪文华从央视正式退休,开始与丈夫享受人生的闲适。他们的女儿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广电总局电影研究中心工作。

这时女儿已到了恋爱的年龄,汪文华与丈夫开始催婚,为女儿的个人问题操心。

几年后女儿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且生活幸福。汪文华觉得自己的人生任务完成了,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鉴于汪文华巨大的影响力,她经常应邀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为山区的孩子筹集助学金,为弱势群体寻求援助。

汪文华一如既往地朴实,与小区邻居打成一片,见到邻居总要主动问好。

汪文华近照

平时汪文华与丈夫在家里做饭,听音乐,打扫卫生,还种花养草。遇到年节,她就盼着女儿带着家人过来团聚。

丈夫觉得分居17年欠汪文华太多,努力在生活上弥补。汪文华也在生活上呵护丈夫,抢着与他分担家务。

虽然此时夫妻俩都添了华发,脸上都有了皱纹,但汪文华与丈夫两看相不厌,感情愈发浓醇!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与丈夫分居17年,给公婆买海景房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这是当年央视最受观众欢迎的娱乐节目《曲苑杂坛》的主题曲,每当这个旋律响起,总很勾起人们很多美好的记忆。

这档节目中推出的《洛桑学艺》、《聪明的剧务》、《新疆妹买买提》、《马虎和周到》等小品、相声,至今仍是经典。同时,《曲苑杂坛》也捧红了洛桑、买红妹、于小飞等一批明星。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就是汪文华。

汪文华不仅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多次获得“金话筒奖”,同时她也是非常优秀的导演和制片人,曾获得过“全国十佳制片人”等荣誉称号。

在电视荧幕之外,汪文华谦虚、低调、孝顺,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却能于公婆朝夕相处17年,把公公婆婆当成亲爸亲妈一样照顾。连续3年被社区评为“五好儿媳妇”。

2011年,《曲苑杂坛》停播了。如今,11年过去了,汪文华过得怎么样了呢?

汪文华出生于河北保定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她3岁时,母亲因为瘫痪失去了自理能力。家里还有4个姐姐,一家7口人全靠父亲每个月40块钱的工资养活,日子过的捉襟见肘。

可就算日子再难,父亲也没有放弃母亲,一直照顾了母亲30多年,直到她去世。

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长大,汪文华始终乐观、开朗,也很孝顺。在父母身上,汪文华学到了很多,做人不要怕吃苦,要本分,多学一点知识,别人谁也抢不去。

汪文华从小就喜欢唱歌,16岁时应征入伍,进入武汉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成了名文艺兵。

当时,部队领导觉得她形象好,气质佳,想让她做报幕员。没想到,汪文华并不愿意,反而想要独唱。

领导知道她是个好苗子,也有意培养她,便对她说:“你要是拿出真本事,我就让你唱。”

从那之后,汪文华苦练曲艺。每天跟着收音机学习唱歌,同时,什么京韵大鼓、河南坠子、河西大鼓、天津快板、评书等,只要能用得上的才艺,汪文华都没落下。

练了一段时间,领导看她还真的学得有模有样,就安排她去跟随曲艺名家马连登先生,学唱河西大鼓。

不久后,汪文华在参加全国曲艺比赛时,遇见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汪文华不想放过这个求知的机会,在两人完全不熟的情况下,贸然提出了拜师的请求。

结果自然是被婉拒了。

可汪文华不甘心,在回去之后,还是经常给袁阔成写信,表达自己对评书的理解和喜爱。

最后,袁阔成被她的诚意打动了,同意收她为徒。

因为部队有规定不能随便请假,而袁阔成住在营口,距离武汉十万百千里,所以她只能利用探亲的假期去学习。为此还好几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心里满是愧疚。

在袁阔成的教导下,汪文华进步飞速,很快就能独挡一面。

1982年,汪文华被调入空政文工团。在这里,她开始主持一些央视大型文艺汇演,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不久后,也迎来了属于她的爱情。

有一次,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对方是辽宁大连人,父母都是部队的高级领导。他本人也十分优秀,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国家教委工作,名叫王建宁。

那一年,汪文华30岁,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听说两人年龄相仿,就答应了见面。

在接下来的接触中,两人发现有很多共同话题,三观也一致,在第二年国庆节就举行了婚礼。

婚后不久,汪文华怀孕了。可丈夫王建宁的工作非常忙,经常要出差不在家,根本没有办法顾得上怀孕的妻子。

汪文华的父亲还要在家照顾瘫痪的母亲,也帮不上忙。没办法,小两口只能请住在大连的公公婆婆来北京照顾汪文华。

其实,公公婆婆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婆婆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走路腿脚不太灵便。公公也有高血压高血糖这些毛病,需要长期服药。

原本老两口在大连过着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每天遛遛狗,散散步,日子过的非常惬意。但他们听说了儿媳有难处,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收拾家当就来了北京。

当时的汪文华两口子住在文工团给分的筒子楼里,只是一套小小的两居室,十分逼仄。

汪文华担心老人家在老家时住大房子住惯了,突然搬到小房子会不适应,就把主卧收拾出来,让给公公婆婆住,她和丈夫搬到小卧室。

为了公婆住的舒适,床单被罩也全都是汪文华特意去新买的,每天把公公婆婆哄得乐乐呵呵的。

虽然汪文华怀孕了,但该干的家务她绝不犯懒。有时婆婆都觉得不好意思,自己明明来照顾儿媳来了,反而让儿媳照顾他们更多。

婆婆打心眼里喜欢汪文华,觉得她能干,也能吃苦,相处的时间久了,把她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看待。

1986年,汪文华的女儿王馨出生了。丈夫王建宁的工作还是那么忙,大多数时间都是公公婆婆帮忙照顾孩子,这让汪文华心中充满感激。

1988年,汪文华从空政文工团转业,进入了国家纪委上班。在事业上迎来新的挑战时,公婆成了她坚强的后盾,始终在家帮她带孩子。

有天,公公突然觉得腰部钝痛,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患上腰部骨结核,必须住院。

汪文华白天上班,下了班就赶紧往医院跑。公公只能躺在病床不敢乱动,汪文华就帮他洗脸洗脚,甚至用手指缠上纱布为他清理口腔。

为了给公公补充营养,她在饮食上花了很多心思。公公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就连吃水果,汪文华也会耐心的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给他吃。

很多人以为这么孝顺的汪文华是他们的亲生女儿,当他们知道是儿媳妇时,都禁不住为她竖起了大拇指,交口称赞。

3个多月后,公公病好出院了。但痊愈后基本失去了正常听力,生活上有很多的不方便,汪文华既要照顾女儿,又要操心两个老人的身体健康,很不容易。

丈夫心疼汪文华:“我父母来了反而加重了你的负担,要不还是把他们送回大连去吧!然后我们请个保姆?”

汪文华表示反对:“为什么要把他们送走?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多开心啊!你放心,我爱你,也会对你的父母好的。”

1990年,丈夫王建宁突然提出要去日本攻读法学博士,听到这个消息,父母都不赞成。

家里老得老,小得小,儿子这么一走,难道把家庭都重担都交给儿媳一人吗?

没想到,汪文华却十分支持丈夫的决定:“大丈夫志在四方,男人有上进心,这是好事。再说他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家里就交给我吧!”

从那以后,汪文华就和丈夫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家里的事一度让汪文华忙得不可开交。最后她实在忙不过来,只能请姐姐过来帮忙。

1991年,汪文华被调入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进入央视的第一天,领导就给她设置了一个难题,希望她能创作出一档“老百姓看得懂的高雅节目”,还要能宣传传统文化。

汪文华想了很久,对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把曲艺、评书、相声都融合到一档节目中去,这样年轻人就能全方位的了解中国曲艺文化。”

领导却不赞成她的想法,觉得这个想法过于老套,并不新鲜,也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最后,还是袁阔成提醒她,完全可以把小品、魔术等这种活泼有趣的表演形式加进去,时间久了自然有人看。

为了创办《曲苑杂坛》,汪文华联系了跟多的评书和相声的专家。为表示诚意,她不得不全国到处奔波,亲自去请。当时很多有名的相声演员几乎都上过这个节目。

还在《曲苑杂坛》中设置了“快活林”、“弹曲说艺”、“笑不笑由你”、“惊险奇观”等小栏目。培养和发掘了很多身怀绝技的青年演员。比如说,洛桑、邹德江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曲苑杂坛》外,央视每天中午20分钟的《电视书场》也会如约而至。而这部栏目的台前幕后也都是汪文华一个人操心。从请演员到吃喝拉撒睡的安排,不仅是主持人,更是编导。

1995年,汪文华开始独立操作《曲苑杂坛》,集导演、主持人、制片于一身,忙的不亦乐乎。在她的努力下,《曲苑杂坛》宛如一批黑马,一骑绝尘。收视率一度超过了《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

1997年,汪文华被评为“全国电视节目十佳主持人”。后来还拿到了“金话筒”奖。

汪文华在事业上能这么成功,公公婆婆给她的支持非常重要。丈夫博士毕业后就留在了日本上班,每年也只能回来三四趟,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压在汪文华的身上。

姐姐不可能一直在他们家帮忙,姐姐走后,女儿大部分时间还是要靠公婆帮忙拉扯着。这份恩情,汪文华一直记在心里,对待他们更加孝顺。

公公在战争年代曾因为在雪地行军,冻坏了双脚。导致双脚都变形了,买的鞋穿起来很不舒服。

汪文华便托姐姐在老家的亲戚,帮公公做手工布鞋。一做就是好几双,让公公轮换着穿。

一转眼,女儿上小学了,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王建宁的弟弟妹妹都在大连,他们希望父母能回去养老,不用再带孙女,那么辛苦。

但公公婆婆一手拉扯孙女长大,早就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根本离不开孙女。所以,子女们提了好几次,他们都没同意。

就这样,在丈夫在日本工作的10几年的时间,汪文华始终和公婆生活在一起。

尽管家里家外她要操心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她依然非常满足。

在她心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不论在外面有多么疲惫,有多少烦心的事,只要一踏进家门,顷刻间就被浓浓的亲情所融化了。

她说:“每个女人都是要都家的,只有家庭稳固,走到哪,心才会踏实。”

而且,公公婆婆把女儿教育的很懂事。

有一次,汪文华出差在外,女儿在学校摔断了胳膊,被老师送进了医院。一直是公公婆婆陪着,等到她深夜做完节目,才知道这件事。

其实那天她晚上就坐飞机回来了,但是公婆怕影响她工作,就暂时没告诉她。

当她赶到医院时,看着打着石膏的女儿,心里说不出的愧疚。

但女儿一点都没怨她,反而有些难为情地说:“妈妈,对不起,您那么忙,我还给您添了这么的大的麻烦。”

那一刻,汪文华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女儿泪如泉涌。

事实上,早在1994年,她和女儿就得到了可以留居日本的签证。但她舍不得《曲苑杂坛》的观众们,最终还是选择和女儿留在国内。

汪文华经常教育女儿:“做事,要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要正直,要坚强,要本分,不要张扬,更不能张狂。”

她最喜欢的格言是“不求当面乱鼓掌,只求背后暗点头。”汪文华这么说,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王建宁的妹妹搬家,想让老两口回去热闹热闹,住一段时间。可他们死活不容易,就是担心他们年纪大了,回去后就不能再回来了。

可女儿也是真心诚意地想要多孝顺陪伴父母,汪文华不好阻拦,只能把公婆送回大连。

果然,回到大连后,公婆的身体更差了,不宜再折腾回北京。

汪文华觉得公婆以前的房子太老旧了,怕他们住的不舒服,就又给他们买了一套海景房。

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劝她慎重,公婆年纪大了,还能住多久?万一这房子以后卖不出去怎么办?

汪文华知道朋友也是为她好,可公婆为她的家操劳了十几年,是该好好享受享受了。只要他们活着一天,就让他们应该住的舒心,还是依然决然的买了。

之后的几年,公婆住在海景房里,每天都心情舒畅,汪文华觉得这钱花的值了。

后来,公婆相继离世,房价却涨了10倍,也算是对她孝顺的回报吧!

2007年,王建宁终于从日本回到了国内,两人这才终于结束了17年的分居生活。

2011年,凝聚了汪文华十几年心血的《曲苑杂坛》停播了,忙碌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让她感觉非常失落,不适应。

好在,丈夫一直陪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开导她,才让她渐渐释然,继续在幕后的位置上发挥余热。

2015年,汪文华从央视退休了,开始和丈夫享受晚年生活。女儿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广电总局工作。几年后也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不用她再操心了。

退休后的她,既不参加商业活动,也不接受电视访谈,认为没有荧光灯的舞台同样拥有魅力。

汪文华上了老年大学,学习京剧、舞蹈表演,现在已经把多部京剧传统曲目熟稔于心。

如今,已经67岁的汪文华,看起来还是很年轻很有活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做公益上。

2022年7月,她和所在小区的居民,联合有关部门,还共同捐建了现代乡村书院——云山书院。书院藏书丰富,免费向公众开放。

她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到乡村,扎根乡村,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在采访时,汪文华说:“《曲苑杂坛》虽然已经停播11年了,然而观众仍对这个节目念念不忘,这是我的人生之幸。”

你对《曲苑杂坛》的哪个节目印象最深刻呢?

#娱评大赏#​

《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给年迈公婆买房,与丈夫分居的爱与痛

点击关注, 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汪文华

汪文华是央视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她导演、主持、制片的《曲苑杂坛》《电视书场》,是央视的名牌栏目,在观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她是“金话筒”奖获得者,还当选为全国十佳制片人。

生活中的汪文华是千里挑一的孝顺儿媳,将年迈多病的公婆当亲生父母孝顺。她与丈夫王建宁跨国分居17年,漫长的分居生活有爱有痛……

2011年 ,央视进行栏目调整,《曲苑杂坛》被停播了。如今10年过去了,汪文华在干什么?她的生活现状怎样?

01

汪文华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上面有4个姐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汪文华3岁时母亲就瘫痪在床,父亲一直照顾母亲30多年,直至母亲去世。

汪文华军装照

汪文华的父亲就像一匹负重的骆驼,既照顾瘫痪的妻子,又将5个女儿抚养成人,生活里点点滴滴都是艰辛。

良好的家风,父亲高尚的人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汪文华。她善良、朴实、能吃苦,意志品质相当顽强。

1974年,汪文华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原武汉军区文工团的演员。

刚进文工团,汪文华唱小合唱,好强的她要求唱独唱。领导说:“那你得有绝活。”于是于文华借来一台录音机,跟着磁带学唱歌,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评书、单弦、西河大鼓、天津快板。平时在食堂排队打饭,她都双手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

团领导见汪文华对曲艺如痴如醉,便送她到中国广播说唱团跟随曲艺名家马连登学唱西河大鼓。

1976年,汪文华代表单位参加全国曲艺比赛,在北京西苑旅社见到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一见面,她就要拜袁阔成为师,对方对她不太了解,婉拒了。

袁阔成参加1984年央视春晚

回武汉后,汪文华每个星期都要给袁阔成写一封信,讲述自己对评书艺术的热爱,表达自己拜师学艺的决心。

袁阔成被汪文华的好学和诚恳打动了,托女儿给汪文华写了一封信,让她来家里拜师。

袁阔成住在辽宁营口,汪文华常年在武汉,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因为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请假,汪文华便利用3年一次的探亲假去营口拜师学艺。

当时她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汪文华在武汉买了8斤上等大米,准备作为拜师见面礼送给老师。

得知汪文华要在北京转车,父亲早早赶到火车站接女儿。汪文华歉意地告诉父亲,说自己要去营口,这次就不回家了。

女儿已经3年没回保定了,父亲说病床上的妈妈想她。汪文华将身上仅有的30块钱交给父亲,然后挥泪与父亲作别,登上了开往营口的列车。

汪文华与袁阔成

这次汪文华跟随袁阔成学习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选段,这段评书场面大,人物复杂,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表演起来尤其有难度。

当时汪文华住在营口军分区的招待所,晚上回去就给烧锅炉的师傅、值班的战士说评书,看他们乐不乐。

烧锅炉的师傅60多岁了,听到精彩处,他没牙的嘴里发出了笑声,汪文华才知道自己说这段评书成功了。

回到武汉,汪文华自己琢磨,苦练评书。此后每隔3年有探亲假,汪文华就去营口学艺。

02

1982年,汪文华调入北京的空政文工团。次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与帅小伙王建宁相识。

王建宁是辽宁大连人,父母曾是部队里的干部。他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在国家教委工作。

汪文华

他比汪文华大两岁,身材挺拔,长相帅气。两人都好学上进,很有共同语言,通过几次接触,两人相爱了。

1985年10月,汪文华与王建宁在北京举行了婚礼。空政文工团给汪文华在筒子楼里分了一套小两居。

王建宁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在大连生活。他的父母参加过解放战争,身体不好。王母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走路腿脚不灵便。公公血压血糖偏高,经常头昏脑涨。

婚后,汪文华和丈夫将公婆接到北京一起生活。

1987年,汪文华在北京诞下女儿王可。公婆忍着身体不适,在家帮汪文华带女儿。

1988年,汪文华从空政文工团转业,进入国家纪委上班。

汪文华

汪文华全家福

次年,公公患了腰部骨结核,在空军总医院住了3个多月,基本上是汪文华在医院照顾老人。

病愈后公公失去了正常的听力,生活很不方便。汪文华既要照顾女儿,打理家庭,还要为公婆的身体健康操心,生活很不容易。

1990年,王建宁准备去日本攻读法律博士,父母不赞成儿子出国留学。但汪文华觉得男人得有追求,同意丈夫留学。

这年12月,丈夫去日本后,家里只剩下汪文华、女儿和公公婆婆。家庭负担实在太重了,汪文华便让一个姐姐来家里帮忙。

汪文华让公婆住主卧,姐姐带着女儿住次卧,她晚上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汪文华

1991年,央视创建一档新栏目《曲苑杂坛》,在全国公开选主持人。当时台里试过了五、六位,都不满意。

该栏目的导演王晓曾看过汪文华表演的评书,便让她来台里试镜。汪文华说了一段评书,大家毫无争议地同意她担任主持人。

《曲苑杂坛》每期50分钟,而整个栏目组包括汪文华在内只有3个人。汪文华既是导演、制片人,又是主持人,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早年汪文华

有时工作到凌晨,汪文华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王建宁博士毕业后,留在日本东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主要受理跨国经济官司,每年才回家一两趟,家庭负担全压在汪文华肩上。

公婆非常心疼汪文华,将孙女照顾得很好,总说王家亏待了她。

汪文华将公公婆婆当亲生父母,每天下班她还在走廊里就开始喊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公公战争年代赤脚在雪地里行军,导致双脚变形,一直买不到合适的鞋子。

汪文华便托姐姐找老家的亲戚给公公做棉鞋,一做就是四五双,让老人轮换着穿。

买红妹

洛桑学艺

虽然家庭负荷很重,但汪文华的工作没受丝毫影响,短短3年,她打造的《曲苑杂坛》就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其中的《洛桑学艺》《买买提》等系列节目,成为永恒的经典。

汪文华才华横溢,爱岗敬业,笑容甜美,颇具亲和力,深受观众喜爱。在很多观众心目中,汪文华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

03

1994年,王可上小学了,汪文华的姐姐早已回老家了。王建宁的弟弟和妹妹希望父母回大连生活,但老两口在北京住得很舒心,不愿回大连,便长期跟着汪文华生活。

公婆有时也会闹矛盾,公公是山东人,性子急,经常用山东话对汪文华说,自己与老伴没感情,是错误婚姻,要离婚。

婆婆很生气,说离就离。汪文华便耐心给公婆做工作,化解老两口的矛盾。

一次公公病了,汪文华不仅给公公洗脸洗脚,还在手指上缠纱布,清洁公公的口腔。婆婆牙齿不好,汪文华下班回家就给婆婆削水果,并切成丁,方便老两口吃。

汪文华

只要汪文华在家里,就坚持给公婆做饭。公婆曾对去家里采访的记者说:“我3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孝顺,但没有一个超过汪文华。”汪文华连续3年被社区评为“五好儿媳妇”。

丈夫不在身边,汪文华既要工作又要挑起一个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脆弱的时候她也会掉眼泪,但她对丈夫没有一句怨言。她知道,丈夫在国外打拼,也是为了这个家。

丈夫多次在电话里说对不起她,汪文华说:“有什么对不起的?我们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家庭。”

每年汪文华都将假期积攒到暑假,然后带女儿去日本探亲。日本中文电视台慕名找到汪文华,想让她留在那边做主持人。

汪文华

王建宁和身边的朋友都劝汪文华留在日本,这样夫妻俩就不用再分居了。汪文华不同意,她觉得自己事业的根在中国,只有回到国内,自己才能找到艺术沃土。

因此,汪文华一次次拒绝去日本中文电视台工作。

2000年,王可上体育课时不小心将胳膊摔断了,爷爷奶奶在医院里照顾她。当时汪文华在外地出差,第二天深夜12点才回北京。

她去医院看女儿时,女儿含泪对她说:“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乱。”汪文华将女儿揽在怀里,流着泪说:“该说对不起的是妈妈,我没有照顾好你。”

第二天丈夫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伤情,汪文华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你安心工作。”放下电话,想到生活的负荷,汪文华流泪了。

2003年10月,王建宁的妹妹搬家,要父母回去。老两口不同意,他们担心年纪大了,回去后不能来了。但女儿一天要打好几个电话,说搬家让父母回去也是图个吉利。

在这种情况下,汪文华只得将公婆送回大连。

由于长途颠簸,回到大连后,公婆的身体都不太好,不能再回北京。

公公婆婆本来有一套房子,但住得不舒心,公婆看到有些老人住在海景房里,也想住海景房。汪文华得知公婆的心事后,准备给公婆在大连买一套海景房。

当时海景房刚开发,很不好卖,身边人劝汪文华,说买房的风险太大了,以后没人接盘怎么办?再说她公婆年纪很大了,还能住多久啊?

汪文华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公婆活一天就得有生活质量,就应该住得舒心。她和丈夫买房也不是为了投资,以后卖不出去他们也不纠结。

汪文华与圈内好友

汪文华

很快汪文华和丈夫全款在大连买了一套海景房,然后让公婆住进新居。公婆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大海,凉爽的海风吹来,整个人心旷神怡。公婆住在海景房里,每天开开心心。

每次王建宁回国办案,汪文华就与丈夫去大连看望公婆。平时每隔两三天,她就要给公婆打电话。公婆只要听到汪文华的声音,心情就舒畅。

因为年事已高,几年后公婆相继离世。临走前,婆婆拉着汪文华的手说:“下辈子我们还要成为一家人。”汪文华含泪告诉婆婆:“我妈去世得早,感谢您将我当女儿,给予我母爱。”

公婆走后,汪文华当初买的海景房升值了,价格几乎翻了10倍。很多人说汪文华心地善良,善待公婆,这是上天给予她的回报。

04

2011年,因为栏目调整,《曲苑杂坛》停办了。这个栏目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汪文华将它当自己的孩子,做完最后一期节目,汪文华流泪了,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到很晚才回家。

汪文华与艺术界朋友

《曲苑杂坛》整整播了20年,有着众多的忠实观众,他们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观众纷纷给汪文华写信,问什么时候《曲苑杂坛》重新开播。

汪文华流着眼泪给观众写回信,表达自己的不舍,感谢这些年来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早在2007年,王建宁就从日本辞职回北京工作,汪文华与丈夫终于结束了17年的分居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汪文华沉浸在《曲苑杂坛》停播的失落里,在丈夫的耐心开导下,她渐渐释然了。

是呀,忙了一辈子,负重了一辈子,自己也该轻松了。即便栏目不停播,自己也有离开的那一天。此后汪文华调整心态,继续在央视从事幕后工作。

汪文华参加社会活动

汪文华与女儿王可资助山区儿童

2015年,汪文华从央视正式退休,开始与丈夫享受人生的闲适。他们的女儿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广电总局电影研究中心工作。

这时女儿已到了恋爱的年龄,汪文华与丈夫开始催婚,为女儿的个人问题操心。

几年后女儿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且生活幸福。汪文华觉得自己的人生任务完成了,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鉴于汪文华巨大的影响力,她经常应邀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为山区的孩子筹集助学金,为弱势群体寻求援助。

汪文华一如既往地朴实,与小区邻居打成一片,见到邻居总要主动问好。

汪文华近照

平时汪文华与丈夫在家里做饭,听音乐,打扫卫生,还种花养草。遇到年节,她就盼着女儿带着家人过来团聚。

丈夫觉得分居17年欠汪文华太多,努力在生活上弥补。汪文华也在生活上呵护丈夫,抢着与他分担家务。

虽然此时夫妻俩都添了华发,脸上都有了皱纹,但汪文华与丈夫两看相不厌,感情愈发浓醇!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给年迈公婆买房,与丈夫分居后爱与痛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点击关注,每日分享感人的名人故事!汪文华,一位备受尊敬的名人,不仅是央视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导演和制片人。她的影响力在广大观众中广泛传播,她曾获得“金话筒”奖,并被选为全国十佳制片人。

然而,汪文华的成功背后,有着令人感动的孝顺之举。她将年迈多病的公婆视如亲生父母,一直孝顺地照顾他们。与丈夫王建宁分居17年,这段长久的分离生活充满了爱与痛楚。

汪文华的坚韧品质和顽强意志,早在她年轻时就显露出来。她在文工团的演艺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才华,还为她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汪文华的事业蒸蒸日上。然而,她不忘初心,对待家庭的责任始终如一。她的公婆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全力以赴地照顾他们,将他们的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丈夫决定去日本攻读法律博士后,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汪文华的肩上。尽管生活压力巨大,她从不抱怨,只为了支持丈夫的追求而努力。

汪文华的善良之举令人感动。她不仅买房给公婆,还坚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她将家庭的幸福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种美德也为她带来了回报。

然而,汪文华的事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曲苑杂坛》停播后,她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巨大挑战。尽管失落,但她在丈夫的支持下重新找回了自己。

最终,她于2015年正式退休,享受了与丈夫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女儿也顺利成长,有了自己的家庭。汪文华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汪文华和丈夫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他们的感情依然坚固。尽管分居了17年,他们的相聚更显珍贵。他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培育着家庭的温暖。

汪文华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旅程,她的坚韧和善良鼓舞着我们。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名人,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让我们学习她的品质,将关爱与坚持融入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END-

05

汪文华和丈夫的退休生活过得很惬意。他们常常一起参加书法班、绘画课程,发掘了新的艺术天赋。汪文华的字迹越发俊秀,而丈夫的画作也深受赞誉。

除了艺术爱好,他们还醉心于旅行。每年他们都会计划一次长途旅行,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情与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还增进了夫妻间的默契与情感。

而回到家,他们继续培育自己的爱好,举行小型的艺术展览和朋友聚会,分享彼此的创作和经验。他们的家也成了艺术和友情的温馨驿站。

06

汪文华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她从一个年轻的军团演员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尊敬的主持人和制片人。但与此同时,她也肩负起照顾年迈公婆和独自抚养女儿的重任。

这一切并没有让她失去她的梦想和热情。尽管在事业的巅峰时刻,她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她的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总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但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07

总结而言,汪文华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主持人和制片人,她的事业成就令人瞩目,但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她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了平衡,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照顾年迈的公婆和独自抚养女儿,展现出坚韧和毅力的典范。

汪文华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只有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同样重要。她的故事也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珍惜和照顾身边的亲情,这才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生。

汪文华的坚韧和奉献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和敬仰的榜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爱,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愿汪文华的人生经历继续为我们提供力量和启示。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